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心动图与64排螺旋CT诊断老年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

袁丽娜;杨瑞;李玉珍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 64排螺旋CT, 老年, 主动脉夹层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与64排螺旋CT诊断老年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43例老年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与64排螺旋CT扫描的报告相对照.结果 43例患者经手术、介入或食管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中一项诊治证实超声心动图与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性起到的互补作用.结论 超声心动图检查与螺旋CT扫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瘤快捷、实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二者结合可提高主动脉夹层的阳性诊断率及破口检出率,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以及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帮助.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鼻腔成形术治疗结构性鼻炎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结构性鼻炎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择208例诊断为结构性鼻炎的患者,将鼻中隔黏膜下矫正、中鼻甲成形、下鼻甲功能性部分切除和窦口鼻道复合体功能性切除4个单一手术进行组合,制定个性化方案进行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6 ~18个月,痊愈156例(75%),有效44例(16.35%),无效8例(8.65%),总有效率为91.35%.结论 结构性鼻炎是由于鼻腔存在多种结构异常而引起的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鼻腔成形术是对双侧鼻腔进行统一的功能性矫正,恢复鼻腔对称性整体结构的手术,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毕瑞鹏;马慈;徐乐;蒋功海;李瑛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胺碘酮转复急性心房颤动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 观察临床上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急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无禁忌证、近期发生的心房颤动(发作时间<48 h)患者56例,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 mg静脉注射后,继以0.5~1 mg/min维持静脉滴注,依心室率情况调整胺碘酮剂量,并记录从给药到心房颤动转复的时间,心率变化,观察用药期间及用药后临床相关情况.结果 56例急性心房颤动患者中40例48 h内复律成功,总转复成功率为71.43%;用药后心率较前明显减慢(P<0.01);发生轻微不良反应12例,占21.42%,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急性快速心房颤动有效,不良反应小,临床应用安全.

    作者:秦海凤;刘新灿;朱翠玲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16例18个椎体血管瘤患者均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8.2±0.9)分.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影像学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结果 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1例1椎,未引起患者症状加重.术后24h患者疼痛明显减轻,VAS评分为(1.2±0.6)分.随访1~3年,平均2.5年,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症状基本消失,VAS评分为(0.7±0.2)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未丢失,肿瘤未见复发.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其能凝滞病变、固化椎体、稳定脊柱、解除症状.

    作者:张广泉;陈书连;唐超;高坤;高延征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CCU病房突发室颤患者急救中的启示

    目的 探讨室颤患者的特点及抢救成功因素.方法 对36例室颤患者的疾病种类、年龄、性别、症状、室颤发生时间、除颤次数、心肺复苏成功时间、再发室颤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分析.结果 CCU病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颤发生率高且抢救成功率高.在发病4h内,尤其频繁发作胸痛、焦虑、烦躁者发生室颤几率高,电击除颤及心肺复苏时间超过20 min仍有较高的抢救成功几率.结论 冠心病患者发生室颤抢救成功率高,尽快识别并进行电击除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CCU病房医师对于心源性猝死尤其室颤患者的抢救应该有坚持不懈的信念.

    作者:任艳琴;郭任维;吕晓春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一例

    患儿,第4胎第3产,胎龄28+5周,因胎盘早剥自然分娩出生,出生体质量1.237 kg,出生后1 min评分10分,5 min评分6分,10 min评分4分,出生后出现进行性加重呼吸困难,出生后2 h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480 mg气管内注入并持续鼻导管吸氧;2 d行胸部CT示双肺炎症,给予抗感染治疗;3 d出现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3 d后撤机,后持续氧疗并液体支持治疗,患儿呼吸困难缓解,但于出生后40 d仍不能停氧,考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给予氨茶碱2.5 mg/(kg·d),分2次静脉注射,连用10 d,效果不明显.出生后46 d复查胸部CT示肺炎吸收,但双肺透亮度低,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停用抗生素,静脉应用地塞米松0,3 mg/(kg·d),3 d;0.2 mg/(kg·d),3 d;0.1 mg/(kg·d),3 d;0.1 mg/(kg·d),隔天1次,共1周,患儿症状好转,改为间断吸氧,同时应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患儿吸氧时间逐渐减少,并于出生后71 d停氧.

    作者:宋焕清;宋红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护理

    目的 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围术期的护理.方法 分析43例7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围术期护理经过,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有针对性预防并发症.结果 本研究43例均顺利度过围术期,无一例死亡,肺部感染1例,压疮1例.结论 高龄患者手术风险大,根据高龄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实施围术期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的保证.

    作者:张明珠;徐金贵;何嘉承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急性白血病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转化生长因子-β 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AL)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45例AL患儿及45例正常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CD4+T细胞及CD8+T细胞水平及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上述AL患儿及正常儿童血清TGF-β含量.结果 AL患儿CD3+T细胞、CD4+T细胞及CD8+T细胞百分比均低于正常儿童(P<0.01);AL患儿NK细胞活性(6±4)明显低于正常儿童(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L患儿血清TGF-β含量(3.9±1.3)μg/L明显低于正常儿童(8.1±2.7)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L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比例改变,提示AL患儿存在免疫功能异常,而血清TGF-β含量与AL患儿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揭示AL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薛慧琴;郭慧敏;李明;朱镭;张晋丽;祁春茹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宫腔镜电切治疗子宫内膜息肉11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011年10月采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2例手术均一次成功,其中单纯息肉切除31例,息肉切除同时浅层内膜切除24例,息肉切除同时内膜切除49例,息肉切除同时内膜剥除8例.手术时间12~ 39 min,平均21 min;出血量10 ~ 70 ml,平均45 ml.4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发热(38.0 ~38.4℃),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良性息肉改变.随访12 ~ 2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TCRP定位准确、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不影响卵巢功能、恢复快,明显降低复发率,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罗敏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舒芬太尼联合酮洛酸氨丁三醇用于老年髋部手术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

    目的 评价舒芬太尼联合酮洛酸氨丁三醇用于老年髋部手术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 将40例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舒芬太尼组(A组)和舒芬太尼联合酮洛酸氨丁三醇组(B组),每组20例.术后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记录患者满意度和按压次数,进行VAS评分,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镇痛效果、满意度和按压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者头晕、恶心、呕吐以及瘙瘁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A组.结论 与单纯舒芬太尼比较,舒芬太尼联合酮洛酸氨丁三醇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雷明灿;张鑫;王勇;李晓宏;李恒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2型糖尿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与空腹C肽的关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S)与空腹C肽的关系.方法 对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记录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有无斑块,并记录其一般情况及各项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亚临床AS组患者年龄大、糖化血红蛋白高、血清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空腹C肽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进入方程的是年龄、吸烟、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血清胆固醇.结论 空腹C肽水平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岩;文世林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介入治疗产后大出血的临床护理

    目的 总结产后出血的介入治疗及护理,以提高该类疾病的护理水平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39例应用介入栓塞的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做好基础护理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39例产后出血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后均有效止血.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是治疗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严密观察病情、系统的整体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殷爱娣;刘青;韩月霞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的修复作用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修复作用的机制.方法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提取雄性大鼠骨髓MSCs.将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60COγ照射+ MSCs移植组.通过PCR、Y-FISH方法示踪雄性大鼠MSCs在雌性大鼠肺组织内的分布情况.采用TUNEL法检测三组大鼠肺组织的细胞凋亡率.应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 PCR结果显示60COγ照射+MSCs移植组的大鼠肺脏可以扩增出Sry基因的DNA序列,而且Y-FISH及SP-C免疫荧光方法显示移植MSCs在大鼠肺组织内分化为2型肺泡上皮细胞.单纯照射组、60COγ照射+MSCs移植组肺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0COγ照射+MSCs移植组肺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单纯照射组.ELISA结果显示,单纯照射组、60COγ照射+ MSCs移植组肺组织内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0COγ照射+MSCs移植组肺组织内TNF-α的含量明显低于单纯照射组.结论 MSCs移植通过在损伤肺组织内的定向分化能力及减少肺内炎性介质的释放来减轻放射性肺损伤.

    作者:刘红梅;张罗献;马利军;吴纪珍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延长疗程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延长疗程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3例HBeAg阳性CHB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80 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I组)31例,延长治疗组(Ⅱ组)32例.常规治疗组用药48周,延长治疗组用药至72周.分别于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结束后延长治疗组的病毒学应答率(62.5%)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4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长治疗组在HBV-DNA水平下降幅度及HBsAg水平下降幅度上也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长治疗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sAg消失率(37.5%,3.2%)虽高于常规治疗组(29.0%,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延长疗程至72周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48周疗程.

    作者:李素萍;张小丽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白细胞计数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白细胞计数(WB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是否是冠心病(CHD)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用血细胞计数仪计数外围血白细胞总数,用胶乳免疫增强法测定11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HD的患者及3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病变的对照组白细胞总数及血清hs-CRP,同时测定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餐后2h血糖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CHD组分为1支、2支、3支病变组,观察白细胞总数及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同时调查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血压、是否吸烟.结果 CHD组白细胞总数、血清hs-CRP、HDL、LDL、餐后2h血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白细胞总数、血清hs-CRP水平逐渐增高.白细胞计数与体质量指数、腰围、血压、LDL-C、餐后2h血糖呈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P=0.000).白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400,P=0.000).以白细胞计数水平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仅自变量BMI、hs-CRP、吸烟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炎性反应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白细胞计数水平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餐后2h血糖、血压、低密度脂蛋白和吸烟有关.

    作者:冯姗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锁骨钩钢板固定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原因.方法 2004年10月至2010年5月,洛阳正骨医院上肢损伤科应用锁骨钩板固定治疗102例RockwoodⅢ型以上的肩锁关节脱位及RockwoodⅡ型的锁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 术后疼痛25例,内固定取出后仍有疼痛5例;肩关节功能障碍6例;内固定取出后再次发生脱位2例;锁骨钩板断裂1例;肩峰应力骨折2例;锁骨远端应力骨折1例;肩袖损伤1例.结论 应用锁骨钩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术后疗效较满意,但仍存在着各种并发症,该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作者:郑怀亮;杨林平;宁凡友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模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康复作用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有计划的多种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多次教育,对照组仅进行入院常规宣教.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于干预前和干预后2个月时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治疗前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WCST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中N2、P3波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P3波幅增高,而观察组改变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两组WCST与治疗前相比,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及随机错误数均减少,正确数及分类数均增加,两组相比观察组改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更有助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康复.

    作者:张琰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和曲面重组(CPR)技术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6例临床确诊的AS患者进行双侧骶髂关节MSCT容积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并进行MPR获得双侧骶髂关节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然后选取矢状面图像分别在骶骨上缘1/4、1/2、3/4处沿骶骨走行划曲线进行CPR技术获得双侧骶髂关节成像.分别对横断面图像、MPR图像和CPR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S患者CT表现特点为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的髂骨侧,早期CT表现为关节面毛糙、关节面皮质中断或白线消失,软骨下骨质受侵蚀、囊变,关节面轻度硬化,但关节间隙无改变.进展期主要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局部骨皮质呈锯齿状改变,软骨下骨质囊状破坏、骨质硬化明显,关节间隙增宽.稳定期主要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骶髂韧带钙化.56例AS患者,双侧同时受累47例,单侧受累9例;轴位图像诊断,Ⅰ~Ⅱ级16例,Ⅲ~Ⅳ级25例;MPR图像诊断Ⅰ~Ⅱ级24例,Ⅲ~Ⅳ级26例;CPR图像诊断Ⅰ~Ⅱ级29例,Ⅲ~Ⅳ级26例,早期诊断率轴位图像与重建图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和后处理MPR图像和CPR图像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特别是CPR图像能全面观察骶髂关节,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诊断更有意义.

    作者:亓立勇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替吉奥单药治疗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后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晚期肺腺癌患者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后替吉奥单药治疗的疗效、生存时间和毒性.方法 确定为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的15例晚期肺腺癌患者接受替吉奥胶囊单药治疗,具体用法:40 mg/m2,每天2次,口服,连续14 d,休息7d,21 d为1个周期.观察替吉奥治疗的疗效、生存期和毒性.结果 替吉奥单药治疗的客观缓解率为20% (3/15),疾病控制率为60% (9/15).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与性别、年龄、PS评分、先前吉非替尼治疗的疗效均无相关性.替吉奥治疗后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05 d(95% CI:9.174 ~400.826 d);中位生存时间是270 d(95% CI:262.623 ~277.377 d).替吉奥治疗后疾病稳定患者的生存时间较疾病进展患者长,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239 d和50d(P<0.01);中位生存期分别为分别是311 d和110 d (P=0.002).患者的生存时间与性别、年龄、PS评分、客观缓解率均无关.替吉奥单药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泻,发生率为13.33%(2/15).结论 替吉奥单药治疗吉非替尼耐药后晚期肺腺癌患者可使部分患者重新获得肿瘤缓解,延长生存时间,并且毒性可以耐受.

    作者:王慧娟;张国伟;朱辉;王启鸣;李鹏;闫相涛;戚冠斌;马智勇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糖皮质激素对急性ITP患儿骨密度和成骨细胞功能影响及维生素D干预研究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对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骨密度及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应用维生素D后的变化.方法 将急性ITP患儿分为两组,均用糖皮质激素(每日泼尼松2mg/kg)治疗3周.对照组30例,给予乳酸钙0.5/d,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日给予维生素D 800 U口服,测定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骨代谢指标: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血清骨钙蛋白(BGP)、总碱性磷酸酶(AKP)、钙和磷水平及骨密度(BMD).结果 治疗3周后,对照组患儿的PICP、BGP、AKP、钙、BMD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磷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而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照组患儿治疗后成骨细胞合成明显受抑制,骨密度减低,联合应用维生素D后成骨细胞合成无明显抑制,骨密度无明显变化.

    作者:李彦格;李慧霞;刘炜;毛彦娜;张红梅 刊期: 2012年第20期

  • 消化道溃疡穿孔85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消化道溃疡穿孔佳的诊治途径与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安泽县人民医院外科收治的85例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 85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首次就诊主要的症状:腹痛、上腹部压痛、反跳痛58例(68.2%),恶心、呕吐伴贫血、便血15例(17.6%),休克9例(10.6%),发热3例(3.5%).立位腹部平片示膈下游离气体68例(80%).术后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3例(27%),胃溃疡穿孔57例(67%),胃癌穿孔5例(5.9%).其中实施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或溃疡切除术58例(68.2%),胃大部切除术23例(27.1%),胃癌根治术4例(4.7%).术后溃疡复发率:单纯修补术15例(26.8%)中死亡2例;胃大部切除术4例(14.8%)中死亡1例,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8,P <0.05).结论 上消化道穿孔临床主要的症状为上腹部压痛、反跳痛;休克症状多发生在发病24 h后.立位腹部平片示膈下游离气体为主要的诊断依据.穿孔单纯修补或溃疡切除修补术联合抑酸药可降低复发率,胃大部切除术为根治性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文渊;孙占彬 刊期: 2012年第20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