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dianto Sutarman;李惠
患者女,43岁.主诉:左鼻翼结节2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左侧鼻翼出现一肤色丘疹,无任何自觉症状,未予诊治;皮损缓慢增至黄豆大结节,近期自觉皮损增长较快,遂来我院就诊.
作者:马烈;马月眉;党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报告2例Moulin线状皮肤萎缩.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22岁和30岁.皮损形态为线状排列的萎缩斑.表面有色素沉着,位于右上肢和右侧躯干,沿Blasehko线分布.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轻度不规则肥厚,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无明显变化.符合Moulin线状皮肤萎缩的诊断.临床上该病需与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和带状硬皮病鉴别.
作者:马东来;苑勰;贾力;方凯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儿男,7岁.因枕部和头皮前半部丘疹伴脱发6年余,于2007年2月6日来我科就诊.患儿出生时毛发正常.数月后头发逐渐稀少,枕部和头皮前半部出现毛囊性角化性红色丘疹.
作者:Rudianto Sutarman;李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我科2004年6月-2006年8月采用复方甘草酸苷(商品名:美能)联合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9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翟晓翔;严月华;陈向辉;张翠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橙皮苷对紫外线照射后的鼠黑素瘤B16和永生化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株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NaOH法测定黑素含量,Takahashi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HaCaT细胞的CXC型趋化因子受体(CXCR)2表达;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转化生长因子(TGF)-B1含量的变化.结果:50-600 mg/L橙皮苷对B16和HaCaT细胞的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200 mg/L浓度以上时轻度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合成.不同浓度的橙皮苷作用后,角质形成细胞培养上清中TGF-β1水平呈无规律性变化.正常角质形成细胞的CXCR2表达不受橙皮苷的影响,紫外线照射后,CXCR2表达增加,200~600 mg/L橙皮苷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其表达,浓度在600 mg/L时作用更显著.结论:橙皮苷无细胞毒性,其作用温和,具多效性,是有前途的褪色和光防护制剂.
作者:张汝芝;朱文元;谢芳;葛晓松;赵浩;金慧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者男,19岁.因头皮、包皮、阴囊、口腔先后出现丘疹1个月,于2007年3月30日来我科就诊.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右侧上方头皮出现一甲盖大、白色较厚的鳞屑,搔抓后鳞屑脱落,基底渗血,随后头皮部渐出现5处类似皮损.
作者:夏凡;陈春梅;段逸群;胡吉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报告1例呈环状损害的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患者男,82岁.因右耳上发际内环形紫红色浸润性斑块半年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轻度角化,颗粒层、棘层增厚,棘细胞间轻度水肿,细胞外移,真皮浅层大量以致密淋巴细胞为主的带状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CD3、CD20、CD79、S-100蛋白均(+).CDl92、CD43均(±).
作者:李敏;朱文元;骆丹;高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淋巴管瘤系由异常增生的淋巴管形成,为淋巴管的畸形和发育障碍.我院采用放射介入疗法治疗阴囊浅表性淋巴管瘤1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付桂莉;黄美莲;秦增辉;刘凤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氮(艹卓)斯汀及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人组开放观察同样疗程不同剂量氮(艹卓)斯汀(A、B两组)及联合西咪替丁(B+c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A组患者采用氮(艹卓)斯汀4mg/d治疗:B组患者采用氮(艹卓)斯汀2 mg/d治疗;B+C组患者采用氮(艹卓)斯汀2 mg/d联合西咪替丁400 mg/d治疗.3组胄者均在28 d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显效27例(81.8%),良效4例(12.1%),微效2例(6.1%);B组显效21例(61.8%),良效6例(17.6%).微效7例(2.06%);B+C组显效26例(78.8%),良效3例(9.1%),微效4例(12.1%).A组出现口干1例,困倦2例;B组出现口干3例,头昏、困倦1例;B+C组出现困倦3例,口干1例.均不影响疗效.结论:A组及B+C组患者的疗效相似,且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吴绍熙;郭宁如;陈佳;孙建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报告1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儿男,10个月.躯干部出现丘疹2个月,经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作者:陶春蓉;陈柳青;段逸群;王玮蓁;艾儒棣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者女,42岁.全身红斑及眼睑、口腔糜烂4 d,手足出现大疱3 d于2007年4月8日入院.
作者:孙彩虹;周展超;宗文凯;盛楠;常宝珠;顾恒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报告1例皮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男,73岁.因双侧大腿皮下结节,于2007年2月初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见血管腔内有大量肿瘤细胞聚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肿瘤细胞CD20阳性,诊断为皮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COP方案)化疗后皮损缩小.IVLBCL恶性程度较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预后较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作者:张敏;陈明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报告1例泛发性发疹性透明细胞汗管瘤.患者女,47岁.眶周及外阴出现肤色丘疹近30年,渐累及面部、上肢及躯干10余年.皮肤科检查见面部、颈部、躯干、上肢及外阴布有褐色及肤色米粒至黄豆大丘疹.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见多个囊性扩张的导管,多由透明细胞组成.诊断:透明细胞汗管瘤.
作者:侯麦花;朱文元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者男,38岁.因躯干、四肢皮肤反复出现暗红色疼痛性结节伴发热6个月,于2005年4月收住院.6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侧大腿皮肤出现数个黄豆大暗红色结节,伴疼痛,间断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9℃.皮损渐增多、扩大.
作者:沈俊萍;沈为兴;孙力;王永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者男,42岁.因左枕侧、耳后出现红色丘疹和结节,伴瘙痒4个月,于2006年7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皮损初起为绿豆大红色丘疹,伴阵发性瘙痒,抓破后有少许渗血,表面有血痂.
作者:李绍兴;万慧颖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报告3例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BsLE).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6、57和23岁.临床上均表现为全身泛发水疱、大疱.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为表皮下水疱,真皮乳头层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2例出现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直接免疫荧光检查:2例示免疫球蛋白G(IgG)和(或)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线状沉积于基膜带(BMZ),1例IgA线状沉积于BMZ,无lgG、IgM沉积.3例均符合SLE的诊断标准.糖皮质激素和氨苯砜可有效控制水疱、大疱的发生.单独以IgA介导的BSLE在临床上罕见.
作者:陈秋萍;王培光;杨雅骊;范利;林达;杨森;张学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恶性黑棘皮病是指并发恶性肿瘤的黑棘皮病,大多数为腺癌,其中胃癌多见.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恶性黑棘皮病报告如下.
作者:缪燕艳;王飞;潘永正;董正邦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报告1例硬化性黏液水肿.患者女,42岁.全身泛发皮疹8年,皮肤渐变硬.l临床表现为形似狮面的特殊面容,周身泛发对称性密集分布的扁平丘疹,部分排列呈线状,额部、颈部、背部、四肢皮肤呈弥漫性增厚发硬,伴色素沉着.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大量黏蛋白沉积,真皮内成纤维细胞增生,阿新蓝染色阳性.
作者:林尽染;黄琼;陈明华;徐金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者男,55岁.因全身红斑、丘疹伴瘙痒9个月余,于2007年4月11日收入我科.患者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泼尼松30 ing/d 口服,皮损有所缓解,后自行停药,皮损再次加重.随后曾口服抗组胺等药物治疗,病情时轻时重.
作者:郭志丽;李慧;王松挺;张志勇;顾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儿男,5岁.因左眼外眦部红色丘疹3个月余.于2007年4月12日来我院复诊.患儿3个月前左眼外眦部出现一芝麻大红色丘疹,无痛痒,渐增至黄豆大,2007年3月6日来我院初诊,初诊诊断为血管瘤.
作者:姜功平;余昌华;唐文莉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