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盼琢;杨晓亮;冯琴;王冰心;杨云;谢红霞
果酸换肤术是常用的一种浅层化学换肤术.果酸具有调节角化异常、均匀与提亮肤色、淡化小细纹、改善肤质等多方面的作用.作为浅层换肤术,临床上常用于痤疮、黄褐斑、皮肤粗糙和浅的光化性角化病等的治疗[1].我们使用阿达帕林凝胶做术前准备、甘醇酸(羟基乙酸)换肤治疗外伤后色素沉着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洪波;任艳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报告1例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性.患者男,40岁.四肢、躯干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相间,伴苔藓样丘疹及毛细血管扩张20年,无自觉症状.全身皮损于夏季加重且可出现水疱.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父母系近亲结婚(表兄妹).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乳头内有红色团块样均质性物质,结晶紫染色阳性.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表皮基膜带及表皮细胞间IgG、IgM、IgA、C3均阴性,真皮乳头及真皮浅层可见大量团块状物质沉积,其中IgG标记可见较强荧光.电镜检查:真皮乳头及真皮浅层可见大量团块状物质沉积与基膜带及基底细胞关系密切.
作者:晏洪波;罗颖;梁文;李德忠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该文综述了临床上具有靶样皮损的皮肤病,如多形红斑、靶样含铁血黄素沉积性血管瘤、靶样色素痣、离心性后天性白斑、Sweet 综合征、妊娠多形疹、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等皮肤病.了解上述疾病所具有的特殊形态有助于临床中更好地鉴别诊断.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常见日光相关性皮肤病临床治疗极为棘手,尤其是面部皮疹,临床上尚无安全高效的治疗药物.本病是暴露在外界的皮肤受光线照射后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损害,其损害反应程度因光照强度、时间、范围、环境和人体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科自2008年3月以来,应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布特)治疗面部常见日光相关性皮肤病,效果满意.现将临床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神经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发病隐袭,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诊.我院神经内科于2000年1月-2009年8月共收治37例神经梅毒患者,其中首诊疑诊为神经梅毒者9例,鉴别诊断有考虑神经梅毒者11例,误诊17例,误诊率为45.9%.现将误诊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黄艮彬;侯俊霞;施建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药物诱发天疱疮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和规律.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ELISA方法研究6例药物诱发天疱疮的特点,并用20例特发性天疱疮做对照.结果:药物诱发天疱疮多有瘙痒,口腔溃疡发生率低;5例表现为落叶型天疱疮(Dsg1 IgG阳性),血清中抗体滴度低,对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敏感,预后好;66.67%患者外周血清中Dsg1 IgA阳性,经治疗后该抗体消失;1例利福平诱发者表现为寻常型天疱疮.结论:对于天疱疮患者应注意药物诱发因素.
作者:冯素英;周武庆;靳培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报告1例成人单发性肥大细胞瘤致皮肤松弛症.患者女,33岁.左侧腋前淡红色丘疹5年,近1年局部丘疹渐消退遗留萎缩斑.皮肤科检查:左腋前一直径2 cm的萎缩斑,表面皮肤松弛,以色素减退为主,局部可见淡红斑,Darier征阳性.皮损(淡红斑处)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毛囊角栓,棘层轻度不规则增厚,真皮浅中层可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多量的疑为肥大细胞的立方形细胞浸润,弹性纤维染色可见弹性纤维断裂,局部缺如;甲苯胺蓝染色可见较多呈蓝紫色结晶的肥大细胞.诊断为成人单发性肥大细胞瘤致皮肤松弛症.
作者:王涛;刘跃华;晋红中;方凯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报告1例蚊叮咬超敏病-EB病毒感染-天然杀伤细胞淋巴瘤综合征(HMB-EBV-NK病).患儿女,14岁.间断出现夏季蚊咬后红斑、溃疡等严重反应8年,6年前患咽部NK/T 淋巴瘤.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淋巴样细胞(有轻度异形)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血管纤维素样坏死;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免疫组化阳性;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高(58%),外周血抗EBV-CA IgG(+++),EBV-CA IgA(+),EBV-EA IgG(++),EBV-CA IgM(-),EBNA-1(-).诊断为HMB -EBV-NK病.随访1年半,患儿于2009年11月因全身多脏器可疑占位、功能衰竭死亡.
作者:管海宏;车敦发;石群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报告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女,19岁.确诊SLE 4年,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中,半年前病情渐加重,住院后给予甲泼尼龙60 mg/d治疗第10天,突发抽搐,经及时对症治疗数小时后症状缓解.脑MRI显示对称性白质水肿,经治疗后1~2周内定期复查MRI恢复正常.
作者:钱悦;周朝晖;陈思远;黄长征;冯爱平;曾静思;李家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60例,分别使用白芍总苷1.8 g/d加5%松馏油软膏(A组)、5%松馏油软膏加海棠合剂(B组)及单用5%松馏油软膏(C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后检查3组患者的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同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有效率为83.3%,B组及C组分别为86.7%、46.7%.A组和B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A、B组分别与C组比较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的不良反应均较少.结论:白芍总苷联合5%松馏油软膏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明显,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作者:张宇虹;郭在培;焦晓燕;陈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报告1例皮脂腺瘤.患者女,27岁.头皮一肤色结节6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肿瘤由一致的基底细胞样细胞组成,部分区域见皮脂腺细胞和导管状结构;细胞无明显异形和坏死,未见核分裂象.诊断为皮脂腺瘤.
作者:郝进;邓娅;杜茂涛;李聪颖;谭燃景;明松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非那雄胺、5%米诺地尔及两者联合治疗男性雄激素性秃发(AGA)的疗效.方法:男性AGA患者共248例,分为3组,分别外用5%米诺地尔、口服非那雄胺,及米诺地尔与非那雄胺联合治疗,随访12个月,每次随访时拍照并进行分级和评分,同时观察和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用药6个月、12个月时,联合用药组疗效优于口服组及外用组.口服组、联合用药组的疗效与疗程呈正相关,各组患者的疗效与脱发严重程度相关,与发病年龄和家族史无相关性.结论:联合治疗与单独口服非那雄胺、单独外用米诺地尔相比,起效快,疗效好;且疗程长达1年,联合用药的疗效优于单独用药.
作者:王羿婷;李子海;尹晓晴;储小燕;李中明;许文荣;吴瑾;陈蕾;关宁宁;李磊磊;孙蔚凌;范卫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报告1例肢端持续性丘疹性黏蛋白病.患者男,64岁.双前臂泛起丘疹2个月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水肿,成纤维细胞增多,真皮上中部大量黏蛋白沉积,阿新蓝染色阳性.
作者:陈文静;潘慧清;孙希凤;薛汝增;吴铁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男,88岁.主诉:包皮和龟头红斑伴瘙痒2年.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意中发现包皮龟头处有一甲盖大的红斑,偶痒,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皮炎,给予口服二妙丸(主要成分为苍术和黄柏)和外用复方曲安奈德乳膏(复方康纳乐霜)治疗,当时有一定效果,但停药后皮损又加重.红斑逐渐增大,为进一步诊治,于2009年8月31日来我科门诊就诊.
作者:石秀艳;马东来;方凯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女,16岁.因外阴增生性瘢痕1年、瘢痕周围黑褐色痂半年于2008年3月于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阴阜部出现一淡红色结节,黄豆大,伴轻度疼痛,未曾治疗,患者曾多次自行挤压,结节逐渐增大变硬,1年来增生成板栗大肿块.患者自己怀疑肿块生长可能与不洁有关,近半年来每天清洗外阴一二次.半年前阴阜以及大阴唇两侧出现黑褐色痂,逐渐增多,伴轻度瘙痒,未曾治疗.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病史.
作者:常建民;鲍迎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又称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 是1956 年由Lyell[1]首次报告并命名的一种重症型药疹.它是药物引起的皮肤、黏膜的严重反应,具有病情急、症状重、并发症多且死亡率高等特点,是药疹中为严重的一型.为探讨本型药疹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中的经验,现将我科1994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3例TEN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杨小蕾;邓丹琪;谢红;李晓岚;张佩莲;周晓鸿;王晓云;郭芸;付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女,59岁.因左下腹部紫红色结节12年,于2010年2月1日来我科就诊.患者于12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下腹部一紫红色米粒大丘疹,逐渐增生成蚕豆大结节,无疼痛和瘙痒等自觉症状.患者既往体健,家族成员无类似病史.
作者:吴敏智;吴瑞斌;秦世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由抗半桥粒抗原BPl80和BP230抗体所导致的自身免疫性水疱性疾病.补体活化、肥大细胞脱颗粒、中性粒细胞聚集等都在BP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就炎性细胞在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郭坤;耿松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男,39岁.阴茎、龟头部红斑、糜烂半年.患者半年前发现阴茎腹侧近系带处无明显诱因出现一直径约0.5 cm的不规则淡红色糜烂面,无瘙痒及疼痛,在外院行包皮环切术时一并切除,术后部分切口愈合不良并在切口附近出现类似红斑及糜烂,外科局部处理后无明显好转,红斑、糜烂面逐渐扩大并蔓延至龟头部,于2010年4月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平素体健,无其他慢性病病史,否认有外伤史及非婚性接触史,家族史无特殊.
作者:吴凤;陈思远;朱里;钱悦;涂亚庭;黄长征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临床上各种外用维A酸制剂是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首选的方法之一,也是痤疮维持治疗的主要药物.此外,外用过氧化苯甲酰制剂和外用抗生素制剂也是治疗寻常痤疮的重要方法,其中外用红霉素是较常用的方法[1].有报道外用异维A酸制剂和红霉素联合使用有协同作用[2],而外用异维A酸的不良反应比外用全反式维A酸低[3].本试验使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痤疮,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和维胺酯维E乳膏比较.
作者:包军;宋伟;后文俊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