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通;谭立恒;倪杏艳;邓德权;谢其美;倪容之
黑头粉刺痣(comedo nevus)是一种以单侧分布的先天性毛囊发育异常,外观表现为群集的黑头粉刺样丘疹性损害: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形成宽而深的凹陷,凹陷内充满角质栓.本病临床少见,笔者报告3例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黑头粉刺痣.
作者:孙叶梅;宋宁静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报告1例泛发性疣状血管瘤并发智力低下.患者女,16岁.面部、躯干和四肢瘀斑、毛细血管扩张16年,疣状增生8年,皮损表现为面部和胸背部紫红色斑疹、斑片和毛细血管扩张,双手、臀部及双下肢见特征性铠甲样外观,周围有多发卫星灶.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不规则增生,呈乳头瘤样改变,真皮乳头层及中深层、皮下组织均可见增生和扩张的血管腔,腔中充满红细胞.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为11分.头颅磁共振成像示:①大脑发育不良(胼胝体发育不良、脑白质发育不良、透明隔囊肿);②左额顶部颅板下结节异常信号影,结合病史考虑颜面部血管瘤病.临床诊断:泛发性疣状血管瘤并发智力低下.
作者:唐海燕;王苏平;杨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报告l例乳头部乳头状腺瘤.患者女,42岁.左乳头有间断性血性溢液伴乳房胀痛4年,左乳头逐渐增大、红肿2年,乳头表面可见糜烂、结痂,表面凹凸不平,有触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乳头部皮肤与乳腺导管交界处导管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腺管由内侧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和外层肌上皮细胞构成.诊断:乳头部乳头状腺瘤.患者现仍在随访中.
作者:蔡林;沈丹华;孙青苗;张建中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面、颈部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82例面颈部自癜风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联合NB-UVB照射.B组:单独给予NB-UVB照射.C组:单独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疗程均为16周.试验结束时依据治疗前、后患者皮损的照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结束后,A、B、C3组有效率分别为78.6%(22/28),48.1%(13/27),51.9%(14/27);A组有效率与B、C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与C组的复色开始平均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分别与B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c组中患者不同分期皮损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中不同部位皮损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治疗部位出现灼热感、瘙痒的概率很低,且症状轻微.结论: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颈部白癜风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联合NB-UVB照射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作者:索丹凤;张峻岭;闫翠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59岁,农民.因左肩背部出现大片红斑、结节伴瘙痒10余年,加重20余天,于2008年3月20日就诊.患者发病前曾有局部外伤史,皮损初起为钱币大的红斑,无痛痒.随后皮损不断向外蔓延,形成斑块,表面溢脓.患者2008年3月曾行左眼睑肿物切除术,既往体健.
作者:胡艳阁;林少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在正常的表皮内存在着钙离子浓度梯度,自基底细胞层到颗粒层,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由低到高;而角质层中钙离子浓度较低.这种钙离子浓度梯度对于表皮的增生、分化、细胞间连接及屏障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胞外低浓度钙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生;高浓度钙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细胞间黏附.完整的表皮屏障功能是保证表皮钙离子浓度梯度的前提,当屏障功能被破坏后,颗粒层细胞内、外的钙离子浓度降低有促进屏障功能恢复的作用.随着屏障功能恢复,表皮钙离子浓度梯度也恢复正常.许多与屏障功能相关的炎症性皮肤病和与表皮松解相关的皮肤病往往伴有表皮钙离子浓度梯度的异常.
作者:吴艳;陈璨;Peter M Elias;蔄茂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43岁.因双侧腋窝出现绒毛样红斑、水疱、渗液及灼痛,反复发作2年,于2008年7月24日来院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腋窝m现红斑、浸润、水疱、渗液及糜烂,曾用过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反复,并出现双侧腋窝活动受限.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史.
作者:倪通;谭立恒;倪杏艳;邓德权;谢其美;倪容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女,22岁.左手中指出现一增生物6年余.皮损初起米粒大小,渐增大、突起,曾自行剥除,后又复发,渐增大.3年前曾经来我院就诊,当时拒绝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2008年8月16日再次来我院就诊,并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
作者:杜旭峰;浦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报告l例寻常性银屑病并发成人型线状IgA大疱性皮病.患者男,36岁.因全身红色斑疹伴白色鳞屑反复发生20年.躯干、双上肢出现环状排列的水疱10d伴瘙痒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下水疱,疱内、真皮浅层和真皮乳头见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皮损周围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显示基膜带Iga、IgG呈带状沉积;取患者血清行BP180NC16A(大疱性类天疱疮18 000抗原的近膜片段)-ELISA检查显示阴性;以盐裂正常人皮肤为底物,取患者血清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A、IgG呈带状沉积在真皮侧.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并发成人型线状TgA大疱性皮病.
作者:牛军州;王华;付萌;王刚;廖文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报告1例C型淋巴瘤样丘疹病.患者男,52岁.躯干、手腕出现丘疹及溃疡2年,反复发作,并能自愈.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全层有结节或弥漫单一异形大细胞浸润,间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CD3、CD4、CD5、CIM5RO、CD30阳性,CD19、CD79a、CD68、CD15阴性.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和免疫表型,诊断为C型淋巴瘤样丘疹病.
作者:郝进;刘文;邓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报告1例耐多种药物寻常狼疮.患者男,41岁.肛周出现红斑、溃疡2年余.5年前曾患肺结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可见结核结节,诊断为寻常狼疮,经规则抗结核治疗无效.组织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药敏试验对异烟肼、利福平等4种抗结核药耐药.提示为耐多种药物寻常狼疮.
作者:莫衍石;潘鹏;王立阳;杨应周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例1.女,20岁.因双上睑扁平丘疹10年,于2008年8月15日就诊.10年前发现左睑出现黄白色丘疹,无自觉症状,逐渐增大,随后右睑出现相似皮损.自诉外用药物后丘疹可变平.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阎衡;项贵明;周春丽;王莉;杨希川;叶庆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女,32岁.面部、躯干出现斑片1个月,于2008年2月15日来我院就诊.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面部、躯干出现散在的红色丘疹及斑块,黄豆至蚕豆大,无自觉症状,未诊治.斑块逐渐增多、增大,部分斑块向周围扩大成环形.患者否认有非婚性接触史、输血史及外阴溃疡史.
作者:陈小玫;汪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和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s)的不同临床特点,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和治疗的异同.结果:67例患者中41例为原发性Ss,26例为继发性Ss.原发性Ss常以单一症状发病,猖獗龋发生率、角膜荧光染色阳性率、γ-球蛋白升高发生率均较高,肾脏损害以肾小管间质损害为主;继发性Ss大部分以复合症状起病.肾脏损害以肾小球损害为主,肺损害较原发性Ss更严重.结论:原发性与继发性Ss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上要注意两者的鉴别和治疗的选择.
作者:谭飞;赖维;王海俊;谢韶琼;陆春;樊国彪;黄峥烨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无菌性脓疱病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1982年11月-2008年11月收治的102例住院无菌性脓疱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在102例患者中,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67例,掌跖脓疱病6例,连续性肢端皮炎5例,疱疹样脓疱病24例.系统表现中常伴发热和白细胞升高.治疗主要是昆明山海棠、维A酸类药物、免疫抑制剂、非特异性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临床治愈率为63.73%,有效率为85.29%.死亡3例.结论:无菌性脓疱病主要采用昆明山海棠、阿维A、非特异性抗炎药、免疫抑制剂治疗,应尽量避免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
作者:谢璟;杨智;何黎;刘彤云;万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报告2例美容注射手术后面部感染脓肿分枝杆菌.例1.女,32岁.肉毒素注射1周后面部出现多发脓肿.例2.女,35岁.面部自体脂肪填充术2周后注射部位出现多发性脓肿.通过对2例患者脓液行各项检查鉴定出脓肿分枝杆菌,证实2例患者均为脓肿分枝杆菌感染.例1治疗3个月后基本痊愈,例2仍在随访中.
作者:金彦;禚风麟;丁晓岚;蔡林;张建中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男,68岁.主诉:左侧腋窝红斑伴有轻度瘙痒5年.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腋窝出现蚕豆大淡红斑,表面潮湿、脱屑,微痒,偶有疼痛感.在当地医院多次查真菌均阴性,诊断为湿疹,予以口服抗组胺药、外用氧化锌霜和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无明显疗效.皮损逐渐扩大,自觉症状仍不明显,于2003年8月就诊于我院.
作者:李峰;马东来;方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男,35岁.双拇指甲中线部凹陷性裂缝30余年于2008年11月5日就诊.患者出生后不久,即发现双拇指甲中线部沟状凹陷,双手指皮肤无红斑、水疱及瘙痒.随着年龄增长,双拇指甲中线部沟状凹陷明显,无任何不适.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多次甲真菌镜检均为阴性.诊断不明.自发病以来,一般情况较好,否认有手指外伤史及家族成员有类似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拇指甲中线部有纵行沟状凹陷,深达1~2 mm,且中心裂隙的两侧出现数条羽毛状裂缝.甲真菌镜检及培养均阴性.诊断:甲中线营养不良.
作者:林挺;杨慧兰;李雪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进行性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转化生长因子(t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在SS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罗婧莹;黄熙;陈德华;程培华;刘群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对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瘤细胞系c-KIT表达及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印迹法检测人黑素瘤M14细胞和鼠黑索瘤B16F10细胞中c-KIT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分析3种浓度(5、10、20μmol/L)甲磺酸伊马替尼对M14细胞和B16F1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Western印迹法观察M14细胞c-KIT和p-c-KI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14细胞存在c-KIT表达,B16F10细胞未见表达.3种浓度甲磺酸伊马替尼均能抑制M14细胞的增殖,导致其形态改变:10、20μmol/L甲磺酸伊马替尼均能抑制B16F10细胞的增生,5μmol/L甲磺酸伊马替尼对其无影响.不同浓度甲磺酸伊马替尼均能抑制M14细胞p-c-KIT蛋白的表达,但对c-KIT蛋白无影响.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能抑制M14细胞的增殖,机制可能与抑制c-KIT的磷酸化有关.
作者:高莹;陈浩;关杨;薛燕宁;曾学思;孙建方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