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上腺髓质素基因微卫星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

李慧敏;缪珩;耿厚法;鲁一兵;蒋秀琴

关键词:2型糖尿病, 肾上腺髓质素基因, 微卫星DNA多态
摘要:目的:探讨南京地区汉族人群中肾上腺髓质素(AM)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择AM基因附近高杂合度微卫星DNA多态标志,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探查这一微卫星多态在正常对照组与2型糖尿病组中的基因频率分布.结果:该多态位点存在4种等位基因,CA重复序列分别重复11、13、14和19次,病例与对照群体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总体分布差异无显著性(X2=0.472,P=0.925).两组间基因型频率总体分布差异亦无显著性(X2=7.332,P=0.501).结论:南京地区汉族人群中肾上腺髓质素基因多态性可能与2型糖尿病无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12例原因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严重的并发症是肝外胆管损伤,国外大宗病例报道其发生率为0.65%~0.70%[1,2].我们从1992年1月~2003年3月共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715例.发生肝外胆管损伤12例(0.44%),现对其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吴小龙;沈安东;陈布克;钱毅;杨敖霖;李会斌;吴国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中IL-17水平变化及意义的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和分期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中II-17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收集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A组)27例,其中轻度者15例,中重度者12例,正常对照组(C组)20例,经治疗后缓解的A组哮喘患者(R组)27例.测量A、B和C组研究对象诱导痰中的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比(Neu/Leu%),并测定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FEV1%),用夹心法ELISA诱导痰上清液中IL-17浓度.结果:A组的IL-17的浓度为(37.22±5 67)ng/L,明显高于C组(27.96±3.26)ng/L和B组(30.20±3.99)ng/L,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5);A组(55±4)%、B组(72±7)%的FEV1%均明显低于C组(97±3)%(均P<0 05);诱导痰Neu/Leu%分别为:A组(37.2±10 4)%、B组(26.2±4.2)%、C组(24.1±3.9)%,A组与 B组和C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B组与C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发现,在哮喘急性发作组(A组)中,Neu/Leu%与IL-17的浓度呈正相关(r=0.80,P<0.01);FEV1%与IL-17的浓度呈负相关(r=-0.41,P<0.05);FEV1%也与Neu/Leu%数量呈负相关(r=-0.64,P<0.01).在哮喘缓解组(B组)中,Nou/Leu%与 IL-17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42,P<0.05),而FEV1%与IL-17无明显相关.结论:在哮喘急性发作、加重及恶化的患者诱导痰中,IL-17水平升高;IL-17是通过趋化中性粒细胞进入气道并活化,参与哮喘的急性发作、加重和恶化;IL-17水平变化可能成为监测哮喘病情的一个有用指标.

    作者:黄秋生;黄茂;苏梅;张希龙;殷凯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胃癌中转化生长因子-βR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R、Bax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相关性研究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GF-βR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型受体(IGF-ⅡR)和Bax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性以及MST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胃镜下取36例胃癌标本,酚与氯仿法抽提基因组DNA,银染PCR-SSCP方法同时检测目的位点.结果:胃癌组织中TGF-βRⅡ、IGF-ⅡR和Bax基因发生突变分别有7例、6例和6例,MSI发生率达58.3%,3种基因突变均见于MSI阳性的胃癌,尤其是MSI-H型胃癌.结论:MSI可通过引起靶基因突变,特别是部分抑癌基因突变,促进了部分胃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张道富;刘平;张小勇;黄霞月;杜青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1α)在肺动脉高压(肺高压)大鼠肺组织的表达变化,探讨HIF-1α在低氧性肺高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模型组(MCT组),采用野百合碱一次性皮下注射的方法复制肺高压大鼠模型,右心导管法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计算右心室/(左心室加室间隔),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给药后第7、14、21、28天)大鼠肺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变化.结果:MCT组大鼠第14天出现右心室肥大,21天mPAP发生显著性改变,且HIF-1α mRNA表达水平于第21天显著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CT组大鼠肺组织HIF-1α蛋白含量比CON组大鼠增加.HIF-1α表达增高先于肺高压形成.结论:HIF-1α在肺高压肺组织中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肺高压发病调节,在肺高压形成过程中有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李军;王大为;秦玉明;王凤鸣;曹黎明;左维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不同浓度酒精对慢性饮酒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酒精刺激对慢性饮酒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在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中的意义.方法:分别以1%、3%、6%、12%和24%(V/V)的酒精水溶液作为大鼠饮水的唯一来源,饮用3天后,再向胃内灌注100%酒精,观察大鼠胃黏膜的损伤情况.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观察饮酒不同时程的大鼠胃黏膜的细胞增殖和凋亡以了解其细胞更新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0%酒精灌胃后大鼠胃黏膜的损伤情况如下,饮用1%和3%酒精的大鼠差异无显著性,而饮用6%和12%酒精的大鼠的胃黏膜损伤显著性降低,但饮用24%酒精的大鼠差异无显著性.饮用6%和12%酒精的大鼠胃黏膜的细胞增殖显著增加,提示胃黏膜的细胞更新增强.结论:慢性饮酒大鼠胃黏膜的细胞更新增强可引起胃黏膜的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此作用和饮用的酒精浓度有关.

    作者:孙阳;杜军;陈敏;戈应滨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射频肝肿瘤灭活对兔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射频肝肿瘤灭活术对肾脏的影响.方法:22只植有VX2肝肿瘤的新西兰白种兔随机分为2组:A组(治疗组n=15),开腹后对肝肿瘤进行射频治疗,功率为30 A,持续3~4 min.B组(对照组n=7),开腹后关腹,不作任何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3、7、14天观察血中尿素氮(BUN)、肌酐(Cr)、尿中红细胞和病理变化.结果:A组术后3天尿素氮升高,肌酐升高,尿中红细胞增多,肾小管上皮发生颗粒样变性.术后7天肌酐恢复正常水平,14天后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B组无明显变化.结论:射频肝肿瘤灭活术对肾脏有影响作用,但是为可逆性暂时性的损害.

    作者:褚朝顺;苗毅;郭峰;奚春华;黄承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肺炎克雷伯杆菌40株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的分型

    目的:分析肺炎范雷伯杆菌临床分离株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主要基因型.方法:用表型确证试验检出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杆菌40株,分别用TEM、SHV和CTX-M通用引物对这些耐药株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结果:PCR扩增结果显示,TEM、SHV和CTX-M的阳性率分别为30%、60%和45%.结论:SHV和CTX-M型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ESBLs菌株的主要基因型.

    作者:黄珮珺;梅亚宁;易丽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选择性抑制剂celecoxib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选择性抑制剂celecoxib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celecoxib作用于Bel-7402、SMMC-7721的2种肝癌细胞株,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TUNEL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实验测定细胞凋亡及Akt信号转导途径相关蛋白的激活状态.结果:MTT法显示celecoxib可抑制上述两株肝癌细胞增殖;TUNEL实验及流式细胞术结果证实,celecoxib处理后的肿瘤细胞可发生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 blot实验显示,celecoxib诱导凋亡主要是通过抑制Akt的Thr308磷酸化,进而激活caspase-9、caspase-3进行的.结论:celecoxib明显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主要机制可能通过Akt信号转导途径、激活caspase通路实现的.

    作者:刘宁波;彭韬;沈波;冷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腔静脉成形术在45例背驮式肝移植中的应用

    目的:评估腔静脉成形术在背驮式肝移植(POL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0月~2004年1月开展45例应用腔静脉成形术的背驮式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和本中心过去8年间进行的115例经典原位肝移植及经典背驮式肝移植比较.结果:腔静脉成形术应用于POLT,避免了流出道梗阻的发生,手术时间缩短,手术出血量减少,术后肝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结论:腔静脉成形术为一种有益、可行的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孔连宝;王学浩;张峰;李相成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口腔医学》杂志被美国《化学文摘》收录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腹腔镜下经腹膜外途径前列腺癌根治术2例报告

    患者1,66岁,因反复尿频、尿急2年加重1周而就诊.直肠指检:前列腺Ⅱ度,质地硬,表面光滑无结节,中央沟消失;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35.9 lμg/L;B超检查:前列腺4.5 cm×4.5 cm×3.0 cm,前列腺周围带有一低回声区.给予苯甲酸雌二醇1 mg,每日2次,治疗10天后复查PSA为5μg/L.

    作者:宋宁宏;吴宏飞;孙跃明;华立新;苏建堂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耳鼻咽喉科首诊小儿抽动障碍127例分析

    2000年3月~2003年4月,本院首诊于耳鼻咽喉科的小儿抽动障碍127例,首发症状常以不自主的眼部、鼻部的抽动,频发性的咽喉部异响、深吸气等,极易与咽炎、鼻炎、支气管炎混淆,造成误诊误治,带来相应的不良反应,作为耳鼻咽喉科医师应当引起重视.

    作者:林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霉酚酸对2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因子释放及Th细胞亚群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霉酚酸(MP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h细胞亚群平衡的作用.方法:分离21例SLE患者及14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别加或不加MPA培养48 h,用ELISA法测培养上清中IL-10、IL-12和IFN-γ的水平,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中CD4+IFN-y+IL-10 T细胞、CD4+IFN-γ1L-10+T细胞及CD4+IFN-γ+IL-10+T细胞百分率.结果:SLE患者PBMCs培养上清中IL-10、IL-12、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MPA可使SLE患者PBMCs自发产生或PHA刺激产生的IL-10、IL-12和IFN-γ的水平显著降低;SLE患者培养的PBMCs中CD4+IFN-γIL-10+T细胞亚群和CD4+IFN-γ+IL-10+T细胞亚群百分率显著增高,而MPA可导致用或未用PHA刺激培养的PBMCs中CD4+IFN-γ+IL-10 T细胞、CD4+IFN-γIL-10+T细胞及CD4+IFN-y+IL-10+T细胞阳性率下降,尤其是可使SLE异常升高的CD4+IFN-y IL-10+T细胞亚群和CD4+IFN-γ+II-10+T细胞亚群百分率显著降低.结论:MPA治疗SLE的疗效作用可能与抑制IL-10、IL-12和IFN-y等细胞因子的异常释放及抑制CD4+IFN-γ+IL-10-T细胞、CD4+IFN-γIL-10+T细胞及CD4+IFN-γ+IL-10+T细胞亚群的活化增殖有关.

    作者:苏定雷;李元媛;王慧娟;宣恒报;郑绍同;李玉峰;季晓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球形幽门螺杆菌vac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目的:克隆球形幽门螺杆菌(HpC)vacA基因全长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采用亚抑菌浓度的抗生素作用,使幽门螺杆菌(Hp)标准株NCTC11637发生球形变异,收集球形Hp.从HpC基因组DNA中特异扩增出vacA基因片段,扩增的目的片段经纯化回收后克隆到pMD-18T中,转化入大肠杆菌JM109.阳性重组质粒用PCR及双酶切鉴定,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从HpC基因组DNA中扩增出3 888bp的vacA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MD-18T-vacA,酶切产物的大小与预期相符.测序结果显示,HpC与已公布的Hp vac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达99.8%.结论:成功地对HpC vacA基因进行体外扩增及构建原核重组质粒pMD-18T-vacA,并经酶切及序列分析所验证,证明HpC含有完整的vacA基因,其可能与Hp的致病性有关.

    作者:汪雪峰;王克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表达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表达对糖尿病(DM)大鼠血糖的影响.方法:将含人IGF-1基因的重组转运质粒pCMV/IGF-1 DNA每鼠400μg肌内注射于DM大鼠模型(T组,n=7)体内,对照组(C组,n=7)给予同等剂量pCMV空载质粒DNA,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N组,n=7)和DM对照组(DM组,n=7).观察大鼠血糖和血IGF-1浓度(ELISA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比较治疗前后大鼠肝、肾、骨骼肌等组织IGF-1 mRNA表达量变化.结果:IGF-1基因治疗后,T组血糖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由(28.71±1.79)mmol/L至(17.02±1.69)mmol/L,同时血IGF-1较基础水平明显升高,由(109.34±10.90)ng/ml至(1 35.61±6.15)ng/ml;T组大鼠在接受治疗后,血糖明显低于C组和DM组(P<0.000 1),而血IGF-1明显高于C组和DM组(P<0.000 1);RT-PCR结果显示,T组大鼠肝脏和骨骼肌IGF-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DM组(P<0.000 1,P=0.002),肾组织IGF-1基因含量与DM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87).结论:IGF-1基因表达能有效降低DM动物血糖,为开展DM治疗新策略奠定基础.

    作者:段宇;周红文;汪承亚;陈家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表达人泛素样修饰子基因细胞株的构建及其鉴定

    目的:构建人泛素样修饰子(hUBL)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转染293T细胞,以探讨其生物学功能.方法:将hUBL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构建重组质粒PET28a-hUBL,转化BL21菌,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用其纯化蛋白免疫小鼠,获得多克隆抗体.重组蛋白用Western blot鉴定.将hUBL基因克隆到逆转录病毒质粒中并转染293T细胞,用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hUBL基因的表达.结果:hUBL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并纯化了hUBL-PET28a的融合蛋白,以此为抗原制备了高效价的抗hUBL蛋白的小鼠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表明,hUBL重组逆转录质粒可在293T细胞中高效表达hUBL蛋白.结论:成功地构建了hUBL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使得其在293T细胞中表达,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株.

    作者:鲁可可;朱虎;胡艳秋;袁娲;周作民;沙家豪;李建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中枢性尿崩症对91例重症脑功能障碍患者的预警价值

    在加强重症监护病区(ICU)收治的危重病患者中,出现脑功能障碍并不少见.在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中,脑功能障碍程度是影响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1].ICU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中脑功能衰竭者住院时间长,病死率高[2].一些重症脑功能障碍患者可并发中枢性尿崩症.本研究对2000年1月~2002年3月本院ICU收治91例重症脑功能障碍患者的多项指标进行分析,以探讨中枢性尿崩症对评估重症脑功能障碍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价值.

    作者:陈峰;孙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门控心肌显像结合GS Quant软件评价左室功能

    目的:评价GS Quant软件结合99mTc-甲氧基异丁腈(MIBI)门控心肌断层显像(G-SPECT)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价值.方法:选择24例于同期2周内完成G-SPECT、门控心血池显像(RNA)和超声心动图检查(UCG)的患者,比较3种方法所测定的LVEF值.结果:99mTc-MIBI G-SPECT所测得的LNEF值与RNA和UCG法所测得的LVEF值均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P<0.05)和0.76(P<0.05).结论:99mTc-MIBI G-SPECT所测定的LVEF值有很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进一步推广应用门控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这一技术.

    作者:冯建林;李殿富;李建华;徐兆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肾上腺髓质素基因微卫星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

    目的:探讨南京地区汉族人群中肾上腺髓质素(AM)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择AM基因附近高杂合度微卫星DNA多态标志,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探查这一微卫星多态在正常对照组与2型糖尿病组中的基因频率分布.结果:该多态位点存在4种等位基因,CA重复序列分别重复11、13、14和19次,病例与对照群体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总体分布差异无显著性(X2=0.472,P=0.925).两组间基因型频率总体分布差异亦无显著性(X2=7.332,P=0.501).结论:南京地区汉族人群中肾上腺髓质素基因多态性可能与2型糖尿病无关.

    作者:李慧敏;缪珩;耿厚法;鲁一兵;蒋秀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良性前列腺增生内腔镜手术的配合

    腔镜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我院陆续开展了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割术(TUVP)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汽化术(TUPVP).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受到患者的欢迎.我院自2002年1月~2003年6月完成良性前列腺增生内腔镜手术221例,由于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术中严密观察、密切配合,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冯建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