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梅
目的 观察白芍总苷(TGP)治疗非系统受累干燥综合征(NSI-S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回顾性总结口服TGP治疗2年以上的患者(TGP组,27例),选择阳性药硫酸羟基氯喹(HCQs)口服治疗2年以上的患者(对照组,2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1、3、6、12及24个月)唾液流量、Schirmer试验、血清γ-球蛋白及两药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唾液流量:两组从治疗6个月时开始明显增加(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Schirmer试验:对照组从治疗6个月开始后,TGP组从治疗12个月开始后均明显改善(P<0.01),6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γ-球蛋白:对照组从治疗3个月开始后,TGP组从治疗6个月开始后均明显下降(P<0.01),3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他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GP组有1例因严重腹泻撤出治疗.对照组1例因谷丙转氨酶升高(治疗6个月时)、1例因视力下降(9个月时)撤出治疗.结论 TGP治疗NSI-SS疗效与HCQs相当,起效时间在治疗6~12个月,且安全性好于HCQs.
作者:张洪峰;侯平;肖卫国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索中药复方别敏对变应性鼻炎干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卵清蛋白(OVA)腹腔注射造成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血清总IgE和OVA特异性IgE含量的变化.结果 中药复方别敏能明显减少变应性鼻炎模型小鼠的抓鼻和喷嚏数;抑制植物血凝素A和OVA刺激引起的脾脏淋巴细胞增殖;降低血清总IgE和OVA特异性IgE含量.结论 中药复方别敏具有抑制脾脏淋巴细胞增殖,降低血清IgE等作用.
作者:刘闰红;张新民;张素琴;顾一峰;蔡外娇;陈伟华;应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多发性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免疫学功能差异.方法 对59例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为肝肾阴虚型(40例)及阴阳两虚型(19例),并比较两证型患者之间发病年龄、复发次数、病程长短、核磁共振、诱发电位以及免疫学差异.结果 阴阳两虚型患者发病年龄显著晚于肝肾阴虚型(P<0.01);阴阳两虚型患者(12例)脑脊液白蛋白水平高于肝肾阴虚型患者(26例,P<0.05);肝肾阴虚型患者的发病次数和阴阳两虚型的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血脑屏障指数有升高趋势(P值分别为0.056,0.074,0.093).结论 多发性硬化患者肝肾阴虚型与阴阳两虚型两型之间可能存在免疫学差异.
作者:周莉;樊永平;叶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诊断条件.方法 对2004年1-12月住院的319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胸痹心痛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运用描述性分析、样品聚类及频数归一法,结合临床得出不同证型的诊断条件.结果 气虚证(178例)诊断:主症:胸痛、胸闷;次症:疲倦乏力、气促、纳少;舌脉象:舌淡,脉沉、脉细.气虚痰瘀证(114例)诊断:主症:胸闷、胸痛;次症:疲倦乏力、失眠、心悸、形体肥胖;舌脉象:舌暗、舌红,脉弦、脉滑.痰浊阻络证(27例)诊断:主症:胸闷;次症:咳嗽、咯痰、痰多、痰白、疲倦乏力、气促、纳少;舌脉象:舌淡、苔白、苔腻,脉滑.结论 中医诊断标准的研究可建立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初步建立中医证候诊断参考条件.
作者:吴焕林;阮新民;罗文杰;欧爱华;杨小波;陈可冀;邓铁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左旋多巴(L-DOPA)脑内灌流引起的帕金森病(PD)大鼠脑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用6-羟基多巴胺(6-OHDA)脑内注射造成PD大鼠模型;采用微透析技术脑内灌流L-DOPA和水杨酸捕获羟自由基,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动态观察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羟自由基被捕获所形成的2,3-二羟基苯甲酸(2,3-DHBA)、2,5-二羟基苯甲酸(2,5-DHBA)浓度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2,3-DHBA和2,5-DHBA浓度较假手术组分别出现6和7个时间点的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川芎嗪大、小剂量组在多个时间点其水平明显降低(P<O.05或P<0.01).结论 川芎嗪可减轻L-DOPA引起的PD大鼠脑氧化损伤.
作者:王丹巧;王巍;景富春;赵晋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健脾活血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门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0例,中药组(30例)用健脾活血法结合辨证加味治疗;西药组(20例)用消炎痛结合甲氨喋呤治疗;中西医组(20例)综合两种方法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各采取空腹血清测定ACTH与VEGF水平.结果 总有效率中药组为80.0%,西药组为85.0%,中西医组为95.0%,以中西医组疗效为优(P<0.05).血清ACTH水平:3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升高(P<0.05或P<0.01),中西医组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P<0.01);VEGF含量:3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降低(P<0.01),中西医组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P<0.01).结论 健脾活血中药能显著升高RA患者血清ACTH水平,降低血清VEGF含量,具有类似西药的改善病情作用.
作者:喻建平;张艳珍;李学勇;熊箭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耐多药肺结核(MDR-PTB)单纯西药化疗不良反应明显,也难达到理想效果.2000年3月-2003年2月,我们试用自制中药抗痨扶正胶囊辅助化疗方案治疗MDR-PTB 22例,并与单用化疗方案治疗的21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金山;卢喜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中药新药的疗效是其研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临床试验则为中药新药疗效的判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本文通过中成药与中药汤剂的差异比较明晰了中成药的特点,并结合中药新药研发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对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特点、难点进行了探讨.
作者:王海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笔者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湿疹患者用雷公藤多甙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病例选择 诊断参照《临床皮肤科病学》(赵辨主编.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4-606).(1)符合湿疹的诊断,皮肤反复瘙痒达3个月以上,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者.
作者:杨怀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七方胃痛散联合奥美拉唑片治疗活动性胃溃疡患者前后胃黏膜组织学变化.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1周治疗时两组均予根除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第2~8周时治疗组(30例)给予七方胃痛散联合奥美拉唑片治疗,对照组(30例)仅用奥美拉唑片治疗.治疗结束后,胃镜下取患者胃溃疡周围黏膜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治疗后两组胃镜疗效相似;治疗组胃黏膜厚度和腺体形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七方胃痛散能恢复活动性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形态结构,增强溃疡愈合的组织学质量.
作者:邓嫦;罗伟生;李桂贤;唐梅文;陈国忠;黄勇华;何慧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健胃愈疡颗粒对胃溃疡患者临床疗效及胃黏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胃溃疡的疗效机制.方法 将56例胃镜下确诊的胃溃疡(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HP阳性者均服用阿莫西林与甲硝唑,治疗组(26例)服用健胃愈疡颗粒,对照组(30例)服用法莫替丁片和硫糖铝片,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药物依从性、症状积分、胃镜疗效及HP清除率;取胃黏膜活检,并检测IL-1β、bFGF mRNA表达水平.结果 (1)治疗组药物依从率(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86.7%,P<0.01);(2)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P<0.01);(3)两组患者胃镜下溃疡治愈率、临床有效率、HP清除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4)RT-PCR显示:治疗后两组IL-1β mRNA表达明显降低,bFGF mRNA表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5)治疗后胃黏膜形态学显示两组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黏膜上皮细胞再生,部分腺体重建,呈囊状扩张.结论 健胃愈疡颗粒有较好的药物依从性,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胃黏膜IL-1β mRNA水平,促进bFGF mRNA的表达,有促进溃疡修复作用.
作者:林源;廖书胜;周勇杰;李家邦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不同作用时间(1 h、6 h、24 h)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以及在AngⅡ作用的不同时间点(0h点为A组、6 h点为B组)加入丹参酮ⅡA对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产生NO及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1)随着AngⅡ作用时间的延长,血管内皮细胞NO的产生及eNOS的表达呈显著下降(P<0.01),表现出时间依赖性的负性作用.(2)丹参酮ⅡA可抑制AngⅡ对内皮细胞分泌NO及eNOS基因表达的负性作用(P<0.01).(3)在丹参酮ⅡA作用1 h、6 h,A组的抑制效应明显强于B组(P<0.05);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至24 h,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丹参酮ⅡA可抑制AngⅡ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以及细胞eNOS基因表达的负性作用.
作者:李永胜;梁黔生;王进;王照华;杨光田;郑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中药消白汤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褥期蛋白尿的影响.方法 85例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用硫酸镁解痉降压),治疗组同时以消白汤为主方,并随症加减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治疗期间每3天查尿常规(中段尿),每周作24h尿蛋白量测定.结果 治疗组43例,显效11例(25.6%),有效26例(60.5%),无效6例(14.0%),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42例,分别为5例(11.9%)、21例(50.0%)、16例(38.1%)和61.9%.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消白汤能减少尿蛋白,缩短蛋白尿持续时间,是一种简单、有效和安全的方药.
作者:贾金平;吴耀祥;谢国洪;潘燕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苷(PNS)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理,并观察其对RA免疫内环境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 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予双氯芬酸钠、来氟米特及糖皮质激素的常规治疗;治疗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PNS,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疗效及血小板(PLT)计数、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铜蓝蛋白(CER)、结合珠蛋白(HPT)、α1-酸性糖蛋白(AAG)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疼痛指数、晨僵时间、患者疼痛评估(VAS)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PLT、CER、AAG、HPT、CRP、IgG、IgA、IgM、C3、RF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治疗组PLT、CER、AAG、CRP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PNS可调节免疫相关内环境失衡状态,增强抗炎镇痛改善病情,提高疗效.
作者:张佳红;王晋平;王慧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我科从2003年5月-2005年8月对40例经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FESS)术后的慢性上颌窦炎患者分别采用鱼腥草钠注射液和生理盐水作上颌窦灌洗对照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翔;张建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中医证型和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依据.方法 对260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且所有病例均行肝穿刺检查,从而确定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探讨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1)肝组织炎症:肝郁脾虚型主要为G1、G2;湿热中阻型主要为G2;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主要为G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G4.(2)肝组织纤维化分期: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主要为S1和S2;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主要为S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S3和S4.(3)肝组织病理程度:瘀血证以G3~G4、S3~S4为主,非瘀血证以G1~G2、S1~S2为主.结论 慢性乙肝的肝组织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中瘀血证、非瘀血证与肝组织病理关系为密切.随着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加重,中医证型由实至虚,由气及血,瘀血阻络是其终的病理转归.治疗中要注重活血化瘀,并结合三期分治.
作者:张国良;吴其恺;林巧;邓欣;乐晓华;聂广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例1 王 某,男,56岁,主诉四肢关节肿痛2年,加重1个月,于2003年6月17日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肘、双肩、双腕、左足关节肿痛,查血沉(ERS)61 mm/h,在当地县医院诊为类风湿关节炎(RA),予地塞米松1片(剂量不详),每日1次,共服100片左右,后因颜面部浮肿而停用,以后病情时有反复.
作者:何夏秀;曹炜;姜泉;冯兴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现代医学在冠心病病理生理、诊疗技术等方面的突飞猛进,给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的阵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尽管近年来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难点,本文就此提出对策及展望.
作者:徐浩;陈可冀 刊期: 2007年第07期
2003年8月-2005年5月,我们用加味麦门冬汤治疗阴虚火旺型口腔溃疡60例,并与西药左旋咪唑联合复合维生素B、C片治疗的60例作对照,总结如下.
作者:韩燕;贺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性症状为早饱、餐后饱胀、腹胀以及恶心甚或呕吐等,同时患者无器质性、代谢性及功能性疾病.本研究根据中医辨证,运用疏肝健脾、行气活血法结合西药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崔莉红;王洪志;张洁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