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兵;崔建中;李勇;王伟;杨勇
目的 探讨黄体酮胶囊治疗复发性自然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8例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及中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黄体酮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保胎成功率及足月分娩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黄体酮胶囊治疗复发性自然流产,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华乐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QTd)、心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122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治疗组(研究组)59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6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常规治疗上加服曲美他嗪20 mg,3次/d,连用24周.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及QTd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及FS明显升高(P<0.05),LVSD及QTd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LVEF及FS升高更明显(P<0.05),LVSD及QTd降低更明显(P<0.05),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可以改善心功能,缩短QTd,安全有效.
作者:吴帆;程国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中、重度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心电图、心肌酶数值变化,探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中毒程度与心脏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262例中、重度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做常规心电图、心肌酶检测,并对其中109例心脏受损者进行跟踪观察心电图、心肌酶数值变化.结果 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及心肌酶升高率随中毒程度而增高(P<0.01),经及时治疗,262例患者心电图、心肌酶数值均恢复正常.结论 心脏损害发生率及程度与急性酒精中毒程度呈正相关,是一过性的损害,但中毒越重,心电图、心肌酶数值恢复时间越长.
作者:朱敏;冯爱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脓毒症模型大鼠心肌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及应用乌司他丁(UTI)进行干预的效果及其对心肌的保护机制.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脓毒症组(B组)和乌司他丁组(C组).以盲肠结扎穿刺术(CLP)建立脓毒症模型,24h后采动脉血,观察各组心肌损伤指标: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脑钠素(BNP),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和血浆一氧化(NO)、丙二醛(MDA)的动态变化.同时用免疫组化半定量法观察心肌组织NF-κB水平的变化.结果 脓毒症组大鼠血浆cTn Ⅰ、BNP、TNF-α、IL-6、IL-10、NO、MDA水平及心肌组织核因子-κB (NF-κB)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而乌司他丁组的cTn Ⅰ、BNP、TNF-α、IL-6、NO、MDA水平及心肌组织NF-κB表达虽较假手术组升高,但明显低于脓毒症组,IL-10则高于脓毒症组(P<0.05).结论 脓毒症后可出现明显的心肌损伤,致炎性因子表达增高,乌司他丁能显著减轻脓毒症时心肌损伤的程度,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抑制NO和自由基介导的组织损伤等机制有关.
作者:李小霞;单艳华;张勇刚;王东;王喜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唾液酸(SA)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及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心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HD的患者88例,分为三组:稳定型心绞痛(SAP) 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7例,同时以5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生化分析仪检查四组血清SA、Hcy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SA、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A、Hcy的升高程度显示:AMI组>UAP组>SAP组,二者的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成正比.结论 联合检测SA和Hcy,对CHD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其亦可为冠心病的预防、临床筛检、风险评估提供更好的实验室依据.
作者:姜家利;王国磊;徐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腰大池引流治疗神经外科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脑室出血8例,交通性脑积水6例,脑脊液漏5例,颅内感染5例.结果 34例患者达到预期目的,治愈率94.44%,其中1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因四脑室堵塞病情加重而改为双侧脑室钻孔,1例颅内感染患者家属放弃治疗出院.结论 腰大池引流具有简单、安全、有效、创伤小的特点,可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交通性脑积水、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作者:宗庆华;娄永利;郭德伟;张辉;姜羽;吕国伟;梁阿铭;闵有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中年H型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情况.方法 将185例45~59岁尿蛋白阴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血液生化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值分为:H型高血压组及非H型高血压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 中年H型高血压患者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含量较非H型高血压组明显升高.结论 中年H型高血压患者较非H型患者更易发生早期肾损害.
作者:朱鑫;张晓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入院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Ovid医学数据库、EBSCO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集1990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国内外已发表的关于入院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影响的文献,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合格文献,运用RevMan 5.1.7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有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其中入院高血糖组病例数5528例,入院血糖正常组652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OR值=2.57,95% CI(2.29,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院高血糖的急性心肌梗死者的住院期间死亡风险显著高于入院血糖正常者的死亡风险.结论 入院高血糖组住院期间的病死率显著高于入院正常血糖组,降低并控制入院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作者:王鑫;楚英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将6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原发病、抗感染及纠正休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针治疗;检测两组患者的血常规、血乳酸、降钙素原(PCT)、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血常规、血乳酸及PC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病死率、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乌司他丁可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并缩短住ICU时间.结论 乌司他丁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上有重要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吴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合并紫绀的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紫绀房间隔缺损或外院诊断为艾森曼格的部分房间隔缺损12例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评价其手术效果.结果 12例合并紫绀的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后均存活,肺动脉压明显降低.结论 并非所有的合并紫绀的房间隔缺损均为手术禁忌证,对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前应采用心导管测压,判定肺动脉高压是否由真性肺动脉病变引起的绝对增高,积极的术前准备和合理的手术治疗对于挽救一些紫绀房间隔缺损患者的生命非常重要.
作者:温萌;苏刚;舒礼良;徐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弥漫张量磁共振特点,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头部横断面扫描;计算并记录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特征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值以及全脑白质平均弥散度(MD),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患者经MRI检查MD高,而FA则低,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医师可根据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头部MRI扫描(全脑DTI技术)结果判断其是否发生认知障碍以及认知障碍发生程度,并及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保障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若成;李春艳;杨兵;张树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儿童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救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1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入院时症状及体征、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临床诊断并给予药物复律.结果 1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成功药物复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首次或反复发作给予三磷酸腺苷(ATP)成功复律,年长儿或ATP无法复律患儿普罗帕酮有效.结论 仔细查体联合常规心电图可明确诊断,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估计病情及预后,ATP快速静脉推注可有效、成功地复律.年长儿或ATP无法复律者普罗帕酮更有效.频繁发作或难以药物控制者应考虑射频消融术.
作者:王新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在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噻氯匹定治疗,实验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对用药前、用药后6、24 h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水平.结果 对照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12例,占24.49%;实验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4例,占8.16%.对照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x2 =4.780,P =0.029).实验组用药后6、24 h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氯吡格雷在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中效果显著,且在控制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水平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芮浩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ARDS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综合规救治方法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入院后24 h静脉注射前列素E-1 (3 ng/min)治疗,2h/次,2次/d,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治疗1周左右.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动脉血气、脱械时间、ICU治疗时间.结果 实验组患者生存率、动脉血气、脱械时间、ICU治疗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有高致死率,急救措施十分重要;前列素E-1对ARDS患者有较好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预后、脱械时间缩短、ICU治疗时间缩短有明显改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茂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h内的溶栓与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对比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包括心电图ST段回落>50 mV,1个月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以及1个月后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50 mV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内两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患者左室舒张末径与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h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效果确切,临床疗效优于急诊溶栓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振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比较封堵器置入后撤去轨道导丝与封堵器置入前撤去轨道导丝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行介入治疗的81例VSD患者,其中30例采用输送鞘管送达左室后保留轨道导丝,置入封堵器后撤去导丝的方法,51例采用经典方法治疗.术后3d、3个月、6个月、1年定期复查,以后根据情况每半年或1年随访1次.结果 77例VSD患者封堵治疗成功,29例为采用后撤轨道导丝的方法,48例为采用经典方法.治疗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VSD介入治疗过程中,采用置入封堵器后撤去轨道导丝的方法治疗VSD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高,缩短了操作及透视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丁春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Ghrelin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活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并分为对照组(C组)和Ghrelin组.Ghrelin组加入终浓度为10、50、100和200nmol/L Ghrelin孵育3h收集标本.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内皮细胞eNOS和PK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Ghrelin组eNOS磷酸化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5),PKC磷酸化水平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结论 Ghrelin可提高内皮细胞eNOS的活性,其机制可能与PKC通路的失活有关.
作者:赵荫涛;邵莉;杨海波;李凌;滕丽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9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颈动脉的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分析总结其特征和规律.结果 98例冠心病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78例,发病率79.59%.其中4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32例,发病率为71.11%;53例心肌梗死患者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46例,发病率为86.74%.粥样样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血管膨大处,其次为颈总动脉主干,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密切相关性.
作者:任海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心血管介入术中出血、血栓等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2年50例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0例心血管介入术治疗后,出血4例,发生率8%,血栓3例,发生率6%.结论 心血管介入术后出血、血栓等并发症有较为凶险的病情,及时发现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苏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支架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56例年龄≥60岁(老年组)和43例年龄<60岁(非老年组)已行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灶等特点及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近、远期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老年组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基础上行支架术总成功率(96.3%)与非老年组(9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冠状动脉血管、外周血管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因冠状动脉扩张后发生急性血管闭塞或严重内膜撕裂而置入支架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老年组左主干病变化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随访6 ~18个月,两组患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 对6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PTC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颜崇平;郭勇;高友淑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