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兴;吕勤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2008年WHO分类确立的一类侵袭性较高的成熟T细胞淋巴瘤,以多形性大细胞增殖并表达CD30( Ki-1)为特征.ALCL临床上较为少见,仅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2% ~7%[1],而且原发于骨骼的病例则更为少见.现将我科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1例骨原发ALCL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李小倩;赵晔;张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短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3 231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疾病史、心血管病家族史、入院血压、实验室检测结果及出院结局等临床资料.将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脑率中量表(NIHSS)≥10或住院期间死亡定义为不良结局.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脑栓塞者不良结局的发生率高,其次是脑血栓者,腔隙性梗死者低.吸烟(0R:1.228;95% CI:1.013~1.637;P=0.039),血脂异常(OR:1.264;95% CI:1.081~1.4.78;P=0.003),糖尿病(OR:1.371;95% CI:1.075~1.747;P=0.011)与脑血栓的不良结局相关联;心房纤颤(OR:3.131;95% CI:1.206 ~8.128;P =0.019)和风湿性心脏病(OR:5.601;95% CI:1.561~20.091;P=0.008)与脑栓塞的不良结局相关联;年龄(1.011;95% CI,1.003 ~1.02))和饮酒(OR:1.428;95% CI:1.063~1.919; P=0.018)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不良结局相关联.结论 脑栓塞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率高;在3种脑梗死亚型中,与短期不良结局相关联的危险因素并不相同.
作者:张晓龙;张金涛;鞠忠;彭颖;许锬;张永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KC上EPCR的表达,并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辛伐他汀作用于HKC,采用RT-PCR技术对上述因子作用后的HKC上EPCR 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EPCR在HKC中有高表达,TNF-α可下调HKC中EPCR mRNA的表达,而辛伐他汀可以明显改善TNF-α对EPCR的抑制.结论 HKC中EPCR的表达可受到TNF-α的影响,辛伐他汀对上述影响因素有一定拮抗作用,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可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钱文娟;卢国元;褚伟强;曹永珍;顾毅峰;王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甲状旁腺激素(PTH)对去卵巢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骨折+生理盐水组( Sham+F+NS);卵巢切除+骨折+生理盐水组(OVX+F+NS);卵巢切除+骨折+甲状旁腺激素组( OVX+F+PTH),每组10只.实验组切除双侧卵巢,术后4周选取股骨中段制备开放性骨折模型,髓内钉固定,于骨折部位给予PTH(20μg/kg),3次/周,间断骨折局部皮下注射4周后,处死动物并收集样本,采用X线摄片、骨密度检测、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估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给予PTH干预后,骨痂骨量较OVX+F+NS明组显升高(P<0.05);X线观察显示OVX+F+PTH组得分明显高于OVX+F+NS组(P<0.05);HE染色可见OVX+F+PTH组骨小梁数量增多,板层骨排列整齐有序;同时,OVX+F+PTH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免疫组化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PTH能够刺激成骨细胞活性,有效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痂愈合质量.
作者:葛茂林;李志强;舒清明;任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紫杉醇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SD大鼠四动脉结扎脑缺血模型(4-VO),在缺血前30 min脑室注射紫杉醇(4、8、12、20μg/kg),应用免疫沉淀及免疫印迹方法分析JNK3/MLK3/Fas-L的蛋白表达量和激活情况;焦油紫染色,观察紫杉醇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作用.结果 紫杉醇显著抑制了脑缺血/再灌注后JNK3/MLK3/Fas-L的激活;焦油紫染色观察,紫杉醇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紫杉醇对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和JNK3 介导的信号通路密切相关,为临床治疗脑中风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齐素华;巩娟娟;倪小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复方阿嗪米特、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治疗老年性胆囊切除术后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 将96例年龄在55岁以上行胆囊切除术后有消化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服用复方阿嗪米特、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照组单服复方阿嗪米特,疗程为4周.采用临床症状积分法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周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组能显著改善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腹部不适、大便性状改变的症状积分,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于治疗第2、4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73%和52%、90%和6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药物副作用.结论 复方阿嗪米特、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用药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复方阿嗪米特组,延长用药时间疗效更为显著,对老年人安全.
作者:张国华;王利兵;王晓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制备巴洛沙星胃内漂浮缓释片,并对其体外释药性能进行评价.方法 以体外释放度试验为手段,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并优化巴洛沙星胃内漂浮缓释片的处方及工艺,并对其释药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 以巴洛沙星200 mg,CaCO340 mg,羟丙基甲基纤维素K4M/十八醇(1∶1)调节片质量至400 mg,硬度为10 kgf压片,所得片剂在15 min内起漂,且能维持8h以上,药物释放曲线符合Hixson-Crowell溶蚀方程和Ritger-Peppas方程,以溶蚀机制为主.结论 该制剂具有明显的漂浮和缓释性能,且工艺简单.
作者:游本刚;冉勇华;朱蓉;耿丽娟;唐丽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博莱霉素所致大鼠肺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泼尼松组及EGCG大、中、小剂量组,经气管内滴注博莱霉素复制肺纤维化模型,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给药,给药28 d后,取肺组织作病理形态学观察并测定其羟脯氨酸含量,采用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2、Smad7 mRNA的表达.结果 EGCG各给药组大鼠肺组织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5或<0.01),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EGCG给药组大鼠TGF-β1、Smad2表达下调(P<0.05或<0.01),Smad7表达明显上调(P<0.05或<0.01).结论 EGCG可减轻博莱霉素所致大鼠肺纤维化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周艳;顾振纶;蒋小岗;马荣林;蔡健;郭次仪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含有pEGFP-C1-PNP质粒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3261菌株,检测其在胰腺癌细胞BxPc-3中的表达.方法 PCR扩增得到PNP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PNP,并进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利用电转化法将重组质粒转入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3261,进行形态学和表面抗原稳定性检测.含质粒SL3261菌株与BxPc-3细胞体外共培养,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和RT-PCR检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和PNP基因的转录.结果 目的基因正确连接pEGFP-C1中,并成功转入减毒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细胞亦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能携带ePNP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SL3261菌株,且该基因能在胰腺癌细胞中正确表达.
作者:林勇;刘强;陈卫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加巴喷丁治疗顽固性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16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简称血透)的顽固性皮肤瘙痒患者,每周3次血透,每次血透后临睡前口服加巴喷丁200 mg,1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进行瘙痒程度评估,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经加巴喷丁治疗后皮肤瘙痒症状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服药前的6.56±1.15下降至服药后的3.25±1.00(P <0.05),而血清中尿素氮、肌酐、钙、磷、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服用加巴喷丁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乏力、嗜睡、头晕,但无1例因严重不良反应中断治疗.结论 加巴喷丁能安全和有效地治疗血透患者的顽固性皮肤瘙痒.
作者:华青;陈强;计文明;黎曼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脂多糖(LPS)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L/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在体心肌I/R模型,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LPS预处理组(ET组).HE染色观察各组心肌形态学改变,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 mRNA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IRAK-4蛋白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F-KB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含量.结果 HE染色提示ET组心肌细胞损伤较I/R组明显减轻.ET组及I/R组心肌组织IRAK-4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NF-KB及血清TNF-α含量明显高于Sham组(均P<0.01),并且ET组的表达水平又明显低于I/R组(P<0.01).结论 抑制IRAK-4表达进而抑制NF-KB及TNF-α的表达,可能是LPS预处理减轻心肌I/R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于昆;李江津;田晓沂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秋鼠麴草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高效液相色谱的测定方法.方法 选择乙醇浓度、料液比和提取时间这3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初步优选出常规热回流法提取总黄酮的佳工艺.色谱柱为HypersilODS2 C18 柱(250 mm ×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33∶67;紫外检测波长为359 nm;流速1.0 ml/min;柱温35℃;以芦丁为对照计算总黄酮含量;进样量10μl.结果 优的总黄酮提取条件为:60%乙醇溶液、料液比为1∶35、提取时间为60 min.芦丁在0.013 2~0.105 6 m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8.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6%.结论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秋鼠麴草热回流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回收率高、精密度好、重复性好,能为药材鼠麴草的质量评价和控制提供可行方法.
作者:陆叶;陈桢;肖旭;刘春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受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1个月内及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发生时血清hsCRP和肌酐(Cr)的浓度变化.并根据临床表现、检验结果及影像学表现将受者分成肾功能稳定组、急性排斥组和感染组.结果 46例受者hsCRP于肾移植术后1~2d内迅速升高并达峰值,7d内降至正常范围(0~3mg/L).急性排斥组hsCRP浓度显著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1).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hsCRP在Cr升高前1~2d就开始升高,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有效后hsCRP迅速下降.感染组hsCRP浓度显著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1),而Cr水平同肾功能稳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监测hsCRP有助于早期诊断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可对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有效性作出有益的提示,hsCRP可同Cr一起作为监测移植肾功能的指标.
作者:张辉;侯建全;温端改;何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早产低体质量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 PNAC)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接受“全合一”方式进行胃肠外营养(PN)≥7 d的134例早产低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发生PNAC分为PNAC组和非PNAC组,并进行临床资料比较.结果 134例低体质量儿中发生PNAC 11例(8.21%).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质量、PN持续时间、PN中脂肪乳剂平均每日用量及PN中热量每日摄入量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败血症、真菌感染是PNAC的高危因素.结论 PNAC发生与低胎龄、低出生体质量、长PN持续时间、PN提供热量过高、脂肪乳剂过量及是否伴有合并症密切相关.
作者:张晓敏;朱雪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4种粘结剂粘固ceramage聚合瓷嵌体产生的微渗漏,为临床选择合适的粘结剂提供依据.方法 将20个离体牙按标准制作洞型和相应的嵌体,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分别用3M Unicem自粘结通用树脂水门汀、DMG PermaCem双固化粘结剂、3M RelyX Luting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松风CX-玻璃离子,按要求粘固、染色后切开,三维显微镜测量嵌体与牙体间的间隙和微渗漏.结果 4组嵌体的密合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渗漏值松风CX-玻璃离子粘固组大,3M Unicem自粘结通用树脂水门汀粘固组小,3M RelyX Luting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固组与DMG PermaCem双固化粘结剂粘固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两组间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4种粘接剂中,3M Unicem自粘结通用树脂水门汀粘接聚合瓷嵌体的微渗漏小,效果好.
作者:张小红;崔崇富;张秀乾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自噬在塞来昔布对脑胶质瘤SHG-44细胞放射增敏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脑胶质瘤细胞株SHG-44作为实验对象,并分成对照组(C组)、塞来昔布组(D组)、辐射组(R组)和联合组(D+R组).集落形成法检测塞来昔布对SHG-44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吖啶橙染色、FITC标记LC3-Ⅱ抗体和电镜共同检测细胞的自噬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情况.结果 塞来昔布( 30 μmol/L)增加SHG-44细胞的放射敏感性,诱导肿瘤细胞自噬和G2/M期阻滞.电镜观察发现塞来昔布、辐射及联合作用后胞质内可见自噬体,而无明显的核浓缩和核碎片.吖啶橙染色和FITC-MAP1 -LC3-Ⅱ标记自噬体发现D+R组细胞自噬水平明显高于R组(P<0.05).D+R组G2/M期细胞比例为(34.26±2.20)%,R组为(29.15±1.99)%,D+R组明显多于R组(P<0.05),而相应的凋亡比例分别为(9.7±1.24)%和(8.2±0.9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细胞自噬水平增高,而细胞存活率呈指数性递减(决定指数R=0.98,P<0.05).结论 塞来昔布增强辐射诱导SHG-44细胞G2/M期阻滞、促进细胞自噬、诱导细胞自噬性死亡,可能是其增加放射敏感性的机制之一.
作者:聂斌;周菊英;吴琼;王利利;徐晓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的BCR-ABL融合基因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中所占比例及其与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46例CM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的类型,并用巢式PCR方法扩增伊马替尼耐药患者的Abl激酶区约864bp碱基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双向测序并分析.结果 46例CML患者中,M-BCR占33例,其中b3a2型19例,b2a2型6例,而b3a2/b2a2共表达者8例.一些少见类型如e20a2、b2a2/e20a2及b3a2/e20a2占的比例较低.随访6例伴Abl激酶区突变的伊马替尼耐药CML患者中,b3a2/b2a2型4例.结论 典型CML患者的BCR/ABL融合基因类型以M-BCR占绝大多数,另外也可见一些其他类型;而伊马替尼耐药并检测出Abl激酶区点突变的患者中BCR/ABL融合基因类型以b3a2/b2a2居多.
作者:谷红丽;王进;秦正红;张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乳腺叶状肿瘤(PTs) 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特征,以提高该病的MRI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行MR1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s的MRI表现,包括肿瘤大小、形态学、平扫T1WI及T2W1信号的特点、动态增强表现及强化曲线类型,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7例乳腺PTs病理诊断良性4例,交界性2例,恶性1例.MRI上5例病灶>3cm,外形为分叶状,2例<3cm,外形为卵圆形;3例T1WI呈低信号,4例T1WI呈低高信号,5例T2WI呈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2例T2WI呈高信号;4例肿瘤内见不强化的囊变区;5例有T2WI、T1Wl低信号且不强化的分隔;所有PTs增强早期呈快速强化(1~2个时相),5例中后期TIC为平台型,2例中后期TIC呈渐增性强化.结论 MRI检查有助于乳腺PTs的诊断,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
作者:周丽娟;沈钧康;蒋震;冯一中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均为单侧,形状均为类圆形,其中1例位于左侧,2例位于右侧,肿瘤大者约为54 mm×60 mm,MSCT平扫时表现为稍低密度影,增强后1例表现明显均匀强化,2例表现为病灶周边明显结节状及条形强化.结论 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MSCT表现特点为平扫时病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时表现为向心性强化.
作者:刘冬;沈海林;付芳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揭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早期凝血相关因子及特异性细胞因子的动态改变,探讨其在移植相关性血栓病变及其他并发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95例接受HSCT的患者标本进行监测,观察预处理过程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后4周内患者血浆中各种指标的动态改变.根据移植后首先出现的并发症分为4组:平稳组41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组29例、血栓组6例和感染组19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SCT在预处理过程中,纤溶酶原激活剂移植物( PAI-1)水平先升高,移植当周下降,随后又逐步上升;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在血栓组有明显的升高(均P<0.001),且两者在血栓组和aGVHD组间差异亦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蛋白C(PC)水平的降低在aGVHD组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且在aGVHD与感染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预处理前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在aGVHD组已经较正常升高(P<0.01),其他患者中未见明显改变.在预处理第4天后所有患者都较前明显升高(P<0.05),预处理结束TNF-α较前降低.发生aGVHD、血栓或感染时,TNF-α均明显升高,以aGVHD组升高更为明显,血栓组TNF-α升高水平大于感染组(P<0.05).血栓和aGVHD组的TNF-α在发病前2周即有升高,感染组患者在发病前未见改变.白介素(IL)1-β在移植患者预处理各阶段未见明显变化,发生aGVHD、血栓、感染时IL1-β均有升高,以血栓组升高更明显,aGVHD组较感染组也明显升高(P<0.01).在血栓患者发病前2周明显升高,而aGVHD组于发病前1周升高.结论 (1)血浆PAI-1水平的增高可能是移植相关性血栓病变的特异性指标,提示肝静脉闭塞病(HVDD)、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2) t-PA抗原对aGVHD和血栓有鉴别诊断的意义,PC在aGVHD的早期预测方面有一定的作用.(3)预处理可造成细胞因子TNF-α释放增加.在aGVHD发生时,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且较血栓患者升高更突出;在血栓发生时,血清IL1-β含量明显升高,并高于aGVHD患者.
作者:周莉莉;朱倩;韩悦;胡璐萍;赵世香;高海丽;张威;胡晓慧;吴德沛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