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
静脉麻醉药因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无蓄积作用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及重症监护镇静.在麻醉药物研究中,针对全身麻醉及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日益增加,这不仅加快了静脉麻醉的发展,同时对优化静脉麻醉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为临床麻醉中静脉麻醉的应用提供了有用的理论依据.目前静脉麻醉药产生麻醉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已有多项研究报道离子通道是静脉麻醉药的重要作用靶点.综述与静脉麻醉药作用相关的离子通道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钟琦;陈向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各个国家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微创手术和无痛检查需求量逐渐攀升,在手术和检查中对麻醉药品的需求量也呈快速增长.基于环保和手术室废气排放设施的硬件考虑,静脉麻醉药物的使用增幅远大于吸入性麻醉药物.静脉麻醉新药的研发也已成为各大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竞争的重点.综述近10年全球新型静脉麻醉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为相关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王斌;刘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1传统麻醉药物临床应用的简要历史和现状1842年3月30日,美国佐治亚州的乡村医生Crawford Long为一位摘除颈部肿块的患者成功实施了第一例乙醚全麻.该例乙醚吸入麻醉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用科学战胜疼痛,也标志着现代麻醉学的诞生.因此,1993年美国将每年的3月30日定为国家医师节.如今,现代麻醉学已走过175年的发展道路,其间每一次新型麻醉用药投入临床应用,如阿片类镇痛药、局部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弛药等,不断推动麻醉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麻醉学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就是麻醉药物的发展进步史,麻醉学科是一个“药物依赖性学科”.
作者:刘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局部麻醉药主要通过阻滞神经细胞膜钠离子电流发挥作用,可阻断局部疼痛信号向中枢的传递,具有全身副反应少、止痛效果确切的特点.但临床常用的局部麻醉药作用时间短,单次给药的有效镇痛时间一股不超过8h.长效局部麻醉药可更好地满足术后镇痛需要,同时可避免全身镇痛药引发的副作用,减少术后并发症.综述局部麻醉药的作用特点、长效局部麻醉药的研究方向及进展.
作者:尹芹芹;张文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Y(PPARγ)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参与调控脂肪细胞的分化、糖代谢、脂质代谢、衰老、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等一系列生理和病理过程.活化的PPARγ在人体多种器官中具有抑制血管生成、抗纤维化、抑制炎症反应及抗氧化应激等作用,亦有研究显示,其对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有望成为相关眼部疾病治疗的新靶点.综述PPARγ及其激动剂在眼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龙秀;王晓杰;王直滔;杨曼;蔡剑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关.而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可通过表观遗传修饰,如DNA甲基化等影响相关基因的转录与表达,导致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异常和机体对胰岛素的耐受,终影响T2DM的发生.综述胰腺、骨骼肌、肝脏、脂肪组织和外周血等胰岛素重要靶器官中相关基因DNA甲基化改变及其在T2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为T2DM个体化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孙宝;张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可选择性抑制与肿瘤生长和增殖相关的酶、信号通路及生长因子受体,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因其具有疗效显著、对正常组织毒副作用小且耐受性好等优点,已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作为定量描述“血药浓度-时间-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有力工具,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分子靶向药物研究,对于阐明药物作用物质基础、加速新药研发进程、优化给药方案、实现个体化给药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综述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PK/PD模型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现状与前景.
作者:周小庭;刘昊晨;何华;柳晓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明胶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药用辅料,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凝胶性、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使其应用受限.通过改性改善明胶性能、获得新的性质,进一步拓宽该传统辅料的应用领域.综述明胶的改性方法、明胶及明胶替代材料的优缺点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作者:张丹丹;叶海;平其能;张灿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液质联用技术(LC-MS)是一种具有高分离性和高灵敏度的分离检测技术,其选择性高、分析速度快、定性能力强,因而广泛应用于皂苷类复杂成分分析、药代动力学研究及代谢产物鉴定.综述皂苷类成分液质联用定性定量测定技术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张丹丹;欧阳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可用于临床的蛋白多肽类药物日益增多,且已成为治疗众多疾病的首选药物.蛋白多肽类药物在药代动力学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该类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与小分子药物不同,各种内源性蛋白的干扰也对该类药物的分析造成影响.综述蛋白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同位素标记示踪法、活体成像技术、免疫分析法、色谱法等方法的特点及其在蛋白质多肽类药物中的应用.
作者:周浩泽;沈子龙;徐寒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恶性高热是挥发性麻醉药和去极化肌肉松弛药诱发的、危及生命的高代谢状态,孤儿药——丹曲林钠是目前治疗恶性高热的唯—特效药物,但中国大陆尚未引进及生产该药.随着我国恶性高热病例的不断增加,丹曲林钠缺失问题应予以重视.重点介绍恶性高热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药丹曲林钠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以期为恶性高热及相关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王颖林;郭向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不同机体状态下,机体内代谢酶、免疫微环境和微生物菌群均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不同机体状态下进行中药肝毒性评价时,得到的结果不一致.鉴于中药多用于病理状态,故而在疾病模型动物中模拟临床实际情况研究中药肝毒性更为合理.综述在肝损伤、免疫应激、发热、高血压及中医证候等不同机体状态下的中药肝毒性研究进展.
作者:刘婧茜;丁选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2017年7月,美国、欧盟和日本共批准36个新药,包括新分子实体、新有效成分、新生物制品、新增适应证及新剂型药物.对全球首次获得批准的新分子实体、新有效成分、新生物制品进行分析,重点介绍这些药物的临床研究结果和研发历史进程.
作者:孙友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