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明;张显仁;张学军;吴强
1997~1998年我们采用丽珠威(盐酸万乃洛韦)大剂量、长疗程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GH),以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1临床资料240例复发性GH患者,男164例,女76例,年龄18岁以上.在原发GH时均采用了阿昔洛韦0.2每日5次,共10天治疗,且随访4个月内有1次以上GH复发,查HSV-IgM阳性.
作者:何才偆;孟姗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报道无黑素性黑素瘤全身转移1例.患者男,52岁,农民.左下肢有一米粒大小皮色肿物10年,增长缓慢.5个月前在基层医院行手术切除后很快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和全身转移.组织病理见真皮内瘤细胞呈团块状或巢状,小血管内可见肿瘤细胞浸润,HE染色未见黑色素.免疫病理S100(+),HMB45(+).
作者:周文明;张显仁;张学军;吴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重型肝炎合并药疹时两者相互影响,出现复杂病情.本文收集1986年5月~1988年5月该院34例临床资料加以分析.
作者:朱云杰;张宝珍;吴才贤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报告一13岁男性患儿,临床表现为结膜炎,口腔炎、尿道炎、皮肤渗出性粘液性及脓性角化性损害,诊断为不完全型Reiter病.经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支持治疗后一般情况好转.本文主要讨论了该病的病因、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作者:刘江波;杨森;李卉;周文明;张学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病例资料40例甲真菌病患者,单手或双手有4个以上灰指甲,经KOH湿片显微镜检查,真菌阳性.40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一般健康情况良好.依次编为A、B、C、D4组.有下列情况者不入选:3个月内曾服过抗真菌药;有免疫性疾病或服免疫抑制剂者;有明显系统性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者;有出血、凝血障碍者;妊娠及哺乳者;伴有足癣及趾甲真菌病者.部分患者封甲前后作血、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
作者:苏敬泽;王蓉琴;薛梅新;胡伟忠;徐晓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为了探讨银屑病在口腔粘膜的临床表现及与皮损间的关系,对450例有皮肤病损的银屑病患者进行了口腔常规检查,并排除某些与银屑病可疑口腔病损有相似症状、体征的疾病.发现11例银屑病患者口腔粘膜发生病损,主要在红皮病型、掌跖脓疱型及关节病型中表现出来,有地图舌样损害、沟纹舌、粘膜糜烂、牛肉色变及口角炎,与皮损间有消长一致的关系.提示口腔粘膜可发生银屑病,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损害的发生与皮损的类型及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高恒;李辉菶;胡长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网状组织细胞肉芽肿又称网状组织细胞瘤(reticulohistiocytoma)是一种少见的原发于皮肤的良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现将我们见到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广;孟如松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寻常型天疱疮(PV)是天疱疮中常见而又较严重,死亡率高的一型[1,2].现将我科采用中等剂量皮质类固醇与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治疗2例PV的完整资料及长期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吴斌;何建华;傅雨亭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局部直接去除疣体是尖锐湿疣(CA)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有微波、激光、电灼、外科手术、冷冻及外用药疗法[1].男性尿道口CA由于发生在特殊的解剖部位,有时难以应用以上方法进行治疗,我们应用匙刮术治疗了21例,获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顾军;李泉;陈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从细胞凋亡角度探讨卡泊三醇(CPT)治疗银屑病(PS)的药理机制.采用末端标记(TUNEL)技术,分别检测了30例CPT治疗前后的PS患者和10名正常人皮肤标本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经CPT治疗后的PS皮损中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CPT治疗PS的疗效可能与其增加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有关.
作者:李银涛;李世荫;桑建利;张波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研究糠秕孢子菌对培养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糠秕孢子菌能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分泌IL-1α的量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但IL-2、IL-4、IL-10、TNF-α、IFN-γ等的分泌量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电镜观察显示,共同培养24h后,角质形成细胞发生变性坏死.
作者:罗东辉;王侠生;何芳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卡泊三醇为维生素D3的衍生物,通过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和分化,用以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我们尝试用其治疗银屑病病甲,获得一些结果.
作者:张清;雷鹏程;袁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报告8例口腔二期梅毒疹患者.主要表现为口腔粘膜及舌部红斑、糜烂、白斑和咽部充血.实验室检查8例患者RPR、TPHA均为阳性.普鲁卡因青霉素、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第3、6、9、12个月时复查,两项指标均逐渐下降.2例转为阴性.4例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1个月内皮疹消退,4例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2个月内皮疹消退.
作者:刘健航;左雯君;钱晖;乐福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男,40岁,农民.32年前不明原因双足底出现密集针头大小水泡,剧痒,灼热.水疱抓破后流水,干燥后皮损逐渐发白、变黄、增厚和变硬、脱屑.数年后双足底皮肤弥漫增生肥厚,堆积黄绿色鳞状厚屑、恶臭,双小趾近端出现环形缩窄环,逐渐加深.10余年后,两小趾自行离断,足底受力明显疼痛,行走困难.
作者:张义明;陈建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匐行疹又名幼虫移行疹,系由动物钩虫,特别是狗、猫的巴西钩虫的感染性蚴所致,我国常发生在温暖的沿海地区,发病多因食入生鱼肉或与带虫的猫、狗接触引起.皮损多见于手足等皮肤露出部位,发生于胸腹部的病例较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
作者:马东来;冯景春;王宝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995年2月~5月,我们采用派瑞松(复方达克宁)霜治疗湿疹,临床上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余开梅;徐刚;胡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分析46例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血清ENA(盐水可提取抗原)多肽抗体与临床的关系.结果表明ENA多肽抗体中,抗Scl-70抗体与肺间质纤维化紧密相关,检测SSc患者抗Scl-70抗体有助于估计其器官累及情况.早期不发生器官累及的皮肤弥漫型系统性硬皮病(dcSSc)可称为慢性dcSSc.
作者:谭庆梅;翁孟武;苏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本文综述了1999年3月~6月国外部分期刊有关皮肤病治疗的报道.掌跖汗疱疹Egan等[1]报道用小剂量口服甲氨喋呤治疗传统疗法无效或需要用皮质类固醇的量很大而不能耐受的严重顽固性掌跖汗疱疹(即发生于掌跖部位的水疱-大疱性湿疹)5例,患者年龄在39~62岁.
作者:张美华;毕志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为了解特比萘芬(商品名兰美抒)片剂口服,霜剂外用及两者合用治疗手足癣的疗效及安全性,我们近期对59例门诊手足癣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马东来;王家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为了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酒渣鼻的相关性,研究了42例酒渣鼻患者的血清HP-IgG浓度、消化道症状及抗HP治疗的疗效,并以33例寻常痤疮作对照.发现酒渣鼻患者的血清抗体及消化道症状阳性率及抗HP治疗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6例接受胃镜及组织学检查的酒渣鼻患者的检查结果均显示有异常.结果提示,HP感染与酒渣鼻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袁晓蓉;顾富祥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