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RE1α通过UPR影响非洲爪蟾胚胎发育

李昕昕;冯娇娇;侯道荣;郭静;王学军;王宁;袁栎

关键词:IRE1α, 非洲爪蟾, 胚胎发育
摘要:目的:探讨IRE1α在非洲爪蟾胚胎发育中是否介导未折叠蛋白反应(UPR),并在衣霉素(tunicamycin,TM)诱导的胚胎发育畸形中发挥挽救作用.方法:利用TM处理胚胎激发内质网应激;应用显微注射mRNA方法实现基因过表达,通过注射特异的反义寡核苷酸morpholino(MO)实现基因封闭;RT-PCR检测XBP1剪切情况.结果:XBP1剪切随IRE1α过表达及封闭而增加或减少:TM处理导致胚胎发育畸形,xBP1剪切增加,封闭XBPI可部分挽救发育畸形;封闭IRE1a可明显挽救发育畸形,XBP1剪切恢复.结论:IRE1α在非洲爪蟾胚胎发育中介导UPR,封闭IRE1α可逆转TM诱导的胚胎发育畸形,部分通过XBP1途径发挥作用.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牙间刷辅助控制正畸患者牙龈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估正畸患者使用牙间刷清除菌斑能力、控制牙龈炎的作用.方法:42例正畸患者,男18例,女26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4人,分别使用3种刷牙方法4周,3种刷牙方法包括:用特制的正畸牙刷、普通牙刷以及普通牙刷加牙间刷.在每种方案实施之前和结束时分别记录每个患者上下颌前牙区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用来评估该刷牙方案的效果.结果:使用普通牙刷加牙间刷组的患者菌斑水平明显降低,龈炎指数减少18.9%,菌斑指数下降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单独使用正畸牙刷组和使用普通牙刷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特制的正畸牙刷还是普通牙刷,单独使用都不能有效地去除正畸患者的菌斑,因此,对正在使用固定矫治器的正畸患者而言,同时使用牙间刷是必的.

    作者:孙雨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颈部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行颈部双能量血管成像病例资料,评价颈部血管双能量成像的图像质量,并用多种后处理方法对血管病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41例患者均清晰显示颈部动脉全貌,28例颈部血管未见异常,9例血管有发育变异,104例发现异常血管病变.99例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发现140段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6例合并颅内动脉瘤.5例无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发现3例颅内动脉瘤,2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经济,简便的检查方法,双源CT双能量成像能快速有效去除颈部及颅底骨骼,多方位显示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管壁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以及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在颈部血管病变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后随访中有重的作用.

    作者:卢道延;冯宇;葛高华;徐益民;王德杭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35例肩袖损伤的常规MRI特点

    目的:分析肩袖部分和完全撕裂的MRI特点.方法:35例肩袖损伤患者,所有患者采用常规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T2WI FS,斜冠状位T1WI,T2WI FS和矢状位T2WI.结果:肩袖完全撕裂共10例.冈上肌腱撕裂9例,其中1例同时向冈下肌腱延伸,1例向冈下肌腱及小圆肌腱延伸;1例完全撕裂发生在肩胛下肌腱.小撕裂共4例,中等撕裂5例,大撕裂1例,无巨大撕裂.肩袖部分撕裂共25例,其中关节囊侧12例,肩峰下滑囊侧3例,1例同时在滑囊侧和关节囊侧,肩袖内部分撕裂9例.肩袖撕裂原因包括外伤,肩峰退变,钩状肩峰,肩锁关节退变,肱骨大小结节,喙突退变等.结论:肩袖部分和完全撕裂在常规MRI上有一定的信号和形态学特点帮助诊断,同时一些继发性改变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作者:邹月芬;陈其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江苏省2006~2010年梅毒和淋病删除病例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江苏省2006~2010年梅毒和淋病删除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更科学的性病病例报告制度和性病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省各省辖市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梅毒和淋病的已删除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006~2010年间,梅毒和淋病删除病例分别在当年该病例报告总数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删除病例的实验室诊断类型也呈上升趋势,而临床诊断类型呈下降趋势;删除病例主集中在15-~49岁的性活跃人群中;综合性医疗机构是被删除病例多的机构;大多数删除病例为不明原因删除;全省梅毒和淋病的删除病例主集中在苏南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结论:全省梅毒和淋病删除病例呈上升态势,应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性病病例报告的管理,提高性病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作者:傅更锋;王小亮;丁建平;徐金水;邱涛;丁萍;徐晓琴;还锡萍;羊海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血清OPG和sRANKL评价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的价值

    目的:探讨护骨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系统与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和血清OPG与可溶性RANKL(sRANKL)在评价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2例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与22例强直性脊柱炎静止期患者血清OPG和sRANKL的水平,分析其与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①血清sRANKL水平及sRANKL/OPG比值在活动组均显著高于静止组,而OPG水平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②血清sRANKL水平和sRANKL/OPG比值与C反应蛋白、血沉、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性指数和功能指数呈正相关;③佳截断点上血清sRANKL(>4.76 pmol/l)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6.4%、72.7%,而sRANKL/OPG比值(>0.73)为90.9%和86.4%.结论:OPG/RANKL系统与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相关,血清sRANKL/OPG比值可作为评价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的临床指标.

    作者:罗红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比较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T2DM)血清维生素D、人体参数、生化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分析维生素D与人体参数、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维生素D在早期2型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初诊T2DM患者6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以及人体参数和生化指标;比较T2DM伴低25(OH)D组和T2DM不伴低25(OH)D组的腰围、BMI、FBS、HbAlC、血压、生化指标及PTH水平.结果:初发T2DM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在维生素D的相关性分析中,25(OH)D与BMI、TG、Apo-A1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与血压、血糖、HbAlC无明显的相关性.T2DM患者的PTH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且与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初发T2DM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尤其是伴有肥胖、血脂异常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更明显.但是初发T2DM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与血压、空腹血糖、钙离子、糖化血红蛋白无明显相关性.T2DM患者更易并发高血压的原因可能与PTH的增高有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丁怡;丁国宪;钱珂;唐暎;汪心水;张俊;刘息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高效液相色谱编程荧光法测定室尘中痕量多环芳烃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室尘中16种常见多环芳烃(PAHs)的佳分离条件及测定的佳荧光激发、发射波长和增益.方法:用吸尘器采集室尘,用丙酮超声提取室尘中的多环芳烃化合物,浓缩后用乙腈定容,乙腈和水为流动相,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淋洗分离,程序波长荧光检测器检测.结果:除苊烯外的15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在28 min内得到了很好的分离,在0.5~5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35%~5.89%,加标回收率为62.45%~110.36%.结论:该方法测定室尘中多环芳烃化合物快速简便、灵敏、重现性好.

    作者:陆晓梅;王炳玲;张晓玲;张绮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CT灌注成像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应用Philip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行肝CT灌注成像,以观察CT灌注参数的变化,评估脂肪肝CT灌注参数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CT灌注成像对NAFLD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0月~2010年6月,以20例健康人为对照,57例NAFLD患者行MSCT(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利用Philip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自带软件perfusion CT进行处理得到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肝动脉指数(HPI)等.结果:NAFLD患者CT灌注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均下降,HPI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以中、重型NAFLD患者肝脏血流灌注异常为主.结论:NAFLD患者存在肝脏血流灌注异常,CT灌注成像技术可用于测定NAFLD患者肝脏血流灌注参数,CT灌注成像有望成为NAFLD患者病情评估的手段.

    作者:项斌;王芳军;刘鹏飞;孟宪平;朱建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多功能解剖器乳晕缘切口治疗乳腺纤维腺瘤的体会

    目的:探讨彭氏多功能解剖器(Peng's multifunction operative dissector,PMOD)乳晕缘弧形切口切除乳房纤维腺瘤的可行性和美容效果.方法:对73例使用PMOD乳晕缘隐蔽切口切除乳腺纤维腺瘤病例的切口选择、手术操作及美容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3例均显露良好,解剖清晰,操作便捷,手术平均28 min完成,术后切口愈合良好.结论:PMOD使手术野易暴露,能更清晰、安全、可靠地经乳晕弧形切口切除乳腺纤维腺瘤,达到治疗及较好的美容效果,年轻未哺乳女性同样适应,值得推广.

    作者:方琦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自然人群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在江苏省高邮市送桥镇随机入选609名18~74岁农村居民,使用标准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血压,空腹抽血常规生化检查,免疫比浊法测量hsCRP.根据2004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推荐的有关中国人代谢综合征(MS)的诊断标准诊断.结果:随着代谢综合征组分的聚集,男性与女性的hsCRP均有显著升高(校正后男性P=0.043,女性P=0.003).校正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服药史及心率后,logistic回归提示男性与女性hsCRP均与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独立相关(男性P=0.002,女性P= 0.001),总人群进一步调整性别后,关系仍显著(P<0.0 1).校正类似的变量后,偏相关分析显示,在总人群及各性别亚组中,腰围和甘油三酯均与hsCRP相关,而收缩压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仅在总人群及男性组中与hsCRP相关.结论:hsCRP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及其患病风险独立相关.

    作者:仇永亮;朱桢燕;张海锋;姚文明;徐芳;龚磊;李新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大鼠野生型TRAF6基因和TRAF6shRNA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构建大鼠野生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基因及其特异性短发卡状小干涉RNA (shRNA)真核表达质粒,并观察其在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中过表达和沉默TRAF6基因的情况.方法:用DNA重组技术将针对大鼠TRAF6基因的CDS区序列(加HA标签)和针对其不同位点所设计的3种shRNA序列分别克隆到pcDNA3.1及pGenesil- 1/GFP真核表达质粒中.在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正确后,用NeonTM电转仪,将上述质粒分别转染入培养的大鼠GMC中,然后用Western blot检查HA-TRAF6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筛选有效的TRAF6shRNA.结果:限制性酶切及核酸序列分析确证,上述TRAF6基因过表达和shRNA表达质粒均构建成功.Western blot显示,构建的pcDNA3.1-HA-TRAF6质粒能在大鼠GMC中表达,且TRAF6 shRNA-1具有佳的沉默效率.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大鼠野生型TRAF6真核表达质粒及其特异性的shRNA表达载体,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TRAF6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邱文;单锴;庞蓉蓉;季明德;王迎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心率、心率波动及重建时相的选择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评价心率、心率波动及重建时相的选择对西门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方法:51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扫描数据从心动周期的R-R相位0~95%每间隔5%进行重建.使用西门子Syngo MMWP VE23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等处理.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分组,获得佳重建时相,进而评价不同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中的图像质量.结果:心率< 65次/min冠状动脉佳重建时相为60%~75%R-R间期;心率65 ~70次/min冠状动脉佳重建时相为65%~70%R-R间期;心率> 70次/min冠状动脉佳重建时相为30%~40%R-R间期.图像质量随心率的增加及心率波动幅度的变大而下降.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与图像质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西门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受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影响.控制心率、减小心率波动以及选择佳重建时相可提高图像质量.

    作者:龚波;武洪林;沈丹丹;陈建平;陆成栋;郑建刚;唐庆放;李红尧;吴惠明;殷超;薛维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256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评价256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对正常脑血流动力学测定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从拟诊缺血性脑病行头颅平扫、头颅灌注成像及头颈部血管成像的114例患者中选取检查结果正常者35例,记录头颅灌注成像的辐射剂量,由两名高年资神经放射科医生分别对灌注图像进行分析,选择基底节层面和侧脑室体部层面的两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颞叶皮质进行测定,通过手动勾画选定层面的感兴趣区,CT灌注软件自动生成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r)、达峰时间(TTP)值,测得的灌注参数均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35例正常人的辐射剂量为(2.307±0.008)mSv.2名分析者所测得侧脑室体部层面和基底节层面的颞叶灰质的CBF、CBV、MTr、TTP值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名分析者测得的两个层面的颞叶灰质的CBV、CBF值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56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辐射剂量低,脑灌注参数稳定,能够更真实的反应全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作者:唐健;姜建威;常军;侯海燕;姜旭栋;堵红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PAR-1作为口腔舌鳞癌治疗潜在靶点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并分析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teinase activated receptor-1,PAR-1)基因在口腔舌鳞癌(oral 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TS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探讨PAR-1作为OTSCC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方法: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15例OTSCC组织及癌旁舌组织中PAR-1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检测PAR-1蛋白在109例OTSCC组织及其癌旁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AR-1 mRNA及蛋白在OTS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癌旁舌组织中的表达(P< 0.001);PAR-1蛋白高表达出现于OTSCC肿瘤直径较大和TNM分期晚的患者,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随着OTSCC分化程度的降低、淋巴结转移,PAR-1蛋白表达也随之增高,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PAR-1蛋白在OTSCC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经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AR-1高表达和TNM分期晚是OTSC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结论:PAR-1高表达与OTSCC的不良预后有关,可作为临床预后危险因素之一,也可作为靶向治疗OTSCC的潜在靶点.

    作者:卢军;朱惠君;程红霞;施公胜;黄剑飞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酯键链接增韧基团增强姜黄素对肿瘤细胞靶向性作用

    目的:以酯键链接增强基团,制备姜黄素前体,观察其对前列腺癌细胞和正常二倍体细胞生长活性影响的差异.方法:叔丁氧羰基(Boc)-苯丙氨酸酯姜黄素单酯(BPC)作用于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6~24 h后,MTT试验检测细胞生长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计数法测定1~7天细胞生长曲线.人主动脉平滑肌(people aortic smooth muscle cells,HASMC)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10~40 μmol/L的BPC作用于DU-145细胞6~24 h后,DU-145细胞生长抑制率为7.37%~66.87%(P<0.05),呈浓度、时间依赖性;部分细胞出现凋亡形态学改变,FSC-SSC散点图可见24 h DU-145细胞凋亡比率为37.84%~47.12%(P<0.05).对照组HASMC细胞凋亡比率为0.94%~4.23%(P< 0.05),较同浓度姜黄素降低.结论:BPC能在体外有效诱导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凋亡、对正常二倍体细胞的抑制作用较低,为深入研究泌尿系肿瘤靶向性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任德帅;陈方敏;石家齐;严波;汤磊;杨燕;常傲霜;李登宝;肖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分析

    目的:通过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分析,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中枢神经的影响.方法:对280例血总胆红素(TBC) ≥220.6 μmol/L( 12.9 mg/dI)的足月新生儿临床资料及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ASSR)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BC≤310.0 μmol/L195例,ASSR均正常;>520.0 μmol/L 18例均发生胆红素脑病,其中ASSR中重度以上异常16例;310.1~519.9 μmol/L67例,均无脑病临床表现,但ASSR出现异常,其中轻-中度异常63例(94.0%),中重度以上异常2例.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异常程度与TBC及TBC与白蛋白比(TB/A)有关(P<0.01),与高胆红素病因构成无关(P>0.05).结论: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可早期发现亚临床胆红素神经中毒症,建议血胆红素浓度≥307.8 μmol/L时,ASSR应列入常规检查.

    作者:康爱建;顾红兵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食管癌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单纯放疗或同期放化疗疗效比较

    目的:研究食管癌术后伴淋巴结转移患者单纯放疗或同期放化疗的疗效.方法:68例食管中段和(或)上段癌术后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RT,34例)和同期放化组(CRT 34例).其中,RT组仅给予预防性放疗,总剂量54Gy/27次.CRT组给予预防性放疗,总剂量54 Gy/27次,放疗期间给予顺铂(DDP)75 mg/m2,第1和29天,氟尿嘧啶(5-FU)2 000 mg/m2 96 h持续滴注,第1~4和29~32天.结果:RT组和CRT组的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5%(24/34)、38.2%(13/34)、26.5%(9/34)和73.5%(25/34)、47.1%(16/34)、35.3%(12/34),x2=0.842,P=0.359.RT组和CRT组的1、3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8.8% (20/34)、26.5%(9/34)、14.7%(5/34)和64.7%(22/34)、47.1%(16/34)、26.5%(9/34),x2=3.382,P= 0.066.CRT组的急性放化疗反应明显高于RT组,晚期放疗损伤无差异.结论:食管癌术后伴淋巴结转移患者同期放化疗较单纯放疗有提高生存率的趋势,但急性放化疗反应较重.

    作者:仲琴;朱卫国;贾正飞;冯永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螺旋CT对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与分期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对于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以及分期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4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为儿童肾母细胞瘤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资料.结果:螺旋CT平扫病灶区呈混杂密度,多见低密度囊变坏死,少见出血及钙化,病灶边界清晰或不清晰,常有完整包膜,增强扫描软组织部分呈不均匀强化,包膜可见强化,“新月形”强化为典型强化特征.4例患儿经手术治疗均证实为肾母细胞瘤,其中有3例术前术后临床分期一致.结论:螺旋CT用于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及临床分期中,具有重意义,可明确肿瘤的各项临床信息,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放化疗治疗方案,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作者:冯永明;陈寅;周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蟾蜍灵对高糖诱导大鼠系膜细胞过表达纤维连接蛋白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蟾蜍灵对高糖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MC)过表达FN及CTGF的影响,拟探讨其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可能作用.方法:体外培养MC,将细胞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高糖组、高糖+低浓度蟾蜍灵(5×10-9 mol/L)组、高糖+中浓度蟾蜍灵(5×10-8 mol/L)、高糖+高浓度蟾蜍灵组(5×10-7 mol/L).以台盘兰拒染法检测蟾蜍灵对MC的毒性作用,48 h后,采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MC中FN、CTGF mRNA和CTGF蛋白的表达及其变化.结果:蟾蜍灵在5×10-9~5×10-7 mol/L浓度间对MC无明显细胞毒作用.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CTGF mRNA和蛋白以及FN 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高、中、低浓度蟾蜍灵干预能显著降低高糖诱导的上述指标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效应(P<0.05).结论:蟾蜍灵能部分抑制高糖诱导的MC过表达FN,呈浓度依赖效应,其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降低促纤维化因子CTGF合成而实现,提示蟾蜍灵在DN纤维化防治领域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作者:曾智凤;甘卫华;龚晶;张爱青;李善文;王彬;郑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IRE1α通过UPR影响非洲爪蟾胚胎发育

    目的:探讨IRE1α在非洲爪蟾胚胎发育中是否介导未折叠蛋白反应(UPR),并在衣霉素(tunicamycin,TM)诱导的胚胎发育畸形中发挥挽救作用.方法:利用TM处理胚胎激发内质网应激;应用显微注射mRNA方法实现基因过表达,通过注射特异的反义寡核苷酸morpholino(MO)实现基因封闭;RT-PCR检测XBP1剪切情况.结果:XBP1剪切随IRE1α过表达及封闭而增加或减少:TM处理导致胚胎发育畸形,xBP1剪切增加,封闭XBPI可部分挽救发育畸形;封闭IRE1a可明显挽救发育畸形,XBP1剪切恢复.结论:IRE1α在非洲爪蟾胚胎发育中介导UPR,封闭IRE1α可逆转TM诱导的胚胎发育畸形,部分通过XBP1途径发挥作用.

    作者:李昕昕;冯娇娇;侯道荣;郭静;王学军;王宁;袁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