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H-FABP、hs-cTnI、NT-proBNP和Hcy的临床早期诊断价值

董娜;胡黎明

关键词: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高敏肌钙蛋白,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同型半胱氨酸,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诊断
摘要: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高敏肌钙蛋白( hs-cTnI)、N末端B型利钠肽原( NT-proBNP)和同型半胱氨酸( Hcy)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比较H-FABP、hs-cTnI和cTnI在AMI中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收治的胸痛发作6 h内入院的AMI患者120例( AMI组),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另选取同期住院疑似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四种新型心肌标志物水平。并对其中30例胸痛发作3 h内入院的AMI患者的血清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AMI组患者发病6 h内血清中H-FABP、hs-cTnI、NT-proBNP和Hcy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0例AMI动态观察组中发病3 h内血清中H-FABP敏感性、特异性、Youden指数、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优于hs-cTnI和cTnI,发病3~6 h之间H-FABP和hs-cTnI均优于cTnI,而发病6 h之后三者之间基本一致。结论 H-FABP和hs-cTnI是诊断早期(发病6 h以内)AMI敏感的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H-FABP、hs-cTnI和cT-nI三者联合检测效果好。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MSCT及临床特点探讨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SPTP)的MSCT表现特征,提高MSCT对该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PT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MSCT平扫、强化的特点。结果21例SPTP患者中胰头部发病9例,胰腺体部2例,胰尾部发病10例;直径≤5 cm者5例,﹥5 cm者16例;CT表现为单发体积较大的囊实性肿块7例,实性肿块8例,囊性肿块6例;平扫呈等、低密度,边界清晰,内可见出血及条状分隔,有薄包膜,瘤体及包膜可以有钙化,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纤维间隔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包膜强化程度低于胰腺正常组织。病理示良性17例,低度恶性4例。结论 SPT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及CT表现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建立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介入治疗肝肾囊肿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医用酒精硬化治疗肝肾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00例肝肾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肝肾囊肿(尤其直径﹥80 mm肝肾囊肿)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医用酒精硬化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1200例肝肾囊肿患者,直径35~80 mm的肝肾囊肿841例,经治疗后完全消失,治愈率为100%;直径81~167 mm的肝肾囊肿359例,一次性治愈357例,治愈率为99.44%,1例直径约141 mm的巨大肝囊肿经治疗后体积缩小﹥75%,1例直径约167 mm巨大肾囊肿经一次硬化治疗后囊肿体积缩小50%,经二次硬化治疗后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肝、肾囊肿介入治疗方便易行、安全、有效、一次性治愈率高,是治疗肝、肾囊肿的首选方法。

    作者:杨利平;李勤英;夏艳;杨波;王兆瑞;张杰;黄桂珍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H-FABP、hs-cTnI、NT-proBNP和Hcy的临床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高敏肌钙蛋白( hs-cTnI)、N末端B型利钠肽原( NT-proBNP)和同型半胱氨酸( Hcy)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比较H-FABP、hs-cTnI和cTnI在AMI中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收治的胸痛发作6 h内入院的AMI患者120例( AMI组),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另选取同期住院疑似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四种新型心肌标志物水平。并对其中30例胸痛发作3 h内入院的AMI患者的血清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AMI组患者发病6 h内血清中H-FABP、hs-cTnI、NT-proBNP和Hcy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0例AMI动态观察组中发病3 h内血清中H-FABP敏感性、特异性、Youden指数、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优于hs-cTnI和cTnI,发病3~6 h之间H-FABP和hs-cTnI均优于cTnI,而发病6 h之后三者之间基本一致。结论 H-FABP和hs-cTnI是诊断早期(发病6 h以内)AMI敏感的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H-FABP、hs-cTnI和cT-nI三者联合检测效果好。

    作者:董娜;胡黎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瑞芬太尼对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96例心脏术后机械通气超过24 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 F组,n=48例)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 R组,n=48例)。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不同时间点的面部表情评分法( FPS )评分、镇静-躁动( RA AS)评分、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等。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ICU滞留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监测两组不同时间点的炎症指标。结果①两组患者均可达到满意的镇痛、镇静目标,瑞芬太尼0.05μg/(kg·min)与芬太尼0.5μg/(kg·h)的镇痛效能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使用丙泊酚的剂量小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②与镇痛前比较,两组患者镇痛后MAP、HR均下降(P﹤0.05),两组间仅在用药30 min时瑞芬太尼组MAP较芬太尼组明显下降(P﹤0.05),其余时间点MAP、HR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③瑞芬太尼组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ICU滞留时间均较芬太尼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④与镇痛前比较,两组用药后12、24、48 h的炎症指标 C-反应蛋白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心外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与芬太尼治疗效果相当,与芬太尼相比,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尽早拔管,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作者:孟丽;宋先荣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两种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临床分析

    目的:评估宫颈冷刀锥切术(CKC)和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级)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需保留生育功能的126例 CINⅢ级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1例进行 CKC术( CKC组),65例进行LEEP术( LEEP组),术后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和术后病灶残留、复发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R-HPV)持续感染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探讨宫颈锥切术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CKC组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均显著超过LEEP组( P﹤0.05);但CKC组术后复发和HR-HPV持续感染情况显著低于LEEP组( P﹤0.05);影响宫颈锥切术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为宫颈重度糜烂,CNⅢ病灶点数﹥3和 LEEP。结论 LEEP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易于被患者接受,但在减少复发及HR-HPV持续感染方面,CKC优于LEEP。

    作者:周萍;罗小婉;符丽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氨基酸N末端脑钠肽原浓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时对患者血浆氨基酸N末端脑钠肽原( NT-proBNP)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5年6月住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 UA)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ACS患者168例。对UA和AMI患者通过采集静脉血样分别进行Braunwald和Killip分级并将每级分成两组;用荧光免疫吸附法检测静脉滴注替罗非班前后患者血浆中NT-proBNP的浓度变化。结果替罗非班能显著降低Braunwald分级及分组UA患者和Killip分级及分组AMI患者血浆中NT-proBNP浓度,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降低患者血浆中的NT-proBNP浓度有关。

    作者:潘翠先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替米沙坦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代谢综合征( MS)患者炎症因子及尿酸( UA)、尿微量白蛋白( mALB)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将86例MS患者分为替米沙坦组(40 mg/d)和硝苯地平组(30 mg/d),连续治疗观察6个月,检测用药前后血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UA、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肝肾功能、血肌酸磷酸激酶(CK)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的血压均明显降低(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组hs-CRP、TNF-α、IL-6、UA、UAE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硝苯地平组hs-CRP、TNF-α、IL-6、UA、UAER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服药前后肝肾功能、CK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替米沙坦除有良好的降压疗效外,还能抑制MS患者的炎症反应,有效降低UA、UAER水平,且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好。

    作者:于晓;刘微微;李波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与心肌酶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 CRP)和心肌酶谱变化在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热性惊厥患儿120例为惊厥组,选择同期住院伴发热无惊厥上呼吸道感染患儿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血清CRP及心肌酶指标。结果惊厥组CRP、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乳酸脱氢酶(LDH)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性惊厥组CRP[(17.05±8.04)mg/L]高于对照组[(6.34±3.8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水平与CK呈正相关(r=0.523)。结论热性惊厥患者中存在一定程度脏器损伤;CRP、CK与炎性反应相关,可作为机体炎症反应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杨燕飞;任允孜;段爱花;李雅彬;王艳芬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姜黄素联合顺铂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姜黄素联合顺铂对胃癌细胞 MGC-803生长、凋亡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分别通过Cell count kit-8( CCK-8)、流式细胞仪技术及Transwell小室检测姜黄素及顺铂对胃癌细胞MGC-803增殖、凋亡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姜黄素及顺铂对胃癌细胞MGC-803 Wnt/β-catenin通路以及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 XIAP)、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表达的影响。结果姜黄素及顺铂可抑制胃癌细胞MGC-803的增殖,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姜黄素联合顺铂组作用对胃癌细胞MGC-803的生长抑制率、促凋亡及转移抑制能力显著大于两组单独处理组(P﹤0.05)。姜黄素联合顺铂组作用胃癌细胞MGC-80324 h后,抑制Wnt/β-catenin通路,且XIAP、MMP-9的表达水平下降( P﹤0.05)。结论姜黄素协同顺铂抑制胃癌细胞MGC-803的增殖、侵袭能力及XIAP、MMP-9的表达水平,上调凋亡水平,可能与Wnt/β-catenin通路相关。

    作者:杨广海;朱艳华;汤凯;马景涛;周克堂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右美托咪啶在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围体外循环期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 Dex)对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围体外循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0例拟在体外循环( CPB)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右美托咪啶组( Dex组)于患者手术开始前30 min给予负荷量1μg/kg(10 min内输完),后以0.5μg/(kg·h)剂量持续输注。对照组用等容量氯化钠注射液代替。分别于切皮前(T1)、CPB开始后30 min(T2)及CPB结束后30 min(T3)、4 h(T4)、24 h(T5)采集血样,测定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丙二醛(MDA)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对照组TNF-α在T2~T5时间点分别为(34.3±4.4)、(44.2±7.1)、(50.1±7.9)、(35.2±9.0)pg/ml,均高于De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均低于Dex组(P﹤0.05)。两组MDA均于CPB开始后升高,且均与同组T1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Dex组在T2~T5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SOD活性于CPB开始后降低,对照组T2~T5与T1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T3~T4与T1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T2~T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可抑制心脏手术CPB导致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减少自由基生成,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张佳雷;张晓玲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的疗效。方法选取86例输卵管上段嵌顿结石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即为观察组(n=43),以及经尿道输尿管碎石术组,即对照组(n=43),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一次性清石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3 d清石率与1个月后清石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效果显著,清石率高、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作者:关宗杰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伏立康唑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7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39例给予氟康唑治疗,研究组39例给予伏立康唑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有效29例,有效率为74.4%;研究组有效37例,有效率达94.9%,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中采用伏立康唑治疗方案在实际应用中更为有效,更加具有针对性、安全性、可控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沈震宇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急性腹部闭合性损伤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法的价值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腹部闭合性损伤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法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急诊收治的60例急性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法的价值。结果研究得出,在实质性脏器破裂和腹腔积液患者的诊断方面,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有着较高的准确性。结论在急性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急诊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用显著,且对选择治疗方法的价值极大,应当推广使用。

    作者:宋胜利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23例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

    目的:对获得性维生素 K 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VKCFD )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方法对23例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儿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以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对维生素K1及新鲜冰冻血浆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 PT)进行监测,同时纠正实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纠正实验、凝血因子Ⅷ和Ⅸ的活性、凝血酶时间( TT)和纤维蛋白原( Fg)变化情况,对确诊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儿采用1.5~3 mg/( kg·d)维生素K1静脉滴注并间断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进行治疗。结果患儿治疗后TT、Fg分别为(18.87±3.89)s、(2.88±1.09)g/L(P﹥0.05);PT、APTT分别为(18.79±4.55)s、(89.64±35.46)s(P﹤0.05)。患者治疗前凝血因子Ⅷ活性为(91.55±16.48)%,凝血因子Ⅸ活性为(4.84±1.12)%;治疗后凝血因子Ⅷ活性为(93.23±14.68)%(P﹥0.05),凝血因子Ⅸ活性为(62.55±14.21)%(P﹤0.01)。23例患儿的PT和APTT有较明显的延长,TT、Fg、凝血因子Ⅷ的活性正常,凝血因子Ⅸ的活性明显降低。患儿在补充1.5~3 mg/(kg·d)维生素K1并通过新鲜冰冻血浆等治疗后,PT与APTT与入院时相比有明显降低(P﹤0.01),凝血因子Ⅸ与入院时相比有所增加( P﹤0.01)。结论对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儿的PT、APTT、凝血因子Ⅸ活动进行监测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较大意义。1.5~3 mg/( kg·d)维生素K1的补充与新鲜冰冻血浆的间断输注对该病疗效确切。

    作者:刘会琼;张敬芳;贾沛生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COPD诱导痰细胞分类、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诱导痰中炎性细胞组成及血清降钙素原( PCT)、C-反应蛋白( CRP)的变化。方法对50例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患者分别进行超声雾化高渗盐水诱导咳痰,痰液处理后进行炎性细胞分类,并测定血清PCT、CRP的浓度。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诱导痰中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且急性加重期高于稳定期,而巨噬细胞分类前者低于后者,PCT、CRP浓度急性加重期高于稳定期。结论 PCT、CRP在COPD急性加重期较稳定期明显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全身炎症反应加重是AECOPD的重要诱因,相应诱导痰细胞学分类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作者:韩李周;陈苗;郑红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目的:讨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2型糖尿病患者共167例,根据患者自主意愿选择治疗方式并以此作为分组依据,83例患者选择单纯利拉鲁肽治疗作为本次试验的对照组,另外84例患者选择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给药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临床治疗后,症状均有所好转,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8.4±0.63)mmol/L(、10.5±1.36)mmol/L、(8.17±1.94)%,观察组患者分别为(6.2±0.40)mmol/L、(7.8±2.92)mmol/L、(6.10±1.52)%;对照组患者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空腹C肽、餐后2 h C肽水平分别为(6.44±0.79)mIU/L、(62.9±8.11)mIU/L、(2.44±0.63)ng/ml、(6.80±0.39)ng/ml,观察组患者分别为(7.82±0.69)mIU/L、(67.9±6.21)mIU/L、(2.09±0.23)ng/ml、(7.32±0.60)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43%、14.29%,观察组略高,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予以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给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降低血糖,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彦红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腹腔镜手术对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老年上消化道穿孔98例患者的手术资料,行传统开腹手术51例为开腹术组,行腹腔镜手术47例为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VAS评分、血压及心率变化、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35.3±6.7)min、术中出血(15.2±3.5)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8.4±5.7)h及住院时间(9.6±1.4)d均少于开腹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腹腔镜组术后12、48 h疼痛 VAS评分、心率、血压优于开腹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对维持老年患者术后心率、血压的平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刘士凯;雷周满;李天生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产科发生急性肺水肿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产科发生急性肺水肿( APE)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产妇1575例,根据病情不同分为APE组(n=75)和非APE组(n=1500)。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产科发生急性肺水肿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产妇的双胎妊娠/多胎妊娠、妊娠高血压性心脏病、围生期心肌病、器质性心脏病、肺部感染、重度子痫前期、绒毛膜羊膜炎、过度疲劳、安宝治疗早产及输液过量或过速均是发生AP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点监测心肺功能,勿过度劳累,适时终止妊娠,慎扩容,严格控制安宝应用,加强输液管理,是预防产科发生APE的根本措施。

    作者:周紫琼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中西医综合治疗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均给予坐位牵引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肌松药口服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医桂枝葛根汤加辩证减治,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中医症候积分,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22%(37/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2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患者均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且在停药后自行缓解或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牵引、中医桂枝葛根汤结合消炎镇痛药、肌松药保守治疗可有效地提高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疼痛,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春生;胡新房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凝血酶Ⅲ活性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抗凝血酶Ⅲ( AT-Ⅲ)活性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患者81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33例为SA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48例为ACS组。选取正常同期健康体检者57例为对照组。三组均检测外周血浆AT-Ⅲ活性水平,比较三组AT-Ⅲ活性水平。结果 SA组AT-Ⅲ活性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ACS组的AT-Ⅲ活性水平低于对照组及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T-Ⅲ活性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明显相关。

    作者:罗骏超;陈聿峰;覃方生;王培然 刊期: 2016年第13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