学术投稿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1例

赵娜;渠涛;方凯

关键词: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
摘要:患者男,25岁.因颈部、上胸背部及双上肢红斑4年,于2010年8月19日来我科门诊就诊.4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颈胸部及双上肢出现散在红斑,无明显自觉症状,此后皮损渐增多,未诊治.否认过敏反应、昏厥、腹痛、心悸、对节肢动物高敏感或关节骨骼疼痛等症状.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手掌皮肤垢着病1例

    患者男,42岁.因双手掌皮肤出现褐黑色痂2年半,于2009年11月2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掌皮肤出现褐黑色痂皮,并渐增多,无痛痒,未治疗.患者一般情况可,有失眠病史多年,无外伤、糖尿病及家族遗传病史.

    作者:胡瑚;刘秀红;李晓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早发型和晚发型寻常性银屑病307例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早发型和晚发型与家族史、发病季节、病情严重度、性别和发病部位的关系.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307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①早发型患者阳性家族史率(33.18%)高于晚发型(12.90%),有家族史者的初发病年龄[(28.16±11.98)岁]早于无家族史者[(34.96±16.04)岁](P < 0.01).②早发型的高发季节是冬春季,夏季低;晚发型为春季,其次是夏季和秋季,冬季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平均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早发型高于晚发型(P < 0.05),且男低于女(P < 0.05),晚发型男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家族史者高于无家族史者(P < 0.05),早发型家族史者高于晚发型家族史者(P < 0.01).④头皮、小腿、前臂和肘部等为常见的初发部位,好发部位则以头部、四肢伸侧、背部、胸腹部等为多,尤其是外耳部(72.31%)、胫前(71.66%)和头顶(71.01%),而外生殖器、手掌、舌、跖部等处则较少有皮损发生.⑤初发部位为臀、踝关节和腹股沟的频率为晚发型高于早发型(P < 0.01),肘部为早发型高于晚发型(P < 0.05);外耳部、胫前、背部、前发际、腹部、面部、颈部、甲、舌等处的皮损发生率是早发型高于晚发型(P < 0.05或0.01),而足背和踝关节则是晚发型高于早发型(P < 0.01),其他部位两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早发型和晚发型在家族史、发病季节、病情严重度以及皮损初发和好发部位等方面存在差异,早发型患者女性重于男性,有家族史者重于无家族史者.

    作者:李媛;陈爱明;周娅妮;高亚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皮肤Rosai-Dorfman病

    患者男,52岁.主诉:面部皮疹8个月,于2006年3月就诊.现病史:患者自2005年7月面部出现淡红色丘疹,无痛痒.丘疹先出现于双侧面颊以及额部,逐渐向面中部扩展.曾于外院多次就诊,均未给予明确诊断,曾经多种抗生素以及中药(具体药物不详)内服及外用,均未见疗效.皮损逐渐增多增大并逐渐融合.为明确诊断遂来我院就诊.皮损处皮肤感觉无异常,无眉毛及毳毛脱落.

    作者:常建民;石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斑秃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238G/A和-308G/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238G/A和-308G/A基因多态性与斑秃的关系.方法:运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02例斑秃及141例正常人TNF-α的-238G/A和-308G/A基因多态性.结果:斑秃组-238 G/G、G/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510、0.490和0,对照组分别为0.9574、0.0426和0;斑秃组-238G和-238A基因频率分别为0.9755和0.0245,对照组分别为0.9787和0.0213.-238G/A各种基因型频率在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斑秃组-308G/G、G/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118、0.0784和0.0098,对照组分别为0.9277、0.0567和0.0213;斑秃组-308G和-308A基因频率分别为0.9510和0.0490,对照组分别为0.9504和0.0496.斑秃组TNF-α-238G/A和-308G/A两位点单体型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位点组成的单体型不存在过度传递.结论:TNF-α的-238G/A和-308G/A基因多态性与斑秃可能没有相关性.

    作者:谭凤明;姚海峰;卢浩锵;程喜平;侯显曾;陈盛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T细胞与白癜风的研究进展

    白癜风是一种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病,目前多数认为是一种T细胞异常的免疫性皮肤病.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LA)是T淋巴细胞表面表达的一种特异的黏附分子,是记忆T淋巴细胞的皮肤归巢受体.活化的T细胞表达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对体内黑素细胞破坏从而导致白癜风发病有重要作用.对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与白癜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将更深入了解白癜风发病中T细胞的异常,并可将其作为白癜风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盛珉旻;闵仲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静脉药瘾相关皮肤血管炎1例

    静脉药瘾者发生血管炎可能由药品中掺杂的异物刺激局部血管所致,临床表现为注射部位或周围沿血管分布的多形性损害,其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检查,国外报道静脉药瘾导致血管炎的病例较多,国内报道罕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永亮;左亚刚;孙秋宁;晋红中;王宏伟;方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皮肤病学特征与生化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女性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以慢性无排卵和高雄激素血症为主要特征.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PCO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1].PCOS的皮肤表现包括:多毛症、痤疮、皮脂溢出、雄激素性脱发和黑棘皮病.本项前瞻性研究将探讨PCOS患者的皮肤表现、生化和代谢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作者:冯金鸽;朱威;申艳;黄楠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真皮多形性脂肪瘤

    报告1例真皮多形性脂肪瘤.患者男,60岁.鼻部丘疹1年,缓慢生长.皮肤科检查:鼻右侧中部见一直径约0.5 cm红色丘疹,边界清楚,质地软.完整切除皮损后行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见境界清楚、无包膜的肿瘤细胞团块,边缘主要为梭形细胞,中央主要为混合分布的不同阶段的脂肪细胞,包括成熟脂肪细胞、梭形细胞及具有不典型核的单泡、双泡或多泡脂肪母细胞,并可见混杂异形、多核的花环样细胞.诊断:真皮多形性脂肪瘤.

    作者:郝进;史丙俊;李彦希;刁庆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并发滤泡树突状肉瘤的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

    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 PNP)是与肿瘤并发的一类天疱疮.目前已有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胸腺瘤、网状细胞肉瘤、Castleman病、霍奇金淋巴瘤、支气管(阴道、舌部、皮肤)鳞状细胞癌、结肠(前列腺、胰腺、胸腺)腺癌、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黑素瘤、恶性神经鞘瘤、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炎症性肌纤维瘤及炎症性纤维肉瘤相关PNP报告[1],其中以Castleman病常见.国外有数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相关PNP报道,国内仅报道1例[2],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赵永亮;左亚刚;王宏伟;晋红中;方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表现为皮肤大片瘀斑和坏死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报告1例表现为皮肤大片瘀斑和坏死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女性,42岁.双侧臀部及下肢大片瘀斑、坏死,血小板减少,抗核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异常升高,补体降低.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血管有血栓存在.给予抗凝、血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等控制病情的同时,外科手术修复大片坏死皮肤.

    作者:夏济平;许阳;侯麦花;张美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1例

    患者男,25岁.因颈部、上胸背部及双上肢红斑4年,于2010年8月19日来我科门诊就诊.4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颈胸部及双上肢出现散在红斑,无明显自觉症状,此后皮损渐增多,未诊治.否认过敏反应、昏厥、腹痛、心悸、对节肢动物高敏感或关节骨骼疼痛等症状.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作者:赵娜;渠涛;方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多变根毛霉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1例及文献回顾

    报告1例多变根毛霉引发原发性皮肤毛霉病,并对国内报道的10例类似病例进行文献回顾.患者男,26岁.右上肢皮肤结节硬块18年,颈部肿块3年.患者曾接受伊曲康唑、氟康唑治疗,疗效不佳.X线片示右手指关节融合畸形,右上肢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提示神经源性损伤.皮损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内较多量多核巨细胞及少量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多核巨细胞内见可疑菌丝,PAS及银染均可见阳性染色的菌丝.经真菌培养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多变根毛霉.经总用量为2 326 mg两性霉素B治疗后,患者皮损明显消退,随访2年无复发.文献回顾发现,多变根毛霉所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病程较长,致死率低,及时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疗效,且药物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理多数可以耐受.从该例患者来看,多变根毛霉感染亦可能造成关节神经的不可逆损伤,即使皮损终得以清除仍因患肢畸残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及时足量地给予两性霉素B是多变根毛霉所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治疗的关键.

    作者:齐蓓;陈旭;任发亮;徐宏彬;沈永年;顾恒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对急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13例急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咪唑斯汀组108例,西替利嗪组105例.两组患者均为10 mg口服,每日1次,连用14 d.于治疗前后记录荨麻疹活动度评分以及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表.结果:治疗1周后,咪唑斯汀组症状迅速改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西替利嗪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2周治疗后,患者的情况均得到改善,两组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咪唑斯汀能在短时间内改善急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作者:钱苗;张怡明;孙婕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2)

    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 LE)是一种慢性、反复迁延的自身免疫病.该病为一病谱性疾病,70%~85%的患者有皮肤受累.一端为皮肤型红斑狼疮(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CLE),病变主要限于皮肤; 另一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病变可累及多系统和多脏器.红斑狼疮的皮肤损害包括特异性及非特异性,认识这些皮肤损害,有助于红斑狼疮的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及改善预后[1-2].

    作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女,68岁.右大腿及臀部斑块伴瘙痒5个月余于2010年11月30日就诊.患者5个月前于右大腿部出现一处红斑,伴轻度瘙痒,未予重视,以后皮损渐扩大、增多,渐扩展至右臀部.皮损处轻度瘙痒,外用多种药膏(具体不详)治疗无效.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及腹部检查无异常发现.皮肤科检查:右臀部及右大腿处见数处直径5~8 cm的浸润性红斑,边缘隆起,呈环状(图1),部分皮损消退,未见坏死.胸部X线及腹部B超检查无异常.

    作者:杨卫兵;万友华;李欣;唐晓翔;赵志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Fox-Fordyce病1例

    患者女,22岁.因双腋窝、会阴部密集淡褐色丘疹伴瘙痒2年余,于2010年11月16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腋窝、会阴部皮肤出现散在多个约粟粒大小淡褐色质硬丘疹,伴瘙痒感.未予重视,皮损数目逐渐增多,范围扩大,密集分布成片,在月经期瘙痒加重,自行外用止痒药膏(具体不详)后瘙痒可减轻,但皮疹无消退.患者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腋窝、会阴部密集分布毛囊性小丘疹,约粟粒大小,质硬,呈淡褐色,表面光滑,对称分布,不融合,双侧腋窝腋毛脱落(图1A).左侧腋窝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毛囊角栓形成,毛囊漏斗部细胞间水肿,漏斗部周围真皮中有炎性细胞浸润,真皮内大汗腺扩张(图1B).根据典型的皮损特点和组织病理改变,诊断为Fox-Fordyce病.治疗:给予0.1%维A酸乳膏外用患处,每日2次.目前随访中.

    作者:刘娟娟;王苏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会阴部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患者女,29岁.会阴部丘疹、结节伴疼痛8个月余.患者大约8个月前会阴后联合部出现小的丘疹,局部有轻微疼痛感, 未引起重视,丘疹逐渐增多并增大至绿豆、黄豆大小,相邻的左侧大阴唇处也出现一青灰色黄豆大皮下结节.随皮损增大增多,局部疼痛感明显,并且与月经周期相一致,于2009年7月29日先后来我院妇产科和皮肤科就诊.患者平素体健,无其他疾病史,3年前有分娩时会阴侧切史,家族史无特殊.

    作者:程璟;张英杰;胡巧红;万盈璐;黄长征;陈思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Sirt1在正常人表皮中的表达及其对HaCaT细胞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Sirt1在正常人皮肤中的表达,明确Sirt1的表达与活化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粘着连接蛋白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人正常皮肤中Sirt1的表达与定位;以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为研究对象,应用Sirt1的特异性激活剂及抑制剂诱导Sirt1的异常表达与活化,经RT-PCR技术检测Sirt1激活剂白藜芦醇、抑制剂烟酰胺对Sirt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相同条件下Sirt1、紧密连接蛋白、粘着连接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Sirt1在人体正常皮肤组织中有显著表达,主要分布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胞质中,在核内也有少量分布.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可显著增加HaCaT细胞Sirt1的转录和翻译水平,Sirt1的表达与活化可明显降低HaCaT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和粘着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Sirt1可影响HaCaT细胞间连接蛋白的表达.

    作者:吴军阳;苏忠兰;张美华;王宏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光动力疗法在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的应用

    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联合应用光敏剂及相应光源,通过光动力学反应选择性破坏病变组织的治疗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肿瘤消融技术.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是其中一种.该文对ALA-PDT的基本原理及对ALA-PDT在皮肤肿瘤,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鲍恩病及日光性角化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茠茠;李秀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巨大型幼年黄色肉芽肿1例

    患儿女,4个月.因右侧腹部黄色肿物3个半月,于2011年2月20日至我院就诊.患儿出生后半个月家长发现其右侧腹部出现一甲盖大黄色肿块,肿块逐渐增大,无红肿热痛.发病以来,患儿精神、食欲、睡眠及大小便均正常,无视力障碍及其他异常.患儿为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人工喂养,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作者:万川;罗来华;胡国红;薛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