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得宝松皮损内注射治疗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口腔粘膜损害

林麟;刘训荃;胡兹嘉;李慧珠;曹元华;崔盘根;杨雪源;贾虹;靳培英

关键词:得宝松, 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 口腔粘膜
摘要:使用皮损内注射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并与未使用此疗法治疗的患者作一比较.口腔粘膜损害使用局部注射得宝松治疗组(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29例,口腔粘膜损害平均愈合时间为0.8±0.8月;口腔粘膜损害未用局部注射得宝松治疗组(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31例,口腔粘膜损害平均愈合时间为1.5±1.3月.经统计学比较分析t=2.49,P<0.01,两组口腔粘膜损害平均愈合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前组明显短于后组.采用皮损内注射得宝松治疗口腔粘膜的顽固损害,药物直达病灶,疗效快,并可减少系统用药量,减少药物副作用.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文眉后致慢性肉芽肿反应2例

    2例年轻女性患者行文眉手术,文刺合双眉瘙痒、脱屑、皮肤红斑、浸润、隆起,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提示异物肉芽肿改变.经联合外用和口服皮质类固醇,及脉冲Nd:TAG激光治疗,肉芽肿消退,文刺消失.

    作者:周展超;吴余乐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肾移植受者术后并发尖锐湿疣1例

    患者男,38岁.因阴茎出现不痛不痒赘生物6个月就诊.曾于1995年行左肾移植术.1997年5月于阴茎包皮处长曾生物,诊为CA,经CO2激光术治愈.1999年5月CA再次复发.本人否认治游史,家属无性病史,其母兄均因肾衰死亡.

    作者:黄志雄;梁居勇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PCR检测部分病原真菌的实验研究

    为探讨和评价PCR技术在检则和鉴定病原真菌方面的作用,重点是引物的选择.首先比较了来自rDNA基因序列的通用引物的通用性,并用3对种特异性引物进行2次套式扩增.结果表明3对通用引物均能扩增出预期的靶DNA带,平均大小分别为620bp,485bp和580bp;3对种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出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和烟曲霉DNA,并提高了敏感性.说明用通用引物和种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可以用于病原真菌的检测和鉴定.

    作者:陈官芝;符美华;刘维达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PUVA、UVB配合复方昆明山海棠治疗72例银屑病

    治疗方法:72例银屑病患者采用上海希格玛公司SS 03光疗机,照射前2h服光敏剂(白芷15g、补骨脂15g),照射时眼戴防护罩,初剂量:UVA1.044J/cm2、UVB0.02J/cm2,每治疗2~3次UVA递增0.52J/cm2,UVB递增0.02J/cm2,终剂量:UVA14.17J/cm2,UVA0.19J/cm2.每周照射3次,逐渐减少,总次数平均8次(4~15次),平均总剂量UVA:12.5J/cm2、UVB0.36J/cm2;每天同时服复方昆明山海棠汤(昆明山海棠生药30、口芪15g、丹参15g、元胡12g、法夏12g、甘草8g)1剂.治疗30天,随访3个月.

    作者:何黎;刘慧惠;王红兵;高燕;刘玲;邹勇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伊曲康唑短程疗法治疗体股癣40例

    采用伊曲康唑200mg,每日1次,连服7天治疗体股癣40例.结果显示,疗后4周临床治愈率为52.5%,总有效率为85%,真菌治愈率为77.5%.笔者认为此方法疗程短,见效快,副作用轻.

    作者:高玉雪;王美娜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多功能电离子治疗机治疗传染性软疣280例

    临床资料:280例中男171例,女109例;年龄6个月~13岁,以1~7岁为多;病程1周~1年;皮损数目少1个,多137个.

    作者:欧阳莹;刘德明;曾庆玉;张志能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芳维A酸乙酯对7,12二甲基苯蒽/巴豆油诱发小鼠皮肤乳头状瘤消退作用的研究

    应用7,12 二甲基苯蒽/巴豆油二阶段诱癌法诱发小鼠皮肤乳头状瘤,观察口服芳维A酸乙酯14天的消退作用,利用原位DNA未端标记技术(TUNEL法)和电镜检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对表皮细胞亡进行检测.结果,在第14天,对照组和各服药组小鼠皮肤乳头状瘤平均直径增殖率分别为125.3%、66.7%、79.2%、91.6%;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2.3%、37.7%、32.3%、20.5%;服药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异差(P<0.001),其消退作用与剂量呈依赖关系,并与细胞凋亡程度正相关(r=0.89).结果表明,芳维A酸乙酯对DMBA/巴豆油诱发的小鼠皮肤乳头状瘤有明显的消退作用,其作用与诱导异常增殖表皮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刘仲荣;张国威;吴军;何云志;黄海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静点无环鸟苷致肾功能损害1例

    患者男,21岁,因左侧胸背疼痛、起水疱1周以带状疱疹入院,既往无肝肾疾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部未见异常,查血、尿常规正常,肝功、肾功、心肌酶等正常.

    作者:赵洪波;袁姗;雷鹏程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甲硝唑凝胶治疗酒渣鼻疗效观察

    我们于1997年4月起应用无锡圣宝罗药业公司生产的0.75%甲硝唑凝胶治疗酒渣鼻6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曹扬;谭立恒;倪容之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蕈样肉芽肿的bcl-2、p53和PCNA的蛋白表达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4例蕈样肉芽肿(MF)中bcl 2、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发现bcl)2蛋白表达于大部分标本;p53蛋白表达于60%的肿瘤期MF、21%的斑块期MF和0%的斑片期MF;100%的肿瘤MF、38%的斑块期MF和0%的斑片期MF和PCNA呈中或强阳性表达.表明PCNA和P53均与MF的恶性程度有关,对评估MF的临床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应作霖;孙建方;曾学思;林彤;姜祎群;桑红桂;李阿梅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念珠菌属显色培养基在念珠菌性阴道炎检测中的应用

    对念珠菌属显色培养基在念珠菌性阴道炎检测中应用的评价.利用念珠菌属显色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念珠菌呈现不同颜色,直接判定结果,并与生化试验对72h内鉴定效率进行比较.该培养基对24h、48h、72h鉴定效率为88%,93%,100%,均高于生化试验(39%,81%,93%).故认为念珠菌属显色培养基在念珠菌性阴道炎检测中的应用优于传统检测法,对指导临床诊断和选择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青;汪定成;刘树林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21例早期梅毒患者及性伴临床分析

    对21例初诊确诊早期梅毒的患者及其性伴进行检查及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临床情况:性伴双方均有梅毒仍7对,其中同为一期1对,同为二期5对,分别为一、二期者1对,有14对患者仅一方有梅毒疹,其中男8例,女6例.

    作者:黄龙;张继斌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胫前粘液性水肿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

    报告1例胫前粘液性水肿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4年来的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示:心悸,双眼突出,体重减轻.近2年来出现双下肢高低不平的蜡样结节、斑块,毛孔粗大,非凹陷性水肿.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血清T3、TT4水平异常增高.皮损部位组织病理检查显示大量粘蛋白沉积于真皮,出现真皮增厚和胶原纤维束分离.

    作者:邱家全;孙国钧;郑敏;鲍彰;孙丽萍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和IL-6测定

    为了研究细胞因子在银屑病中的作用,用ELISA法测定了银屑病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6的水平.结果显示银屑病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NFα是重要的炎症前介质,介导局部免疫反应.IL-6则具有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生的作用.因此,TNFα和IL 6的增高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春玲;谢志宏;贾青;金祖余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泛昔洛韦和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对比研究

    带状疱疹88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应用泛昔洛韦片(FCV)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片(ACV)治疗.结果FCV治疗带状疱疹在止疱、结痂、脱痂、疼痛缓解、急性神经痛持续时间均显著优于ACV(P<0.01),同时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亦明显降低.

    作者:徐慧珍;毛玲娥;罗邦国;周曙霞;卞宗沛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环孢素A促毛发生长机理的研究

    应用RT-PCR技术和凝胶密度扫描分析技术,就环孢素A对体外培养毛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与环孢素A混合培养的毛囊,在培养的第6天仍有相不量的HGF和VEGFmRNA表达,而相应的对照组则未能测到这些因子的表达.该研究从mRNA基因表达的水平揭示了环孢素A可通过促进体外培养的毛囊对HGF和VEGFmRNA的表达而达到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

    作者:范卫新;朱文元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0.1%阿达帕林凝胶(达芙文)治疗毛周角化病疗效观察

    采用达芙文治疗毛周角化病,33例患者完成了持续8周的观察治疗,有效26例,总有效率78.8%.以面颊部疗效佳,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作者:谭恩鹏;刘彦群;魏志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梅毒再感染3例

    报告梅毒再感染3例,均具有可靠而完整的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发病病史,临床体征及实验室依据.作者认为:性伴的梅毒未确诊和彻底治愈,是梅毒再感染的主要原因.

    作者:刘胜欣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浅表脂肪瘤样痣1例

    患者女,13岁.于出生时左右腰部即有数个针帽大肤色丘疹.2年前皮损逐渐增大、增多.皮肤科情况:右后腰部见1.5cm×1.2cm×0.7cm~7.5cm×1.1cm大乳头状增殖性结节3个,呈肤色,质软,表面分叶状,基部有蒂.组织病理变化符合浅表脂肪样痣.

    作者:彭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1808例白癜风临床资料与分型研究

    分析了1808例白癜风临床资料,青壮年为发病高峰,头面部为好发部位.夏季发病占40%,70%发生于暴露部位.晕痣、晕轮、卫星疹等自身免疫现象在寻常型中多见,节段型学生与青年所占比例较大.

    作者:马宏裕;倪修年;徐杩平;薛国胜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