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昌;刘金耀;王洪山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 检测了 52例皮肤癌和 50名正常人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MnSOD)信号肽基因的多态性位点 V 9A. 结果 , 皮肤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具有较高的 9A等位基因频率和 A/A基因型频率 , 表明 MnSOD信号肽基因的多态性位点 V 9A与皮肤癌发病相关 .
作者:于波;阎春林;廖康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应用微波多功能的治疗仪治疗 36例腋臭 , 痊愈 30例 (83.3% ), 显效 5例 (13.9% ), 总有效率为 97.2% .
作者:陈向齐;刘向农;牛高祥;陈进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采用派瑞松霜治疗外阴、肛周湿疹 44例 , 经 14天治疗 , 治愈 18例 (40.91% ), 显效 19例 (43.18% ), 好转 5例 (11.36% ), 无效 2例 (4.5% ), 总有效率 84.09% , 平均起效时间 4.1天 , 有 4例不良不应 , 停药即消失 .
作者:高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端粒是真核细胞线形染色体末端由富含鸟嘌呤的 DNA重复序列和端粒结合蛋白过程构成的一种核蛋白复合物 . 端粒酶则是一种能延长端粒末端的核糖蛋白酶 , 由端粒酶 RNA和蛋白质组成 , 发挥 RNA指导的 DNA合成作用 . 本文介绍了端粒端粒酶基本结构和功能 , 以及其与皮肤病和肿瘤等疾病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 .
作者:张开红;李洪亮;赵天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 , 30岁 , 大面积外敷鲜威灵仙全草 10小时后 , 接触部发生红斑、大疱和灼痛伴心悸、胸闷等全身性不良反应 , 持续 6天 , 经治疗痊愈 . 斑贴试验证实鲜威灵仙全草系原发性刺激物 .
作者:王乃忠;薛筑云;毕志刚;雷铁池;何怡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临床资料 : 60例患者平均 33.8岁 , 病程平均 5.8个月 . 均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 龟头及冠状沟处可见浅红色糜烂及薄壁脓疱 . 真菌直接镜检阳性 . 所有病例无肝肾等疾病 , 且在 1个月内未口服和外用抗真菌药物 . 治疗方法 : 采用氟康唑 150mg饭后顿服 , 隔 3天再服 1次 . 停药 1周后复查 . 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 同时治疗其患病性伴侣 . 结果 : 临床痊愈 (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50例 (83.3% ). 真菌学痊愈 (真菌镜检和培养均为阴性 )53例 (88.3% ). 治疗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
作者:郄永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 (LMDF)是一种病因不明多发于青年人面部的,以黄红色丘疹结节为基本损害的疾病。一直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近来我科收治 3例患者,予异维 A酸治疗后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门诊患者 3例,均为男性,年龄 25~ 38岁,病史 3~ 6个月。均曾用“异烟肼”待药物抗结核治疗 1~ 3个月无效。均否认既往有结核病史,近期均无发热、乏力、盗汗、消瘦等症状。体检:一般情况尚可,各系统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面部皮疹主要为黄红色及紫红色丘疹、结节,以眼周及口周为著,下睑处融合成堤状,玻片压诊呈典型苹果酱色。辅助检查: PPD(+ )~ (++ );胸片: 1例示右上肺钙化灶,余无异常。 3例均未作病理检查。
作者:赵建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 (DSAP)是显性遗传的角化性皮肤病 , 近我们遇到同一家族中 4代有 11人罹病 , 特报告如下 . 先证者 , 男 26岁 . 7岁时在鼻梁、颜面、四肢远端先后发疹并渐扩大 , 仅日晒后偶感微痒 . 体检 : 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皮肤科检查 : 颜面、躯干、四肢伸侧、外生殖器及臀部均见境界清楚、大小不等淡褐色斑片 , 散在或密集分布 , 边缘呈堤状隆起 . 无粘膜受累 . 病理检查示 : 角化过度 , 可见角化不全柱 , 下方颗粒层消失 , 真皮内呈慢性炎症浸润 , 诊断 : 汗孔角化症 .
作者:张正华;赵敬军;刘维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采用自身双侧对比法治疗 37例异位性皮炎 . 结果派瑞松霜痊愈 11例 (29.7% ), 显效 21例 (56.8% ), 好转 2例 (5.4% ), 无效 3例 (8.1% ), 对照组皮康霜痊愈 7例 (18.9% ), 显效 9例 (24.3% ), 好转 8例 (21.6% ), 无效 13例 (35.1% ). 派瑞松霜的疗效明显优于皮康霜 (χ 2=15.18,P< 0.01).
作者:曾令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了解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地区自然环境中的分布与生态特征 , 从该地区随机采集了芦苇、蒲草、玉米秸、淤泥、垛下土等 69份标本 , 用含放线菌酮的改良沙式葡萄糖蛋白胨玉脂培养基分离培养出申克孢子丝菌及暗色真菌共 27株 (分离阳性率为 39.13% )其中申克孢子丝菌 8株 (11.59% ), 外瓶霉属 7株 (10.14% ), 疣状瓶霉 6株 (8.20% ), 着色真菌 3株 (4.35% ), 链格孢 3株 (4.35% ), 在该地区自然环境中分离出的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与临床分离株在菌落外观与镜下形态结构基本一致 . 地区及地理环境不同暗色真菌分布也不同 .
作者:姜长友;李纪青;金学洙;周万成;姚煦;曲志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4例用常规治疗无效的重症带状疱疹 , 试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IVIg), 临床症状迅速缓解 , 病程明显缩短 . IvIg是治疗重症带疹的有效药物 .
作者:瞿镔;许爱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纪彦林;尹国胜;赵小忠;马冰冰;姚艳萍;龚朝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及 Southern印迹技术 , 对 15例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 TCR Vβ 1 20基因亚家族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半定量研究 , 结果显示 , 与正常对照相比 , SLE患者 Vβ 8、 Vβ 16基因亚家族表达水平明显增高 , 提示在自身抗原的刺激下 TCR Vβ基因存在着优势取用 .
作者:陈红清;徐文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用派瑞松霜治疗 12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 除对慢性浸润肥厚性皮损起效时间较长外 , 其余的起效时间较快 . 结果显示痊愈率为 69.2% , 总有效率为 95.0% .
作者:梁伶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99年 8月 , 我科收治了某化工厂除草剂车间 6例过敏性皮炎患者 . 此除草剂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体 , 能产生一种内含二氯苯酚的气体 , 具有较强的致敏性 , 车间内 10余个工人 , 均有不同程度的皮疹瘙痒 , 6例症状较明显来诊 , 现将 6例患者的临床情况报告如下 . 6例患者均为男性 , 年龄大 36岁 , 小 18岁 , 接触该产品半月 . 6例患者先后发病时间相差 10天 , 以皮肤红斑、肿胀、瘙痒来诊 , 6例患者均否认半月内有用药史及其它可能的过敏史 . 诊断 : 过敏性皮炎 . 治疗 : 静滴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口服抗组胺药物 , 外用炉甘石洗剂 , 约 3~ 5天 , 症状明显改善 . 在治疗的同时 , 其中 3例患者继续上班 , 另 3例在家休息 , 但 6例患者均在治疗 1周后症状反复 , 并比初发更明显 , 复发时体检基本同初发 , 化验室检查 : 血常规基本正常 , 肝功能化验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 其中 3例 ALT增高 , 分别为 2951、 2000、 1334nmol@ S- 1/L(正常值 < 884nmol@ S- 1/L); 2例 AST增高 , 分别为 783、 7185nmol@ S- 1/L(正常值 < 617nmol@ S- 1/L); 2例 AKP增高 , 分别为 2.69、 2.17μ mol@ S- 1/L(正常值 0.33~ 1.54μ mol@ S- 1/L); 1例尿蛋白 + + . 其中 ALT增高的 3例收住内科治疗 , 诊断为过敏性皮炎伴中毒性肝炎 , 经用皮质类固醇及抗过敏、护肝等处理 , 约 20~ 30天后痊愈出院 . 另 3例均在本科门诊治疗 , 治疗原则同内科 , 约半月后痊愈 . 目前 6例患者均已上班 , 此车间已不再生产此中间体 .
作者:任小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临床资料 : 285例早期梅毒中误诊 39例 , 男 22例 , 女 17例 ; 年龄 17~ 74岁 . 6例因冠状沟、包皮溃疡 , 4例伴疼痛 , 2例 RPR检查阴性误诊为生殖器疱疹 ; 包皮、阴囊硬结误诊为疥疮 2例 ; 口腔、女外阴溃疡误诊为口腔和外阴溃疡、宫颈炎各 1例 ; 11例外阴、肛周灰褐色扁平赘生物误诊为尖锐湿疣 ; 因四肢、躯干鳞屑斑丘疹、玫瑰疹误诊玫瑰糠疹 8例、药疹 4例、脂溢性皮炎 2例 ; 因皮疹伴微痒误诊为湿疹、体癣、多形红斑各 1例 . 后根据性乱史及实验室检查阳性确诊一期梅毒 11例、二期梅毒 28例 .
作者:卢木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 盐酸特比萘芬软膏治疗手足癣的临床治愈率 69.8% , 有效率 97.7% , 真菌清除率 100% ; 对体股癣分别为 97.0% 、 100% 和 100% ; 对花斑癣分别为 90.0% 、 100% 和 100% . 不良反应发生率 1.87% , 表现为局部刺激 . 在体外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的 MIC范围为 0.00125~ 0.02mg/L,MIC50为 0.0025mg/L, MIC90为 0.005mg/L.
作者:王爱平;李若瑜;曾凡钦;赖维;万哲;朱学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治疗组 : 寻常型银屑病 30例 , 男 21例 , 女 9例 ; 年龄 24至 67岁 , 平均 38.08岁 ; 病程 6个月~ 25年 ; 进行期 7例 , 静止期 23例 ; 点滴型 6例 , 斑块型 21例 , 地图型 3例 . 对照组 : 寻常型银屑病 22例 , 男 16例 , 女 6例 ; 年龄 28~ 68岁 , 平均 34.6岁 ; 病程 2周~ 20年 ; 进行期 7例 , 静止期 15例 ; 点滴型 4例 , 斑块型 17例 , 地图型 1例 .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分期、症状评分统计学无差异 . 所选病例无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及肝肾功能不全 , 无免疫性疾病 , 非妊娠、哺乳期 ; 所有患者治疗前 1周未系统使用内服药 , 未使用皮质类固醇 .
作者:刘春玲;陈懿德;王婕;王静华;郑淑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淋病的病原体 - - 淋病奈瑟菌侵犯阴茎皮肤及皮下组织则可导致淋菌性皮炎、淋菌性脓肿 , 作者自 1998年 7月~ 1999年 12月共诊治 29例淋菌性皮炎、 5例淋菌性脓肿 . 诊断标准 : 淋菌性尿道炎、前列腺炎、淋菌性皮炎、淋菌性脓肿均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 , 取感染部位的分泌物涂片在脓细胞内查到 G- 双球菌和 /或淋菌培养阳性 .
作者:孙瑞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应用了 ECP FEI 荧光酶标法检测了 32例典型慢性荨麻疹患儿及 13名正常儿童的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值 , 同时还检测了患儿和正常儿童血清总 IgE值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 (EOS)计数 , 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 结果显示 : 患儿血清 ECP值为 12.96± 9.72μ g/L、血清总 IgE值为 970.10± 312.61IU/mL, 二者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 而患儿的血 EOS计数与正常儿童相比增高不明显 (P>0.05). 慢性荨麻疹患儿血清 ECP和血清总 IgE与外周血 EOS计数之间无相关性 . 提示儿童慢性荨麻疹中血清 ECP和血清总 IgE的变化可能较血 EOS计数变化更灵敏 , 更能反映 EOS的活化程度 .
作者:刘冰;朱威;伏瑾;张慧芹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