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国良;张克勤;唐伟;刘翠萍;覃又文;刘超
目的:克隆球形幽门螺杆菌(HpC)vacA基因全长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采用亚抑菌浓度的抗生素作用,使幽门螺杆菌(Hp)标准株NCTC11637发生球形变异,收集球形Hp.从HpC基因组DNA中特异扩增出vacA基因片段,扩增的目的片段经纯化回收后克隆到pMD-18T中,转化入大肠杆菌JM109.阳性重组质粒用PCR及双酶切鉴定,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从HpC基因组DNA中扩增出3 888bp的vacA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MD-18T-vacA,酶切产物的大小与预期相符.测序结果显示,HpC与已公布的Hp vac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达99.8%.结论:成功地对HpC vacA基因进行体外扩增及构建原核重组质粒pMD-18T-vacA,并经酶切及序列分析所验证,证明HpC含有完整的vacA基因,其可能与Hp的致病性有关.
作者:汪雪峰;王克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肺炎范雷伯杆菌临床分离株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主要基因型.方法:用表型确证试验检出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杆菌40株,分别用TEM、SHV和CTX-M通用引物对这些耐药株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结果:PCR扩增结果显示,TEM、SHV和CTX-M的阳性率分别为30%、60%和45%.结论:SHV和CTX-M型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ESBLs菌株的主要基因型.
作者:黄珮珺;梅亚宁;易丽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在加强重症监护病区(ICU)收治的危重病患者中,出现脑功能障碍并不少见.在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中,脑功能障碍程度是影响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1].ICU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中脑功能衰竭者住院时间长,病死率高[2].一些重症脑功能障碍患者可并发中枢性尿崩症.本研究对2000年1月~2002年3月本院ICU收治91例重症脑功能障碍患者的多项指标进行分析,以探讨中枢性尿崩症对评估重症脑功能障碍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价值.
作者:陈峰;孙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和分期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中II-17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收集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A组)27例,其中轻度者15例,中重度者12例,正常对照组(C组)20例,经治疗后缓解的A组哮喘患者(R组)27例.测量A、B和C组研究对象诱导痰中的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比(Neu/Leu%),并测定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FEV1%),用夹心法ELISA诱导痰上清液中IL-17浓度.结果:A组的IL-17的浓度为(37.22±5 67)ng/L,明显高于C组(27.96±3.26)ng/L和B组(30.20±3.99)ng/L,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5);A组(55±4)%、B组(72±7)%的FEV1%均明显低于C组(97±3)%(均P<0 05);诱导痰Neu/Leu%分别为:A组(37.2±10 4)%、B组(26.2±4.2)%、C组(24.1±3.9)%,A组与 B组和C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B组与C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发现,在哮喘急性发作组(A组)中,Neu/Leu%与IL-17的浓度呈正相关(r=0.80,P<0.01);FEV1%与IL-17的浓度呈负相关(r=-0.41,P<0.05);FEV1%也与Neu/Leu%数量呈负相关(r=-0.64,P<0.01).在哮喘缓解组(B组)中,Nou/Leu%与 IL-17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42,P<0.05),而FEV1%与IL-17无明显相关.结论:在哮喘急性发作、加重及恶化的患者诱导痰中,IL-17水平升高;IL-17是通过趋化中性粒细胞进入气道并活化,参与哮喘的急性发作、加重和恶化;IL-17水平变化可能成为监测哮喘病情的一个有用指标.
作者:黄秋生;黄茂;苏梅;张希龙;殷凯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表达对糖尿病(DM)大鼠血糖的影响.方法:将含人IGF-1基因的重组转运质粒pCMV/IGF-1 DNA每鼠400μg肌内注射于DM大鼠模型(T组,n=7)体内,对照组(C组,n=7)给予同等剂量pCMV空载质粒DNA,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N组,n=7)和DM对照组(DM组,n=7).观察大鼠血糖和血IGF-1浓度(ELISA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比较治疗前后大鼠肝、肾、骨骼肌等组织IGF-1 mRNA表达量变化.结果:IGF-1基因治疗后,T组血糖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由(28.71±1.79)mmol/L至(17.02±1.69)mmol/L,同时血IGF-1较基础水平明显升高,由(109.34±10.90)ng/ml至(1 35.61±6.15)ng/ml;T组大鼠在接受治疗后,血糖明显低于C组和DM组(P<0.000 1),而血IGF-1明显高于C组和DM组(P<0.000 1);RT-PCR结果显示,T组大鼠肝脏和骨骼肌IGF-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DM组(P<0.000 1,P=0.002),肾组织IGF-1基因含量与DM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87).结论:IGF-1基因表达能有效降低DM动物血糖,为开展DM治疗新策略奠定基础.
作者:段宇;周红文;汪承亚;陈家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报告差频电容场透热治疗163例恶性肿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63例恶性肿瘤回顾分析,共分为4组:单纯热疗组;热疗+放疗组;热疗+化疗组;热疗+腹腔灌注化疗组.结果:全部热疗病人的客观疗效为完全缓解率(CR)0%,部分缓体解率(PR)41.72%.有效率(CR+PR)为41.72%;症状改善有效率52.15%;生活质量提高有效率40.49%.结论:差频电容场透热治疗深部恶性肿瘤,适应证广,并发症少,可使肿瘤病灶退缩和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孙研;聂岩;黄雁宾;王一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靶基因人类斯钙素1(hSTC-1)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以及与肿瘤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69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人类斯钙素1(hSTC-1)mRNA,12例健康成人、4例妊娠期妇女、14例消化道炎症疾病患者,并检测12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手术中新鲜组织标本中的hSTC-1 mRNA.结果:69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食管癌组hSTC-1 mRNA的阳性率为52.9%(9/17例),胃癌组的阳性率为57.7%(15/26例),大肠癌组的阳性率为53.8%(14/2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手术中新鲜组织标本的阳性率为100%(12/12例);而健康成人、妊娠期妇女、消化道炎症疾病患者外周血中无1例出现阳性.将肿瘤患者hSTC-1 mRNA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结合分析发现:外周血中的hSTC-1 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应用RT-PCR方法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hSTC-1 mRN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成为检测肿瘤外周血微转移的一个新指标.
作者:吴平平;黄培林;郭英;谢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腺病毒转染p16基因观察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克隆人p16基因全长cDNA序列,构建携带p16基因的增殖缺陷型重组腺病毒p16(AdV-p16),以AdV-p16感染人肝癌SMMC-7721细胞,观察p16基因的表达及其对细胞的生长抑制或杀伤作用.结果:AdV-p16能介导外源基因p16在肝癌SMMC-7721细胞系中高效表达.在感染AdV-p16后随重复感染度(M0I)升高p16基因阳性表达率升高,四甲基偶氮唑蓝染色法(MTT)实验结果表明,SMMC-7721细胞的生长受抑制.结论:腺病毒能够介导p16基因在肝癌细胞中高效表达,促进细胞周期阻滞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作者:程剑;冯振卿;苏长青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患者1,66岁,因反复尿频、尿急2年加重1周而就诊.直肠指检:前列腺Ⅱ度,质地硬,表面光滑无结节,中央沟消失;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35.9 lμg/L;B超检查:前列腺4.5 cm×4.5 cm×3.0 cm,前列腺周围带有一低回声区.给予苯甲酸雌二醇1 mg,每日2次,治疗10天后复查PSA为5μg/L.
作者:宋宁宏;吴宏飞;孙跃明;华立新;苏建堂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制备钙纳米粒子并进行表征鉴定.方法:采用液相沉淀法,在不同温度、缓冲液、液体混合方式下制备钙纳米粒子,并用透射电镜(TEM)、粒度分布仪、X射线能谱仪(XPS)等测试手段对该纳米粒子的结构、大小和形状等进行表征.结果:低温下向柠檬酸钠中匀速缓慢加入等量氯化钙和磷酸氢二钠并搅拌,可得到颗粒状钙纳米粒子,平均粒径260 nm,XPS结果显示其化学成分为磷酸钙.结论:通过液相沉淀法,成功制备了大小、形态较理想的钙纳米粒子.
作者:郑金榆;蔡振;戚晓红;李玉华;李芸茜;王祝鸣;冯振卿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磷对甲状旁腺(PTG)增生的独立作用;利用磷钠转运体(NPCs)的抑制剂膦甲酸钠(PFA)探讨PTG细胞感受胞外磷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配制高磷(含磷1.2%,钙1.6%)、低磷(含磷0.2%,钙0 5%)大鼠饲料.6组大鼠:①低磷假手术组(NLP);②低磷慢性肾衰组(ULP);③高磷假手术组(NHP);④高磷慢性肾衰组(UHP);⑤UHP+PFA组,每日腹腔注射PFA150 mg/kg体重;⑥UHP+生理盐水(NaCl)组,每日腹腔注射与PFA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共喂饲14天.第2、7、14天分别检测血磷、离子钙(iCa)、肌酐(Cr)、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并在第14天测血1,25-(OH)2D3;免疫组化检测PTG核增殖抗原(PCNA).结果:各组1,25-(OH)2D3、iCa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UHP组血磷、iPTH明显高于ULP组(P<0.05).UHP+PFA组iPTH明显低于UHP+NaCl组(P<0.05),第14天明显低于UHP组(P<0.05),3组间血磷无统计学差别.UHP组PCNA表达量0.33±0.07明显大于ULP组0.22±0.06(P<0.05),UHP+PFA组PCNA 0.28±0.06低于UHP组(P<0.05),UHP+NaCl组PCNA 0.32+0.07与UHP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不依赖于血iCa、l,25-(OH)2D3变化,高血磷促进、低血磷抑制大鼠PTG增生和PTH分泌.磷可能通过NPCs作用于PTG细胞,PFA有治疗前景.
作者:王小兵;王笑云;周富华;姚春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食管狭窄病因较多,我院采用TiNi记忆合金支架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患者共200例次,在治疗中责任护士强调个体差异加强护理,为确保治疗成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许莲华;施瑞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对链脲霉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的保护作用.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3组:①正常对照组;②糖尿病对照组;③糖尿病辛伐他汀干预组.干预8周后检测肾重/体重比,观察肾结构病变,测大鼠尿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排泄率.结果:糖尿病对照组尿TGF-β1及蛋白排泄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肾重/体重比增高,并出现了肾脏器质性损伤,而辛伐他汀则减轻了这种病变.结论:辛伐他汀可以延缓DN进展,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的分泌实现的.
作者:王昕;刘超;刘翠萍;魏群利;吕国良;唐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GS Quant软件结合99mTc-甲氧基异丁腈(MIBI)门控心肌断层显像(G-SPECT)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价值.方法:选择24例于同期2周内完成G-SPECT、门控心血池显像(RNA)和超声心动图检查(UCG)的患者,比较3种方法所测定的LVEF值.结果:99mTc-MIBI G-SPECT所测得的LNEF值与RNA和UCG法所测得的LVEF值均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P<0.05)和0.76(P<0.05).结论:99mTc-MIBI G-SPECT所测定的LVEF值有很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进一步推广应用门控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这一技术.
作者:冯建林;李殿富;李建华;徐兆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南京地区汉族人群中肾上腺髓质素(AM)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择AM基因附近高杂合度微卫星DNA多态标志,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探查这一微卫星多态在正常对照组与2型糖尿病组中的基因频率分布.结果:该多态位点存在4种等位基因,CA重复序列分别重复11、13、14和19次,病例与对照群体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总体分布差异无显著性(X2=0.472,P=0.925).两组间基因型频率总体分布差异亦无显著性(X2=7.332,P=0.501).结论:南京地区汉族人群中肾上腺髓质素基因多态性可能与2型糖尿病无关.
作者:李慧敏;缪珩;耿厚法;鲁一兵;蒋秀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GF-βR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型受体(IGF-ⅡR)和Bax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性以及MST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胃镜下取36例胃癌标本,酚与氯仿法抽提基因组DNA,银染PCR-SSCP方法同时检测目的位点.结果:胃癌组织中TGF-βRⅡ、IGF-ⅡR和Bax基因发生突变分别有7例、6例和6例,MSI发生率达58.3%,3种基因突变均见于MSI阳性的胃癌,尤其是MSI-H型胃癌.结论:MSI可通过引起靶基因突变,特别是部分抑癌基因突变,促进了部分胃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张道富;刘平;张小勇;黄霞月;杜青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去势及甲状旁腺激素间歇注射对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3月龄雌性SD大鼠行卵巢切除术(OVX)或假手术(Sham),手术组于2周后分别皮下注射甲状腺激素1-34片段(PTH134)或溶剂,10天后处死;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TGF-β1含量.结果:雌性大鼠卵巢切除2周后血清中TGF-β1含量明显升高(P<0.05),甲状旁腺激素注射组与去势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甲状旁腺激素短期注射并不影响血清中TGF-β1含量.
作者:吕国良;张克勤;唐伟;刘翠萍;覃又文;刘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和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12例血液病患者经allo-HSCT及4例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allo-HSCT后均获得造血重建,且经荧光原位杂交(FISH)或短串联重复-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证实均为完全供者型造血,中性粒细胞(ANC)≥0.5×109/L的平均时间为11(10~19)天,血小板≥20×109/L的平均时间为22(12~44)天.5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2例慢性GVHD.巨细胞病毒(CMV)感染2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肝静脉阻塞综合征(HVOD).4例allo-HSCT后出现复发后经用DLI治疗,3例又达完全缓解.12例中9例现仍持续完全缓解(移植后45~350天).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病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于复发难治性恶性血液病有一定的疗效,移植后复发应尽早进行DLI.
作者:吴汉新;李建勇;钱思轩;任志宏;张晓艳;黄峻;汪承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霉酚酸(MP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h细胞亚群平衡的作用.方法:分离21例SLE患者及14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别加或不加MPA培养48 h,用ELISA法测培养上清中IL-10、IL-12和IFN-γ的水平,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中CD4+IFN-y+IL-10 T细胞、CD4+IFN-γ1L-10+T细胞及CD4+IFN-γ+IL-10+T细胞百分率.结果:SLE患者PBMCs培养上清中IL-10、IL-12、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MPA可使SLE患者PBMCs自发产生或PHA刺激产生的IL-10、IL-12和IFN-γ的水平显著降低;SLE患者培养的PBMCs中CD4+IFN-γIL-10+T细胞亚群和CD4+IFN-γ+IL-10+T细胞亚群百分率显著增高,而MPA可导致用或未用PHA刺激培养的PBMCs中CD4+IFN-γ+IL-10 T细胞、CD4+IFN-γIL-10+T细胞及CD4+IFN-y+IL-10+T细胞阳性率下降,尤其是可使SLE异常升高的CD4+IFN-y IL-10+T细胞亚群和CD4+IFN-γ+II-10+T细胞亚群百分率显著降低.结论:MPA治疗SLE的疗效作用可能与抑制IL-10、IL-12和IFN-y等细胞因子的异常释放及抑制CD4+IFN-γ+IL-10-T细胞、CD4+IFN-γIL-10+T细胞及CD4+IFN-γ+IL-10+T细胞亚群的活化增殖有关.
作者:苏定雷;李元媛;王慧娟;宣恒报;郑绍同;李玉峰;季晓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