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在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前的应用

吴强;陶山;向伦祥;王少璐;何滟

关键词:经食管超声(TEE), 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摘要: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TEE)在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前对左房小血栓及浓云雾影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拟行PBMV的二尖瓣中重度狭窄的患者30例,进行经胸及食管超声检查.结果 经食管超声对左房浓云雾影及左心耳小血栓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达100%.结论 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前,行经食管超声检查是可靠、必要的检查手段.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在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前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TEE)在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前对左房小血栓及浓云雾影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拟行PBMV的二尖瓣中重度狭窄的患者30例,进行经胸及食管超声检查.结果 经食管超声对左房浓云雾影及左心耳小血栓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达100%.结论 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前,行经食管超声检查是可靠、必要的检查手段.

    作者:吴强;陶山;向伦祥;王少璐;何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高氧液、复方丹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高氧液、复方丹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 以2005年3月~2006年2月我院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114例HIE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高氧液、复方丹参+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愈、好转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氧液、复方丹参治疗组临床治愈、好转率提高,病死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结论 高氧液、复方丹参联合应用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一种新方法,安全、可靠.

    作者:刘冬丽;任海丽;陆振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栓塞术治疗急性大咯血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栓塞治疗急性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栓塞治疗急性大咯血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8~56岁.结果 1例右侧中心型肺癌,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分别供血,1例右上Ⅲ型肺结核,右上支气管动脉与右3~4肋间动脉分别参与供血,3例支气管扩张,均为支气管动脉供血.经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栓塞后,大咯血立即停止.结论 经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栓塞术治疗急性大咯血是新的介入治疗方法,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少.

    作者:陈玉胜;马荣国;高厚久;岳胜;朱李睿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乙胺丁醇致药物热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因咳嗽、咳痰、乏力2周于2005年11月至我院就诊.近半年体重下降7kg,无发热,于当地医院诊为右上肺浸润型肺结核伴空洞,2型糖尿病,给予雷米封0.6g、利福平0.9g、吡嗪酰胺1.25g、乙胺丁醇1.5g隔日1次顿服及消渴丸10粒,每日3次口服.5d后突然发热,体温达39.2℃,伴头痛、乏力加剧,无皮疹及瘙痒,次日体温自行降至正常,再次服用抗结核药物后又发热如前,加用青霉素800万U/d静滴1周,仍发热同前.

    作者:梁占锋;张兰兰;冯祥国;秦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磁性微粒栓塞肝癌DSA图像与临床分析

    目的 通过磁性微粒(Fe3O4)肝癌栓塞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定量分析,探讨其微粒栓塞作用.方法 采用 Seldinger技术插管,用Fe3O4+5-Fu混悬药液栓塞66例肝癌患者,其中8例栓塞后手术切除标本HE染色制片、25例栓塞1个月后DSA复查,前后图像对照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栓塞前后DSA图像定量分析P<0.05,Fe3O4微粒由近端栓塞血管移向远端末梢,病理提示肿瘤组织坏死彻底.结论 Fe3O4微粒是一种永久性栓塞颗粒,具有缓慢栓塞性.

    作者:程新宝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典型胸前疼痛、异常Q波伴STT的演变和血清酶学曲线变化,诊断并不困难,但典型者仅占AMI的70%~80%,仍有20%~30%的病人,尤其老年人和少见特殊心肌梗死,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容易误诊,耽误治疗,造成死亡.因此,提高对不典型心肌梗死认识,对降低AMI病死率有重要意义.现将常见不典型心肌梗死资料综述如下.

    作者:何才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腹股沟疝修补的术式发展

    腹外疝中常见的类型是腹股沟疝,约占腹外疝总数的90%~95%[1],故在外科临床上腹股沟疝手术被认为是基本的手术.但由于腹股沟区的解剖既精细又复杂,对腹股沟区解剖认识不清成为手术失败的基本原因,使手术有很高的失败率.经过数个世纪的不断探索,特别是16世纪现代解剖学理论建立以后,疝手术才开始遵循解剖学的基础进行,逐渐建立了现代腹股沟疝的外科治疗.

    作者:孙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成人水痘38例

    水痘多发于2~10岁的儿童,成人偶见.近年来成人水痘发生率有增多趋势[1].我院皮肤科2001年11月~2005年1月共收治成人水痘患者38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宋永红;万明顺;程书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常用抗生素作用机制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饱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该类药物主要是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致细胞壁缺损,水份内渗、细菌肿胀、坏死,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是细菌细胞壁合成酶,当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PBP结合后PBP失去活性,细胞壁合成受阻,细胞死亡.而人类细胞无细胞壁,故不受其影响.

    作者:孙洁;凌斌;李冰沁;顾云帆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问题

    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于病理诊断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现在我国病理界已经广泛应用,它已成为病理医生常规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病理诊断尤其是肿瘤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为检测肿瘤组织的相关抗原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也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随着免疫组化的广泛应用,发现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入研究免疫组化原理和技术,熟悉各种抗体真阳性反应部位,并且实现实验室间免疫组化标准化,使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起到大的辅助作用.

    作者:张发顺;王连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美托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0年2月~2004年8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9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在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口服,从小剂量开始,依病人耐受性,逐渐增加剂量,目标剂量(50~100)mg/d,总疗程1年.分别于治疗前、后20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血液生化检查,了解心脏功能与心脏结构变化以及肝肾功能.结果 治疗后20周与治疗前比较心功能改善、心室重构逆转均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美托洛尔可逆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并有效改善心功能.

    作者:马志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社区病人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监测

    我们对2002年3月~2005年5月收到社区病人痰标本分离的383株革兰阴性(G-)杆菌进行耐药性监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施玉成;李存杰;楚世尊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MAC在颅脑外伤后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中的应用

    监测的麻醉处理(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MAC)[1]是在局部麻醉或未行麻醉进行手术时,为保证患者安全以及舒适的手术环境,手术中常需麻醉医师监测,同时静脉给予镇静、镇痛药物以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我们将该技术应用于颅脑外伤后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中,并对静脉镇静、镇痛药物的配伍进行了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高位截瘫引起血压变异性改变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33岁,于2003年5月12日因外伤致第4~7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并高位截瘫.术后5个月出现发作性头痛、全身出汗、胸闷、面色潮红、恶心等,头痛时测血压190/100 mm Hg(1mm Hg=0.133kPa),含服心痛定后血压低至60/30 mm Hg.血压短期内波动较大,高达220/130 mm Hg,低50/30 mm Hg,怀疑嗜铬细胞瘤,在省级医院诊治,经腹部螺旋CT、B超、化验等相关检查排除嗜铬细胞瘤,住院治疗10d,血压波动如前,血压高时用立其丁,低时用多巴胺维持,带药转回我院.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

    作者:王艳红;王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8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胃镜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老年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胃镜检查阳性86例,其中胃溃疡75例,十二指肠溃疡7例,复合性溃疡4例;临床表现无规律的中上腹痛71例,食欲不振59例,恶心、呕吐23例,消瘦或贫血者27例,伴上消化道出血者18例,幽门梗阻者8例,穿孔2例.结论 老年性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不典型,应适当放宽胃镜检查指征以提高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诊治率,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卢世建;王志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通过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前后对比观察,同时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血脂水平、凝血时间改变等.结果 应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有效率可达93.86%.结论 该药疗效好,患者耐受性好,副作用少,可作为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线药物.

    作者:王重吾;王应高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高位硬膜外麻醉+臂丛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高位硬膜外麻醉+臂丛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中麻醉平面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54例ASA Ⅰ~Ⅱ级行乳腺癌根治术的病人分成两组,行高位硬膜外麻醉+臂丛阻滞(Ⅰ组,n=30),单纯高位硬膜外麻醉(Ⅱ组,n=24),进行感觉阻滞平面和疼痛测定;记录不同麻醉阶段脉搏氧饱和度(SpO2),HR,无创血压;统计术中不良反应.结果 高阻滞平面Ⅰ组比Ⅱ组高3~4节段;VAS疼痛评分,皮下剥离时Ⅰ组疼痛病例显著低于Ⅱ组(P<0.05),腋窝淋巴结清除时Ⅰ组疼痛病例显著低于Ⅱ组(P<0.01).SpO2,HR,NIBP在不同麻醉阶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气紧、胸闷共发生7例,其中Ⅰ组4例,Ⅱ组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位硬膜外麻醉+臂丛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中是安全有效的,麻醉阻滞平面宽,镇痛效果满意.

    作者:阚智勇;王良琪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价值与风险

    丙泊酚(又名异丙酚)作为新型静脉麻醉药,有起效快、效果好、苏醒迅速等优点,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小儿临床麻醉,它对小儿保护作用机制的探讨也逐渐受到临床重视.尽管丙泊酚未被推荐用于3岁以下小儿,国内外均有它用于自新生儿至幼儿的报道,但丙泊酚在婴幼儿中使用的安全性还在探索中.本文综述丙白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价值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作者:陈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β-七叶皂甙钠联合微量肝素治疗新生儿硬肿症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β-七叶皂甙钠联合微剂量肝素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疗效.方法 82例新生儿硬肿症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儿均采用暖箱复温、防治感染、合理供给热卡和液体、纠正器官功能衰竭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β-七叶皂甙钠0.1mg/(kg·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5d为一疗程,微量肝素25U/(kg·d),分2次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至硬肿消退后停药.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9.74%)明显高于对照组(79.07%),且治疗组复温时间、硬肿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未发生肺出血.结论 β-七叶皂甙钠联合微剂量肝素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疗效确切,且无出血等副作用.

    作者:张秀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68例多脏器功能不全患儿临床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儿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临床特点、病因、发病年龄、器官衰竭数与死亡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05年12月我院儿科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68例MODS临床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 儿科MODS病因繁多,病情复杂,涉及多系统、多种疾病及各种意外伤害,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结论 儿科MODS病因繁多、病情复杂、多伴严重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器官衰竭以肺常见.衰竭器官数越多病死率越高,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原发病以各种严重感染多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作者:张诺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