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腺节段切除术治疗胰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孙永锋

关键词:胰腺节段切除术, 胰腺良性肿瘤, 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节段切除术在胰腺良性肿瘤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新密市中医院诊治的80例胰腺良性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除,实验组采用胰腺节段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38例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34例)的成功率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胰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胰腺节段切除术治疗效果理想,该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创伤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脑瘫60例针刺配合运动疗法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小儿脑瘫患者120例均为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常规治疗(对照组,n =60)与针刺配合运动治疗(观察组,n =60)的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五能区 DQ 评分,即大运动、精神细运、适应能、语言、社交行为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综合治疗小儿脑瘫,采用针刺与运动疗法结合,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且患儿家长更易接受,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张姝妤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高浓度七氟烷用于小儿麻醉诱导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高浓度七氟烷在小儿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面罩吸纯氧加七氟烷3%,观察组给予面罩吸纯氧加七氟烷8%。两组麻醉维持浓度均控制在2%~4%。比较两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麻醉诱导均成功,成功率为100%;观察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对照组为1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浓度七氟烷用于小儿麻醉诱导中麻醉效果显著,诱导速度较快,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强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盐酸美金刚治疗帕金森痴呆的近期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帕金森痴呆采用盐酸美金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帕金森痴呆患者80例,随机分为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对照组)与盐酸美金刚治疗组(观察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 MMSE、MoCA 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第16周均有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盐酸美金刚治疗帕金森痴呆可获得较佳的近期治疗效果,对保障患者生存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且具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李爱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肾结核80例 CT 诊断探讨

    目的:探讨 CT 诊断肾结核的价值并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分析80例肾结核患者的 CT 诊断结论,并对其做出判别。结果 CT 表现较复杂,会随病理情况而变化。结论 CT 诊断在肾结核治疗中十分重要,与其他检验方法相比具有明显优越性。

    作者:何燕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颞部旋转皮瓣联合耳软骨塑形治疗隐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分析

    目的:探讨颞部旋转皮瓣联合耳软骨塑性治疗隐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河南能化集团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隐耳畸形患者8例(10只耳),对所有患者应用颞部旋转皮瓣联合耳软骨塑性开展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都未出现皮瓣坏死、感染、血肿等并发症,为患者开展1年左右的随访,所有患者的形态良好,无脱发与复发现象,并且患者的手术部位瘢痕比较隐蔽,所有患儿及其家长都感到满意。结论在轻中度隐耳畸形的治疗中,应用颞部旋转皮瓣联合软骨塑性术为患者开展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运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84例的长期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长期效果。方法1992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84例(146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手术前后髋关节疼痛指数、髋关节 Harris 评分、髋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评估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5年(9~20年),至末次随访:患者髋关节疼痛指数、髋关节 Harris 评分、髋关节活动度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与末次随访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其中股骨柄无菌性松动下沉者6髋(4.1%),髋臼松动移位2髋(1.4%),异位骨化1例(0.7%),未发现神经血管损伤、假体脱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一种有效方法,长期疗效满意。

    作者:于鸿;王秀利;张弛;王义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高频电凝电切术加注射肾上腺素、钛夹止血在大肠息肉治疗中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高频电凝电切术加注射肾上腺素、钛夹止血在大肠息肉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大肠息肉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经统计和比较,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P <0.05);治疗过程中及术后两组均未出现肠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但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P <0.05)。结论临床治疗大肠息肉的时候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加注射肾上腺素,钛夹止血方式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具有较强的应用可行性,值得推广。

    作者:孙克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急性白血病化疗过程中并发脑梗死1例

    急性白血病经化疗后引起骨髓抑制,由于血小板重度减少,常常以出血为主要并发症,并发动脉血栓形成者鲜有报道。我们收治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发生脑梗死,经积极抢救后成功恢复。

    作者:徐衍;刘延方;王萌;侯杰;邢丽华;王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莫西沙星联合常规化疗治疗耐药性结核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联合常规化疗治疗耐药性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1例耐药性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就诊顺序分成联合组(36例)和常规化疗组(35例)两组。常规化疗组采用2DVSE/7DV 常规化疗方案,联合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莫西沙星口服用药方案。比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记录其痰菌转阴率变化差异。结果①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71.4%,P <0.05);②联合组各时段痰菌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P <0.05);③治疗后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9%,与常规化疗组(11.4%)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耐药性结核患者予以常规化疗联合莫西沙星口服用药方案疗效确切,可有效提升其痰菌转阴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光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MRI 弥散加权成像 DWI 诊断血友病性骨关节病髌骨软骨病变的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磁共振 DWI 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诊断血友病性骨关节病的髌骨软骨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实验组对确诊的20例血友病患者的35个膝关节行3.0T MRI 常规加 DWI 序列扫描,对照组选择15名正常志愿者的30个膝关节作为对照组,选择髌软骨感兴趣区测量其 ADC 值。结果正常对照组 ADC值为(1.51±0.11)×10-3 mm2/ s,实验组为(2.08±0.26)×10-3 mm2/ s,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DWI 加权成像做为一种无创性技术能敏感地发现更多血友病髌软骨损伤性病变。

    作者:王鹏铭;张璐;窦银聪;葛英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脑血管介入诊疗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脑血管介入诊疗患者术后对比剂肾病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脑血管介入诊疗患者352例,根据 CIN 诊断标准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的特点并分析 CIN 高危因素。结果 CIN 发病率为17.6%;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急诊动脉溶栓、对比剂剂量以及 GFR 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多因素分析,年龄≥70岁、对比剂≥200 ml、急诊动脉溶栓等为 CIN 高危因素。结论脑血管介入诊疗术后 CIN 发病率比较高,临床上要重视对比剂≥200 ml、GFR <60 ml/(min·1.73 m2)、急诊动脉溶栓等可以诱发 CIN 的高危因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作者:张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兰考县中心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致病原因和治疗措施以及效果。结果导致新生儿患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有感染、窒息、遗传等;经对因和对症治疗之后本研究患者的好转率为87.5%,其中预后不良死亡率为2.78%。结论对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而言需要预防和治疗相结合,认真分析致病因,通过对因对症治疗提升治疗效果。

    作者:李留栓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荥阳市人民医院眼科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组(A 组)与超声乳化治疗组(B 组),每组5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B 组术后3 d 视力恢复良好率优于 A 组(P <0.05),但术后1个月、3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且随时间延长,两组视力恢复良好率均呈上升趋势(P <0.05)。相较术前,两组术后3 d、1个月散光度均好转(P <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且组间对比,B 组术后3 d 散光度轻于 A 组(P <0.05),但术后1、3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瞳孔轻度上移、晶状体后囊膜破裂、角膜水肿等并发症率为16%,B 组为1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交角形细胞比率、细胞密度术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B 组两项指标下降幅度均低于 A 组(P <0.05)。结论老年性白内障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相较超声乳化吸出术,有基本相近的远期疗效,且其手术费用低、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在基层医院及白内障复明工程中应用优势更为明显。

    作者:王娟芹;薛慧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胃癌远端胃切除术后胆汁反流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铝碳酸镁及多潘立酮对胃癌远端胃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0例胃癌远端胃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给予熊去氧胆酸软胶囊,400 mg,睡前1次+铝碳酸镁片,1000 mg,3次/ d +多潘立酮,10 mg,3次/ d;对照组给予铝碳酸镁片,1000 mg,3次/ d +多潘立酮,10 mg,3次/ d。两组疗程均为4周。评估患者5种主要临床症状(中上腹烧灼感、腹胀、口苦、恶心、呕吐胆汁)治疗后缓解情况,评估治疗后胃镜及活检组织病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中上腹烧灼感、腹胀、口苦、恶心及呕吐胆汁的缓解率分别为80.0%、88.6%、85.7%、74.3%、91.4%,对照组分别为57.1%、65.7%、62.9%、48.6%、68.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胃镜改善率为85.7%,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活检组织病理改善率为94.3%,对照组为6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铝碳酸镁及多潘立酮的治疗方案不仅可有效缓解胃癌远端胃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能够改善胃镜征象及活检组织病理的严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秦凌云;陈亚伟;陈婷;于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后血糖异常的相关因素及对策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后血糖异常的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随机选取濮阳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并在我院分娩的产妇200例,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200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中产后6~8周血糖正常者66例(33.0%),异常134例(67.0%)。血糖异常者中诊断为2型糖尿病45例(33.58%),糖耐量异常89例(66.42%)。2型糖尿病组及糖耐量异常组产妇孕前体质量指数、糖尿病家族史、不孕不育史、确诊孕周及产次情况与糖耐量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产妇孕前体质量指数高、有糖尿病家族史、有不孕不育史、确诊孕周早及产次多等情况均为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予以科学的饮食控制及生活指导,并根据个体情况予以适当的胰岛素治疗。产后继续保持健康饮食,适当参加体育活动,维持理想的体质量指数,可达到早发现、早治疗及避免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目的。

    作者:王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急诊外科患者创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在急诊外科中容易导致患者创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针对诱因加以预防,降低创口感染率。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博爱县人民医院急诊外科的147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否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是否留置导管,手术时间,手术切口类型等,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60岁的患者感染率为27.54%,≤60岁的患者感染率为19.23%;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率为32.89%,无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率为12.68%;预防性给予抗生素的患者感染率为13.89%,未应用抗生素的患者感染率为32.00%;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感染率为27.27%,未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为18.57%,手术时间>4 h 的患者感染率为5.88%,≤4 h 的为19.39%,此外,Ⅲ类创口的感染率(36.00%)高于Ⅱ类创口(28.26%),Ⅱ类创口的感染率高于Ⅰ类(5.88%)创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与感染率无关。结论患者年龄大于60岁、有基础疾病、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留置导尿管、手术时间超过4 h都是诱发创口感染的高危因素,此外,创口的分类级也是影响感染率的重要因素,级别越高,感染率也越高。

    作者:曹俊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预防高危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防治产后出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夏邑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治疗的140例有产后出血倾向的剖宫产产妇,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均行剖宫产术,娩出胎儿后静滴缩宫素20 U。对照组患者舌下含服0.2 mg 米索前列醇;治疗组患者肌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产后出血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产妇产后24 h 与产后2 h 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5.71%)明显低于对照组(38.57%),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是预防和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可使产后出血率降低显著,且方便、迅速、安全、高效,适于临床推广。

    作者:单艳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原发性肺部真菌感染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原发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9例患者均无基础疾病,经病理学或病原学确诊为肺部真菌感染,原发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少见;②以咯血、咳嗽、胸痛为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③影像学胸部 CT 均表现为密度增高影,部分可出现典型空洞;④诊断主要依靠经皮肺穿刺、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手术切除确诊;⑤病原学主要以曲霉菌为主(88.9%);⑥治疗主要给予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部分可手术切除治疗。结论原发性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较低,病死率高,其临床表现特异性少,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作者:周璐;王焕勤;黄亚辉;田文娴;岳银艳;邓翔;王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PEG-Asp)与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4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6例曾应用 PEG-Asp 的 ALL 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为应用 PEG-Asp 前曾应用 L-Asp。56例患儿共应用 PEG-Asp 122个疗程,L-Asp 94个疗程。使用 PEG-Asp 和 L-Asp 前后1周内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淀粉酶、血糖、心电图及腹部彩超等相关指标,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临床表现,比较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干预措施。结果两种疗程均有不良反应出现,包括:过敏反应(PEG-Asp 0.8%,L-Asp 13.8%,P <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明显升高(5.7%、15.9%,P =0.014),白蛋白下降(9.8%,10.6%,P =0.847),纤维蛋白原(FIB)下降(39.3%,63.8%,P =0.00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26.2%,40.4%, P =0.027),血糖升高(2.4%,1.1%,P =0.451),严重消化道反应(3.3%,8.5%,P =0.096),血象下降需要多次输血(7.4%,18.1%,P =0.016),合并严重感染(6.6%,9.5%,P =0.414)。出现不良反应均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无一例患儿因出现不良反应死亡。结论 PEG-Asp 与 L-Asp 在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存在类似不良反应,但PEG-Asp 过敏反应发生率较 L-Asp 显著降低,肝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凝血异常及血象下降程度均较 L-Asp 轻,可作为 L-Asp 替代治疗。

    作者:赵彦婷;王叨;刘玉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妇科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妇科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子宫肌瘤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所用米非司酮剂量不同分为 A 组和 B组,A 组服用高剂量米非司酮(25 mg/ d),B 组患者服用低剂量米非司酮(12.5 mg/ d),所选患者均于月经开始第3天服用药物,1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及孕酮(P)、雌激素(E2)、黄体生成素(LH)及血清卵泡刺激素(FSH)激素水平。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均显著缩小,且A 组的缩小率明显高于 B 组(P <0.05);两组患者的 P、E2、LH 及 FSH 等激素水平均明显降低(P <0.05),而 A 组明显优于 B 组。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妇科肌瘤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高春利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