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岚;刘学辉;姚崇林
近年来,免疫性不孕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属临床难治性疾患,单用免疫抑制剂难以奏效,且易产生干扰生殖功能的不良反应.2001年1月-2003年12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免疫性不孕症76例,并对其疗效等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香环;张伟;孟玉芹;张霞;蔡士香;张铁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2001年10月-2003年10月,我们用中药止痛带加热外用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90例,并以不用药加热理疗和田七痛经胶囊口服者各3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小平;谢波;郑洁莉;张玉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例1 陈某,男,6岁,因疲乏、困倦加重2个月,于2002年8月5日就诊.经查:巩膜无黄染,结膜及口唇稍苍白,心尖部1级缩鸣音,两肺呼吸音清晰,肝肋下1.5 cm,边厚质软,脾未扪及.舌红少苔,脉细数.实验室检查:Hb 90 g/L,RBC 3.0×1012/L,红细胞比容0.28L/L,网织红细胞20%,WBC及TPL均在正常范围;血总胆红素38 μmol/L,直接胆红素3 μmol/L,空腹血糖3.3 mmol/L,肝功能在正常范围,胸片未见异常;末梢血片吉姆萨染色,油镜观察受感染的红细胞表面有数量不等的附红细胞体附着.临床诊断为附红细胞体病.中医辨证属感染瘟疫之毒并兼气血亏虚,阴虚内热.治宜泻火解毒,补气养血.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5g 黄柏8g 大青叶10g 金银花10g 连翘10g 当归5g 黄芪10g,每日1剂水煎服,4剂后诸证减轻,复查附红细胞体减少,继服10剂,诸证消除,复查附红细胞体阴性.
作者:魏岚;刘学辉;姚崇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AQP)3、4基因表达的关系及中药清热化湿方对其影响.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8例,属脾胃湿热证者53例(其中湿重于热19例,热重于湿14例,湿热并重20例),脾虚证者15例.脾胃湿热证患者予中药清热化湿方治疗.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胃黏膜AQP 3、4的基因表达.结果脾胃湿热证组患者AQP 3基因表达的水平高于健康人组(10名)和脾虚证组,但3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QP 4基因表达的水平则显著高于健康人组和脾虚证组(P<0.05或P<0.01);脾虚证组与健康人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脾胃湿热证各亚型之间比较呈湿重于热 > 湿热并重 > 热重于湿的趋势;治疗后脾胃湿热证患者及湿重于热亚型AQP 3、4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接近健康人组及脾虚证组水平.结论 AQP 3、4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中药可能通过影响AQP 3、4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陈更新;劳绍贤;黄志新;胡玲;胡斌;张诗军;黄列平;罗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4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不仅受到国内广大群众的欢迎,在国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者:谢竹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疗效.方法将45例肺间质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用银杏叶提取物1g,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15例)用强的松30mg,每日1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肺功能、动脉氧分压、CT、白介素6、8(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变化.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临床症状、肺功能和动脉氧分压治疗后均改善(P<0.05),IL-6、IL-8和TNF-α治疗后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肺感染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有一定疗效.
作者:何明;张晓梅;苑惠青;钟湘;刘薇;郝素英;杨效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2004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会议于2004年10月24-26日在安徽黄山举行,本次大会由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承办.大会共收到论文73篇,其中专题讲座7篇,大会发言10篇,书面交流56篇,并已汇编成册.来自全国4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沈自尹院士为祝贺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欣然题词:理想是人生之路标,创新乃科学的灵魂.这次会议学术交流主要涉及中西医结合基础创新性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有关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进展及展望,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的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研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我国近期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建鹏;王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2001年1月-2004年1月,我院用自制的抗疮凝胶治疗Ⅱ度溃疡型褥疮3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柳仓生;张军;张捷;李红;高佩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全血细胞减少是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强烈化疗的常见并发症.2001年11月-2003年12月我院血液科对12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大剂量联合化疗的同时给予参麦注射液治疗,并与合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B6治疗的102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建英;钟雪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随机对照试验根据分配单位的不同,可以是单个病例(随机分配治疗)、多个病例(随机分组),也可以是群组如家庭、班级、社区.中医药擅长治疗慢性病,其辨证论治的特点要求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单个病例随机对照试验以其便于观察,减少个体差异,研究费用低廉,适用于慢性病的对症治疗研究.其特点是对两种治疗方案用随机的方法进行多次交叉的随访观察,评价治疗的效果.本文介绍了该设计的原理、方法、步骤、适用对象和应用的可行性.
作者:刘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2002年11月-2003年6月,我们用安康口服液治疗抑郁症患者41例,并与用阿米替林治疗的39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彪;刘友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999年12月-2004年1月,我院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软胶囊辅助治疗肾病综合征(NS)患者41例,并与单用常规西医治疗的41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沙富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2003年1月-2004年6月,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生脉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合并心肌损害36例,并与单用常规治疗的34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史长宏;刘忠平;王晓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癌痛平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癌痛平胶囊)、对照组(30例,口服舒尔芬片),治疗1周,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相关情况,血浆β-内啡肽(β-EP)、环核苷酸(cAMP)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8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减轻疼痛强度、减少疼痛次数、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和止痛作用起效时间,延长止痛作用维持时间,减少压痛、叩痛积分,提高血浆β-EP、降低cAMP水平等方面,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治疗组在改善生活质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等方面明显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癌痛平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疗效肯定,其镇痛作用可能与提高血浆β-EP含量、降低cAMP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关.
作者:吴勉华;周学平;程海波;周红光;周仲瑛;王瑞平;许尤琪;葛信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2000年1月-2004年1月,我们用电针治疗脑梗塞急性期便秘患者60例,并与口服番泻叶治疗的4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海;王宝华;张仲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2001年10月-2003年8月我们用中药合并阿普唑伦治疗失眠症50例,并与单用阿普唑伦治疗的45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付慧鹏;霍军;于海亭;孔德荣;刘俊德;王俊;孟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从基因和蛋白水平探讨中药成分苦参碱(matrine)对大肠癌HT-29细胞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RT-PCR、Western-blot、ELISA等方法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处理HT-29细胞前后COX-2 mRNA、蛋白及其产物前列腺素E2 (PGE2)水平的改变.结果苦参碱可抑制HT-29细胞COX-2 mRNA、蛋白表达及PGE2合成水平,但对COX-1无影响.当苦参碱2.0 mg/ml处理时,COX-2 mRNA表达在处理后6h和9h时抑制率均为100%;细胞培养液PGE2合成水平在9h时抑制率为63.9%;COX-2蛋白表达在12h和24h时抑制率分别为48%和100%.结论苦参碱具有选择抑制HT-29细胞COX-2的基因转录、蛋白表达和功能活性等作用, 在一定浓度和时间范围内, 表现出时效与量效关系.
作者:黄建;张鸣杰;邱福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放射性肺炎是胸部肿瘤放疗后常见并发症之一.1998年1月-2003年10月我科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简称参芪液)治疗放射性肺炎22例,并与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18例作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刚;周朝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在黄芩甙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中的作用.方法在无血清条件下,以中药单体黄芩甙作为主要诱导剂,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同时以无血清培养基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细胞标记蛋白表达和NF-κB亚基P65核移位情况;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NF-κB抑制蛋白(IκBα)表达变化;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染色评价细胞凋亡率.结果黄芩甙诱导后细胞形成较典型的神经细胞形态,同时表达多种神经细胞标记蛋白.对照组无类似情况,但出现P65由胞浆向胞核移位,细胞内IκBα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为(28.2±6.1)%;黄芩甙诱导后P65信号主要仍在胞浆中表达,细胞内IκBα表达水平降低程度较少,细胞凋亡率[(12.2±2.8)%],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黄芩甙可抑制NF-κB的活化,在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杨琴;贾延颉;杨军;董为伟;杨于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CD62P)变化的关系,探讨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理.方法将7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3个证型组:即痰瘀阻络型组、痰热腑实型组和气虚血瘀型组,每组24例,另设一健康人对照组(24名).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患者的ICAM-1、CD62P的表达水平.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ICAM-1、CD62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其中痰瘀阻络型组ICAM-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气虚血瘀型组和痰热腑实型组(P<0.01);痰瘀阻络型组和气虚血瘀型组CD62P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痰热腑实型组(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不同证型的ICAM-1、CD62P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ICAM-1反映了体内痰阻或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而CD62P则反映了体内血瘀状态.提示痰瘀阻络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
作者:祝美珍;李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