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表皮囊肿并发毛母质瘤

黄长征;陈思远;陶娟;杨井;钱悦;李家文;王椿森

关键词:毛母质瘤, 囊肿, 表皮
摘要:报告2例表皮囊肿并发毛母质瘤.例1.男,34岁.右侧大腿上方有一灰褐色肿块,直径4 cm.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囊肿的囊壁不完整,囊肿中央和周边均为成片的影细胞,囊肿中央的影细胞内可见许多小而圆的嗜伊红角化中心,提示向毛母质分化,未见嗜碱性细胞.例2.女,20岁.右上臂暗蓝色、质硬的皮下结节,直径1 cm.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囊肿与毛母质瘤同时存在于真皮内,相互独立,毛母质瘤内可见嗜碱性细胞和影细胞.2例患者均未出现加德纳综合征.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幼儿大疱性肥大细胞增多症1例

    患儿男,1岁.因枕后、颈肩部反复水疱4个月余,于2005年7月收住本科.入院前4个月,无明显诱因患儿枕后、颈肩部散在出现米粒至蚕豆大水疱,并在不同部位反复发生.曾予泼尼松、丙种球蛋白治疗,皮损可减轻或消退,但停药后很快又复发.4 d前,水疱突然增多变大,遂来就诊.患儿足月顺产,出生时体重3.75kg,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家族成员中亦无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枕后、颈肩部见散在米粒至蚕豆大水疱(图1),疱壁薄,液清,尼氏征(-).

    作者:李云珠;徐子刚;马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对《棘层松解角化不良性表皮痣并发色素性毛表皮痣》一文的不同意见

    读了《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年第7期P436-437蔡林等撰写的《棘层松解角化不良性表皮痣并发色素性毛表皮痣》一文,本人在诊断上有以下不同的意见.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表皮囊肿并发毛母质瘤

    报告2例表皮囊肿并发毛母质瘤.例1.男,34岁.右侧大腿上方有一灰褐色肿块,直径4 cm.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囊肿的囊壁不完整,囊肿中央和周边均为成片的影细胞,囊肿中央的影细胞内可见许多小而圆的嗜伊红角化中心,提示向毛母质分化,未见嗜碱性细胞.例2.女,20岁.右上臂暗蓝色、质硬的皮下结节,直径1 cm.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囊肿与毛母质瘤同时存在于真皮内,相互独立,毛母质瘤内可见嗜碱性细胞和影细胞.2例患者均未出现加德纳综合征.

    作者:黄长征;陈思远;陶娟;杨井;钱悦;李家文;王椿森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对常建民关于《棘层松解角化不良性表皮痣并发色素性毛表皮痣》一文不同意见的答复

    首先感谢常建民医师对《棘层松解角化不良性表皮痣并发色素性毛表皮痣》一文的关注,就其意见,我们的答复如下.本例患者早发病年龄为10岁,发病年龄较早,呈明显季节性,夏季重,秋冬轻.皮损形态主要为疣状丘疹,大部分融合(尤其是腹部、上肢、下肢).而Grover病的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多为自限性.Ackerman曾报告385例Grover病患者的皮损一般冬季加重,冬季发病或加重者是夏季的4倍[1].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丘疹、丘疱疹、水疱,大多散在分布.文献报告的2例线状Grover病,临床表现均为丘疱疹、水疱.本例患者因组织病理为典型的Darier病样改变,编辑部也曾请作者考虑是否为线状Darier病?

    作者:蔡林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晚期神经梅毒——麻痹性痴呆3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麻痹性痴呆的临床特征,为其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晚期神经梅毒--麻痹性痴呆患者临床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均为中年男性,均有非婚性生活史.3例均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2例突发癫癎样抽搐.梅毒血清学检查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均阳性.脑脊液白细胞数升高,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阳性,2例脑脊液蛋白量增多.脑影像学检查无异常.结论:麻痹性痴呆误诊率高,中老年人有神经精神症状或初发癫癎者应排除神经梅毒,及早诊治可明显改善预后.

    作者:黄跃深;王群;邓伟平;万建(勣)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1例

    患者男,31岁.10 d前因感冒服用药物后,全身出现红斑及针尖大脓疱,于2005年10月入院.患者10个月前曾因感冒服用阿莫西林及头孢类药物后,双腋窝突发片状红斑,上有针尖大脓疱,伴轻度瘙痒.皮损逐渐蔓延至全身,伴发热,曾在当地医院诊治(具体治疗不详),皮损未完全消退.8个月前又因感冒服用药物后(具体用药不详)全身皮损加重,经用中药(具体药物成分不详)治疗后皮损消退.10 d前因感冒服用药物后,全身再次出现红斑、针尖大脓疱,同时伴有发热,体温达38℃以上.既往体健,否认有药物过敏史,否认有银屑病家族史.体格检查:体温37℃.胸部、肩背、腹部、腰部、臀部及四肢弥漫潮红,其上有针尖大淡黄色脓疱,伴脱屑(图1).面颊、口周可见绿豆大黄色脓疱,部分融合成脓湖,上有结痂.指甲上可见数条纵嵴.毛发、黏膜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正常;白细胞12.23×109/L,中性粒细胞0.777.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层下脓疱,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图2).诊断: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治疗:入院后予以甘草酸二铵(甘利欣)60 ml/d静脉滴注,氯雷他定(开瑞坦)10 mg/d口服.米诺环素(美满霉素)50mg每日2次口服.面部外用复方新霉素软膏.治疗10 d后皮损消退.

    作者:鲍迎秋;李和;常建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

    1 病例资料患者女,38岁.因全身皮肤出现丘疹1年,发热、腹痛3个月,病再发2 d,于2005年12月11日急诊至我院就诊.1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上腹部出现淡红色丘疹,1周后丘疹中央出现坏死、萎缩、凹陷,表面覆白色痂,无明显自觉症状.

    作者:卢忠明;朱可建;程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斯皮茨痣16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斯皮茨痣(Spitz nevus)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6例斯皮茨痣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例斯皮茨痣多发生于头面部和四肢,主要表现为黑色丘疹或斑疹,临床上容易误诊为色素痣.大部分斯皮茨痣具有良性肿瘤的特点,少数斯皮茨痣结构呈不对称性或细胞具有异形性,组织病理改变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是诊断的关键.结论:表皮和附属器增生可作为斯皮茨痣与黑素瘤鉴别的依据之一,国人斯皮茨痣Kamino小体较少见.

    作者:王雷;杨励;刘玉峰;高天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成功治疗重症天疱疮1例

    报告1例重症寻常型天疱疮并发败血症.患者男,19岁.经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成功.

    作者:朱小华;吴文育;陈明华;徐金华;苏玮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乳头糜烂性腺瘤病1例

    患者女,42岁.因右乳头溢血1年,于2005年8月25日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近1年来,无明显诱因右乳头经常溢血,皮损呈暗红色,略隆起,中央覆暗红色痂,不痛不痒.乳罩上经常有血迹,经期前溢血增多.皮肤科检查:右乳头皮肤略隆起,中央有暗红色的痂(图1).右乳房未触及结节及肿块.

    作者:马志红;杨勇;乔建军;涂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类丹毒1例

    患者女,38岁.因右手示指被鱼刺扎伤后局部起暗红色斑,伴有胀痛感5 d,于2003年11月8日来我科门诊就诊.8 d前,患者在清洗平鱼时,不慎被平鱼的鱼刺扎伤,当时未做任何处理.5 d前起,鱼刺扎伤的部位出现水肿性红斑,并逐渐增大,伴有胀痛感,无畏寒、发热.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其他疾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马东来;方凯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阴茎疣状癌并发皮角

    报告1例阴茎疣状癌并发皮角.患者男,33岁.阴茎龟头部赘生物伴恶臭2年余.皮肤科检查见龟头部有一4 cm×4 cm × 5 cm大的肿块,表面湿润,呈颗粒状,伴感染、化脓和坏死,龟头1点钟处包皮内可见3 cm长的角化性赘生物.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鳞状细胞癌,癌细胞侵及阴茎海绵体;赘生物高度角化过度,基底部可见表皮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人乳头瘤病毒(HPV)6/11、16/18DNA实时PCR扩增结果均为阳性.腹股沟淋巴结穿刺未见癌细胞.治疗上采取阴茎大部切除术.

    作者:朱健伟;骆丹;吉玺;朱洁;沈春花;李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斑驳病c-kit基因突变检测

    目的:检测2例散发斑驳病患儿及其父母c-kit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例斑驳病患儿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提取其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c-kit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DNA直接测序,明确突变位点.针对所发现的突变位点以Taq Ⅰ酶及Sma Ⅰ酶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检测.结果:2例患儿c-kit基因分别于第1862位C→A及第1784位T→C,使密码子GCT→GAT和CTG→CCG,导致Ala621Asp及Leu595Pro突变.2例患儿父母以及50名健康对照者不存在此两种基因突变.结论:Ala621Asp及Leu595Pro均为新生(de novo)突变,此突变是2例散发斑驳病患儿的主要病因.

    作者:林志淼;徐哲;卜定方;杨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与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与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采用ALA-PDT与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各30例.结果:光动力组患者痊愈率为63.3%(19/30),复发率为15.8%(3/19);CO2激光组痊愈率为100.0%(30/30),复发率为60.0%(18/30).结论:CO2激光组痊愈率高于光动力组,特别是一次性去除疣体方面;光动力组在复发率及安全性方面明显优于CO2激光组.

    作者:王宏伟;王秀丽;过明霞;刘放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两家系4例

    例1.男,46岁.面部起蝶形红斑,日晒后加重2年,于1994年5月25日入院.入院前2年,面部持续有蝶形红斑,且出现关节痛、口腔溃疡、脱发.尿蛋白(++),血狼疮细胞阳性,考虑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给予泼尼松45 mg/d治疗,病情好转.入院前半年患者自行停药,病情复发且加重.入院前3周复查尿蛋白(++++)、尿糖(++)、尿潜血(+).皮肤科检查:面部见蝶形红斑,颈部、胸前见V字形红斑,狼疮发.实验室检查:血沉74 mm/1 h,白细胞3.4×109/L,尿蛋白(++)、尿糖(++),尿蛋白定量为5.367g/24 h(10~150 mg/24 h),狼疮细胞阴性,抗核抗体(ANA)阳性,滴度为1∶80.诊断:SLE.给予泼尼松50 mg/d及环磷酰胺治疗,病情逐渐好转,后泼尼松10 mg/d维持治疗.

    作者:张正中;张学军;杨森;眭维耻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阴囊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51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各种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外用制剂的不断问世,由外用激素使用不当或滥用引发的皮肤损害不断增加.我科2002年9月-2005年7月共诊治阴囊激素依赖性皮炎51例,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张敏;曾抗;王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大疱性荨麻疹1例

    患者女,16岁.因全身反复出现风团、水疱2年,再次发作3 h,于2004年5月12日来我科就诊.患者平时劳累后皮肤上易出现红斑、风团,24 h内可消退.有时部分风团表面起水疱,米粒至黄豆大,持续约1周方消退,消退后局部遗留色素沉着斑.就诊当日晨起劳累后皮肤上再次出现红斑、风团,部分风团表面有水疱.病程中无呼吸困难及腹痛,无明显瘙痒.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股内侧见数个片状红斑,上有2个直径约0.5 cm的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清(图1A、B),尼氏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补体(CH50、C3、C4)检查均正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正常,可见一表皮下水疱,真皮乳头灶性水肿,血管扩张充血,红细胞外渗,血管周围少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部分胶原间有轻度纤维蛋白渗出(图2).予氯雷他定(开瑞坦)10mg/d口服治疗,风团于当天消退,水疱6 d后消退.

    作者:岳学状;朱文元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尖锐湿疣及鲍恩样丘疹病皮损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端粒酶表达的关系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CA)与鲍恩样丘疹病(BP)皮损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端粒酶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HPV类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和BP皮损中人类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的表达.结果:CA和BP皮损中hTERT表达均比正常对照组高(P均<0.01),BP又较CA表达高(P<0.01).CA HPV16阳性组hTERT表达较HPV16阴性组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不同HPV型之间hTERT表达的结果与CA相同;以上各组均比正常对照组表达强度高(P<0.05).结论:非恶性增殖性疾病中亦有端粒酶不同程度的表达;以HPV16为代表的高危型HPV感染与端粒酶表达有相关性.

    作者:李圆圆;王玉坤;王荣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皮肤病的近期不良反应及处理

    近年来随着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在皮肤科的广泛应用,其近期不良反应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我科于2004年12月-2005年11月采用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玫瑰糠疹、白癜风患者共171例.现将随访资料完整的152例患者经NB-UVB治疗后出现的近期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锐利;董岩;高金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莫西沙星治疗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88例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4年3月-2005年10月应用莫西沙星(moxifloxacin,商品名:拜复乐,德国拜耳公司)治疗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原体(UU)引起的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8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解其伟;赵桂云;孙焱;刘东海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