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韵竹;张正中;杨浩
目的 探讨自体头皮与脱细胞异体真皮复合移植方法修复儿童巨大色素痣的效果.方法 采用自体刃厚头皮与脱细胞异体真皮复合移植的方法修复儿童巨大色素痣,并以自体薄中厚皮片移植方法作对照,观察移植皮片成活率、创面愈合时间及瘢痕增生状况.结果 供皮区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为(5.31±1.45)d,对照组为(11.63±1.6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瘢痕评分为1.62±0.38,对照组为6.38±0.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皮区实验组皮肤移植成活率为(94.44±2.56)%,对照组为(95.13±3.13)%,移植皮片成活率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瘢痕评分为5.38±0.62,对照组瘢痕评分为8.40±0.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头皮与脱细胞异体真皮复合移植修复儿童巨大色素痣,对供区损伤小,移植区形态及功能良好,值得应用.
作者:王杨;孙树;王锦文;孙海峰;于兵;张雪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白芍总苷(TGP)对角质形成细胞(KC)表达白细胞介素(IL)-18的影响,并初步探讨ERK1/2、JNK1/2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将部分HaCaT细胞分为3个组,即对照组加入0.031%二甲基亚砜的细胞培养液,TGP组分别加入6种不同浓度的TGP(0.5、2.5、12.5、62.5、125.0、312.5 mg/L),抑制剂组分别加入10μmol/L ERKl/2抑制剂PD98059和JNK1/2抑制剂SP600125预处理2h后,再加入125 mg/LTGP.细胞继续培养48 h.实时反转录(RT)-PCR方法和ELISA方法检测HaCaT细胞IL-18的表达.部分HaCaT细胞分为两组,一组用125 mg/L TGP分别处理15,30,60 min,另一组分别用10μmol/L ERKl/2抑制剂PD98059和JNK1/2抑制剂SP600125预处理后再加入125 mg/L TGP分别处理15,30,60 min.免疫印迹技术观察两组HaCaT细胞ERK1/2、JNK1/2磷酸化水平.结果 TGP在低浓度(0.5、2.5 mg/L)时对HaCaT细胞IL-18mRNA和蛋白的表达有促进作用,62.5~125.0 mg/L时可抑制IL-18 mRNA和蛋白的表达,125 mg/L TGP抑制作用强.TGP(125 mg/L)作用15 min后磷酸化ERKl/2蛋白表达达到高峰,表达水平为0.448±0.018,与对照组(0.204±0.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 min后表达水平降低至0.213±0.005,60 min后为0.217±0.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D98059预处理组磷酸化ERK1/2表达水平为0.237±0.010,与单独125 mg/L TGP给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5 mg/L TGP对JNK蛋白的磷酸化作用不明显,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P可抑制IL-18 mRNA和蛋白的表达,ERK1/2信号途径可能介导这一抑制作用.
作者:张洪英;王小艳;陈星宇;逄明杰;史同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唇是面部重要的美学区域之一,唇部肿瘤切除后的缺损对美观和健康影响极大.2008年11月至2013年11月,我们收治上唇皮肤恶性肿瘤11例,手术切除后均采用唇颊组织推进皮瓣修复,取得较满意效果,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共11例患者.男4例,女7例;年龄63~ 87岁,平均75.5岁.皮损经组织病理证实,均为基底细胞癌(BCC).
作者:彭建中;许爱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白癜风自体培养黑素细胞移植疗效与白细胞介素17、Foxp3的相关性.方法 对40例稳定期寻常型白癜风患者进行自体培养黑素细胞移植,同时收集其外周血,6个月后根据移植效果将收集的血液分为成功组25例,失败组15例.用ELISA的方法测定移植成功与移植失败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7及Foxp3水平,比较移植成功组与失败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及Foxp3水平的差异.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移植成功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15.29±7.86) ng/L,明显低于移植失败组(43.88±13.0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中Foxp3的水平,移植成功组(6.08±2.03) ng/L,高于移植失贮组(3.37±1.81) ng/L,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升高、Foxp3水平降低与白癜风患者的移植失败有相关性.
作者:李晓文;林福全;张迪敏;洪为松;许爱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例1女,11岁,以肘、膝关节部位黄色结节3年就诊.患者自8岁发现肘关节处有黄色丘疹、结节,近3年逐渐发展扩大,形成多枚结节,无任何自觉症状及不适.因皮疹不断增多、扩大,遂来我院就诊.体检:一般情况好,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肘、膝关节伸侧见黄色结节,单个皮损直径约0.2~ 0.8 cm,共16个,以左肘关节为多.皮损边界清楚,表面粗糙,质坚韧,无压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心脏、肝、胆、脾、肾彩色B超无异常,心电图正常.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皆正常.血总胆固醇10.70 mmol/L(参考值2.8~5.2 mmol/L),三酰甘油0.75 mmol/L(参考值0.4~1.71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75 mmol/L(参考值1.1~ 2.0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7.16 mmol/L(参考值1.5 ~ 3.36 mmol/L),脂蛋白α170 mg/L(参考值0~300 mg/L),载脂蛋白B 2.43 g/L(参考值0.6~ 1.1 g/L),载脂蛋白A11.54 g/L(参考值1.0~1.6 g/L).
作者:郎勇;仪晓芹;郎丰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毛乳头细胞在凝集生长状态下分泌性蛋白组的表达.方法 以凝集和非凝集生长的毛乳头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制备分泌性蛋白质,以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和PDQuest软件分析二者之间的蛋白图谱的差异,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MLDI-TOF-MS)鉴定表达差异的蛋白质,通过蛋白质数据库NCBInr检索分析.结果 建立了重复性好、分辨率高的双向电泳图谱;在凝集生长和非凝集生长的毛乳头细胞分泌性蛋白质中分别检测到(1 134±52)个和(1 078±36)个蛋白点,大多匹配.按照差异量在5倍以上的标准,二者存在差异蛋白质28个,经过MLDI-TOF-MS质谱鉴定出10种差异表达蛋白点,其中8种蛋白质表达上调,分别为RhoGDP分离抑制剂1、细丝蛋白A、胱抑素C、纤维连接蛋白、亲环素A、前胶原C端蛋白酶增强子、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组织金属蛋白酶-2抑制剂.2种蛋白质表达下调,为神经肽h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复合物复合物.结论 凝集生长和非凝集生长毛乳头细胞差异蛋白主要涉及信号通路、细胞增殖与分化、细胞外基质合成及降解等功能.
作者:夏汝山;顾静;陶诗沁;杨莉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黑素瘤是一种来源于黑素细胞恶性程度较高的恶性肿瘤.研究证明,遗传和环境因素,比如紫外线损伤可以引起皮肤黑素细胞向黑素瘤转化.虽然黑素瘤只占皮肤癌患者的4%,但是死亡率占皮肤癌死亡人数的70%[1].梅奥医学院的统计显示,在全球范围内,黑素瘤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2].因此,找到黑素瘤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早期手术大多可取得良好疗效[3].由于黑素瘤早期转移率高,对多数患者而言,确诊黑素瘤时已错过了佳手术时机.对传统的抗癌方法包括,化疗,放疗等,黑素瘤则表现出了极强的抵抗力.光动力疗法(PDT)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疗法通过集中在肿瘤部位的光敏剂发挥全身或局部效应.
作者:单浩洋;鲁元刚;吕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副肿瘤性天疱疮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上海瑞金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的1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1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中,10例有口唇、口腔黏膜的糜烂或溃疡.11例患者在出现皮损后经CT检查均发现内脏单发肿瘤,其中8例为Castleman病.6例患者出现阻塞性细支气管炎.所有患者术前曾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5例患者肿瘤切除后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沙利度胺联合治疗2~7个月皮肤及黏膜损害治愈,肺部症状缓解.结论 口腔黏膜糜烂或溃疡为副肿瘤性天疱疮常见首发临床表现;Castleman病是常见的伴发肿瘤;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切除肿瘤是成功治疗的关键;术后糖皮质激素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有效.
作者:张燕;潘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我们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神经性皮炎,并对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CD4、CD8、CD3、CD4/CD8比值变化进行比较,评价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在神经性皮炎治疗中的疗效及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一、对象1.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烟台市毓璜顶医院皮肤科门诊神经性皮炎患者60例,年龄18~ 60岁,病程1个月至20年,性别不限.将患者分为BCG-PSN联合皮炎宁酊组30例,皮炎宁酊组30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年龄20~45岁.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作者:金外淑;梁津宁;夏秀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皮损处T淋巴细胞浸润明显[1].而308 nm准分子激光直接照射可诱导皮损中T淋巴细胞凋亡,对T淋巴细胞参与的疾病有独特的疗效[2].我科采用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1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现报道如下.病历资料:患者男,84岁,因上唇内侧黏膜淡白斑,局部溃烂1年余,于2013年6月4日来我院就诊.2012年6月患者上唇内侧黏膜无何诱因出现单个甲盖大小白斑,局部破溃,无自觉症状,按口腔溃疡自行偏方治疗半年余,皮疹未见好转且面积渐扩大.2012年11月至威海市立医院口腔科住院治疗,住院期间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提示为口腔扁平苔藓,予以口服阿维A 10 mg/d、胸腺肽肠溶胶囊及白芍总甙治疗,出院时皮疹趋于好转,但局部仍可见黏膜缺损,院外继续上述药物治疗,此后皮疹迁延不愈,受辛辣、热、咸等刺激后局部有灼痛感,遂至我院就诊.既往有高血压、心肌梗死,现血压控制正常,治疗期间无胸闷、憋气,无胸前区疼痛不适.
作者:刘卫兵;孙丽伟;岳喜昂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pORF5质粒蛋白能否通过抑制LL37抗菌肽增强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表达并纯化GST-pORF5融合蛋白,融合蛋白经蛋白酶酶切制备不含GST标签的pORF5蛋白;pORF5蛋白和LL37单独或共孵育衣原体后再感染HeLa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计数衣原体包涵体形成数量;荧光定量PCR检测TNF-α、LL37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单独Ct感染组衣原体包涵体形成单位(IFU)为3.8×105/ml,LL37处理组IFU为2.0 × 105/ml,pORF5蛋白处理组IFU为3.0×105/ml,pORF5蛋白和LL37共处理组IFU为3.1×10/ml.pORF5蛋白处理组、LL37与pORF5蛋白共处理组和单独Ct感染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LL37单独处理组(P<0.05).pORF5蛋白和LL37共同处理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高于LL37单独处理组(P< 0.01);pORF5蛋白处理组较Ct处理组LL37基因转录水平下降了19%.结论 pORF5质粒蛋白能拮抗LL37抗菌肽增强Ct感染,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肿瘤坏死因子α、下调LL37表达相关.
作者:马康康;李忠玉;粟盛梅;曹文娟;戴文婷;杨晓玉;贺红梅;钟光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患者女,23岁,因双唇及面颊肿胀伴反复发热2个月余就诊.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唇及面颊肿胀,舌背及颊黏膜有散在浅表痛性溃疡,伴反复发热,体温高可达39.5℃,无咳痰、无鼻衄等不适症状,患者曾就诊于当地医院,予柴胡等药物退热,体温可暂时恢复正常,但反复发作,近日自觉双唇及面颊肿胀明显,咽部肿胀致吞咽困难,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胃纳差,余无异常.目前妊娠28周,为双活胎.患者既往体健,曾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
作者:辛甜甜;彭洁雯;易江华;廖梦怡;李晓辉;翁智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患者男,26岁.因全身反复弥漫红斑、脱屑10年,自服大量雷公藤多苷片后皮疹急剧加重3d就诊.患者10年前用青霉素后全身出现皮疹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药疹,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1周皮损消退,之后每年无明显诱因复发2~3次.2个月前,因劳累全身又出现弥漫性红斑,随即在红斑上起脓疱,粟粒大小,壁薄、易破,无明显瘙痒,伴发热,38℃左右,无寒颤,来我科就诊,拟诊红皮病、脓疱型银屑病?住院治疗.予甲泼尼龙80 mg/d治疗18d后皮疹基本消退,出院后口服甲泼尼龙30 mg/d,阿维A 30 mg/d,雷公藤多苷片60 mg/d,出院1个月后皮疹全部消退,遂自行药物减量,1周后皮疹复发并逐渐加重,此次入院3d前因故自服雷公藤多苷一瓶(10 mg×50片,浙江得恩德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1307101B)3 h后出现乏力、口干、恶心、呕吐、心慌,原皮疹出现肿胀,脱屑增多,四肢关节软组织肿胀疼痛,伴发热(39℃左右,无寒颤),次日因高热、全身皮肤软组织肿胀渗出而送至某院,诊断为雷公藤中毒、红皮病,给予转院抢救,因住某院ICU费用高而来我科就诊,拟诊雷公藤中毒、红皮病于2013年8月1日收入院.
作者:李锁;陆星显;郭盛华;杨明美;梁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白癜风与IL-17的相关性.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32例白癜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血浆IL-17含量进行检测,分析IL-17水平与白癜风患者不同分期、面积、病程的关系.结果 进展期和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血浆IL-17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均P<0.05),且进展期明显高于稳定期(P< 0.05);IL-17水平与皮损面积呈正相关(r=0.456,P<0.05),与病程无相关(r=0.239,P> 0.05).结论 IL-17在白癜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苗青;于伟;程亚南;贾名妍;常爱武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数10年来,西方文化认为将皮肤晒成深色与良好的健康状况、经常参加运动和度假习惯有关,因此在审美上对其赋予了较高的评价.然而早在1930年,美容行业中的一位先驱CoCo Chanel曾示警,日晒对皮肤老化具有长期的负面影响.从那以后,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日光会对皮肤造成损伤.与西方相比,整个亚洲(包括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对深肤色都有消极的认识.在亚洲,肤色较深通常与频繁的户外活动如耕种和体力劳动有关,皮肤白皙则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在中国文化中,对日晒导致皮肤变黑的认知已有几个世纪,因此才有了女性在晴天使用伞和面罩等防晒用具的传统习惯.对肤色加深的担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皮肤美白产品在整个亚洲的盛行.
作者:陈旭;孔佩慧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22在玫瑰糠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RT)-PCR检测玫瑰糠疹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PBMC中IL-22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22的水平.结果 玫瑰糠疹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PBMC中IL-22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15±1.36、2.89±0.91和1.91±0.60,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t=3.61,P<0.05),恢复期高于健康对照组(f=3.84,P< 0.05).玫瑰糠疹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22水平分别为(36.87±10.63)、(21.44±7.33)和(13.22±4.26) ng/L,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t=5.01,P<0.05),恢复期高于健康对照组(f=4.49,P<0.05).血清IL-22水平与玫瑰糠疹病程呈正相关(r=0.883,P< 0.05).结论 IL-22在玫瑰糠疹患者外周血及血清中表达明显升高,可能在玫瑰糠疹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孙怡;王振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例1男,38岁,因右侧颈部皮下线状物3d于2013年10月就诊.数天前患者家属发现其右侧颈部皮下线团状物,无明显的瘙痒、疼痛.无外伤史,但既往常习惯用手拔去颈部胡须.皮肤科检查:右侧颈部近下颌缘处一条略突起的线状物,与右侧下颌缘走行一致,长约7 ~8cm,宽不足1 mm.大部分线状物呈黑色,表面皮肤正常,可见皮下黑色物似毛发.皮损靠近外侧一端外观似突起的卷曲线团,绷紧皮肤后变平(图1).
作者:林朝悦;朱碧芳;林宏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患者男,34岁.左足背部隆起性溃疡3年余.3年前因外伤左足背部出现一蚕豆大小伤口,伤口自行结痂.此后患者“鱼疗”,伤口再出现糜烂、脱皮;日渐增大呈隆起性硬结,中央溃疡.皮损一直无明显瘙痒、疼痛.3年来未予任何药物治疗.既往体健,无类似疾病家族史.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足背部可见1.0cm×1.0cm大小隆起性硬结,中央溃疡,溃疡面可见鲜红色肉芽组织,表面少量渗液,无渗血及脓性分泌物;边缘粉红,浸渍糜烂.见图1.
作者:秦思;温炬;郑荣昌;罗金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南京市2~6岁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情况.方法 以问卷的方式对南京市7个主城区2~6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人口总数13 061人.符合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768例,其中男410例,女358例,男性患病率为6.16%(95% CI:5.59%-6.74%),女性患病率为5.59%(95% CI:5.02%-6.15%),总患病率为5.88%(95% CI:5.48%-6.28%).特应性皮炎患病率有明显升高,男性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特应性皮炎患病率有增高趋势,家庭教育程度升高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增高,城市特应性皮炎患病率高于农村.结论 经济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及居住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变,这些变化会影响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
作者:宗文凯;余美文;盛楠;姚煦;顾恒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果酸的化学结构为α-羟酸(alpha hydroxy acids,AHA),是从水果、酸乳酪中提取的一系列α羟基羧酸,由于主要来源于水果,故又称“果酸”.其相对分子量从小到大依次为乙醇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由于果酸相对分子量小,水溶性和渗透力强,尤其是相对分子量小的乙醇酸(glycolic acid)皮肤渗透性强,更适合做化学剥脱的制剂.本共识中的果酸即指乙醇酸,其作为化学剥脱制剂对皮肤损伤小,又具有改善肤色和嫩肤的作用.
作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美容学组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