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采乐等药物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

冉玉平

关键词:外用药物治疗, 面部皮肤, 临床资料, 医院, 药名, 瘙痒, 内服, 面积, 患者
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女,23岁,因面部皮肤发红、起油性鳞屑及痂壳、瘙痒、搔抓1月余,于1998年10月7日就诊.1月前因面部皮肤发红、发痒在当地医院接受多种内服及外用药物治疗(药名不详),不但未好转反而加重,面积扩大,因发痒而搔抓皮肤,在当地治疗无效而到我科.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万乃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我们于1998年7月~1999年1月对万乃洛韦治疗带状疱疹进行了疗效观察,并与阿昔洛韦进行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00例患者均来自门诊,临床上有典型的症状及体征,临床表现为在一定神经分布区域发生不规则红斑,红斑基底上见群集性丘疱疹、水疱、血疱,排列成带状,伴有神经痛.

    作者:刘茁;施秀明;纪明开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有皮肤损害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

    患者女,30岁,病期2年.2年来四肢躯干反复出现丘疹、紫癜、结节,伴瘙痒,曾多次诊断为湿疹.检查可见周身散在淡红丘疹、结节、水疱及紫癜.左上肢丘疹组织病理检查符合皮肤白血病.骨髓检查及细胞免疫分型确诊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2型.

    作者:杨敏;吴意平;常建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CTX治疗疱疹样脓疱病1例

    患者女,42岁,1975年妊娠8个月时发病,全身泛发红斑基础上出现脓疱,伴发热.T38.0~39.0℃.顺产一男婴后皮疹消退.曾反复发作5次.1999年5月1日,皮疹再发,全身皮肤疼痛,并有发热、畏寒.高39.8℃,否认家族中有银屑病患者.

    作者:李雪松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残毁性掌跖角皮症1例

    患者男,40岁,农民.32年前不明原因双足底出现密集针头大小水泡,剧痒,灼热.水疱抓破后流水,干燥后皮损逐渐发白、变黄、增厚和变硬、脱屑.数年后双足底皮肤弥漫增生肥厚,堆积黄绿色鳞状厚屑、恶臭,双小趾近端出现环形缩窄环,逐渐加深.10余年后,两小趾自行离断,足底受力明显疼痛,行走困难.

    作者:张义明;陈建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伊曲康唑治疗脓癣2例

    我们应用伊曲康唑配合抗菌药物及局部处理治疗2例脓癣患者,均获治愈.例1.女,6岁,头部出现小脓疱伴微痛痒20余天,当地医院诊为疖肿,应用先锋霉素Ⅵ及罗氏芬治疗无效.

    作者:孙乐栋;周再高;曾抗;邱建长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会议通讯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36例扁平苔藓的皮肤病理变化和免疫荧光检查的分析

    扁平苔藓(LP)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在人群中患病率约为0.5%~1%[1].本文对36例LP的皮肤病理变化和免疫荧光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作者:黄东辉;靳培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派瑞松霜治疗湿疹40例临床观察

    1995年2月~5月,我们采用派瑞松(复方达克宁)霜治疗湿疹,临床上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余开梅;徐刚;胡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无黑素性黑素瘤伴全身转移1例

    报道无黑素性黑素瘤全身转移1例.患者男,52岁,农民.左下肢有一米粒大小皮色肿物10年,增长缓慢.5个月前在基层医院行手术切除后很快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和全身转移.组织病理见真皮内瘤细胞呈团块状或巢状,小血管内可见肿瘤细胞浸润,HE染色未见黑色素.免疫病理S100(+),HMB45(+).

    作者:周文明;张显仁;张学军;吴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酒渣鼻的相关性

    为了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酒渣鼻的相关性,研究了42例酒渣鼻患者的血清HP-IgG浓度、消化道症状及抗HP治疗的疗效,并以33例寻常痤疮作对照.发现酒渣鼻患者的血清抗体及消化道症状阳性率及抗HP治疗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6例接受胃镜及组织学检查的酒渣鼻患者的检查结果均显示有异常.结果提示,HP感染与酒渣鼻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袁晓蓉;顾富祥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康宁克通-A联合α-糜蛋白酶封闭疗法治疗结节囊肿性痤疮疗效观察

    我科自1997年8月~1998年7月应用康宁克通-A联合α-糜蛋白酶封闭治疗结节、囊肿性痤疮1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享智;谢巧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致病性外瓶霉的PCR-RFLP分类

    应用PCR方法对致病性外瓶霉进行分类鉴定.以ITS3和ITS4为引物,对常见的7种致病性外瓶霉的模式株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Ⅱ)进行扩增,4种内切酶(HinFI、MspI、BsuRI和RsaI)酶切.各种间多态性显著,常规方法难以鉴别的皮炎外瓶霉和甄氏外瓶霉较易区分.PCR-RFLP准确可靠,可用于形态及其他方法难以确定的致病菌种的鉴别.

    作者:李东明;李若瑜;王端礼;王晓红;万哲;马圣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网状组织细胞肉芽肿1例

    网状组织细胞肉芽肿又称网状组织细胞瘤(reticulohistiocytoma)是一种少见的原发于皮肤的良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现将我们见到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广;孟如松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血清ENA多肽抗体与临床的关系

    分析46例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血清ENA(盐水可提取抗原)多肽抗体与临床的关系.结果表明ENA多肽抗体中,抗Scl-70抗体与肺间质纤维化紧密相关,检测SSc患者抗Scl-70抗体有助于估计其器官累及情况.早期不发生器官累及的皮肤弥漫型系统性硬皮病(dcSSc)可称为慢性dcSSc.

    作者:谭庆梅;翁孟武;苏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基底细胞癌1例(附电镜观察)

    患者男,70岁,农民.右侧面部角化增生性皮疹已5年.患者长期务农,受日光曝晒的机会较多.5年前右面部眼睑下方长出一米粒大的小结节,略高起.此后,结节呈慢性进行扩大,发展缓慢,无任何自觉症状.2年后结节增至蚕豆大,高起,有时破溃,表面有痂,并伴不均匀性色素加深,曾在当地诊所外涂多种药膏效果不好.

    作者:陈艺明;倪容之;黄海松;吴波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不完全型Reiter病1例

    报告一13岁男性患儿,临床表现为结膜炎,口腔炎、尿道炎、皮肤渗出性粘液性及脓性角化性损害,诊断为不完全型Reiter病.经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支持治疗后一般情况好转.本文主要讨论了该病的病因、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作者:刘江波;杨森;李卉;周文明;张学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卡泊三醇软膏治疗银屑病甲

    卡泊三醇为维生素D3的衍生物,通过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和分化,用以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我们尝试用其治疗银屑病病甲,获得一些结果.

    作者:张清;雷鹏程;袁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YAG激光术联合万乃洛韦治疗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我们对YAG激光手术联合万乃洛韦(丽珠威)口服治疗尖锐湿疣进行了临床观察,并与单纯YGA激光手术治疗尖锐湿疣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宋继权;沈克慧;盛晚香;熊邦义;车辙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卡泊三醇对银屑病皮损中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影响

    从细胞凋亡角度探讨卡泊三醇(CPT)治疗银屑病(PS)的药理机制.采用末端标记(TUNEL)技术,分别检测了30例CPT治疗前后的PS患者和10名正常人皮肤标本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经CPT治疗后的PS皮损中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CPT治疗PS的疗效可能与其增加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有关.

    作者:李银涛;李世荫;桑建利;张波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结节性红斑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及VonWillebrand因子检测

    皮肤血管炎发病机理多认为是IC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引起生物因子活化致血管损伤和炎症.IC、补体活化、血小板活化及内皮细胞功能等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本文对32例结节性红斑(EN)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VonWillebrand因子(VWF)进行检测,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血小板活化在EN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张春梅;李保强;于立勤;齐宝权;于中蛟;李艳捧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