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霉酚酸对2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因子释放及Th细胞亚群的作用研究

苏定雷;李元媛;王慧娟;宣恒报;郑绍同;李玉峰;季晓辉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霉酚酸, Th细胞亚群
摘要:目的:研究霉酚酸(MP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h细胞亚群平衡的作用.方法:分离21例SLE患者及14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别加或不加MPA培养48 h,用ELISA法测培养上清中IL-10、IL-12和IFN-γ的水平,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中CD4+IFN-y+IL-10 T细胞、CD4+IFN-γ1L-10+T细胞及CD4+IFN-γ+IL-10+T细胞百分率.结果:SLE患者PBMCs培养上清中IL-10、IL-12、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MPA可使SLE患者PBMCs自发产生或PHA刺激产生的IL-10、IL-12和IFN-γ的水平显著降低;SLE患者培养的PBMCs中CD4+IFN-γIL-10+T细胞亚群和CD4+IFN-γ+IL-10+T细胞亚群百分率显著增高,而MPA可导致用或未用PHA刺激培养的PBMCs中CD4+IFN-γ+IL-10 T细胞、CD4+IFN-γIL-10+T细胞及CD4+IFN-y+IL-10+T细胞阳性率下降,尤其是可使SLE异常升高的CD4+IFN-y IL-10+T细胞亚群和CD4+IFN-γ+II-10+T细胞亚群百分率显著降低.结论:MPA治疗SLE的疗效作用可能与抑制IL-10、IL-12和IFN-y等细胞因子的异常释放及抑制CD4+IFN-γ+IL-10-T细胞、CD4+IFN-γIL-10+T细胞及CD4+IFN-γ+IL-10+T细胞亚群的活化增殖有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持续低温烧伤46例临床分析

    人们在生活中常会接触一些温度不太高的热源用作取暖工具,如热水袋、烫壶等.但由于使用人熟睡、昏迷或偏瘫等原因暂时失去知觉,使身体某一部位长时间持续接触此类低温热源,致使热量积蓄而导致接触部位的皮肤皮下组织烧伤称之为低温烧伤,由于冬季中取暖工具使用广泛故此种烧伤的发病率高|1,2|.我科于2002~2003年共收治46例低温烫伤的患者,经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成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斑秃发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与人格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诱发斑秃发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及人格特征基础.方法:应用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与艾森克人格问卷对84例斑秃患者进行测试.结果:斑秃组的生活事件单位平均总和、重度心理社会因素刺激(SPSE)人数、总SPSE人数、不稳定型、N量表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组,E量表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结论:心理社会因素刺激在斑秃的发病中起重要诱发作用,而斑秃病人本身的人格特征是斑秃发病的基础.

    作者:刘彬;吴宏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甲状旁腺激素对大鼠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目的:研究去势及甲状旁腺激素间歇注射对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3月龄雌性SD大鼠行卵巢切除术(OVX)或假手术(Sham),手术组于2周后分别皮下注射甲状腺激素1-34片段(PTH134)或溶剂,10天后处死;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TGF-β1含量.结果:雌性大鼠卵巢切除2周后血清中TGF-β1含量明显升高(P<0.05),甲状旁腺激素注射组与去势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甲状旁腺激素短期注射并不影响血清中TGF-β1含量.

    作者:吕国良;张克勤;唐伟;刘翠萍;覃又文;刘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舌扁桃体肥大症305例微波治疗

    1998~2002年我院用微波治疗舌扁桃体肥大症30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继屏;刘昌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脊柱滑脱外固定复位器研制及临床应用(附41例报告)

    目的:减少脊柱滑脱手术创伤及对其进行有效安全复位.方法:自行设计研制脊柱滑脱外固定复位器.一期经皮椎弓根钉脊柱滑脱外固定复位器体外固定缓慢复位.二期滑脱椎间前路植骨融合.临床应用47例,41例获随访,其中峡部裂性滑脱32例,退行性滑脱9例;Ⅰ°滑脱16例,Ⅱ°25例.随访10个月至6年,平均35个月.结果:41例随访病例中,腰痛41例,34例缓解,5例部分缓解,2例无明显改善.下肢放射痛15例,14例症状消失.间歇性跛行35例均消失,行走困难22例获改善.日常工作生活困难者32例均恢复.术后38例滑脱完全复位,3例部分复位.滑脱椎间融合均良好.1例术后完全复位拆架后4个月再现部分滑脱.结论:脊柱滑脱外固定复位器研制应用可行,疗效良好.

    作者:金正帅;王道新;吴逎庆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口腔医学》杂志被美国《化学文摘》收录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胃癌中转化生长因子-βR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R、Bax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相关性研究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GF-βR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型受体(IGF-ⅡR)和Bax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性以及MST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胃镜下取36例胃癌标本,酚与氯仿法抽提基因组DNA,银染PCR-SSCP方法同时检测目的位点.结果:胃癌组织中TGF-βRⅡ、IGF-ⅡR和Bax基因发生突变分别有7例、6例和6例,MSI发生率达58.3%,3种基因突变均见于MSI阳性的胃癌,尤其是MSI-H型胃癌.结论:MSI可通过引起靶基因突变,特别是部分抑癌基因突变,促进了部分胃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张道富;刘平;张小勇;黄霞月;杜青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钙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鉴定

    目的:制备钙纳米粒子并进行表征鉴定.方法:采用液相沉淀法,在不同温度、缓冲液、液体混合方式下制备钙纳米粒子,并用透射电镜(TEM)、粒度分布仪、X射线能谱仪(XPS)等测试手段对该纳米粒子的结构、大小和形状等进行表征.结果:低温下向柠檬酸钠中匀速缓慢加入等量氯化钙和磷酸氢二钠并搅拌,可得到颗粒状钙纳米粒子,平均粒径260 nm,XPS结果显示其化学成分为磷酸钙.结论:通过液相沉淀法,成功制备了大小、形态较理想的钙纳米粒子.

    作者:郑金榆;蔡振;戚晓红;李玉华;李芸茜;王祝鸣;冯振卿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原发性输尿管癌31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89~2002年间收治的31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中,肉眼血尿22例(71.0%),腰痛11例(35.5%).B超、静脉肾盂造影(IVU)、CT和逆行造影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输尿管腔内占位4例(13.0%)、输尿管腔内占位3例(11.5%)、膀胱或合并膀胱占位8例(36.4%),输尿管充盈缺损6例(40.0%).29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其中13例行患侧肾、输尿管、膀胱袖状切除.结论:老年患者反复发作的腰痛及血尿应考虑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可能,造影诊断对本病有较高价值,应作CT及MRU无创检查.

    作者:李杰;吴宏飞;张炜;钱立新;殷长军;徐正铨;眭元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中IL-17水平变化及意义的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和分期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中II-17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收集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A组)27例,其中轻度者15例,中重度者12例,正常对照组(C组)20例,经治疗后缓解的A组哮喘患者(R组)27例.测量A、B和C组研究对象诱导痰中的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比(Neu/Leu%),并测定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FEV1%),用夹心法ELISA诱导痰上清液中IL-17浓度.结果:A组的IL-17的浓度为(37.22±5 67)ng/L,明显高于C组(27.96±3.26)ng/L和B组(30.20±3.99)ng/L,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5);A组(55±4)%、B组(72±7)%的FEV1%均明显低于C组(97±3)%(均P<0 05);诱导痰Neu/Leu%分别为:A组(37.2±10 4)%、B组(26.2±4.2)%、C组(24.1±3.9)%,A组与 B组和C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B组与C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发现,在哮喘急性发作组(A组)中,Neu/Leu%与IL-17的浓度呈正相关(r=0.80,P<0.01);FEV1%与IL-17的浓度呈负相关(r=-0.41,P<0.05);FEV1%也与Neu/Leu%数量呈负相关(r=-0.64,P<0.01).在哮喘缓解组(B组)中,Nou/Leu%与 IL-17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42,P<0.05),而FEV1%与IL-17无明显相关.结论:在哮喘急性发作、加重及恶化的患者诱导痰中,IL-17水平升高;IL-17是通过趋化中性粒细胞进入气道并活化,参与哮喘的急性发作、加重和恶化;IL-17水平变化可能成为监测哮喘病情的一个有用指标.

    作者:黄秋生;黄茂;苏梅;张希龙;殷凯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不同浓度酒精对慢性饮酒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酒精刺激对慢性饮酒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在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中的意义.方法:分别以1%、3%、6%、12%和24%(V/V)的酒精水溶液作为大鼠饮水的唯一来源,饮用3天后,再向胃内灌注100%酒精,观察大鼠胃黏膜的损伤情况.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观察饮酒不同时程的大鼠胃黏膜的细胞增殖和凋亡以了解其细胞更新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0%酒精灌胃后大鼠胃黏膜的损伤情况如下,饮用1%和3%酒精的大鼠差异无显著性,而饮用6%和12%酒精的大鼠的胃黏膜损伤显著性降低,但饮用24%酒精的大鼠差异无显著性.饮用6%和12%酒精的大鼠胃黏膜的细胞增殖显著增加,提示胃黏膜的细胞更新增强.结论:慢性饮酒大鼠胃黏膜的细胞更新增强可引起胃黏膜的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此作用和饮用的酒精浓度有关.

    作者:孙阳;杜军;陈敏;戈应滨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选择性抑制剂celecoxib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选择性抑制剂celecoxib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celecoxib作用于Bel-7402、SMMC-7721的2种肝癌细胞株,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TUNEL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实验测定细胞凋亡及Akt信号转导途径相关蛋白的激活状态.结果:MTT法显示celecoxib可抑制上述两株肝癌细胞增殖;TUNEL实验及流式细胞术结果证实,celecoxib处理后的肿瘤细胞可发生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 blot实验显示,celecoxib诱导凋亡主要是通过抑制Akt的Thr308磷酸化,进而激活caspase-9、caspase-3进行的.结论:celecoxib明显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主要机制可能通过Akt信号转导途径、激活caspase通路实现的.

    作者:刘宁波;彭韬;沈波;冷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射频肝肿瘤灭活对兔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射频肝肿瘤灭活术对肾脏的影响.方法:22只植有VX2肝肿瘤的新西兰白种兔随机分为2组:A组(治疗组n=15),开腹后对肝肿瘤进行射频治疗,功率为30 A,持续3~4 min.B组(对照组n=7),开腹后关腹,不作任何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3、7、14天观察血中尿素氮(BUN)、肌酐(Cr)、尿中红细胞和病理变化.结果:A组术后3天尿素氮升高,肌酐升高,尿中红细胞增多,肾小管上皮发生颗粒样变性.术后7天肌酐恢复正常水平,14天后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B组无明显变化.结论:射频肝肿瘤灭活术对肾脏有影响作用,但是为可逆性暂时性的损害.

    作者:褚朝顺;苗毅;郭峰;奚春华;黄承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1α)在肺动脉高压(肺高压)大鼠肺组织的表达变化,探讨HIF-1α在低氧性肺高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模型组(MCT组),采用野百合碱一次性皮下注射的方法复制肺高压大鼠模型,右心导管法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计算右心室/(左心室加室间隔),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给药后第7、14、21、28天)大鼠肺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变化.结果:MCT组大鼠第14天出现右心室肥大,21天mPAP发生显著性改变,且HIF-1α mRNA表达水平于第21天显著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CT组大鼠肺组织HIF-1α蛋白含量比CON组大鼠增加.HIF-1α表达增高先于肺高压形成.结论:HIF-1α在肺高压肺组织中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肺高压发病调节,在肺高压形成过程中有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李军;王大为;秦玉明;王凤鸣;曹黎明;左维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老年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护理

    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AP的发病也逐渐增加.老年人AP与中青年人相比,具有反应性降低、病情变化快、易转成重症、合并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1998年1月~2003年5月,本科收治432例AP的患者,现本文探讨如何根据老年AP的特点加强病情观察及护理,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作者:丁霞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自体大张中厚皮片修复烧伤瘢痕癌缺损创面2例报告

    例1男性,34岁.4岁时因火焰烧伤右下肢在家中自行治疗2个月后大部分创面愈合,但咽窝中心部有一约6 cm×5 cm大小的创面,30年未愈合而入院.2年前,局部创面出现扩大,渗出物增多,并伴有恶臭,患肢疼痛剧烈.

    作者:聂兰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12例原因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严重的并发症是肝外胆管损伤,国外大宗病例报道其发生率为0.65%~0.70%[1,2].我们从1992年1月~2003年3月共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715例.发生肝外胆管损伤12例(0.44%),现对其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吴小龙;沈安东;陈布克;钱毅;杨敖霖;李会斌;吴国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医学名词术语使用规范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表达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表达对糖尿病(DM)大鼠血糖的影响.方法:将含人IGF-1基因的重组转运质粒pCMV/IGF-1 DNA每鼠400μg肌内注射于DM大鼠模型(T组,n=7)体内,对照组(C组,n=7)给予同等剂量pCMV空载质粒DNA,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N组,n=7)和DM对照组(DM组,n=7).观察大鼠血糖和血IGF-1浓度(ELISA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比较治疗前后大鼠肝、肾、骨骼肌等组织IGF-1 mRNA表达量变化.结果:IGF-1基因治疗后,T组血糖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由(28.71±1.79)mmol/L至(17.02±1.69)mmol/L,同时血IGF-1较基础水平明显升高,由(109.34±10.90)ng/ml至(1 35.61±6.15)ng/ml;T组大鼠在接受治疗后,血糖明显低于C组和DM组(P<0.000 1),而血IGF-1明显高于C组和DM组(P<0.000 1);RT-PCR结果显示,T组大鼠肝脏和骨骼肌IGF-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DM组(P<0.000 1,P=0.002),肾组织IGF-1基因含量与DM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87).结论:IGF-1基因表达能有效降低DM动物血糖,为开展DM治疗新策略奠定基础.

    作者:段宇;周红文;汪承亚;陈家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儿童隐匿阴茎42例外科治疗

    儿童隐匿阴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阴茎不能正常显露的疾病.临床上对隐匿阴茎分类、诊断和治疗争议较多.现将我院自1999年1月~2003年6月收治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过栋;秦君华;王桐德;于忠勤;徐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