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樊永平;叶明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左旋多巴(L-DOPA)脑内灌流引起的帕金森病(PD)大鼠脑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用6-羟基多巴胺(6-OHDA)脑内注射造成PD大鼠模型;采用微透析技术脑内灌流L-DOPA和水杨酸捕获羟自由基,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动态观察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羟自由基被捕获所形成的2,3-二羟基苯甲酸(2,3-DHBA)、2,5-二羟基苯甲酸(2,5-DHBA)浓度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2,3-DHBA和2,5-DHBA浓度较假手术组分别出现6和7个时间点的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川芎嗪大、小剂量组在多个时间点其水平明显降低(P<O.05或P<0.01).结论 川芎嗪可减轻L-DOPA引起的PD大鼠脑氧化损伤.
作者:王丹巧;王巍;景富春;赵晋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针刺对胚泡着床障碍大鼠胚泡着床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早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针刺组,观察各组大鼠着床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放免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孕酮(P4)及泌乳素(PRL)的水平;免疫组化及RT-PCR法检测着床点孕激素受体(PR)及泌乳素受体(PRLR)表达的差异.结果 针刺组着床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较模型组显著提高(P<0.01),模型组血清P4、PRL水平、PR、PRLR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组和针刺组(P<0.05).结论 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鼠胚泡着床,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调节大鼠体内性激素及其受体表达有关.
作者:刘新玉;黄光英;张明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健脾活血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门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0例,中药组(30例)用健脾活血法结合辨证加味治疗;西药组(20例)用消炎痛结合甲氨喋呤治疗;中西医组(20例)综合两种方法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各采取空腹血清测定ACTH与VEGF水平.结果 总有效率中药组为80.0%,西药组为85.0%,中西医组为95.0%,以中西医组疗效为优(P<0.05).血清ACTH水平:3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升高(P<0.05或P<0.01),中西医组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P<0.01);VEGF含量:3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降低(P<0.01),中西医组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P<0.01).结论 健脾活血中药能显著升高RA患者血清ACTH水平,降低血清VEGF含量,具有类似西药的改善病情作用.
作者:喻建平;张艳珍;李学勇;熊箭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小站台水环境和电刺激诱发的情绪应激不同时间TFAR-19凋亡相关蛋白和Annexin-Ⅴ凋亡蛋白的变化与胸腺细胞凋亡的相关性及加味逍遥丸(中药)对其影响.方法 分别给小鼠用小站台水环境装置和电刺激条件反射装置诱发心理应激造模;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糖皮质激素(GC)含量,流式细胞法检测TFAR-19凋亡相关蛋白表达,荧光计数法检测Annexin-Ⅴ凋亡蛋白的百分率.结果 小鼠在小站台水环境中,随应激时间的延长,GC含量、TFAR-19蛋白表达率和Annexin-Ⅴ凋亡蛋白率逐渐升高(P<0.05或P<0.01),72h中药组比其对应组TFAR-19蛋白表达率显著升高(P<0.05),Annexin-Ⅴ凋亡率显著下降(P<0.01).电刺激各组小鼠GC含量、TFAR-19蛋白表达率和Annexin-Ⅴ凋亡蛋白率逐渐升高(P<0.05或P<0.01),5天和7天中药组比其对应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 小站台水环境是一种慢性持续性应激,电刺激是一种急性、较平缓性应激,这两种应激都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损伤胸腺功能:加味逍遥丸对两种应激造成的胸腺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
作者:吴振宇;张云;吴广均;国燕霞;肖健;耿小峰;杨均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七方胃痛散联合奥美拉唑片治疗活动性胃溃疡患者前后胃黏膜组织学变化.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1周治疗时两组均予根除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第2~8周时治疗组(30例)给予七方胃痛散联合奥美拉唑片治疗,对照组(30例)仅用奥美拉唑片治疗.治疗结束后,胃镜下取患者胃溃疡周围黏膜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治疗后两组胃镜疗效相似;治疗组胃黏膜厚度和腺体形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七方胃痛散能恢复活动性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形态结构,增强溃疡愈合的组织学质量.
作者:邓嫦;罗伟生;李桂贤;唐梅文;陈国忠;黄勇华;何慧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中成药所致药疹的特征及发生原因,为药疹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中成药所致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中成药所致药疹主要为轻型药疹[共161例,占99.4%];中药注射剂是诱发药疹的主要剂型[共87例,占53.7%];联合用药者见多[共106例,占65.4%];首次发生药疹确诊者少[共14例,占8.6%].结论 提高中成药所致药疹的认识,慎用中药注射剂,减少联合用药,详细询问用药史,可以有效的预防药疹发生.
作者:梁建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中药消白汤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褥期蛋白尿的影响.方法 85例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用硫酸镁解痉降压),治疗组同时以消白汤为主方,并随症加减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治疗期间每3天查尿常规(中段尿),每周作24h尿蛋白量测定.结果 治疗组43例,显效11例(25.6%),有效26例(60.5%),无效6例(14.0%),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42例,分别为5例(11.9%)、21例(50.0%)、16例(38.1%)和61.9%.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消白汤能减少尿蛋白,缩短蛋白尿持续时间,是一种简单、有效和安全的方药.
作者:贾金平;吴耀祥;谢国洪;潘燕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分类学是医学的根本,现代医学的诊断和中医学的证候分类都是对人体健康状态的分类,分类结果决定治疗方法的选择.基于中、西医诊断分类的治疗都对维护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吕爱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笔者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湿疹患者用雷公藤多甙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病例选择 诊断参照《临床皮肤科病学》(赵辨主编.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4-606).(1)符合湿疹的诊断,皮肤反复瘙痒达3个月以上,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者.
作者:杨怀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中药新药的疗效是其研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临床试验则为中药新药疗效的判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本文通过中成药与中药汤剂的差异比较明晰了中成药的特点,并结合中药新药研发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对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特点、难点进行了探讨.
作者:王海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耐多药肺结核(MDR-PTB)单纯西药化疗不良反应明显,也难达到理想效果.2000年3月-2003年2月,我们试用自制中药抗痨扶正胶囊辅助化疗方案治疗MDR-PTB 22例,并与单用化疗方案治疗的21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金山;卢喜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2003年8月-2005年5月,我们用加味麦门冬汤治疗阴虚火旺型口腔溃疡60例,并与西药左旋咪唑联合复合维生素B、C片治疗的60例作对照,总结如下.
作者:韩燕;贺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诊断条件.方法 对2004年1-12月住院的319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胸痹心痛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运用描述性分析、样品聚类及频数归一法,结合临床得出不同证型的诊断条件.结果 气虚证(178例)诊断:主症:胸痛、胸闷;次症:疲倦乏力、气促、纳少;舌脉象:舌淡,脉沉、脉细.气虚痰瘀证(114例)诊断:主症:胸闷、胸痛;次症:疲倦乏力、失眠、心悸、形体肥胖;舌脉象:舌暗、舌红,脉弦、脉滑.痰浊阻络证(27例)诊断:主症:胸闷;次症:咳嗽、咯痰、痰多、痰白、疲倦乏力、气促、纳少;舌脉象:舌淡、苔白、苔腻,脉滑.结论 中医诊断标准的研究可建立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初步建立中医证候诊断参考条件.
作者:吴焕林;阮新民;罗文杰;欧爱华;杨小波;陈可冀;邓铁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性症状为早饱、餐后饱胀、腹胀以及恶心甚或呕吐等,同时患者无器质性、代谢性及功能性疾病.本研究根据中医辨证,运用疏肝健脾、行气活血法结合西药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崔莉红;王洪志;张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中医英译规范化中的译者素养问题直接影响到对外中医学术交流与传播质量,因此应予以高度关注.
作者:何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苷(PNS)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理,并观察其对RA免疫内环境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 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予双氯芬酸钠、来氟米特及糖皮质激素的常规治疗;治疗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PNS,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疗效及血小板(PLT)计数、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铜蓝蛋白(CER)、结合珠蛋白(HPT)、α1-酸性糖蛋白(AAG)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疼痛指数、晨僵时间、患者疼痛评估(VAS)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PLT、CER、AAG、HPT、CRP、IgG、IgA、IgM、C3、RF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治疗组PLT、CER、AAG、CRP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PNS可调节免疫相关内环境失衡状态,增强抗炎镇痛改善病情,提高疗效.
作者:张佳红;王晋平;王慧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系统性、异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RA患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严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作者:吴启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不同作用时间(1 h、6 h、24 h)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以及在AngⅡ作用的不同时间点(0h点为A组、6 h点为B组)加入丹参酮ⅡA对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产生NO及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1)随着AngⅡ作用时间的延长,血管内皮细胞NO的产生及eNOS的表达呈显著下降(P<0.01),表现出时间依赖性的负性作用.(2)丹参酮ⅡA可抑制AngⅡ对内皮细胞分泌NO及eNOS基因表达的负性作用(P<0.01).(3)在丹参酮ⅡA作用1 h、6 h,A组的抑制效应明显强于B组(P<0.05);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至24 h,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丹参酮ⅡA可抑制AngⅡ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以及细胞eNOS基因表达的负性作用.
作者:李永胜;梁黔生;王进;王照华;杨光田;郑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多发性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免疫学功能差异.方法 对59例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为肝肾阴虚型(40例)及阴阳两虚型(19例),并比较两证型患者之间发病年龄、复发次数、病程长短、核磁共振、诱发电位以及免疫学差异.结果 阴阳两虚型患者发病年龄显著晚于肝肾阴虚型(P<0.01);阴阳两虚型患者(12例)脑脊液白蛋白水平高于肝肾阴虚型患者(26例,P<0.05);肝肾阴虚型患者的发病次数和阴阳两虚型的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血脑屏障指数有升高趋势(P值分别为0.056,0.074,0.093).结论 多发性硬化患者肝肾阴虚型与阴阳两虚型两型之间可能存在免疫学差异.
作者:周莉;樊永平;叶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2002年3月-2006年3月,我们采用柴芍承气汤结合常规西药、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35例,并与常规西药加丹参注射液治疗的32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景文;吴富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