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奥络?夫西地酸乳膏有奖征文通知

关键词:夫西地酸, 乳膏
摘要:
中华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透明细胞棘皮瘤10例分析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棘皮瘤(CC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0例CCA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CCA临床表现为半球形的暗红色至褐色丘疹和结节,境界清楚,表面破溃、出血或脱屑,无自觉症状。1例多发,9例单发;以中老年人多见,皮损分布范围广泛。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棘层增厚,由胞体较大胞质淡染的透明细胞构成,特征性损害是表皮内散在中性粒细胞及核尘。10例不消化的PAS染色均阳性;肿瘤细胞表达上皮膜抗原和角蛋白,不表达癌胚抗原。结论该病临床无明显特征,临床易误诊黑素细胞肿瘤和血管性肿瘤;组织学具有特征性改变。病理学检查是诊断CCA的金标准。

    作者:王白鹤;宋昊;陈浩;姜祎群;徐秀莲;张韡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奥络?夫西地酸乳膏有奖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普萘洛尔与阿替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比较研究

    目的:评价普萘洛尔与阿替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年龄5~24周的婴儿血管瘤患儿75例,分为普萘洛尔组(30例)与阿替洛尔组(45例)。普萘洛尔组给予普萘洛尔2 mg/kg,每天分3次口服;阿替洛尔组给予阿替洛尔1 mg/kg,每天1次口服。两组均连续服药24周,并于治疗后第1、4、12、24周进行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并对治疗24周前后的瘤体情况进行血管瘤活跃度评分以评价疗效。结果在普萘洛尔组中,达到瘤体消退满意的患儿为70%(21/30),阿替洛尔组中达到瘤体消退满意的患儿为75.6%(34/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萘洛尔组中1例患儿因严重气道高反应性而停药导致治疗失败。阿替洛尔组中1例患儿因出现药物抵抗而治疗失败。两组相比,普萘洛尔组患儿出现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及肢端发凉、细支气管炎合并气道高反应性的比例更高(P<0.05)。两组中均未出现低血压、低血糖及心动过缓。结论阿替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疗效与普萘洛尔相仿,但阿替洛尔的不良反应更少。

    作者:王琦;向波;吉毅;李福玉;徐志诚;钟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慢性饮水型砷中毒患者皮肤表现和合并疾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饮水型砷中毒患者的皮肤表现、合并疾病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内蒙古95例慢性饮水型砷中毒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皮肤表现、合并疾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年龄、开始饮用高砷水年龄、水砷浓度及饮用高砷水时间年龄与皮肤表现、合并疾病间的相关性。结果95例患者中共有77例患者发生色素沉着,75例发生色素减退,93例发生掌跖部皮肤角化,27例患者发生皮肤癌,其中多发性皮肤癌8例。合并结核5例、高血压1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脑梗死4例、冠心病7例、内脏恶性肿瘤3例、肝硬化6例、贫血2例。回归分析发现色素沉着与水砷浓度相关(OR=0.32,95%CI=0.10~0.98);校正OR=0.27,95%CI=0.08~0.90)。冠心病的发生与饮用高砷水时间具有相关性(OR=6.41,95%CI=1.09~37.88;校正OR=8.55,95%CI=1.212~60.41)。肝硬化的发生与水砷浓度具有相关性(OR=24.67,95%CI=2.69~226.57;校正OR=22.51,95%CI=2.38~213.11)。结论慢性砷中毒患者色素代谢异常、掌跖部皮肤角化、皮肤癌发生率高。水砷浓度、饮用高砷水时间不同对人体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作者:韩建文;狄震;张巧丽;刘佳;乌日嘎;智艳平;乌日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X连锁显性遗传性原卟啉症一家系及ALAS2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报道中国人X连锁显性遗传性原卟啉症一家系,并对其5?氨基酮戊酸合成酶2(ALAS2)基因突变进行研究。方法收集该家系成员资料,进行临床调查。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后再行Sanger测序,测定该家系中患病者及部分表型正常者ALAS2致病基因。用皮肤镜观察皮肤卟啉皮损,根据Fotofinder系统和甚高频皮肤超声系统评估皮肤卟啉症的光损伤严重程度,对该家系成员做肝胆B超检查,同时检测血液学改变。结果该家系中所有患者X染色体的1706号到1709号碱基发生AGTG缺失,导致转录时移码突变,终导致翻译得到的ALAS2酶C端19、20个残基替换或缺失,ALAS2酶活性升高。XLDPP患者皮肤光损伤显著,肝胆可出现卟啉损伤,随年龄增加而加重,可出现贫血和铁过载。结论 X染色体1706?1709碱基AGTG缺失突变可能是该ALDPP家系患者的发病原因。

    作者:王涛;董琦;徐晨琛;周细平;刘跃华;王宏伟;孙秋宁;晋红中;郑和义;欧阳云淑;栗春佳;陈蓉蓉;张宏冰;刘雅萍;王永伟;聂广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瘤一例

    患者女,24岁,因反复颜面、四肢红斑、水疱、溃疡10余年,加重半个月就诊。10余年前不明原因面部、四肢出现绿豆至蚕豆大小红斑,自觉局部灼热,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血疱,轻度痒痛,2~4周可自行缓解,皮疹消退后留下深浅不等凹陷性瘢痕,间隔1~2周可复发,发作时不伴畏寒、发热,无关节疼痛及腹痛、腹泻。7年前皮疹逐渐增多,症状加重,严重时可形成明显血疱,疱壁破裂后形成深在溃疡,期间于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不详,长期间断给予口服或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后皮疹可暂时性缓解,停药后易复发。病程中日晒及蚊叮咬后皮疹无明显加重。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上肢再次出现大片状红斑、血疱及溃疡,自觉双上肢肿痛明显,体温稍高,无明显乏力、畏寒、发热及关节疼痛。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作者:高涛;卢阳;张钟;肖沙;阎衡;刁庆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对白癜风自体表皮移植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自体表皮移植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0例白癜风患者分为单纯表皮移植组和表皮移植联合NB?UVB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局部皮损组织液中白细胞介素18( IL?18)、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以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前,单纯表皮移植组和表皮移植联合NB?UVB组局部皮损组织液中IL?18分别为(0.985±0.305)μg/L和(1.008±0.399)μg/L;TNF?α分别为(1.132±0.313)μg/L、(1.147±0.474)μg/L;sICAM?1分别为(1.215±0.284)μg/L、(1.221±0.432)μg/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表皮移植联合NB?UVB组治疗后各细胞因子水平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率(68.9%)明显高于单纯表皮移植组(43.8%),P<0.05。结论白癜风患者局部皮损处存在免疫异常,NB?UVB照射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表皮移植的成功率。

    作者:史永俭;刘园园;刘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男性生殖器鲍恩样丘疹病

    鲍恩样丘疹病(Bowenoid papulosis,BP)多发生于外生殖器部位。2015年,我们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1例男性生殖器鲍恩样丘疹病患者,随访1年无复发,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夏武昌;陶钢;蒋金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HPV16E7靶向小干扰RNA对SiHa细胞增殖凋亡及6种抑癌基因的影响

    目的:探讨HPV16E7在SiHa细胞株中对抑癌基因(MT1G、NMES1、RRAD、SFRP1、SPARC、TFPI2)的表达及细胞增殖能力和凋亡水平的影响。方法 SiHa细胞转染E7SiRNA 48 h后,qPCR检测E7及6种抑癌基因mRNA水平变化,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SiHa细胞转染后48 h,qPCR结果显示实验组E7 mRNA显著降低(0.25±0.036,P<0.05);6种抑癌基因的mRNA水平均显著增加(MT1G 1.403±0.190、NMES11.720±0.060、RRAD 1.390±0.160、SFRP11.493±0.120、SPARC 2.157±0.144、TFPI22.060±0.122,P<0.05)。细胞增殖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组比较,实验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0.554±0.130,P<0.05),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结果提示,实验组细胞凋亡细胞频率为9.222%较阴性对照组(0.246%)及空白组(0.123%)明显增加(P<0.05),空白组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16导致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E7可能通过抑制(MT1G、NMES1、RRAD、SFRP1、SPAR、TFPI2)6种抑癌基因的表达参与作用。

    作者:龙嘉;李黎明;许翠;杨佳;蒋明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儿童线状银屑病一例

    患儿男,10岁,因左侧肢体及躯干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伴脱屑、痒10年,于2015年8月20日来我院就诊。患儿出生后3个月无明显诱因左足拇趾伸侧出现数个针尖至米粒大小淡红色丘疹,覆有白色鳞屑,瘙痒明显,随年龄增长,皮疹向上延伸并逐渐增多、增厚,融合成线条状,发展至左侧肢体及躯干。5年前双肘部出现直径5 cm圆形红斑丘疹,上覆鳞屑,轻度瘙痒。曾于外院治疗,口服中药汤剂(成分不详)及外用药膏(药名不详),皮损有消退,但不久复发,病情反复。既往体健,家族无遗传病及传染病史,无类似疾病史。

    作者:张小芳;郑松;郭衡山;于雅洁;耿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的描述

    目前,使用各种动物进行的实验性研究越来越多,但我们发现,作者对实验动物所作的描述很不完整。根据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第2号《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1998年颁布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的描述,要求写清楚以下事项:①品种、品系及亚系的确切名称;②遗传背景或其来源;③性别、年龄、体重;④质量等级及合格证编号;⑤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⑥健康状况;⑦对实验动物的处理方式。医学实验动物分为四级:一级为普通级,二级为清洁级,三级为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四级为无菌级。卫生部级课题及研究生毕业论文等科研实验必须应用二级以上的实验动物。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联合臭氧水治疗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疗效及白细胞介素4、神经生长因子检测

    目的:观察联合臭氧水治疗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6~65岁中重度AD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口服左西替利嗪胶囊(5 mg每日1次),外涂他克莫司软膏,每日2次,同时外涂保湿润肤霜。试验组加用臭氧水疗,每周3~5次。共观察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特应性皮炎严重度评分(SCORAD)评分、视觉模拟尺(VAS)瘙痒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儿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CDLQI)变化情况,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前SCORAD评分、VAS评分、DLQI/CDLQI评分分别为42.13±16.03、7.14±2.12、14.92±5.94,治疗2周后分别为27.3±11.01、2.23±1.31、9.69±4.17;对照组治疗前SCORAD评分、VAS评分、DLQI/CDLQI评分分别为43.36±17.78、6.45±1.29、15.15±5.40,治疗2周后分别为39.65±16.67、3.32±0.87、12.84±5.37。两组3种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2周后两组之间3种评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和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试验组白细胞介素4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t=8.57,P<0.05),神经生长因子下降幅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9.51,P>0.05)。结论联合臭氧水能安全、有效地改善AD患者病情,可能与降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水平有关。

    作者:张英博;向亚平;黄进华;高丽华;陈美琳;Kathy Wu;李苗苗;陈静;杨盛波;鲁建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胫前黏液性水肿一例

    患者女,41岁,因消瘦3个月,小腿肿胀、结节伴瘙痒、刺痛1个月于2015年6月就诊。患者于2015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进行性消瘦,稍感怕热,偶有手抖,颜面部、四肢、颈背部出现红斑伴瘙痒。我院门诊查甲状腺功能示,促甲状腺激素<0.01 mIU/L,游离甲状腺素48.78 p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6.39 pmol/L,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给予口服甲巯咪唑片治疗,10 mg/d。服药半个月后出现肝功能异常,遂停药。2015年4月于我院就诊,给予131I治疗,消瘦、怕热、手抖症状有明显改善,双下肢出现非凹陷性水肿,表面可见散在蚕豆至鸽蛋大小结节,双下肢皮肤刺痛、瘙痒,活动受限,背部亦瘙痒明显,但未见结节。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既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史2年,口服泼尼松5 mg/d维持治疗。

    作者:徐刚林;周丽萍;梅振华;敖会芳;雷铁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本刊“临床病例讨论”栏目征稿启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皮肤苏尔加分枝杆菌感染一例

    患儿女,7岁,因左侧面部斑块4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左侧面部见6cm×5cm境界清楚环状斑块,质韧,无明显触痛,皮损表面可见脓痂。组织病理:表皮部分破溃、坏死,真皮内弥漫性淋巴、组织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浸润,局灶伴较多嗜中性粒细胞。过碘酸雪夫染色(PAS)阴性、抗酸染色阴性。组织培养25 d后见暗产色分枝杆菌菌落。菌落涂片抗酸染色阳性。PCR扩增16S rRNA、hsp65基因产物发现与苏尔加分枝杆菌同源性接近,分别为100%、99%。给予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治疗后好转。

    作者:王小坡;陈志明;宋昊;孙建方;王洪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截肢后皮肤暗孢节菱孢感染一例

    患者女,59岁,双下肢截肢39年,双下肢湿疹样改变20余年,慢性肉芽肿样损害伴疣状增生10余年。双下肢膝关节截肢面见大片增生性斑疹,周边红斑、增生,渗出及浸润。触之较硬,有触痛。取皮屑10%KOH真菌镜检阴性,沙氏培养基(SDA)3次培养均见同一种真菌生长,为正面白色背面橙黄色丝状菌落。小培养镜下见透明、线样的分生孢子梗从葫芦形的母细胞长出并产生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眼晶状体黑棕色,具有一中纬部的线性芽裂,鉴定为暗孢节菱孢。组织病理PAS染色:角质层内可见散在的阳性菌丝。ITS区扩增片段测序与暗孢节菱孢99%符合。诊断:暗孢节菱孢引起的皮肤真菌感染。治疗: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00 mg/d,1个月后随访,疗效满意。

    作者:胡素泉;占萍;吕桂霞;梅嬛;曾学思;刘维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2017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评介第三版《皮肤科治疗学》

    有幸见到2016年6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皮肤科治疗学》第三版,对照2006年第一版,2013年第二版,发现第三版亮点更多。经过几年临床实践、2013年版关于硬皮病治疗中列入疗法的D-青霉胺治疗,经循证医学证明无效,第三版已删去,还有曾风行一时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依法利珠,由于其可引起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已下市,在第三版中已删除,还有一些无效或不常用治疗方法已不再推荐,并有明确的说明。随着医学科学发展,一些对皮肤病有效的新的生物制剂、免疫调节剂及血管性水肿、血管畸形、乃至血管瘤治疗等新概念、血管胎记的分类等都有补充介绍。全书琳琅满目,不胜枚举。鲜明的亮点是:第三版进一步明确提出皮肤科治疗的新理念、特别是完整的治疗理论及体系、完整的治疗思维和步序。突出的亮点是提出了皮肤科中西医结合的一些前沿成果,并强调心身医学对皮肤科治疗的重要意义,强调在皮肤科治疗时不仅要重视“病”,更应注意”患者的整体”,还举实例说明皮肤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关键。真是“十年出三版,版版有新花”。由于只是初读,具体内容尚待深入学习,但深刻体会到《皮肤科治疗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临床实用参考书。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查阅参考,是各级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的良师益友。

    作者:吴绍熙;郭宁如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本刊对文章统计方法的要求

    文中统计学方法尽可能详细描述,建议补充有关统计研究设计、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等要求。统计学符号按GB/T3358.1-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一律采用斜体排印。常用: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q值等)。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阿维A(方希)治疗特殊皮肤病病例有奖征集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