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UVA、UVB配合复方昆明山海棠治疗72例银屑病

何黎;刘慧惠;王红兵;高燕;刘玲;邹勇莉

关键词:复方昆明山海棠, 治疗方法, 照射, 昆明山海棠汤, 总剂量, 银屑病患者, 递增, 光敏剂, 防护罩, 补骨脂, 元胡, 随访, 生药, 上海, 疗机, 甘草, 丹参, 白芷
摘要:治疗方法:72例银屑病患者采用上海希格玛公司SS 03光疗机,照射前2h服光敏剂(白芷15g、补骨脂15g),照射时眼戴防护罩,初剂量:UVA1.044J/cm2、UVB0.02J/cm2,每治疗2~3次UVA递增0.52J/cm2,UVB递增0.02J/cm2,终剂量:UVA14.17J/cm2,UVA0.19J/cm2.每周照射3次,逐渐减少,总次数平均8次(4~15次),平均总剂量UVA:12.5J/cm2、UVB0.36J/cm2;每天同时服复方昆明山海棠汤(昆明山海棠生药30、口芪15g、丹参15g、元胡12g、法夏12g、甘草8g)1剂.治疗30天,随访3个月.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梅毒再感染3例

    报告梅毒再感染3例,均具有可靠而完整的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发病病史,临床体征及实验室依据.作者认为:性伴的梅毒未确诊和彻底治愈,是梅毒再感染的主要原因.

    作者:刘胜欣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得宝松治疗痒疹52例

    为了探讨长效皮质类固醇对痒疹的疗效,采用得宝松1mL肌注,每3周1次,共2次,取得一定的近期疗效.

    作者:张民夫;李钟洙;赵德成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二)

    阐述了原发性皮肤边缘区淋巴瘤、免疫细胞瘤和小腿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等特征、相关性及其与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和浆细胞瘤等鉴别诊断.

    作者:邱丙森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重型水痘的治疗体会

    重型水痘常见于年长儿童和青年人,其临床症状重,病程较长,可合并肺炎、心肌炎等.试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8例重型水痘,表明单次剂量2.5g安全有效,使症状迅速缓解,病程明显缩短.

    作者:李惠;唐九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调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器治疗太田痣临床疗效分析

    为了探讨紫翠宝石激光治疗太田痣的疗效,运用PhotoGenica T10激光器,对69例患者进行多次局部照射,治疗间期1~3月,观察疗效.经过2~8次治疗后,39例痊愈,显效26例,有效4例,有效率94.2%.婴幼儿疗效明显优于成年人.无1例留下瘢痕,为目前治疗太田痣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邓波;杜乾君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儿童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附4例报道)

    儿童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EB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比较少见.本文报道4例儿童EBA,年龄为1、4、7、14岁,均为男性.临床上似营养不良性大疱表皮松解症2例,儿童型线形IgA大疱病2例.3例有口腔损害,伴血疱,萎缩性瘢痕和粟丘疹.病理为表皮下水疱.DIF均示IgG和C3呈线状分布于基底膜带,3例还见IgA,1例见IgM沉积于基底膜带.盐裂DIF示3例IgG沉积于真皮侧.IIF示3例IgG和1例IgA抗基底膜抗体,免疫印迹测得4例均结合290kD蛋白条带.应用皮质类固醇,DDS或中药雷公藤能很好控制病情.

    作者:翁孟武;谭庆梅;骆肖群;苏玮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派瑞松霜治疗浅部真菌病多中心临床观察

    多中心研究派瑞松治疗2741例浅部真菌病3周的临床和真菌学疗效.结果显示有效率为96.1%,真菌学清除率为95.4%.患者对派瑞松的耐受性良好,仅13例(0.5%)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作者:马东来;王家璧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系统性硬皮病的肺部病变

    为了解系统性硬皮病(SSc)病人肺部病变情况,对176例SSc病人(均无肺部病变的临床表现)作胸片和肺功能检查,并与32例局限性硬皮病(LSc)患者及469例正常体检者作对照.结果SS组肺部病变发生率为89.8%,显著高于LSc组(28.1%)及正常人群组(13.4%)(P<0.01),SSc组Ⅰ、Ⅱ、Ⅲ型间肺部病变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本文结果提示肺部病变是SSc常见并早期发生的内脏损害,宜常规作胸片及肺功能检查.

    作者:钟冬梅;屠文震;孙家英;钮斌;陈冬冬;郭敏骅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泛昔洛韦和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对比研究

    带状疱疹88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应用泛昔洛韦片(FCV)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片(ACV)治疗.结果FCV治疗带状疱疹在止疱、结痂、脱痂、疼痛缓解、急性神经痛持续时间均显著优于ACV(P<0.01),同时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亦明显降低.

    作者:徐慧珍;毛玲娥;罗邦国;周曙霞;卞宗沛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1808例白癜风临床资料与分型研究

    分析了1808例白癜风临床资料,青壮年为发病高峰,头面部为好发部位.夏季发病占40%,70%发生于暴露部位.晕痣、晕轮、卫星疹等自身免疫现象在寻常型中多见,节段型学生与青年所占比例较大.

    作者:马宏裕;倪修年;徐杩平;薛国胜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疣状皮肤结核

    患者女,54岁.主诉:左膝部附近发疹30年余.现病史:30年前左膝部附近出现暗红色的小丘疹,无自觉症状,以后皮损逐渐扩大,形成黄豆至蚕豆大结节和斑块,有时搔抓后有少量出血、渗出、干燥结痂.30年来从未诊治过,近几月皮疹蔓延扩大.

    作者:戚丽华;张怀亮;曾学思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得宝松皮损内注射治疗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口腔粘膜损害

    使用皮损内注射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并与未使用此疗法治疗的患者作一比较.口腔粘膜损害使用局部注射得宝松治疗组(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29例,口腔粘膜损害平均愈合时间为0.8±0.8月;口腔粘膜损害未用局部注射得宝松治疗组(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31例,口腔粘膜损害平均愈合时间为1.5±1.3月.经统计学比较分析t=2.49,P<0.01,两组口腔粘膜损害平均愈合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前组明显短于后组.采用皮损内注射得宝松治疗口腔粘膜的顽固损害,药物直达病灶,疗效快,并可减少系统用药量,减少药物副作用.

    作者:林麟;刘训荃;胡兹嘉;李慧珠;曹元华;崔盘根;杨雪源;贾虹;靳培英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和IL-6测定

    为了研究细胞因子在银屑病中的作用,用ELISA法测定了银屑病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6的水平.结果显示银屑病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NFα是重要的炎症前介质,介导局部免疫反应.IL-6则具有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生的作用.因此,TNFα和IL 6的增高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春玲;谢志宏;贾青;金祖余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21例早期梅毒患者及性伴临床分析

    对21例初诊确诊早期梅毒的患者及其性伴进行检查及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临床情况:性伴双方均有梅毒仍7对,其中同为一期1对,同为二期5对,分别为一、二期者1对,有14对患者仅一方有梅毒疹,其中男8例,女6例.

    作者:黄龙;张继斌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先天性厚甲综合征1例

    患者女性,18岁,反复20个指/趾甲增厚、脱落18年,伴掌跖受压部位皮肤变黄增厚16年,脚底及脚缘起痛性大疱6年.其母、兄患同样疾病.诊断为先天性厚甲综合征.

    作者:李薇;冉玉平;魏发荣;周光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浅表脂肪瘤样痣1例

    患者女,13岁.于出生时左右腰部即有数个针帽大肤色丘疹.2年前皮损逐渐增大、增多.皮肤科情况:右后腰部见1.5cm×1.2cm×0.7cm~7.5cm×1.1cm大乳头状增殖性结节3个,呈肤色,质软,表面分叶状,基部有蒂.组织病理变化符合浅表脂肪样痣.

    作者:彭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扁平苔藓1例

    报告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扁平苔藓.患者,女18岁,面部蝶型红斑3个月,躯干、四肢紫红斑丘疹伴脱屑1个月,伴关节疼痛.血清抗核抗体及抗Sm抗体均阳性.手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扁平苔藓.

    作者:王红兰;李林峰;雷鹏程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国产特比萘芬治疗头癣20例疗效观察

    20例头癣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4~15岁,病程10天~14个月.其中白癣12例,脓癣6例,黑癣2例.皮损数目1~18处.治疗方法:口服盐酸持比萘芬片(山东齐鲁制药厂生产),体重40kg者服250mg.

    作者:马超;朱丽敏;李淑玲;吴玉红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环孢素A促毛发生长机理的研究

    应用RT-PCR技术和凝胶密度扫描分析技术,就环孢素A对体外培养毛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与环孢素A混合培养的毛囊,在培养的第6天仍有相不量的HGF和VEGFmRNA表达,而相应的对照组则未能测到这些因子的表达.该研究从mRNA基因表达的水平揭示了环孢素A可通过促进体外培养的毛囊对HGF和VEGFmRNA的表达而达到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

    作者:范卫新;朱文元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女性SLE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研究

    为了探讨性激素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我们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20例女性SLE患者血清睾酮(T)、游离睾酮(FT)、二氢睾酮(DHT)、脱氢表雄酮(DHEA)、雌二醇(E2)、孕酮(Pr)和泌乳素(PRL)水平.结果发现患者血清T、FT、DHT、DHEA、P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R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E2无显著差异(P>0.05);未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患者血清雄激素水平也显著降低(P<0.05).提示性激素异常在SLE的发病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张敏;张谊之;曹波;邱东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