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目的 研究重症创伤患者乳酸早期清除率与预后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回顾性观察并收集因重症创伤入院的90例重症创伤患者的RTS评分、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及患者预后.将所有患者按不同标准分成生存组、死亡组和高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10%)、低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10%),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各分组年龄、性别、RTS评分和初始乳酸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生存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x2=4.67,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x2=4.56,P<0.01).结论 乳酸清除率可用于评估重症创伤患者的良性预后及转归.
作者:袁有义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室颤患者的特点及抢救成功因素.方法 对36例室颤患者的疾病种类、年龄、性别、症状、室颤发生时间、除颤次数、心肺复苏成功时间、再发室颤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分析.结果 CCU病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颤发生率高且抢救成功率高.在发病4h内,尤其频繁发作胸痛、焦虑、烦躁者发生室颤几率高,电击除颤及心肺复苏时间超过20 min仍有较高的抢救成功几率.结论 冠心病患者发生室颤抢救成功率高,尽快识别并进行电击除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CCU病房医师对于心源性猝死尤其室颤患者的抢救应该有坚持不懈的信念.
作者:任艳琴;郭任维;吕晓春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S)与空腹C肽的关系.方法 对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记录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有无斑块,并记录其一般情况及各项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亚临床AS组患者年龄大、糖化血红蛋白高、血清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空腹C肽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进入方程的是年龄、吸烟、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血清胆固醇.结论 空腹C肽水平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岩;文世林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 对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给予正确有效的临床护理、心理支持及患侧上肢有效的功能恢复(康复锻炼),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将69例乳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和干预组37例.对照组接受乳腺癌术后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4~6个月的康复护理,分别在术后10 d及1、3、6个月进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评价.结果 干预后10d、1个月和3个月,干预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干预组生活质量的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护理干预对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是有效的.
作者:朱东兰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埃索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及达喜治疗老年性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老年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口服,每日2次;伊托必利50 mg,口服,每日3次;达喜2片,口服,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口服,每日2次.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和内镜下改变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和内镜下的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埃索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及达喜治疗老年性难治性食管炎疗效优于单用埃索美拉唑.
作者:徐建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黄芩苷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1例,口服黄芩苷胶囊(每次0.5g,3次/d)和恩替卡韦分散片(每次0.5 mg,1次/d,持续18个月);对照组91例,与治疗组同疗程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结果 治疗组治疗结束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复常率为91.2%,HBeAg转阴率为56.0%,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为52.7%,HBV-DNA转阴率为98.0%;随访6个月的ALT复常率为82.4%,HBeAg转阴率52.7%,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为48.4%,HBV-DNA转阴率为94.5%.而对照组随访6个月ALT复常率为69.2%,HBeAg转阴率为41.8%,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为36.3%,HBV-DNA转阴率为79.1%.治疗组这些疗效指标均明显优于时照组(P<0.05).结论 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黄芩苷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持久恢复肝功能和抗病毒的疗效.
作者:亓民;张国强;王灵菊;韩凤琪;臧珂;李国涛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 观察贝尼地平对高血压肾脏损害的影响.方法 将濮阳市中医院高血压患者3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80例,依那普利片治疗3个月;贝尼地平治疗组180例,服用贝尼地平片治疗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测收缩压、舒张压及尿白蛋白(ALB)和尿β2微量白蛋白(β2-MG),治疗3个月后再次测量各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尿白蛋白和尿β2-MG.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压及尿ALB和尿β2-MG均较前下降,但贝尼地平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贝尼地平降压效果较好,对高血压肾损害患者有明显的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吴桂玲;张荣珍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内科胸腔镜在老年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总结护理措施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筛选通过胸水检查及其他临床情况综合判断不能明确病因的老年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对其行内科胸腔镜检查,观察手术的安全性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给予专科护理.结果 49例患者中单侧胸腔积液41例(83.7%),双侧胸腔积液8例(16.30%).病理确诊结核性胸膜炎14例(28.6%),恶性肿瘤8例(16.3%),非特异性炎症12例(24.5%),病因不明15例(30.6%).胸腔镜检查对临床老年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总体诊断率为69.4%.术后并发症为发热8例(16.3%),大面积皮下气肿7例(14.3%),1例包裹性胸腔积液在人造气胸过程中出现严重胸膜反应,1例发生急性肺水肿,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内科胸腔镜检查对老年不明原因胸腔积液诊断率为69.4%,较安全且创伤小,易于内科临床开展.同时,护士充分的术前准备、心理疏导、严密观察及精细化护理在并发症的预防和预后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牛红艳;杨玉洁;孙亮;孟颖;黄莉莉;杨巧芳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 分析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原因.方法 2004年10月至2010年5月,洛阳正骨医院上肢损伤科应用锁骨钩板固定治疗102例RockwoodⅢ型以上的肩锁关节脱位及RockwoodⅡ型的锁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 术后疼痛25例,内固定取出后仍有疼痛5例;肩关节功能障碍6例;内固定取出后再次发生脱位2例;锁骨钩板断裂1例;肩峰应力骨折2例;锁骨远端应力骨折1例;肩袖损伤1例.结论 应用锁骨钩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术后疗效较满意,但仍存在着各种并发症,该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作者:郑怀亮;杨林平;宁凡友 刊期: 2012年第20期
急诊科是医院对外的窗口,常见急危重症患者,其中不乏有心跳呼吸停止,外伤大出血[1]、大面积烧伤[2、过敏、心源性休克[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重度中毒等患者,多需要深静脉置管快速静脉补液,血液净化,肠外营养、心导管检查、介入治疗、中心静脉压测定等.常规的深静脉穿刺根据静脉解剖部位进行经验性操作,但由于部分患者深静脉解剖变异及医务人员工作经验不同,失败率高,降低抢救成功率.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采用B超引导下进行深静脉置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穿刺成功时间明显缩短,为抢救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现报告如下.
作者:邱建清;胡蓬勃;吕毅;杜绪强;周国军;姜海明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结构性鼻炎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择208例诊断为结构性鼻炎的患者,将鼻中隔黏膜下矫正、中鼻甲成形、下鼻甲功能性部分切除和窦口鼻道复合体功能性切除4个单一手术进行组合,制定个性化方案进行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6 ~18个月,痊愈156例(75%),有效44例(16.35%),无效8例(8.65%),总有效率为91.35%.结论 结构性鼻炎是由于鼻腔存在多种结构异常而引起的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鼻腔成形术是对双侧鼻腔进行统一的功能性矫正,恢复鼻腔对称性整体结构的手术,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毕瑞鹏;马慈;徐乐;蒋功海;李瑛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与64排螺旋CT诊断老年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43例老年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与64排螺旋CT扫描的报告相对照.结果 43例患者经手术、介入或食管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中一项诊治证实超声心动图与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性起到的互补作用.结论 超声心动图检查与螺旋CT扫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瘤快捷、实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二者结合可提高主动脉夹层的阳性诊断率及破口检出率,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以及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帮助.
作者:袁丽娜;杨瑞;李玉珍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 总结产后出血的介入治疗及护理,以提高该类疾病的护理水平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39例应用介入栓塞的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做好基础护理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39例产后出血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后均有效止血.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是治疗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严密观察病情、系统的整体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殷爱娣;刘青;韩月霞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 评价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65例肺癌患者、6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50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CEA、CA125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NSE,采用ELISA法检测VEGF.结果 肺癌组血清CEA、CA125、NSE及VEGF的水平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病变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五项联合测定的敏感度(80.2%)和准确度(85.2%)均明显高于单一检测.结论 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有助于肺癌的临床诊断.
作者:郝崇华;刘建红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 了解河南省围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现状及动态发展趋势,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方法 按照全国以医院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利用本省75所监测医院上报的2007年至2010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年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呈波动性,低是2007年的4.45/万,高是2010年的5.56/万,平均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为4.97/万.2007年居出生缺陷的第6位,近3年来一直处于第5位;4年报告先天性心脏病375例,男149例,女225例,性别不明1例;城镇217例,乡村158例;B超诊断303例,占80.8%;单发285例,合并其他畸形90例.结论 提高先天性心脏病B超产前诊断水平,关注重点人群,切实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儿的发生率.
作者:孙利环;胡孟彩;屈慧敏;陈露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 了解中药注射剂在儿科门诊呼吸道感染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11年11月至12月儿科门诊上呼吸道感染处方1000张,对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处方占处方总数的37.7%,单用中药注射剂的处方占17.51%,与抗菌药物注射剂联合使用的处方占81.96%.结论 中药注射剂在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独特功效得到临床认可,但在针对幼龄儿童使用及与抗菌药物注射剂联合使用时应加强中药注射剂安全有效的合理性.
作者:郑伟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 应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观察氟伐他汀缓释片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斑块进展及其成分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和VH-IVUS检查无需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43例,给予氟伐他汀缓释片(80 mg)治疗6个月后复查CAG及VH-IVUS,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目标血管段直径狭窄率(DS)变化,VH-IVUS分析斑块负荷、小管腔面积(MLA)、斑块成分变化.结果 经氟伐他汀缓释片(80 mg)治疗6个月,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上升(P<0.05).VH-IVUS分析显示:斑块坏死核心比例明显减少[(15.1±7.1)% vs(22.6±7.5)%,P<0.05],纤维组织比例明显增加[(51.2±9.9)%vs (44.4±9.7)%,P<0.05].而DS、斑块负荷、MLA、纤维脂质比例、钙化比例无明显进展(P>0.05).结论 氟伐他汀缓释片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可稳定斑块并延缓斑块进一步发展.
作者:杨海波;赵晓燕;赵荫涛;张金盈;李凌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冷循环微波刀(PMCT)与手术切除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72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PMCT和手术切除,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年复发率进行统计.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例数、胆红素升高例数及胆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3 cm的肿瘤,PMCT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患者术后1年的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直径3 ~5 cm的肿瘤,手术治疗组在术后1年的肿瘤复发率明显低于PMCT治疗组(P<0.05).结论 手术治疗与冷循环微波刀均是治疗小肝癌的有效方法,对于直径≤3 cm的肿瘤,两者疗效相同;但对于直径3~5 cm的肿瘤考虑以手术治疗为宜.
作者:乔泽强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 评价行盆底悬吊系统在治疗女性盆腔器官脱垂后的解剖及功能.方法 将98例女性盆底脏器脱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行传统盆底重建手术)和观察组50例(行盆底悬吊系统手术),对照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随访网片侵蚀率、解剖复位率、功能恢复率.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3.0±1.2)h、术中并发症发生率(6例,12.5%)、术中出血量(400±16)ml、术后1年随访网片侵蚀率(4例,8.3%)、解剖复位率(36例、75%)、功能恢复率(30例,62.5%);观察组手术时间(1.8±l.0)h、术中并发症发生率(1例,2%)、术中出血量(150± 18)ml;术后1年随访网片侵蚀率(1例,2%)、解剖复位率(44例、88.8%)、功能恢复率(40例,8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盆底悬吊系用于纠正盆底腔器脱垂,手术安全,解剖和功能恢复率高.
作者:殷慧萍 刊期: 2012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和曲面重组(CPR)技术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6例临床确诊的AS患者进行双侧骶髂关节MSCT容积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并进行MPR获得双侧骶髂关节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然后选取矢状面图像分别在骶骨上缘1/4、1/2、3/4处沿骶骨走行划曲线进行CPR技术获得双侧骶髂关节成像.分别对横断面图像、MPR图像和CPR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S患者CT表现特点为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的髂骨侧,早期CT表现为关节面毛糙、关节面皮质中断或白线消失,软骨下骨质受侵蚀、囊变,关节面轻度硬化,但关节间隙无改变.进展期主要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局部骨皮质呈锯齿状改变,软骨下骨质囊状破坏、骨质硬化明显,关节间隙增宽.稳定期主要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骶髂韧带钙化.56例AS患者,双侧同时受累47例,单侧受累9例;轴位图像诊断,Ⅰ~Ⅱ级16例,Ⅲ~Ⅳ级25例;MPR图像诊断Ⅰ~Ⅱ级24例,Ⅲ~Ⅳ级26例;CPR图像诊断Ⅰ~Ⅱ级29例,Ⅲ~Ⅳ级26例,早期诊断率轴位图像与重建图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和后处理MPR图像和CPR图像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特别是CPR图像能全面观察骶髂关节,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诊断更有意义.
作者:亓立勇 刊期: 2012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