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特比萘芬治疗非皮肤癣菌性真菌病的研究进展

赵文立;秦振宇;郭宁如;吴绍熙

关键词:特比萘芬, 治疗, 非皮肤癣菌, 角鲨烯环氧化酶, 脂肪组织, 真菌细胞, 细胞死亡, 麦角固醇, 类化合物, 口服, 合成, 膜破裂, 关键酶, 高浓度, 丙烯胺, 真皮, 吸收, 外用, 局部, 表皮
摘要:特比萘芬是一种合成的口服或局部外用的丙烯胺类化合物,通过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一种合成麦角固醇的关键酶,而导致真菌细胞膜破裂及细胞死亡.该药口服后吸收良好,具较强的嗜脂性,在表皮、真皮和脂肪组织中有较高浓度.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口腔梅毒疹8例

    报告8例口腔二期梅毒疹患者.主要表现为口腔粘膜及舌部红斑、糜烂、白斑和咽部充血.实验室检查8例患者RPR、TPHA均为阳性.普鲁卡因青霉素、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第3、6、9、12个月时复查,两项指标均逐渐下降.2例转为阴性.4例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1个月内皮疹消退,4例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2个月内皮疹消退.

    作者:刘健航;左雯君;钱晖;乐福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慢性荨麻疹血清屋尘螨、蟑螂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及意义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国内外报告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吸入过敏原有关[1].皮内试验报告显示尘螨和蟑螂在慢性荨麻疹中有较高的皮试阳性率[2].为进一步了解螨及蟑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致敏情况,我们采用PharmaciaCAP变应原检测系统对5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特异性IgE(SIgE)测定,并同时进行皮内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霞;何建珍;麦玉妹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残毁性掌跖角皮症1例

    患者男,40岁,农民.32年前不明原因双足底出现密集针头大小水泡,剧痒,灼热.水疱抓破后流水,干燥后皮损逐渐发白、变黄、增厚和变硬、脱屑.数年后双足底皮肤弥漫增生肥厚,堆积黄绿色鳞状厚屑、恶臭,双小趾近端出现环形缩窄环,逐渐加深.10余年后,两小趾自行离断,足底受力明显疼痛,行走困难.

    作者:张义明;陈建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采乐等药物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

    1临床资料患者女,23岁,因面部皮肤发红、起油性鳞屑及痂壳、瘙痒、搔抓1月余,于1998年10月7日就诊.1月前因面部皮肤发红、发痒在当地医院接受多种内服及外用药物治疗(药名不详),不但未好转反而加重,面积扩大,因发痒而搔抓皮肤,在当地治疗无效而到我科.

    作者:冉玉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国外皮肤病治疗速报

    本文综述了1999年3月~6月国外部分期刊有关皮肤病治疗的报道.掌跖汗疱疹Egan等[1]报道用小剂量口服甲氨喋呤治疗传统疗法无效或需要用皮质类固醇的量很大而不能耐受的严重顽固性掌跖汗疱疹(即发生于掌跖部位的水疱-大疱性湿疹)5例,患者年龄在39~62岁.

    作者:张美华;毕志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网状组织细胞肉芽肿1例

    网状组织细胞肉芽肿又称网状组织细胞瘤(reticulohistiocytoma)是一种少见的原发于皮肤的良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现将我们见到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广;孟如松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致病性外瓶霉的PCR-RFLP分类

    应用PCR方法对致病性外瓶霉进行分类鉴定.以ITS3和ITS4为引物,对常见的7种致病性外瓶霉的模式株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Ⅱ)进行扩增,4种内切酶(HinFI、MspI、BsuRI和RsaI)酶切.各种间多态性显著,常规方法难以鉴别的皮炎外瓶霉和甄氏外瓶霉较易区分.PCR-RFLP准确可靠,可用于形态及其他方法难以确定的致病菌种的鉴别.

    作者:李东明;李若瑜;王端礼;王晓红;万哲;马圣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重型肝炎合并药疹34例分析

    重型肝炎合并药疹时两者相互影响,出现复杂病情.本文收集1986年5月~1988年5月该院34例临床资料加以分析.

    作者:朱云杰;张宝珍;吴才贤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136例斑贴试验结果分析/多虑平、法莫替丁与赛庚啶联合治疗60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外擦葫芦液治疗121例扁平疣疗效观察/刮除法治疗传染性软疣600例/静滴氧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伴一过性心房纤颤1例/芦荟引起局部接触性皮炎1例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血清ENA多肽抗体与临床的关系

    分析46例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血清ENA(盐水可提取抗原)多肽抗体与临床的关系.结果表明ENA多肽抗体中,抗Scl-70抗体与肺间质纤维化紧密相关,检测SSc患者抗Scl-70抗体有助于估计其器官累及情况.早期不发生器官累及的皮肤弥漫型系统性硬皮病(dcSSc)可称为慢性dcSSc.

    作者:谭庆梅;翁孟武;苏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结节性红斑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及VonWillebrand因子检测

    皮肤血管炎发病机理多认为是IC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引起生物因子活化致血管损伤和炎症.IC、补体活化、血小板活化及内皮细胞功能等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本文对32例结节性红斑(EN)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VonWillebrand因子(VWF)进行检测,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血小板活化在EN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张春梅;李保强;于立勤;齐宝权;于中蛟;李艳捧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135例错误纹眉疗效分析

    应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135例的错误纹眉.该波长激光去除黑色纹眉色素方面疗效显著,而且无瘢痕及毛囊损害.为要求去除错误纹眉者提供了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蔡绥勍;林丽萍;茅晓红;曹越兰;郑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两种抗生素治疗56例早期梅毒

    梅毒是由密螺旋体属中的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近几年来,其发病率呈高速持续递增的趋势[1].目前,该病的治疗仍以青霉素为主,但也偶见头孢三嗪治疗梅毒的报道.作者采用上述2种药物分别治疗了早期梅毒56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季;田广南;李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YAG激光术联合万乃洛韦治疗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我们对YAG激光手术联合万乃洛韦(丽珠威)口服治疗尖锐湿疣进行了临床观察,并与单纯YGA激光手术治疗尖锐湿疣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宋继权;沈克慧;盛晚香;熊邦义;车辙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大剂量静注丙球冲击疗法治疗皮肤病5例

    采用大剂量静注丙球冲击疗法(HDIVIG)治疗2例伴发肿瘤的泛发性带状疱疹患者,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皮肌炎、大疱性类天疱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各1例,剂量为0.4/(kg·d)共5天,并辅以中等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经治疗患者的症状迅速缓解,治疗中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HDIVIG是治疗广泛病毒感染以及常规治疗无效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骆肖群;方丽华;翁孟武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会议通讯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胸腹部匐行疹2例

    匐行疹又名幼虫移行疹,系由动物钩虫,特别是狗、猫的巴西钩虫的感染性蚴所致,我国常发生在温暖的沿海地区,发病多因食入生鱼肉或与带虫的猫、狗接触引起.皮损多见于手足等皮肤露出部位,发生于胸腹部的病例较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

    作者:马东来;冯景春;王宝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弥漫性躯体血管角皮瘤1例

    弥漫性躯体血管角皮瘤为罕见的遗传性脂质性疾病.现将作者所见1例报告如下.患儿男,14岁.6岁时被发现前胸红色斑点,无自觉症状.皮损逐渐增多,至8岁时已累及躯干和四肢,伴阵发性肢端疼痛.疼痛以双足大拇趾为重,为灼痛或刺痛,持续约半小时~2天,可因行走过多、日晒及发热等诱发或加重;而在冬季、冷水浸泡及抬高患肢则可减轻.

    作者:蔡梅;冒长峙;周晓鸿;袁志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干扰素α-2b作用的反应

    为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干扰素α-2b(IFNα-2b)作用的反应性,用IFNα-2b分别处理体外培养正常皮肤与瘢痕疙瘩中的成纤维细胞,采用3H-脯氨酸掺入、胃蛋白酶消化法检测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量.结果发现,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103U/mL的IFNα-2b作用后的胶原合成量显著降低.

    作者:何威;刘荣卿;钟白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乳房外Paget病1例

    乳房外Paget病(EMPD)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的较少见疾病,临床常易误诊为湿疹,主要靠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我科诊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杨秀凤;雷鹏程;刘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