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护理在老年髋部骨折中的应用

张咏梅;梁旭

关键词: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老年骨折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文献[1]报道我国老年髋部骨折约占骨科临床的20%, 一年内死亡率可达33%. 老年髋部骨折并发症,比如: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压力性损伤等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如不能正确处理,有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2,3],同时老年人作为特殊人群,骨折后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很大的打击,常规护理往往忽视老年患者心理的因素,本研究对70例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克拉霉素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小鼠体内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表达的影响

    目的 通过建立肺炎支原体(MP)感染BALB/C小鼠模型,探讨克拉霉素对MP感染小鼠模型血清中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7(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60只无特殊病原体(SPF)级6周龄BALB/C小鼠(17~2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MP感染组和克拉霉素治疗组,每组20只.感染组及克拉霉素治疗组小鼠鼻内接种50μl含1×106 cfu/ml的MP菌液,建立MP感染模型,正常组接种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成功建立MP感染模型后,治疗组用克拉霉素治疗5 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3组小鼠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FN-γ、IL-6、IL-17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MP感染组小鼠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FN-γ、IL-6、IL-17 mRNA及蛋白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克拉霉素治疗后,小鼠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FN-γ、IL-6、IL-17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P感染组(P<0.05).结论 克拉霉素可显著降低MP感染小鼠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FN-γ、IL-6、IL-17的水平.

    作者:马左先;刘中国;栗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Arresten蛋白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抑制宫颈癌细胞的迁移

    目的 探讨Arresten蛋白对宫颈癌Siha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实验、划痕实验和Boyden小室趋化实验检测Arresten蛋白对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迁移分子标志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E-cadherin与N-cadherin的水平变化.结果 经3.2μg/ml Arresten蛋白处理的Siha细胞,其增殖能力没有明显改变(P>0.05).通过对划痕实验中细胞迁移距离和穿越Boyden小室的细胞数目进行分析,发现经3.2μg/ml Arresten蛋白处理的Siha细胞迁移功能受到抑制(P<0.01),细胞内迁移分子标志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P<0.01).Arresten蛋白可诱导Siha细胞内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上调(P<0.01),间充质细胞标志物N-cadherin表达下调(P<0.01).结论 Arresten蛋白对宫颈癌细胞迁移有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EMT途径发挥作用..

    作者:吕懿;张慧芳;付振东;郑金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顺铂和环磷酰胺环境残留量方法的建立

    抗肿瘤药物大多为细胞毒性药物,在杀伤及抑制癌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组织器官特别是骨髓、消化道、生殖系统的损害尤为严重[1].环磷酰胺和顺铂作为广谱抗肿瘤药,在临床使用较频繁,因此,本实验将这2种药物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环境监测评估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环境中顺铂和环磷酰胺的污染程度,对这2种抗肿瘤药物进行擦拭样本浓度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具有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专属性强等优点,本研究采用HPLC分别测定擦拭样本中顺铂和环磷酰胺的浓度,具体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霞;郝志英;李凤;梁泰刚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2015年山西省儿童医院0~6岁儿童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应用分析

    中药注射剂系指饮片经提取、纯化后制成,供注入人体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1],具有药效快、疗效确切、耐药少等特点.在心血管系统、抗肿瘤、抗细菌抗病毒感染方面有明显优势. 鉴于儿科感染患者较多,医师在选择抗感染药物受到限制时更加优先选择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 轻度感染可以代替抗菌药物,重度感染可以联合用药,在减少耐药发生作用上发挥了一定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住院患儿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了解儿童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儿科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使用.

    作者:马雁军;师美玲;王磊;刘晶;范宝宝;王振康;冯江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山西某肿瘤医院麻醉药品管理使用中存在问题探讨

    麻醉药品是指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连续使用、滥用或者不合理使用,易产生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常用的麻醉药品有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阿片类药物. 麻醉药品正常使用有利健康,但部分麻醉药品连续滥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 所以对于麻醉药品的使用和贮存应严格管理, 管理或使用的不当就会导致药品滥用,或者流失到非法渠道变成毒品而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研究收集山西某肿瘤医院2014—2016年麻醉药品在管理使用中的相关质控结果与处方点评数据,并对照我国麻醉药品相关政策法规汇总了该院的麻醉药品在实际管理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麻醉药品规范化管理与使用提供依据.

    作者:李俊;刘伟;赵正保;刘芳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山西省2型糖尿病患者诊治现状与分析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7亿,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近有5.5亿糖尿病患者.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且趋于年轻化.2007、2008年期间, 我国20岁以上糖尿病的总体患病率为9.7%[1],且糖尿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上升明显增加;2010年,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1.6%[2], 目前中国每年约增加100万新的糖尿病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90%~95%.随着对糖尿病的深入认识、健康生活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糖尿病高危人群采取的有效预防措施,2型糖尿病患者的初诊情况是否较前有所变化,本文就此做些研究, 以了解我省2010—2016年2型糖尿病的初诊情况,为做好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王玉红;南培宏;梁小慧;王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口腔鳞癌中黏蛋白15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口腔颌面部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口腔鳞癌,大量的研究表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到多种基因的异常表达,使细胞信号通路出现异常,所以细胞周期相关的调控基因出现异常,造成了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终形成肿瘤.有研究表明黏蛋白(MUC)家族中有多个成员都与细胞的黏附性有关,并且对信号通路的调控异常有密切关系,黏蛋白相关基因突变以后异常表达蛋白质,使细胞具有较强的迁移作用,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作用[1]. MUC家族成员MUC15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相互作用可影响肝癌细胞迁移及侵袭的能力[2],而MUC15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及转移复发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目前尚未见报道,MUC15是否也通过和EGFR的相互作用调控下游信号通路参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也尚无研究.故对口腔鳞癌中MUC15和EGFR的相关研究对寻找口腔鳞癌早期诊断、预后或者药物靶点的新型分子标志物和提高口腔鳞癌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堃;南欣荣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在不同亚型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子宫内膜癌是绝经后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子宫内膜癌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分为2种类型,Ⅰ型是雌激素依赖型,预后良好.Ⅱ型为非雌激素依赖型,预后较差.

    作者:刘彩娥;吉旭姣;王英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斜疝的优质护理效果分析

    小儿斜疝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 具有3.5%~5.0%发病率,主要以腹股沟区存在突出肿块,并伴有胀痛感为临床表现,一般疝环组织较为柔软,因此,如果嵌顿形成,绞窄很少会发生,小儿斜疝自愈很困难,必须及时治疗,否则会增加疝块[1]. 小儿斜疝在临床治疗中一般采用手术治疗方式,伴随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推广,为其治疗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小儿斜疝治疗中应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而同时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对优质护理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选择我院收治的小儿斜疝患儿50例为研究样本病例,评价内容和结果作如下说明.

    作者:孙莉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消化专科门诊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调查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类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以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IBS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高,并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有研究对不同社区人群中IBS的症状学特征进行了分析[1],但有关消化专科门诊就诊的IB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就医情况的报道相对较少. 因此,本研究选取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连续就诊的IBS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就医情况,以探讨其意义.

    作者:赵睿锋;李晓妮;赵柯;王红卫;李静玲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Ⅳ型胶原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变化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DN典型的病理改变是肾小球硬化,其组织学特征是肾小管和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扩张、肾肥大以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1].许多学者已证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为致纤维化因子,其表达增多可指导细胞外基质(ECM)的生成,并抑制其降解,在DN发病机制的各个环节起着重要的作用.Ⅳ型胶原的合成和分泌增多及降解减少是许多肾脏疾病发展、ECM积聚、终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的主要原因或重要参与因素之一. 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是重要的炎症因子,在DN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过度表达导致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在肾组织的大量聚集,加重内皮细胞的损伤[2,3]. 本实验通过观察了TGF-β1、Ⅳ型胶原和ICAM-1在链尿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模型肾脏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对其功能意义和机制进行探讨,并结合肾脏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病理学观察,以探讨DN可能的发病机制.

    作者:宋祺;刘晶;李兴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应用循环质量管理护理程序降低新生儿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观察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开放新生儿静脉通路的佳途径,但因新生儿生理解剖特点,如血管细,浅表静脉充盈程度相对差,在穿刺过程中,导管及穿刺鞘极易对静脉内膜、静脉瓣造成物理性损伤而引发机械性静脉炎[1],严重者可导致局部皮肤、组织红肿、胀痛、坏死,致PICC无法使用,增加患儿的痛苦及医疗成本,并且延误治疗延长住院时间,所以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更为重要. 循环质量管理(PDCA)护理程序在预防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静脉炎的发生方面得到诸多学者的肯定[2]. 故我院新生儿病房于2015年10月开始引用PDCA护理程序,旨在进一步探讨PDCA护理管理程序应用于PICC置管危重新生儿对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王丽;谷美便;单雪;张静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明日叶提取物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研究

    明日叶(Angelica keiskei,又名八丈芹、滨海当归)属伞形科当归属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原产于日本著名的健康长寿之八丈乡岛,现在在我国贵州、台湾等地也有栽培,由于其具有抗氧化、增强人体免疫力、润肠通便、改善睡眠、延缓衰老等一系列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生理功效[1],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价值.某研究所对从明日叶根茎流出的汁液物质进行一系列加工处理制成明日叶提取物,以期用于各种食品和保健食品中用于防止细胞老化、改善人体机能等. 为了评估其毒理学安全性或是否存在毒副作用,我们对其进行了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研究.

    作者:李淑琴;田若涛;宋晓红;边林秀;李学敏;张颖;柴志凯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小红细胞/细胞碎片对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Sysmex XE-2100检测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原理是通过鞘流电阻抗法,在相同通道内进行计数,并根据二者体积不同采用浮动界标进行区分,并提供红细胞直方图、血小板直方图及相应参数[1].细胞碎片包括红细胞碎片、有核细胞的细胞质碎片、白细胞碎片等. 在日常使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工作中,发现有小红细胞(RBC)标本或仪器提示有细胞碎片信息时,或伴有血小板相应参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等不出结果且血小板直方图异常,上述因素都会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为此本文将血常规测定结果按照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的不同范围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进行分组,分别用仪器法与显微镜手工法进行血小板计数,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2种方法计数血小板的差异,现报告如下.

    作者:佟如;李茁立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2015年山西省晋城市五大类癌症高风险人群调查结果分析

    癌症是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发展[1],据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现状报告显示, 中国居民癌症年发病率为235.0/10万,死亡率为144.3/10万[2].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是我国主要的肿瘤死因[3]. 我国缺乏全国性的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医疗机构收治的癌症患者大多为中晚期,癌症早期患者的收治率极低.

    作者:关政;张爱莲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RA),主要病理改变是滑膜炎症、骨与软骨组织损伤,其发病机制复杂,不少研究者认为RA发病涉及多种分子,炎性细胞因子等.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l) 及其受体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作为一种非组蛋白性核蛋白,可作为一种DAMP参与RA的病理过程. HMGB1除了直接刺激细胞外,它还能通过与细胞因子以及其他内源和外源的因子形成免疫复合物而发挥作用. 在RA患者滑液以及该疾病的动物模型中, 核外HMGB1的表达量增加. 在动物模型中阻断HMGB1表达能使疾病减轻. HMGB1的表达依赖RAGE,在RA发病机制中发生作用, 以此来了解HMGB1及其受体RAGE在RA患者软骨损伤及炎症活动中的作用, 为临床治疗RA提供新靶点. HMGB1可以是风湿性疾病中的一个重要中介物和生物标志,有希望成为有价值的新靶点用于治疗相关疾病.

    作者:梁树芬;张娜;游锦梅;刘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测定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中六种成分的含量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UPLC-MS-MS)测定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中野黄芩苷、黄芩苷、绿原酸、汉黄芩素、黄芩素和咖啡酸6种成分的含量.方法 色谱柱为Phenomenex Luna C8(2.0 mm×50 mm,3μ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水溶液,采用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200μl/min.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负离子扫描.结果 6种成分在测定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在96.25%~101.79%.结论 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作者:吴婷;储继红;许美娟;居文政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临床颈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

    目的 研究BRAFV600E基因突变对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探讨其对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CLND)的指导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304例cN0 PTMC患者的BRAFV600E基因突变状态,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等因素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 cN0 PTM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86.8%,有无伴发桥本甲状腺炎(HT)的cN0 PTMC患者间BRAFV600E基因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7,P=0.026).年龄<45岁(χ2=5.049,P=0.025)、多灶(χ2=4.072,P=0.044)和肿瘤直径>7 mm(χ2=3.922,P=0.048)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均显著增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52,95%CI(0.31,0.88)]、病灶数[OR=1.74,95%CI(1.03,2.95)]是影响cN0 PTM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结论cN0 PTMC的BRAFV600E基因突变与肿瘤是否伴发HT有关,且年龄<45岁和多灶的cN0 PTMC患者应行预防性CLND;BRAFV600E基因突变尚不能指导cN0 PTMC患者是否行预防性CLND,尚需建立危险风层评估体系进行前瞻性研究,精准制定不同风险人群的治疗策略.

    作者:王旭红;徐晓琴;荆结线;赵宏彩;张波;高宁;张丽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血流感染1872例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血流感染包括菌血症和败血症,是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生长繁殖并释放毒素和代谢产物而引起的急性重症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血培养是判断血流感染重要的依据[1].随着各类血液留置导管的介入,临床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和大量免疫受损患者的出现,条件致病菌所致的血流感染有增多的趋势,并且血流感染病原菌构成及耐药状况随着时间和地区的变化而不断变迁.本文回顾了我院2012—2016年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以便积累资料,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巧珍;武文明;杨志宁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乳腺癌化疗无呕规范化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与体会

    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 是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可高达40%~80%以上[1].严重的恶心呕吐不仅会增加患者身心痛苦,而且还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因此,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意义.为了预防和减缓患者化疗中的恶心呕吐反应,使其更顺利完成化疗,并提高其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同时提升护士的CINV管理理念;2015年7月山西省肿瘤医院乳腺二科在全省首创规范化无呕吐示范病房,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 报告如下.

    作者:许慧娟;李静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

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