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麝香保心丸的基础与临床

罗心平;施海明;范维琥;戴瑞鸿

关键词:麝香保心丸, 基础与临床, 治疗冠心病, 临床实践, 资料, 证明, 疗效
摘要:近20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麝香保心丸(HMP)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明显疗效,但有关资料零碎而缺乏总结,本文综述如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甘草酸二铵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笔者选用甘草酸二铵胶囊(甘利欣)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并与葡醛内酯片及未用保肝药的抗结核药物治疗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秋红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加味玉屏风汤对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加味玉屏风汤对地塞米松磷酸钠(Dex-p)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和胸腺细胞自发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培养,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荧光显微镜检测手段,观察加味玉屏风汤作用前后对胸腺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结果:胸腺细胞既可发生自发凋亡,又可由Dex-p诱导凋亡,细胞凋亡率与Dex-p呈浓度依赖关系,佳诱导浓度为10-7mol/L.加味玉屏风汤(200~400μg/ml)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由Dex-p(10-7mol/L)诱导的胸腺细胞凋亡(P<0.01);而低浓度(<100μg/ml)的加味玉屏风汤则对Dex-p(10-7mol/L)诱导的胸腺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P>0.05);加味玉屏风汤200、400μg/ml可使胸腺细胞的自发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不同浓度加味玉屏风汤(200~400μg/ml)可不同程度抑制胸腺细胞的自发凋亡及由Dex-p(10-7mol/L)诱导的凋亡.

    作者:杨燕萍;段登志;胡冬根;陈新;未炎;李小慧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为创建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和理论体系而奋斗

    1 从热爱中西医到走上中西医结合之路我在读私塾时,就读了<药性赋>.我的私塾先生很喜欢中医,每天大声朗读<国医砥柱月刊>杂志,也给了我一些影响.现回忆起来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可以说我热爱中医,并把两种医学结合起来的想法,这也算是早的思想萌芽吧.

    作者:李恩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亚砷酸注射液治疗复发转移的食管癌临床观察

    2001年1月~2001年6月,应用亚砷酸注射液治疗复发转移食管癌8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入选标准:(1)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为食管癌,并有钡餐透视、X线摄片、内窥镜或CT检查所见;(2)不适宜手术、放疗和常规化疗或拒绝上述治疗及上述治疗后复发转移者;(3)年龄≤70岁;(4)KPS评分≥50分;(5)预计生存≥3个月;(6)心肝肾功能及血象正常或接近正常;(7)知情及同意治疗者;(8)有随访可能.排除标准:(1)1个月内作过其他抗肿瘤治疗者;(2)心肝肾功能不全者;(3)伴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者.

    作者:焦智民;王俊生;杜景富;王玲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自拟鸣金方治疗恶性肿瘤所致喉返神经麻痹患者62例分析

    笔者采用回顾性调查及中药治疗前瞻性随机观察方法,对134例喉返神经麻痹所致声嘶的患者做了分析,对62例单纯用自拟鸣金方治疗者做一小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佩文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19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近期疗效及随访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近期疗效和6个月~24年的随访结果.方法:198例HLD患者住院期间均静脉滴注二巯基丙磺酸,同时口服肝豆片和葡萄糖酸锌进行强力排铜治疗;出院后予二巯基丁二酸和青霉胺交替服用,并同时服肝豆片和葡萄糖酸锌以维持治疗.结果:疗程结束时,临床痊愈、显效及改善分别为22例(11.11%)、15例(7.58%)及131例(66.16%),愈显率18.69%,总有效率84.85%.随访6个月时,愈显率与总有效率均有显著增高;随访6+个月~24年,临床痊愈、显效率均增高,无效和恶化率亦增高,而改善率下降.结论:倘若长期坚持中西医结合维持排铜治疗,可使大多数HLD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并能长期存活,而少数不能坚持服药或晚期重症患者,往往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作者:杨任民;程楠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由于病毒持续感染、免疫功能紊乱,致使乙型肝炎病情迁延不愈,为寻找一种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和降低复发率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尚建中;马龙飞;姚欣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中西药联合应用对MDR-1表达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逆转的意义

    2000年1月~2001年11月,我们采用参麦注射液、三苯氧胺(tamoxifen, TAM)及硝苯吡啶(nifedipine)联合应用,进行逆转肿瘤多药耐药(MDR)的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胜友;徐颖扉;吴良村;刘鲁明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加减四逆散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胸腺糖皮质激素受体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加减四逆散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胸腺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作用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模型组(M)、加减四逆散组(C1)、人参皂甙组(C2).电子天平称重并计算大鼠胸腺重量指数,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大鼠胸腺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数目、核转移率.结果:与C组比较,M组胸腺重量指数显著下降,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CR)的数目略有上升的趋势,胸腺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核转移率显著上升(P<0.01).与M组相比,C1组与C2组的大鼠胸腺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复合物的核转移率均显著降低,胸腺重量指数显著提高(P<0.01或P<0.05).在受体核转移率下降方面,C1组优于C2组(P<0.05).此外,C1组各项数据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加减四逆散能显著减轻糖皮质激素对胸腺的抑制作用.其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抑制慢性心理应激大鼠GCR由胸腺细胞胞浆向胞核转位来实现的.

    作者:严灿;徐志伟;史亚飞;李艳;吴伟康;邓中炎;潘毅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黄芪通脉合剂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黄芪通脉合剂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90例ASO患者(Ⅰ、Ⅱ期)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黄芪通脉合剂,对照组用γ-月见草-E胶丸和复方丹参片,疗程1个月;观察黄芪通脉合剂降低血液粘度、血脂和血浆血栓素B2(TXB2)、血浆内皮素(ET-1),升高一氧化氮(NO)等作用;并做相应的实验研究.结果:黄芪通脉合剂治疗ASO总有效率100%,治愈率61.67%;对照组总有效率93.33%,治愈率36.67%.动物实验表明,黄芪通脉合剂能明显降低鹌鹑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100(apoB100)的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A1(apoA1)、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NO的含量;降低血浆TXB2、ET-1的含量.结论:黄芪通脉合剂治疗早期ASO疗效较好,并具有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血液粘度,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等作用.

    作者:鲁东志;荣文平;周涛;孙敬昌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42例

    顽固性腹水(refractory ascites, RA)是肝硬化的晚期表现,病情复杂,治疗效果差.为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RA的新途径,我院自1994年1月~2001年1月,对72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住院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西医治疗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乔国民;陈川明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粘膜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的研究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粘膜细胞凋亡及其基因调控.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76例,分别与同病脾胃气虚证患者41例和健康人10名对照.在辨证基础上,检测胃粘膜细胞凋亡指数(AI)、凋亡基因相关蛋白p53、Bcl-2、Fas等指标.结果:(1)脾胃湿热组和脾胃气虚组胃粘膜AI增加;(2)脾胃湿热组和脾胃气虚组p53、Bcl-2表达显著高于健康人组,脾胃湿热组Fas表达显著高于健康人组.结论:胃粘膜从正常→实证→虚证的变化过程中,细胞凋亡逐步增多.p53、Bcl-2、Fas表达参与细胞凋亡的调控与证候形成的复杂性有关.

    作者:李灿东;高碧珍;兰启防;陈源清;罗庆禄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分析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死率、致残率高,对患者危害极大.1995年2月~2000年10月,笔者对40例糖尿病足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于健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不同中医证型血浆胃肠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患者94例,按中医分型标准分为肝郁脾虚组42例,脾胃虚弱组30例,脾胃阴虚组22例,采用放免法检测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胰高糖素(Glu)的含量.结果:肝郁脾虚组患者血浆VIP、Glu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增高,NPY、S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NPY含量明显高于脾胃阴虚组,SP含量则显著低于脾胃阴虚组;脾胃虚弱组患者血浆VIP、Glu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SP低于健康对照组和脾胃阴虚组,NPY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脾胃阴虚组患者血浆SP、Glu较健康对照组增高,NPY则低于健康对照组,而VIP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不同中医证型IBS患者血浆胃肠激素有一定的变化.其中NPY和SP的变化有证型的特异性,而VIP、Glu的变化无明显的证型特异性.

    作者:陈芝芸;严茂祥;项柏康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拉米呋啶联合山豆根注射液对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的疗效观察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传染病,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表达状态和机体特殊的免疫应答状态是两个主要因素(1).慢性重度乙型肝炎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生可能与HBV的大量复制及免疫应答损害加重有关.因此,抑制HBV复制是否有利于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的治疗,避免其向重型肝炎发展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拉米呋啶(lamivudine)是近年来新合成的口服二脱氧胞嘧啶核苷类药物,现已证实它具有很强的抑制HBV DNA聚合酶活性的作用(2).山豆根注射液是一种治疗乙型肝炎的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山豆根及黄芪提取物,已在临床应用10余年,对HBV的复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长期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3).本研究拟采用拉米呋啶和山豆根注射液两种药物对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做病原抑制治疗,探讨应用拉米呋啶和山豆根注射液抗病毒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张晓红;杨绍基;梅咏予;凌小强;卢建溪;赖箐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中药明目汤对白塞氏病葡萄膜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明目汤对白塞氏病葡萄膜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以中药明目汤联合环孢霉素A(CSA)和小剂量皮质类固醇(联合中药组14例)与单纯CSA结合皮质类固醇(单纯西药组14例)治疗白塞氏病葡萄膜炎相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葡萄膜炎复发时均有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TH升高,TS降低,TH/TS升高,治疗1个月后均为TH降低,TS升高(P<0.05,P<0.01),TH/TS降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随诊1年中强的松的用量:联合中药组平均用量为(9.29±2.67)mg/d;单纯西药组(15.71±8.52)mg/d.两组患者强的松的平均用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葡萄膜炎1年的复发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从辨证的角度观察,湿热壅盛型白塞氏病患者存在显著的细胞免疫调节紊乱,中药明目汤有抗炎及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为白塞氏病葡萄膜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周婉瑜;李越虹;麻柔;许勇钢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复方桃仁软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桃仁软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口服复方桃仁软肝胶囊,对照组(30例)口服普通保肝药,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用药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以及肝组织病理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各项指标和门静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有15例(治疗组11例、对照组4例)在治疗前行肝活检,治疗组中有2例治疗后行第2次肝活检,对该2例治疗前后两次肝活检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肝细胞变性坏死减轻,肝纤维化程度明显下降,同时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也显示治疗后α-SMA阳性的肝星状细胞(HSC)数明显减少.结论:初步认为复方桃仁软肝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李明;王爱珍;杨齐英;阮翠娟;甘建和;丁龙其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中药肾病合剂减少儿童单纯型肾病综合征复发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肾病合剂对儿童单纯型肾病综合征复发的影响.方法:以肾病合剂配合强的松治疗儿童单纯型肾病综合征68例(中西药组),并随机设立强的松组33例(西药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年复发率中西药组为14.3%,对照组为59.3%,中西药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儿治疗前血清皮质醇、IgG、IgA及CD3、CD4、CD4/CD8、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或P<0.05);中西药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上升,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肾病合剂可减少肾病复发,其作用机制与其调整T细胞功能紊乱,改善体液免疫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及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恢复等多种途径有关.

    作者:李新民;马融;李少川;孙希焕;郝瑞芳;任勤;胡淑萍;袁志毅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补肾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补肾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用补肾活血法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肾盂肾炎患者41例并与单纯用西药治疗30例作对照;追踪观察远期疗效及肾脏形态学、肾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近期治愈率分别为90.24%(37/41例)、86.67%(26/3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完全治愈率分别为70.73%(29/41例)、30.00%(9/30例,P<0.01),并且3年后治疗组肾脏形态的改变及肾功能的减退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补肾活血法可提高慢性肾盂肾炎治疗的远期疗效,减轻或阻滞肾脏形态学的改变,延缓肾功能减退的进程.

    作者:卢玲;梁冰;赖申昌;马晓露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宽心通脉饮治疗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1998年1月~2000年7月,我们用本院研制的复方中药制剂宽心通脉饮治疗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100例,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加明;冀萍;王树京;徐伟;刘斌 刊期: 2002年第09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