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节性硬化症伴多发性脂囊瘤 1例

张少杰;杨丽莉;周爱香;张敬科;梁赞家;赵芬桃;赵玉萍;张潼生

关键词:结 节 性 硬 化 症, 多 发 性 脂 囊 瘤
摘要:患者 , 男 22岁 , 自幼出现癫痫 , 智力障碍 . 体检见面部血管纤维瘤 , 鲛鱼皮样斑块叶状脱色斑 , 头皮、甲周、齿龈纤维瘤 , 胸部多发性脂囊瘤 , 脑组织多发性钙化灶 , 右肾占位病变 , 左眼视力下降 , 有色素性视网膜炎 , 黄斑区陈旧性出血变性 . 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伴多发性脂囊瘤 .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并发限局性扁平苔藓样皮疹 1例

    60岁女性 , 患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 1年半 , 发病半年后左下肢出现扁平苔藓样皮损 , 实验室检查 : 肝肾功能受累 , HbsAg(+ ), 肾穿刺行免疫组化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肾小球内 HbsAg(+ + ), 皮肤病理示扁平苔藓样改变 , 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 HBV(+ ), 诊断为乙肝病毒相关肾炎并发限局性扁平苔藓样皮疹 .

    作者:席海英;雷鹏程;袁姗;钟镐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81例结缔组织病的血清抗核抗体分析

    结缔组织病患者具有明显的体液免疫功能异常 , 有自身抗体 (特别是抗核抗体 )的存在 . 我们分析了自 1995年以来 , 我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 (DM/PM)、系统性硬皮病 (PSS)、干燥综合症 (SS)及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MCTD)81例 . 本组病例均为活动期患者 , 就其抗核抗体的检测情况进行了观察总结 , 现报告如下 .

    作者:陈丽芳;史维平;田兴生;陈小敏;郝树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氟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龟头炎 60例

    临床资料 : 60例患者平均 33.8岁 , 病程平均 5.8个月 . 均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 龟头及冠状沟处可见浅红色糜烂及薄壁脓疱 . 真菌直接镜检阳性 . 所有病例无肝肾等疾病 , 且在 1个月内未口服和外用抗真菌药物 . 治疗方法 : 采用氟康唑 150mg饭后顿服 , 隔 3天再服 1次 . 停药 1周后复查 . 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 同时治疗其患病性伴侣 . 结果 : 临床痊愈 (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50例 (83.3% ). 真菌学痊愈 (真菌镜检和培养均为阴性 )53例 (88.3% ). 治疗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

    作者:郄永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26例尖锐湿疣用 4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自 1997年 2月~ 1999年 2月用 4种不同的方法治疗 126例尖锐湿疣 ,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临床资料 : 均为性病门诊患者 , 其中男 66例 , 女 60例 ; 年龄小 10岁 , 大 58岁 ; 病程 7天~ 1年 . 发病部位 : 86例患者皮损发生于大小阴唇、阴道壁、包皮及冠状沟 , 29例单独发生于肛周 , 21例外阴及肛周同时受累 . 疣体多者达 32个 , 大者似核桃大 .

    作者:王银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迪银片配合蒸汽药浴、紫外线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治疗组 : 寻常型银屑病 30例 , 男 21例 , 女 9例 ; 年龄 24至 67岁 , 平均 38.08岁 ; 病程 6个月~ 25年 ; 进行期 7例 , 静止期 23例 ; 点滴型 6例 , 斑块型 21例 , 地图型 3例 . 对照组 : 寻常型银屑病 22例 , 男 16例 , 女 6例 ; 年龄 28~ 68岁 , 平均 34.6岁 ; 病程 2周~ 20年 ; 进行期 7例 , 静止期 15例 ; 点滴型 4例 , 斑块型 17例 , 地图型 1例 .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分期、症状评分统计学无差异 . 所选病例无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及肝肾功能不全 , 无免疫性疾病 , 非妊娠、哺乳期 ; 所有患者治疗前 1周未系统使用内服药 , 未使用皮质类固醇 .

    作者:刘春玲;陈懿德;王婕;王静华;郑淑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早期梅毒 39例误诊分析

    临床资料 : 285例早期梅毒中误诊 39例 , 男 22例 , 女 17例 ; 年龄 17~ 74岁 . 6例因冠状沟、包皮溃疡 , 4例伴疼痛 , 2例 RPR检查阴性误诊为生殖器疱疹 ; 包皮、阴囊硬结误诊为疥疮 2例 ; 口腔、女外阴溃疡误诊为口腔和外阴溃疡、宫颈炎各 1例 ; 11例外阴、肛周灰褐色扁平赘生物误诊为尖锐湿疣 ; 因四肢、躯干鳞屑斑丘疹、玫瑰疹误诊玫瑰糠疹 8例、药疹 4例、脂溢性皮炎 2例 ; 因皮疹伴微痒误诊为湿疹、体癣、多形红斑各 1例 . 后根据性乱史及实验室检查阳性确诊一期梅毒 11例、二期梅毒 28例 .

    作者:卢木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 1例家系报告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 (DSAP)是显性遗传的角化性皮肤病 , 近我们遇到同一家族中 4代有 11人罹病 , 特报告如下 . 先证者 , 男 26岁 . 7岁时在鼻梁、颜面、四肢远端先后发疹并渐扩大 , 仅日晒后偶感微痒 . 体检 : 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皮肤科检查 : 颜面、躯干、四肢伸侧、外生殖器及臀部均见境界清楚、大小不等淡褐色斑片 , 散在或密集分布 , 边缘呈堤状隆起 . 无粘膜受累 . 病理检查示 : 角化过度 , 可见角化不全柱 , 下方颗粒层消失 , 真皮内呈慢性炎症浸润 , 诊断 : 汗孔角化症 .

    作者:张正华;赵敬军;刘维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早期先天梅毒 1例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一些少见梅毒也陆续出现。我们遇到一例早期先天梅毒患儿,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表现患儿女, 17天,早产儿,妊娠 28周时娩出,娩出时体重 1000g。患儿于生后 10天左右开始出现腹泻,大便稀,有腥臭, 2~ 3次 /日。面部四肢皮疹始发为红斑,水疱,脓疱,逐渐扩大融合,破溃结痂脱皮。患儿于外院就诊,化验检查示:血常规: WBC: 30× 109/L,便常规:黄粘,潜血 (+ ),脓细胞 18~ 20/HP,RBC 20~ 22/HP,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感染性腹泻,给予罗氏芬 0.2g/日,治疗 2天,病情无明显好转,遂来我院就诊,并收入儿科病房。患儿发病以来,精神反应明显减弱,吃奶减少并有呛奶,尿量少。患儿为第 4胎第 2产,父母均为民工,父体健。

    作者:徐前喜;杜娟;张建中;朱铁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口服泼尼松联合氮芥溶液外用治疗蕈样肉芽肿肿瘤期 1例

    患者 , 男 , 41岁 , MF肿瘤期 (Ⅲ期 ), 采用氮芥溶液外用及泼尼松 (40mg/d)口服联合治疗 , 治疗 35天 , 除额部皮损轻度浸润外 , 其它皮损全部变平 .

    作者:于峞;褚彦忠;晋红中;王宝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维 A酸合并雷公藤多甙治疗扁平苔藓 1例

    患者男性 , 68岁 , 因躯干、四肢扁平丘疹 , 斑块 2月余就诊 . 2个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 , 在躯干、四肢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暗紫红色丘疹 , 并逐渐增厚 , 不融合 , 伴剧痒 . 发病来不伴咽痛、咳嗽、发热等症状 . 发病前无药物过敏史 . 患者平素体健 , 家族中无类似的遗传病史 . 体检 : 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 皮肤科检查 : 躯干、四肢密集分布大小不一的扁平多角形暗紫红色丘疹、斑块 , 其上有一层光滑发亮的蜡样薄膜 . 取右足伸侧一皮损作组织活检 , 病理变化 : 表皮角化过度 , 颗粒层楔形增厚 , 颗粒粗大 , 棘层不规则肥厚 , 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 皮突尖锐呈锯齿状 , 真皮浅层密集的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 , 下界清楚 , 内尚有组织细胞及较多的噬墨素细胞 . 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 血、尿常规 , 血沉、胸片、腹部 B超、骨髓检查、肝功能、血脂均未见异常 .

    作者:沈雪燕;李秉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特比萘芬 (兰美抒 )在中国应用 6年情况回顾

    特比萘芬 (兰美抒 )自从 1994年在中国上市以来得到广泛的应用 , 为了评价特比萘芬在我国临床应用的经验 , 本文分析总结了 6年来中文皮肤科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报告 . 结果显示特比萘芬的短期间歇疗法用于甲真菌病的疗效确切 ; 而短期连续疗法对体股癣和手足癣治疗有效 ; 特比萘芬霜治疗浅部真菌病效果满意 ; 特比萘芬用于头癣的治疗安全有效 , 剂量应根据患者体重范围确定 ; 另外 , 特比萘芬治疗孢子丝菌病效果较好 . 总之 , 特比萘芬是治疗皮肤真菌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

    作者:赵敬军;张正华;刘维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EGF、 EGFr在脂溢性角化病组织中的表达

    为探讨以皮肤衰老为特征之一的脂溢性角化病 (seborrheic keratosis, SK)病变组织中角质形成细胞成熟迟缓的发病机理 ,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对 32例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组织及作对照的 10名正常皮肤组织石蜡标本中表皮生长因子 (EGF)及其受体 (EGFr)进行检测 . 结果 SK组的 EGF和 EGFr在阳性表达强度上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 EGFr在脂溢性角化病皮损角质层、颗粒层和棘细胞上层中有广泛的表达 , 并且棘层肥厚伴角化过度或乳头状瘤样增殖者表达呈强阳性 . 提示 EGF和 EGFr的这种异常或超表达可能与脂溢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

    作者:李澄;周红;樊小妹;郝燕萍;陆金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高脂血症伴泛发性扁平黄瘤 1例

    1 病历患者,男 50岁,于 4年前无明显诱因眼周出现黄色斑块,以后在颈、上胸和上臂相继出现同样皮损,局部无自觉症状。 2年前上述损害明显变大增多。平素体健,无高脂饮食习惯及烟酒嗜好, 2代家系中未见同样病史,无高血脂症及糖尿病家族史。体检:全身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面部上下眼睑处为隆起环绕睑周的黄色斑块,边缘轻度浸润,颈部两侧、躯干上部和上臂均见豌豆至枣大小橘黄色扁平结节或斑块,表面光滑,触之质硬无疼痛 (见照片 1)。实验室检查:甘油三酯 (TG)1.45mmol/L(正常 0.32~ 1.8mmol/L),总胆固醇 15.53mmol/L(正常 4.6~ 6.2mmol/L),载脂蛋白 A1 33.29μ mol/L(正常 39.29~ 57.15μ mol/L),β脂蛋白 12.41mmol/L(正常 < 4.16mmol/L),载脂蛋白 B 3.95μ mol/L(正常 1.75~ 2.50μ mol/L)。取颈部黄色结节处做组织病理检查: HE染色真皮内聚集大量泡沫细胞沉积,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并见少量 Touton巨细胞 (见照片 2)。诊断:高脂血症伴泛发性扁平黄瘤。

    作者:李福昌;刘金耀;王洪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派瑞松霜治疗外阴、肛周湿疹 44例疗效观察

    采用派瑞松霜治疗外阴、肛周湿疹 44例 , 经 14天治疗 , 治愈 18例 (40.91% ), 显效 19例 (43.18% ), 好转 5例 (11.36% ), 无效 2例 (4.5% ), 总有效率 84.09% , 平均起效时间 4.1天 , 有 4例不良不应 , 停药即消失 .

    作者:高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成因子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疗效观察

    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商品名贝复济 )治疗 15例慢性皮肤溃疡 (其中褥疮 8例 , 郁积性溃疡 4例 , 糖尿病溃疡 3例 , 病程 1.5个月~ 2年 ), 4周后总有效率为 95.2% , 治愈率为 71.4% .

    作者:曲才杰;滕蔚;徐爱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微波治疗腋臭 36例临床疗效观察

    应用微波多功能的治疗仪治疗 36例腋臭 , 痊愈 30例 (83.3% ), 显效 5例 (13.9% ), 总有效率为 97.2% .

    作者:陈向齐;刘向农;牛高祥;陈进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内蒙古乌兰浩特地区申克孢子丝菌及暗色真菌的生态学研究

    为了解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地区自然环境中的分布与生态特征 , 从该地区随机采集了芦苇、蒲草、玉米秸、淤泥、垛下土等 69份标本 , 用含放线菌酮的改良沙式葡萄糖蛋白胨玉脂培养基分离培养出申克孢子丝菌及暗色真菌共 27株 (分离阳性率为 39.13% )其中申克孢子丝菌 8株 (11.59% ), 外瓶霉属 7株 (10.14% ), 疣状瓶霉 6株 (8.20% ), 着色真菌 3株 (4.35% ), 链格孢 3株 (4.35% ), 在该地区自然环境中分离出的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与临床分离株在菌落外观与镜下形态结构基本一致 . 地区及地理环境不同暗色真菌分布也不同 .

    作者:姜长友;李纪青;金学洙;周万成;姚煦;曲志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皮肤癌与锰超氧化物歧化酶信号肽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 检测了 52例皮肤癌和 50名正常人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MnSOD)信号肽基因的多态性位点 V 9A. 结果 , 皮肤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具有较高的 9A等位基因频率和 A/A基因型频率 , 表明 MnSOD信号肽基因的多态性位点 V 9A与皮肤癌发病相关 .

    作者:于波;阎春林;廖康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淋菌性皮炎、淋菌性脓肿 34例临床分析

    淋病的病原体 - - 淋病奈瑟菌侵犯阴茎皮肤及皮下组织则可导致淋菌性皮炎、淋菌性脓肿 , 作者自 1998年 7月~ 1999年 12月共诊治 29例淋菌性皮炎、 5例淋菌性脓肿 . 诊断标准 : 淋菌性尿道炎、前列腺炎、淋菌性皮炎、淋菌性脓肿均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 , 取感染部位的分泌物涂片在脓细胞内查到 G- 双球菌和 /或淋菌培养阳性 .

    作者:孙瑞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48例可疑甲真菌病的病甲扫描电镜分析

    通过对 48例可疑甲真菌病病甲分别进行扫描电镜、甲组织病理学检查、甲研末后的真菌培养和真菌镜检 , 发现扫描电镜的阳性率高 (87.50% ), 其他依次为甲组织病理学检查 (60.42% ), 真菌培养 (41.67% ), 真菌镜检 (27.08% ). 在扫描电镜下病甲腹侧面可见菌丝及孢子 , 并有菌丝向甲内穿入 , 提示电镜可以大大提高甲真菌病的诊断率 , 还可观察真菌的侵袭情况 , 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各种病甲及外观正常甲与病菌的关系 .

    作者:简华慧;雷鹏程;董黎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