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帅;王道新;吴逎庆
目的:克隆球形幽门螺杆菌(HpC)vacA基因全长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采用亚抑菌浓度的抗生素作用,使幽门螺杆菌(Hp)标准株NCTC11637发生球形变异,收集球形Hp.从HpC基因组DNA中特异扩增出vacA基因片段,扩增的目的片段经纯化回收后克隆到pMD-18T中,转化入大肠杆菌JM109.阳性重组质粒用PCR及双酶切鉴定,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从HpC基因组DNA中扩增出3 888bp的vacA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MD-18T-vacA,酶切产物的大小与预期相符.测序结果显示,HpC与已公布的Hp vac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达99.8%.结论:成功地对HpC vacA基因进行体外扩增及构建原核重组质粒pMD-18T-vacA,并经酶切及序列分析所验证,证明HpC含有完整的vacA基因,其可能与Hp的致病性有关.
作者:汪雪峰;王克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L-精氨酸(L-Arg)治疗对宫内发育迟缓(IUGR)胎儿脐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IUGR患者66例,其中常规治疗组36例,予以常规治疗,L-Arg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L-Arg治疗.另外,选择正常初产妇30例为正常对照组.监测治疗前后胎儿脐血流参数变化.结果:治疗后,L-Arg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较常规治疗组降低(P<0.01,P<0.05),快速血流比值(FBVR)升高(P<0.05).L-Arg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L-Arg通过增加内源性NO的合成和释放,能显著改善IUGR胎儿脐血流,促进胎儿生长发育.
作者:李莉平;肖小敏;王自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和分期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中II-17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收集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A组)27例,其中轻度者15例,中重度者12例,正常对照组(C组)20例,经治疗后缓解的A组哮喘患者(R组)27例.测量A、B和C组研究对象诱导痰中的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比(Neu/Leu%),并测定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FEV1%),用夹心法ELISA诱导痰上清液中IL-17浓度.结果:A组的IL-17的浓度为(37.22±5 67)ng/L,明显高于C组(27.96±3.26)ng/L和B组(30.20±3.99)ng/L,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5);A组(55±4)%、B组(72±7)%的FEV1%均明显低于C组(97±3)%(均P<0 05);诱导痰Neu/Leu%分别为:A组(37.2±10 4)%、B组(26.2±4.2)%、C组(24.1±3.9)%,A组与 B组和C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B组与C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发现,在哮喘急性发作组(A组)中,Neu/Leu%与IL-17的浓度呈正相关(r=0.80,P<0.01);FEV1%与IL-17的浓度呈负相关(r=-0.41,P<0.05);FEV1%也与Neu/Leu%数量呈负相关(r=-0.64,P<0.01).在哮喘缓解组(B组)中,Nou/Leu%与 IL-17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42,P<0.05),而FEV1%与IL-17无明显相关.结论:在哮喘急性发作、加重及恶化的患者诱导痰中,IL-17水平升高;IL-17是通过趋化中性粒细胞进入气道并活化,参与哮喘的急性发作、加重和恶化;IL-17水平变化可能成为监测哮喘病情的一个有用指标.
作者:黄秋生;黄茂;苏梅;张希龙;殷凯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对链脲霉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的保护作用.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3组:①正常对照组;②糖尿病对照组;③糖尿病辛伐他汀干预组.干预8周后检测肾重/体重比,观察肾结构病变,测大鼠尿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排泄率.结果:糖尿病对照组尿TGF-β1及蛋白排泄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肾重/体重比增高,并出现了肾脏器质性损伤,而辛伐他汀则减轻了这种病变.结论:辛伐他汀可以延缓DN进展,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的分泌实现的.
作者:王昕;刘超;刘翠萍;魏群利;吕国良;唐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靶基因人类斯钙素1(hSTC-1)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以及与肿瘤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69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人类斯钙素1(hSTC-1)mRNA,12例健康成人、4例妊娠期妇女、14例消化道炎症疾病患者,并检测12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手术中新鲜组织标本中的hSTC-1 mRNA.结果:69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食管癌组hSTC-1 mRNA的阳性率为52.9%(9/17例),胃癌组的阳性率为57.7%(15/26例),大肠癌组的阳性率为53.8%(14/2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手术中新鲜组织标本的阳性率为100%(12/12例);而健康成人、妊娠期妇女、消化道炎症疾病患者外周血中无1例出现阳性.将肿瘤患者hSTC-1 mRNA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结合分析发现:外周血中的hSTC-1 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应用RT-PCR方法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hSTC-1 mRN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成为检测肿瘤外周血微转移的一个新指标.
作者:吴平平;黄培林;郭英;谢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腔镜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我院陆续开展了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割术(TUVP)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汽化术(TUPVP).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受到患者的欢迎.我院自2002年1月~2003年6月完成良性前列腺增生内腔镜手术221例,由于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术中严密观察、密切配合,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冯建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多菌灵是一种苯并吡唑类优良的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可有效防治多种农作物病害,在油菜的栽植过程中常常使用多菌灵控制病害.但它的化学性质稳定,能通过作物叶片和种子渗入植物体内,残效期长,并可通过食管引起中毒[1],因此,多菌灵的残留量分析越来越受到重视.多菌灵的残留分析目前主要有比色法、荧光分析法、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气相色谱法(GC),紫外光谱法等.李桂凤等[2]报道了多菌灵在含油量多的花生中残留量的HPLC分析方法,但不适应于油菜籽的分析.本文报道油菜籽中多菌灵残留量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及样品的前处理技术.
作者:高蓉;赵人琤;杨俊;陈景衡;肖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治疗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取50例创伤性ARDS患者为治疗组,分析PEEP治疗前后血气结果及临床表现;取12例未用PEEP治疗的创伤性ARDS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肺部病变的吸收时间、后住院时间及其预后.结果:50例创伤性ARDS患者经PEEP治疗后临床表现和动脉血气各项指标明显改善(P<0.01),顶后明显改善.结论:PEEP是治疗创伤性ARDS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张辉;叶生爱;王翔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大面积脑梗死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临床上根据梗死部位可分为大脑和小脑梗死.我院自1998年6月~2002年12月间采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孙骏;姚建社;夏国道;吴德权;邵君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肺炎范雷伯杆菌临床分离株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主要基因型.方法:用表型确证试验检出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杆菌40株,分别用TEM、SHV和CTX-M通用引物对这些耐药株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结果:PCR扩增结果显示,TEM、SHV和CTX-M的阳性率分别为30%、60%和45%.结论:SHV和CTX-M型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ESBLs菌株的主要基因型.
作者:黄珮珺;梅亚宁;易丽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霉酚酸(MP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h细胞亚群平衡的作用.方法:分离21例SLE患者及14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别加或不加MPA培养48 h,用ELISA法测培养上清中IL-10、IL-12和IFN-γ的水平,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中CD4+IFN-y+IL-10 T细胞、CD4+IFN-γ1L-10+T细胞及CD4+IFN-γ+IL-10+T细胞百分率.结果:SLE患者PBMCs培养上清中IL-10、IL-12、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MPA可使SLE患者PBMCs自发产生或PHA刺激产生的IL-10、IL-12和IFN-γ的水平显著降低;SLE患者培养的PBMCs中CD4+IFN-γIL-10+T细胞亚群和CD4+IFN-γ+IL-10+T细胞亚群百分率显著增高,而MPA可导致用或未用PHA刺激培养的PBMCs中CD4+IFN-γ+IL-10 T细胞、CD4+IFN-γIL-10+T细胞及CD4+IFN-y+IL-10+T细胞阳性率下降,尤其是可使SLE异常升高的CD4+IFN-y IL-10+T细胞亚群和CD4+IFN-γ+II-10+T细胞亚群百分率显著降低.结论:MPA治疗SLE的疗效作用可能与抑制IL-10、IL-12和IFN-y等细胞因子的异常释放及抑制CD4+IFN-γ+IL-10-T细胞、CD4+IFN-γIL-10+T细胞及CD4+IFN-γ+IL-10+T细胞亚群的活化增殖有关.
作者:苏定雷;李元媛;王慧娟;宣恒报;郑绍同;李玉峰;季晓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89~2002年间收治的31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中,肉眼血尿22例(71.0%),腰痛11例(35.5%).B超、静脉肾盂造影(IVU)、CT和逆行造影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输尿管腔内占位4例(13.0%)、输尿管腔内占位3例(11.5%)、膀胱或合并膀胱占位8例(36.4%),输尿管充盈缺损6例(40.0%).29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其中13例行患侧肾、输尿管、膀胱袖状切除.结论:老年患者反复发作的腰痛及血尿应考虑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可能,造影诊断对本病有较高价值,应作CT及MRU无创检查.
作者:李杰;吴宏飞;张炜;钱立新;殷长军;徐正铨;眭元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GS Quant软件结合99mTc-甲氧基异丁腈(MIBI)门控心肌断层显像(G-SPECT)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价值.方法:选择24例于同期2周内完成G-SPECT、门控心血池显像(RNA)和超声心动图检查(UCG)的患者,比较3种方法所测定的LVEF值.结果:99mTc-MIBI G-SPECT所测得的LNEF值与RNA和UCG法所测得的LVEF值均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P<0.05)和0.76(P<0.05).结论:99mTc-MIBI G-SPECT所测定的LVEF值有很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进一步推广应用门控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这一技术.
作者:冯建林;李殿富;李建华;徐兆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2000年3月~2003年4月,本院首诊于耳鼻咽喉科的小儿抽动障碍127例,首发症状常以不自主的眼部、鼻部的抽动,频发性的咽喉部异响、深吸气等,极易与咽炎、鼻炎、支气管炎混淆,造成误诊误治,带来相应的不良反应,作为耳鼻咽喉科医师应当引起重视.
作者:林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报告差频电容场透热治疗163例恶性肿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63例恶性肿瘤回顾分析,共分为4组:单纯热疗组;热疗+放疗组;热疗+化疗组;热疗+腹腔灌注化疗组.结果:全部热疗病人的客观疗效为完全缓解率(CR)0%,部分缓体解率(PR)41.72%.有效率(CR+PR)为41.72%;症状改善有效率52.15%;生活质量提高有效率40.49%.结论:差频电容场透热治疗深部恶性肿瘤,适应证广,并发症少,可使肿瘤病灶退缩和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孙研;聂岩;黄雁宾;王一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正常人左左室心肌组织应变及应变率的规律.方法: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对38例正常人左心室间隔、前壁、侧壁与后壁进行不同节段间的应变、应变率的比较.结果:基底段到心尖段应变与应变率呈下降趋势,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各室壁同一水平节段的应变与应变率差异亦无显著性.结论:应变与应变率在同一室壁不同节段与不同室壁同名节段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朱蕾;许迪;陆凤翔;陈莉;周蕾;雍永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诱发斑秃发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及人格特征基础.方法:应用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与艾森克人格问卷对84例斑秃患者进行测试.结果:斑秃组的生活事件单位平均总和、重度心理社会因素刺激(SPSE)人数、总SPSE人数、不稳定型、N量表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组,E量表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结论:心理社会因素刺激在斑秃的发病中起重要诱发作用,而斑秃病人本身的人格特征是斑秃发病的基础.
作者:刘彬;吴宏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1α)在肺动脉高压(肺高压)大鼠肺组织的表达变化,探讨HIF-1α在低氧性肺高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模型组(MCT组),采用野百合碱一次性皮下注射的方法复制肺高压大鼠模型,右心导管法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计算右心室/(左心室加室间隔),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给药后第7、14、21、28天)大鼠肺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变化.结果:MCT组大鼠第14天出现右心室肥大,21天mPAP发生显著性改变,且HIF-1α mRNA表达水平于第21天显著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CT组大鼠肺组织HIF-1α蛋白含量比CON组大鼠增加.HIF-1α表达增高先于肺高压形成.结论:HIF-1α在肺高压肺组织中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肺高压发病调节,在肺高压形成过程中有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李军;王大为;秦玉明;王凤鸣;曹黎明;左维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人们在生活中常会接触一些温度不太高的热源用作取暖工具,如热水袋、烫壶等.但由于使用人熟睡、昏迷或偏瘫等原因暂时失去知觉,使身体某一部位长时间持续接触此类低温热源,致使热量积蓄而导致接触部位的皮肤皮下组织烧伤称之为低温烧伤,由于冬季中取暖工具使用广泛故此种烧伤的发病率高|1,2|.我科于2002~2003年共收治46例低温烫伤的患者,经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成智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