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玩的就是“老东西”

李蕾

关键词:工具, 小贩, 机械修理, 前苏联, 援华, 退休
摘要:退休前身为机械修理工的王志英,与各种现代工具打惯交道,却偏对各种老工具情有独钟.24年前,下班回家的王志英与一个边走边吆喝的收破烂的小贩并肩而行,小贩箩筐里几件破铜烂铁让他眼前一亮.其中几件前苏联援华时带来的工具,已十分罕见.他花了50元“高价”买下,少不得被爱人一顿骂,心里却在窃喜.
特别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视老为幸运

    有一次,一个年轻女子说话时带出“这个老女人”,阿城立即将她打住,实在地说:你也要老的.近年“神童文化”的风气顿开,“70后”刚显摆了几天,“80后”抢班夺权,更有“90后”已蹲在身后.比年轻,总有更年轻的,否则人类就要灭种.当年我看那些四十岁以上的人,敬而远之,觉得他们已老无可老.我没去想老也有光泽与层次,有厚度.只要不夭折,人人都曾年轻,算不上特殊的资本.年轻到莫扎特,活35岁写出那么多的杰作是上帝的意思;年老到托尔斯泰,临死还想离家出走是人的意思.我读托翁后一年的日记,感慨良多.

    作者:陈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给九旬妈妈美容

    妈妈洗过头发,坐到梳妆台前的椅子上,我开始给她做发型.她对着镜子仔细端详了一番,就像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容貌.她说:“差点认不出镜子里的人了,看起来就像刚满18岁.”她比18岁要稍稍大上一点儿,今年91岁.去年,妈妈搬来和我们一起住.她身体很健康,头脑也很清楚,不像大多数同龄的老人那样离不开人.但我们还是经常帮助她、照顾她,让她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作者:玛丽·皮尔斯;陆凌寒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筷子刀功与养生

    中国菜系用筷子进餐,至少已经有3000年了.《周礼》与《礼记》所记的“秩”和“箸”都是筷子,前者木制,后者竹制.据《韩非子》所记,殷纣时已有“象箸”,即象牙筷子.再以前,五六千年前曾用叉子.考古上曾出土过骨制餐叉,数量很多,有两齿的、三齿的.筷子出现后,叉子被淘汰了.筷子的发明,有个先决条件:刀功已很精细.餐桌上的食物已经分解得很细小,可以用筷子夹起来送入口中.

    作者:聂凤乔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骗父母迷上健身

    老爸退休后,迷上了打麻将,坐上麻将桌一玩就是一天.老妈忍不住在电话中跟我诉苦,让我想个办法,把老爸从麻将桌上拉回来.我一下班就连忙赶回家,一进门,我就从兜里掏出一张健身卡递给老爸,说:“老爸,我们单位隔壁开了家健身中心,这两天优惠,我帮您也办了一张卡.”老爸摇摇头说,不去.我一脸惋惜地说:“卡是不给退的,这可是我半个月的工资啊.”老爸心疼钱,埋怨我一通,答应第二天去健身中心看看.

    作者:张忠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舌尖上的地理课

    中学地理老师姓董,是天津师范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小小的个头,大大的嗓门,将原本枯燥的地理课,讲得声情并茂、出神入化.有特色的是,她的“美食记忆法”,调动起同学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大家轻而易举地记住和了解全国各地丰富的人文物产常识.比如,一堂课讲到山东地区——“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威海的对虾、肥城的桃”;“德州的扒鸡、章丘的葱;临沂的煎饼、黄河口的蟹”,诸多的瓜果梨桃、虾蟹饼鸡,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念念不忘.

    作者:榕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日本也有伪劣食品

    我在北京生活的3年里,经常会在新闻上看到关于中国国内伪劣食品的报道.每次看到这些报道,我都会洋洋得意地向身边的中国朋友吹嘘:“看吧,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伪劣食品问题.中国有这么多伪劣食品,大家每天都担惊受怕,但住在日本列岛上却不用这样,真是幸福啊.”然而如今,再也没有日本人可以说这种风凉话了.6个月前,席卷整个日本的伪劣食品“大型台风”,使日本这个国家的诚信一瞬间荡然无存.

    作者:近藤大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两个有性别的太阳

    每个对代都有时尚.我的少年时代是一个讲阶级的时代,把人划成两个阶级:革命和反革命;分成了两种颜色:红色和黑色.黑色又细分为五类,即“地富反坏右”,俗称“黑五类”.这黑五类中,我们一家占了两类:右派和地主.右派是我父亲,地主是我外公.两顶黑帽子,是两座大山,压在头顶,压得全家人都直不起腰,受尽屈辱和伤害.

    作者:麦家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毛泽东按照月亮办事

    用“奇人、奇事、奇招”来概括毛泽东的养生习惯,那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按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他跟医生的关系长期以来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保健医生们经常会听到他说这样的话:“要是都按照你们说的去做,那我就没得活了.”他就是这样,原则上配合医生,又时不时同医生搞搞小“摩擦”.摩擦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一套既吸纳了医生的部分意见,又有他自己个性特色的“毛氏养生术”.

    作者:顾英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模范义工卡特

    卡特是美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未能成功连任总统的“倒霉蛋”.1980年11月,因为选民认为他对经济问题和外交事务处理不力,他被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纳德·里根以压倒性优势击败.当年卡特56岁,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年轻的卸任总统之一.他带着妻女回到老家佐治亚州普莱恩斯.回乡后,他发现自己已经破产.在任总统期间,卡特把农场委托给别人全权经营.由于天旱严重,加之又没有亲自监督,负债近150万美元.回忆当时的心情,卡特说:“一种全新的、未曾料想的极度空虚的生活在等待着我.”

    作者:李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我的『新』妈妈

    2005年圣诞节,父母对我们宣布:妈妈患了老年痴呆症,多再过五到七年,就需要全天候护理照料.事实上,她已经让爸爸把她得病的消息瞒了大家好几个月.她决定,只要能坚持一天,她就要继续工作,不需要别人可怜.我们都向妈妈保证,为她保守这个秘密.

    作者:金柏莉·威廉姆斯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且说以意用药

    苏轼与他的老师欧阳修谈医药问题.欧阳先生讲,有一个人得了惊悸症,医师问患者得病的原因,病人说,乘船遇风浪受了惊吓,于是医师对症下药,取多年船舵木把,从被舵工手汗浸渍过的地方刮下木头末儿,加上丹砂、茯苓等药煎服,一饮而愈.欧阳先生因此议论道,医以意用药这样的情况很多,初看有一点如同儿戏,但有时很有效,不能轻易怀疑.从欧阳修的话里,不仅可以了解当时“医者意也”的观点已颇为流行,而且还知道人们对这个观点也有微词.

    作者:费振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我和孙子做主编

    我刚搬进这个小区,就发现小区内有一块水泥板报.以前我在学校时,没少看到板报,上面写写画画,都是些有用的知识.可惜的是,小区里的这块板报却贴满了各种街头小广告,还有一些不堪入目的“垃圾画”,小区居民走过这里,都要骂上几句.在这块板报上“涂鸦”的人似乎非常坚决,你今晚擦掉,他明天又涂上.为了除掉小区居民这块心病,我决定和八岁的小孙子飞飞“承包”这块板报.我们不要报酬,只求一周出一期板报,让它成为小区的一处文明亮点.

    作者:稻香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牛顿四爱

    牛顿,1642年诞生于英国东北部格兰瑟姆镇附近的农村,享年85岁.他一生都没害过大病,只掉了一颗牙,从未戴过眼镜,临终时头发仍茂密未脱.这在当时人均寿命不足50岁的英国,简直是凤毛麟角.牛顿长寿主要得益于他有四大爱好.爱思考.从学龄前开始,牛顿就非常爱思考,并制作各种“小玩意”,这种爱好一直保持到晚年.手与脑并用,对健康无疑是有益的.

    作者:于金宝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变老是变得更好

    过去人们对脑细胞的死亡和老年的健忘症、痴呆症有许多可怕的误传,说人的大脑从25岁以后每天要死亡10万个脑细胞,思维的衰退和健忘是不可避免的.现代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精确的计算,得出了令人鼓舞的结论:“人到二十几岁以后,每天损失的脑细胞大约只有一百个,按这一速度,只能在五六十年以后,也就是说在活到七八十岁以后,才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的现象.”

    作者:蒋子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珍惜不完美

    偶尔看到一段视频,是国外一个普通人的葬礼.追思会上,逝者的妻子上台讲话.她的神情显得肃穆、疲惫.她说:“今天我不打算在这里赞美我的丈夫,我也不打算说他任何的优点,因为这些大家都已经说了很多,也听了很多.”我不能确定这是哪个国家,但我想,在这样的场合,任何地方的人恐怕都一样,都会说说逝者的好处和优点,说说那些让人们感动和难以忘怀的往事.可是,这位妻子看来有别的话要说.

    作者:孙道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辞世如此多情

    老金是我在门诊接诊的病人.初次见他,我根本没有想到他是一个病人.一个五十多岁、衣着讲究的中年男人拿着PET-CT结果让我看.“这是你父亲的片子吗?估计是左肺癌,病变的范围挺广的,要入院治疗.”我一边看片子一边对他说.“病人是我本人.”他不好意思地说,“没关系,我知道自己是什么病.”我惊讶地看看他,一般来门诊咨询的都是患者的家属.

    作者:罗素霞;刘端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等美味才美

    美味靠等.有时候,等很长时间才能享受到的食物,因为积蓄了太多的欲望和想象,味道会变得格外鲜美.现在上海商务楼里有不少饭店,扎堆营业,规模不大,生意奇好.顾客一般都是白领和准白领,反正三十岁上下的小青年,在下午五六点的样子就聚集在落地大玻璃门门口.这种饭店,你说它属于什么帮派,不好说.寿司、刺身、红豆冰沙、大肠煲、京酱肉丝、蛋炒饭、咖喱鸡、冬阴功、咖啡、奶茶都有,整个儿一个混搭,但他们的生意就是好到要排队.你再看这些小青年在等座位时的表现,用手机玩游戏,或者卿卿我我,旁若无人地琢一口.他们心里有底,美味就是在这种气氛中诞生的.

    作者:沈嘉禄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把老太太盘舒服

    老太太不舒服是医学界大的难题,她们的主诉可以从头到脚,她们可对所有的药物过敏,她们可跟随药品说明书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她们的症状严重程度大都和查体不一致,医院开的药物对她们都没有效果,她们一般都喜欢隔壁邻居推荐的药.故强烈建议成立单独科室——老太太不舒服科.我的母亲、婆婆和我生活在一个城市里,让我揪心的就是带她们去看病.

    作者:李海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大厨可以是良友

    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老头子毒辣的敌人,莫过于手艺高明的厨子.”从养生方面来说,老年人面对美味佳肴,适当节制是十分必要的.中医在这方面有许多箴规之言.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养老食疗》说:“人子养老之道……食啖鲜肴务令简少,饮食当令节俭,若贪味伤多,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亨短气,必致霍乱.”《寿亲养老新书》说:“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

    作者:聂凤乔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不想再活一百年

    本焕长老是南禅临济法派第四十四代传人,曾任广州几个大寺院的方丈住持,一生致力于传播佛教.本焕长老于201 2年4月2日在深圳弘法寺安详示寂,世寿106岁.2012年3月,一名记者去采访本焕长老.这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

    作者:任万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特别健康杂志

特别健康杂志

主管: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