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根
急性和重复日光照射能引起皮肤日晒伤和慢性损伤如光老化和癌症.这些损伤同时涉及到皮肤的乳头层和网状层,与日光中紫外线(UV)包括UVA和UVB辐射密切相关.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对小鼠胃黏膜内肥大细胞(MC)脱颗粒及对胃黏膜通透性的影响,以佐证Hp在慢性荨麻疹(CU)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70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Hp组30只,每间隔3日灌喂1次Hp菌液,共7次;对照组两组,各20只,分别灌喂45%的乙醇和2%的牛血清白蛋白(BSA).以蔗糖浓度的变化作为胃黏膜通透性变化的标志,并用甲苯胺蓝染色法(TB)观察灌胃后小鼠胃黏膜内MC总数、脱颗粒MC总数以及脱颗粒MC的百分比. 结果 三组小鼠胃黏膜MC总数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59,P<0.01);且脱颗粒MC百分比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108.16,P<0.01),Hp组多,乙醇组次之.Hp组、乙醇组小鼠灌胃后其外周血中的蔗糖浓度较灌胃前明显增加,且乙醇组高于Hp组;BAS组小鼠灌胃前后其外周血中的蔗糖浓度无明显变化(F=-4.06,P>0.01),与Hp组和乙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7.03,P<0.01). 结论 Hp感染可导致小鼠胄黏膜MC数量增加,脱颗粒增多,从而释放组胺和一系列血管活性介质到外周血,可能与荨麻疹的表现有关.
作者:吕静;李惠;周汛;蔡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患者男,38岁.阴囊出现扁平丘疹2个月,左耳道有分泌物流出20天于2008年1月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半年前阴茎冠状沟处出现扁平蚕豆大结节,无自觉症状,未经治疗,半个月后自行消退.2个月前阴囊出现散在扁平丘疹,如蚕豆大小,高出皮肤,不痛、不痒.20天前左外耳道有黏液样分泌物流出,无异味.无耳鸣、耳痛,两耳听力正常.无畏寒、发热.近1年有多次非婚性生活史.
作者:王文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患者女,40岁,因面部红斑、肿痛、瘙痒5年、加重10个月就诊.5年前因面部散在丘疹自用醋酸地塞米松软膏(商品名皮炎平)、醋酸泼尼松软膏(商品名肤轻松)外擦,丘疹短时间消退,停用后皮疹复发,再起丘疹时又用皮炎平、肤轻松,间断使用长达5年.就诊前10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面颊红斑、肿痛伴有瘙痒,于当地医院给予口服黄柏胶囊、中药、输注抗组胺药等效果不佳,外用多种护肤品均无效.自觉瘙痒但可忍受.系统体检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李丽娜;冉玉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Gharzi等[1]初步证实毛囊真皮鞘细胞参与皮肤损伤修复,但相关作用机制研究报道不多.成纤维细胞是皮肤创伤愈合主要效应细胞,毛囊真皮鞘细胞与皮肤成纤维细胞一样均属于间充质细胞.本研究旨在通过两种细胞形态结构及部分愈合相关蛋白表达差异研究,初步探讨毛囊真皮细胞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作者:李幼忱;刘杰;王德文;左红艳;高亚兵;马俊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以非水疱为初发皮疹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以非水疱为初发皮疹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34例患者中男女之比1.83:1,始发年龄平均为(59.79±15.63)岁.在出现典型的水疱之前,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斑块、风团、结节、多形红斑样皮疹等多形性表现,以同时出现红斑、丘疹/斑块(占35.29%)为多见. 结论 在所分析的病例中,近1/3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初发表现为多形性,以同时出现红斑、丘疹/斑块多见.
作者:孙彩虹;涂红琴;康玉英;鞠梅;常宝珠;顾恒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患者女,37岁,因面部红斑20余年,左下唇肿物半年入院.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红斑,日晒后更明显,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SLE,予以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病情一直控制较平稳.一年前在家务农时,自诉下唇部不慎沾染农药,以后局部出现破溃、糜烂,皮损经久不愈.
作者:沈聪聪;陈晓栋;胡海燕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小汗腺汗孔癌(eccrine porocarcinoma,EPC),以往被称为恶性小汗腺汗孔瘤,是常见的恶性汗腺肿瘤.好发于老年患者的下肢、躯干、头皮和上肢,男女发病率为1.3:1.小汗腺汗孔瘤(eccrine poroma,EP)是一种好发于足底、足侧缘等部位的呈孤立结节的良性汗腺肿瘤.组织学上,认为它们起源于末端汗管的外层细胞和真皮上部的小汗腺导管.国内外有关EPC和EP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有报道p53和p16/Rb与这两种小汗腺来源的良恶性有关[1-2].
作者:陈思远;钱悦;朱里;吴艳;黄长征;涂亚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潜在结合蛋白(LTaP)-1及其Ⅱ型受体(TGF-βRⅡ)与尖锐湿疣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SP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30例CA皮损及17例正常包皮组织中LTBP和TGF-βRⅡ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 CA皮损中LTBP-1及TGF-βRⅡ的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包皮组织(2-△△α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TBP-1和TGF-βRⅡ的染色强度较正常人包皮组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LTBP-1和TGF-βRⅡ的表达下调,可导致TCF-β活化及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
作者:胡勇;郭庆;曾凡钦;唐增奇;林燕辉;汤红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及国内相关知名专家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制定了真菌性皮肤病诊治指南系列,将陆续刊出供国内同行参考.参加指南制定的专家为:金学洙、冉玉平、李若瑜、李春阳、刘维达、郑岳臣、席丽艳、温海、赖维.
作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荨麻疹患者血浆D二聚体、活化凝血因子(FⅦa)、TFPI/Xa水平与症状的关系. 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急、慢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献血者血浆D二聚体、FⅦa、TFPI/Xa的水平,分析它们之间及其与症状评分、病程的关系. 结果 急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450.57 ±242.13)ng/mL高于正常人对照组(266.81±40.68)ng/mL.血浆FⅦa水平(2.23±0.74)ng/mL低于正常人对照组(5.23±1.35)ng/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荨麻疹患者血浆TFPI/Xa水平(0.87±0.13)nmol/L与正常人对照组(0.88±0.12)nmol/L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593.80±294.04)ng/mL高于正常人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FⅦa水平(3.98±0.35)ng/mL低于正常人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TFPI/Xa水平(0.87±0.16)nmol/L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荨麻疹患者D二聚体水平和FⅦa水平低于慢性荨麻疹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症状评分旱正相关关系(r=0.68,P<0.01;r=0.82,P<0.01),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P>0.05),FⅦa和TFPI/Xa水平与症状评分关系及病程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荨麻疹患者存在凝血系统激活和凝血因子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提示D二聚体、FⅦa可能与荨麻疹症状有关.
作者:朱慧兰;李润祥;郭庆;龚业青;梁碧华;林路洋;梁艳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例1 男,50岁,于2007年8月19日14:00左右在威海某海水浴场游泳时被海蜇蜇伤右手及双下肢,急入当地某医院救治.给予10%NaHCO2溶液涂抹患处,肌内注射异丙嗪50 mg,地塞米松5 mg后留院观察.约3 h后出现意识障碍,血氧饱和度降至80%,于17:25转入我院.
作者:姜志高;刘卫兵;岳喜昂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白癜风自体表皮移植的疗效与局部细胞因子变化的相关性. 方法 对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进行负压吸疱移植治疗,部分患者移植前白斑曾进行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共57例患者成功收集到白斑及非白斑区疱液,并完成3个月随访,判断其疗效.其中照光者17例.用ELISA方法测定皮肤组织液中内皮素-1、干细胞因子的水平. 结果 白斑区与非白斑区组织液自身对照比较,移植成功患者45例白斑区皮肤组织液内皮素-1、干细胞因子浓度分别为(728.97±286.12)ng/L、(329.974±14.13)ng/L,非白斑区分别为(503.16±251.44)ng/L、(224.73±107.91)ng/L,白斑区与非白斑区比较,t值分别为5.44、5.90,P<0.05.12例移植失败患者白斑区干细胞因子为(309.00±163.89)ng/L,非白斑区为(204.22±83.25)ng/L,两组比较,t=3.03,P<0.05;而内皮素-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成功患者在白斑区与非白斑区内皮素-1浓度明显高于移植失败患者,分别为(507.52±283.31)ng/L和(344.91±156.18)ng/L,t值分别为2.39,2.70,P<0.05,干细胞因子浓度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紫外线照射患者白斑区内皮素-1浓度与未照光患者比较,t=1.44,P>0.05.在移植成功者中,行紫外线照射的15例内皮素-1为(548.48±230.22)ng/L,未照光组为(794.60±278.72)ng/L(P<0.05);干细胞因子浓度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内皮素-1、干细胞因子在白癜风的色素恢复中起作用,其中内皮素-1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作者:陈惠英;关翠萍;郑冬娣;樊奇敏;许爱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又称卡波西肉瘤(KS)相关疱疹病毒(KSHV),由Chang于1994年从AIDS患者的卡波西肉瘤组织中首次鉴定[1].该病毒与KS、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EL)等肿瘤的形成密切相关,其中与KS关系为密切.由HHV-8潜伏期主要基因开放阅读框73(ORF73)编码的潜伏相关核抗原(LANA)是一个多功能蛋白,在HHV-8感染的各种类型KS细胞中均有表达[3],LANA一方面长期维持病毒DNA在宿主细胞中的传代,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宿主细胞转录调节蛋白、抑癌基因产物如p53、pRb、NF-kB等表达,促进KS形成[3].
作者:姚水洪;卢春;汤巧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定量观察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皮肤组织中线粒体DNA(mtDNA)大片段4977 bp和3895 bp缺失的发生情况,探讨与自然老化及日光照射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 收集不同年龄段71例皮肤组织,曝光部位(颈项部、手背部或额面部)31例,非曝光部位(臀部、大腿部或腰腹部)40例,分别提取其基因组DNA,以普通PCR对mtDNA中的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突变进行扩增,并以荧光实时定量PCR法对mtDNA中的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突变进行定量榆测和分析. 结果 普通PCR检测显示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的发生率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40岁以后人群中mtDNA的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发生率分别高达47.5%(19/40)和30.0%(12/40),显著高于40岁以前人群(X2分别为4.673,6.118.P<0.05).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在曝光部位的总发生率为48.4%(15/31)和32.3%(9/31),较非曝光部位升高,但两者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4977 bp缺失和3895 bp缺失的相对拷贝数无论在曝光还是非曝光部位,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rg分别为0.907,0.845,P<0.05);但4977 bp缺失在曝光与非曝光部位的突变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而3895 bp缺失在曝光与非曝光部位相比差异却有统计学意义(P=0.014). 结论 mtDNA中4977 bp缺失主要与自然老化相关,可作为观察皮肤自然老化进程的指标之一.3895 bp的缺失与紫外线照射具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作者:王懿娜;方红;陈鸿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近日见到林元珠教授主编的<现代儿童皮肤病学>,已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有40章,收集近440种儿童皮肤病,内容丰富,文字描述简洁可读,是一本难得的教科书,值得各科医务人员参考.林元珠教授从医50余年,在医、教、研、防工作方面德医双馨,为大量患者解除病痛,她擅长儿童浅部真菌病的诊治,并专长小儿皮肤病、结缔组织病、真菌感染等疾病.她曾从临床、电镜、特别是体外实验上证实念珠菌对头发的感染,修正念珠菌不能感染头发的传统概念,很有贡献.
作者:邵长庚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在皮肤恶性增生皮损、皮肤良性增生皮损、正常皮肤中表达的强度及分布特点. 方法 免疫组化SP法检测MCM-2蛋白在皮肤恶性增生皮损(皮损1组)、皮肤良性增生(皮损2组)、不同部位的正常皮肤(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 结果 在皮损1组,MCM-2蛋白在基底层及其以上有表达.在皮损2组,MCM-2蛋白在基底层表达,基底层以上偶见.正常对照组MCM-2蛋白仅在基底层表达.秩和检验得出:MCM-2蛋白在皮损1组表皮细胞中的表达强度高于皮损2组,皮损2组的表达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2检验得出,MCM-2蛋白阳性细胞比例在皮损1组基底细胞高于皮损2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MCM-2蛋白阳性细胞比例在皮损2组基底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CM-2蛋白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表皮细胞增殖规律的生物学特性,表皮细胞的增殖状态不同,MCM-2蛋白的表达也不同.
作者:张晓光;李艳玲;王生;李玉平;四荣联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患者女,55岁.1984年口腔出现一处黄豆大小糜烂面,未予治疗.1986年外阴出现湿疹样改变,到北京某医院就诊,诊断为扁平苔藓并外阴白斑,给予自制中药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1990年,出现口唇青紫,外阴轻度萎缩,自行用药治疗.自2002年开始,口唇青紫逐渐加重,并出现牙龈红肿,到当地医院就诊,排除心血管系统病变,对症治疗后未见好转,后自服大蒜油2个月,口腔糜烂好转.
作者:陈明;潘红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利用噬菌体随机9肽库筛选寻常型天疱疮抗原桥粒芯糖蛋白3(desmoglein,Dsg3)模拟表位,加深对寻常型天疱疮发病机制的认识. 方法 通过大肠杆菌表达Dsg3的胞外结构域1和2(extracellular domain,EC1-2)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的融合蛋白,从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纯化与EC1-2特异结合的多克隆抗体,对噬菌体随机线九肽库和环九肽库进行亲和筛选,阳件噬菌体展示肽经ELISA和竞争性ELISA验证. 结果 经过两轮亲和筛选,与自身抗体结合的噬菌体明显富集,免疫筛查、验证后得到3个阳性噬菌体展示肽,ELISA检测显示它们与患者血清反应,而不与正常人血清反应,竞争性ELISA检测显示它们可以抑制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与重组蛋白EC1-2的结合. 结论 利用噬菌体随机9肽库筛选到3个与寻常性大疱疮密切相关的模拟表位.
作者:黄丽群;姚刚;薛峰;潘萌;孙兵;郑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患者男,57岁,全身斑块进行性增多7年,面部、躯干和四肢多发大小不等红色结节和浸润性斑片.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全层弥漫散在分布的多形性肿瘤细胞,呈低密度增生状态.部分可见细胞突起,使细胞呈多角状.免疫组化CD45、FXIIIa、CDl4、MHC-Ⅱ、CD68、溶菌酶阳性,并有细胞外间质表达,CDla、S-100阴性.电镜下细胞突起,核形不规则,胞质及基质中弥漫分布膜包绕低密度囊泡结构,无Birbeck颗粒.本例为一种罕见的皮肤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呈惰性侵袭性经过,可能起源于不成熟的真皮树突细胞.
作者:农琳;赵邑;任雅丽;涂平;熊焰;张爽;朱学骏;李挺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