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峻;吴浩荣;谷春伟;陈伟;王浩炜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检测在官颈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380例同时行HR-HPV 检测、液基细胞学检查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宫颈病变筛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以活检宫颈上皮内瘤样变Ⅰ级(CINI)及CINI以上判定为活检阳性,活检阳性组HR-HPV感染率(85.4%)与阴性组(39.1%)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CIN Ⅰ、CIN Ⅱ、CIN Ⅲ和宫颈癌组HR-HPV感染率分别为77.5%、85.3%、91.9%和100%.细胞学检查为宫颈上皮内病变阴性(NILM)病例中,HR-HPV阳性组活检阳性率(47.4%)与阴性组(28.1%)相比;意义不明确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病例中,HR-HPV阳性组活检(阳性率65.1%)与阴性组(23.4%相比;低度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HSIL)病例中,HR-HPV阳性组活检阳性率(88.6%)与阴性组(15.8%)相比;以上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HR-HPV感染率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HR-HPV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洁;平静;王俊利;常正义;庞广福;黄海玲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肿瘤细胞在单位时间内的葡萄糖利用率.方法 将数量为2.5×105的HCT116结肠癌细胞培养至贴壁,在培养基中加入3H定位标记(5位碳原子)的葡萄糖,30 min后终止反应,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滤去大分子代谢产物,通过液体闪烁计数法测量流出液中氚水的每分放射性计数,计算得到单位数目的 HCT116细胞在30min 内的葡萄糖代谢率.结果 当层析柱内的层析液体积大于5.0 ml时,层析柱对3H-葡萄糖标准液内葡萄糖的吸附率几乎达到100%(99%);30 min内3.7×105的HCT116细胞的葡萄糖代谢率约为1.23%.结论 该方法通过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同位素3H定位标记的葡萄糖,可以准确定量测定肿瘤细胞的葡萄糖代谢率,从而为研究不同种类肿瘤细胞糖代谢及能量供给提供可靠的实验方法.
作者:张昊文;刘建军;冯爽;徐媛媛;蒋昕;刘芬菊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核因子-κB(NF-κB)在胃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及RT-PCR法,检测36例胃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ERK和NF-κB的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分析组织中蛋白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1)胃腺癌组织中ERK、NF-κB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均P<0.01);(2)ERK及NF-κB在低分化、Ⅲ-Ⅳ期的胃腺癌组织中显著升高(均P<0.01),ERK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胃腺癌组织中表达升高(P<0.05),而NFκB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ERK及NF-κB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亦无相关性(均P>0.05);(3)ERK和NF-κB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653,P<0.01).结论 胃腺癌组织中ERK和NF-κB表达上调,两者的表达成正相关.两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为临床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胃癌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王翀;杨霞;李国华;吴平安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纳米化紫杉醇(TAX-NLC)与电离辐射对KB细胞杀伤的联合作用.方法 利用MTT法观察TAX-NLC、电离辐射及其二者联合对KB细胞的杀伤效应.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TAX-NLC及电离辐射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TAX-NLC较紫杉醇(TAX)对KB细胞具有更强杀伤作用,TAX-NLC或TAX与电离辐射联合作用时,随着剂量的加大,对KB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强.与同等剂量的电离辐射联合作用时,同浓度的TAX-NLC也比TAX 的作用强.同样,TAX-NLC 可以影响细胞周期再分布,使G2/M期细胞比例增加,与电离辐射联合作用时,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要强于TAX.结论 TAX-NLC 对KB细胞的杀伤作用高于TAX.TAX-NLC与电离辐射的联合效应比与TAX的联合效应要高.TAX-NLC作用机制可能是其更易通过细胞膜并在细胞中浓聚有关.
作者:刘敏;李智慧;许玉杰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自制的环孢素A壳聚糖纳米微粒[CS(CsA)-NP]对兔结膜成纤维细胞(RCFs)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第4~6代培养的兔结膜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CS(CsA)-NP、环孢素A(CsA)原药、壳聚糖纳米微粒(CS-NP)及平衡盐溶液,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对RCFs的抑制作用.结果 CS(CsA)-NP、CsA原药、CS-NP以质量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RCFs的增生.对RCFs的抑制作用CS(CsA)-NP组显著强于CsA原药组及CS-NP组(均P<0.01).结论 CS(CsA)-NP可缓慢释放药物,能有效抑制RCFs的增生,随时间延长,作用显著强于CsA原药,可作为缓释药物载体.
作者:徐学东;管怀进;顾海鹰;陈惠英;兰小川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增敏对宫颈癌HeLa细胞裸鼠移植瘤凋亡的影响.方法 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待移植瘤体积平均增至大约(5 mm×5 mm ×5 mm),将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药组、单照组和联合组,单药组和联合组每只裸鼠给予青蒿琥酯100 mg.kg-1.d-1,对照组和单照组每只裸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处理7 d,第7 d给药后单照组和联合组立即给予一次性60Co γ射线10Gy照射,照后观察14 d,14 d后剥瘤,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细胞的凋亡.结果 联合组裸鼠移植瘤瘤质量较单照组明显减小[(0.64±0.11)g vs (1.31±0.58)g](P<0.05),抑瘤率达71.17%.联合组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数较单照组显著增大[(77.5±8.07) vs (48.80±6.71)](P<0.05).结论 青蒿琥酯能明显增加HeLa细胞裸鼠移植瘤对射线的放射敏感性,作用机制与其增强射线诱导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周媛媛;封阳;曹建平;张旭光;朱巍;倪倩影;耿冲;陈光烈;罗居东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烟曲霉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细胞活性的影响规律.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定巨噬细胞吞噬烟曲霉后吞噬量的变化,同时利用MTT比色法测定巨噬细胞的细胞活性变化.结果 在吞噬初期(20min).巨噬细胞吞噬乳胶颗粒的速度明显高于吞噬孢子(P<0.05),然而终(70min)吞噬两种颗粒的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巨噬细胞吞噬休眠孢子及热灭活孢子的量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休眠孢子、热灭活休眠孢子及膨胀孢子均可显著降低巨噬细胞的细胞活性(均P<0.05),而烟曲霉菌丝和乳胶颗粒对巨噬细胞的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无色素的烟曲霉白化株休眠孢子不能使巨噬细胞活性降低(P>0.05).结论 烟曲霉孢子表面色素可能是降低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因素.
作者:陶莎;韩雪琳;张称;徐培君;黄德辉;韩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17-DMAG对缺氧模拟剂氯化钴(CoCl2)诱导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影响.方法 首先应用不同浓度的CoCl2处理HeLa细胞24h,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IF-1α蛋白表达量,然后选取浓度为200μ mol/L的CoCl2对Hela细胞进行模拟缺氧处理24 h,应用不同浓度的17-DMAG预处理细胞16h后,接受2、4、6、8Gy不同剂量的射线照射,采用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细胞的存活率,应用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 HIF-1α蛋白表达.结果 在 CoCl2浓度为200μmol/L时HIF-1a蛋白表达量强;不同浓度17-DMAG处理组的HeLa细胞在不同照射剂量组间的存活率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论(均P<0.01);17-DMAG预处理缺氧HeLa细胞后,HIF-1a蛋白表达随药物浓度增加受到显著抑制.结论 17-DMAG 预处理可增加缺氧细胞辐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HIF1a 蛋白表达而发挥作用.
作者:吴晓芬;洪承皎;张保国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T平扫联合CT灌注成像(CTP)、CT血管造影(CTA)在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发病24 h内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CI)的CVD患者,同时行CT平扫、CTP、CTA检查,CI患者在发病后2~7d行头颅CT复查,对比头颅CT复查所见梗死区及脑灌注血流图缺血区,确定缺血半暗带,所有患者作灌注参数及CTA结果分析.结果 (1)10例,11A患者CT平扫未见异常,CTP表现为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达峰值时间(TTP)延长,CTA显示7例血管狭窄;(2)35例CI患者中,CT平扫见低密度灶5例,未见异常30例.发病在6 h内的22例患者中有19例存在缺血半暗带;发病6~24 h的13例患者中2例存在缺血半暗带,梗死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及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与对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半暗带区的脑血容量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35例CTA显示有26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完全闭塞.结论 CT平扫、CTP、CTA三项联合检查对发病24h内的CVD患者,能够鉴别TIA及CI、预测CI患者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评价大血管情况,为实现溶栓的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周桂龙;姚立正;钟建国;侍海存;肖佩荣;颜利辉;王瑶;宋维根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婴儿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的治疗经验,探讨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婴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9例患儿治愈出院,围手术期死亡1例(2.5%),其余患者术后随访2~36个月,均恢复良好,紫绀消失.结论 小于1岁婴儿TOF根治术是安全可靠的,提高手术和体外循环技术水平、加强术后监护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廖健毅;徐洪军;徐永根;曹鼎方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检测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血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的基因表达水平,探讨AS发生的分子机制及预测因子.方法 AS患者120例为动脉硬化组,72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其血液中MMP-9和TIMP-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MMP-9和TIMP-1的RT-PCR产物序列与GenBank上人MMP-9 mRNA和TIMP-1基因片段完全一致.动脉硬化组的MMP-9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MMP-9基因表达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硬化组的TIMP-1基因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TIMP-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TIMP-1基因表达定量比值,动脉硬化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患者TIMP-1基因表达水平的降低与MMP-9/TIMP-1基因表达定量比值升高可能是AS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二者一起可以作为AS发生的预测因子.
作者:苏伟;高枫;龚少愚;魏慧渊;朱红俊;周春刚;陆曙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小鼠脑出血(ICH)后自噬是否被激活及NF-κB信号通路对ICH诱发的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正常昆明小鼠纹状体注射胶原酶Ⅳ建立脑出血模型,或于脑出血模型建立前5 min,侧脑室给药SN50(0.1μg/μl)或生理盐水1 μl,随机分为脑出血组、SN50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处理组,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每组分别于脑出血1 h,6 h,24 h,48 h,7 d后(5只/时间点)断头取脑,脑出血各组取出血区及周边脑组织进行免疫印记实验检测Beclin-1、Bcl-2、LC3蛋白表达水平或激活情况,SN50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处理组各时间点取出血区及周边脑组织进行免疫印记实验检测LC3蛋白激活情况.结果 小鼠脑出血后出血区及出血周边脑组织Beclin-1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以6-48 h时为显著(P<0.05);Beclin-1/Bcl-2比值随时间变化逐渐增高,以6~48 h时为显著(P<0.05);LC3被激活,随时间变化蛋白表达逐渐增加,48 h时达高峰,至7 d时仍较空白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脑出血后,SN50处理组LC3蛋白激活高于生理盐水处理组,以6~48 h时为显著(P<0.05).结论 脑出血后自噬被激活,这种激活的机制之一涉及到Beclin-1/Bcl-2比值的增加;NF-κB特异性抑制剂 SN50 促进了脑出血后自噬相关蛋白的上调表达.
作者:孙玉霞;包海军;刘伟丽;王涛;戴定坤;王龙;张璐;王尧琪;黄娅;秦正红;朱广友;陶陆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使用寒来昔布对肘关节僵硬松解术后镇痛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分析38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行松解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围手术期采用塞来昔布镇痛(实验组),19例术后使用双氯芬酸钠栓塞肛镇痛(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静息和活动痛VAS评分、盐酸布桂嗪使用情况、肘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第6、8、12、24 h和2 d实验组静息痛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24、36 h和2 d实验组活动痛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能推迟术后第1次肌内注射盐酸布桂嗪的时间,同时能减少其使用总量,胃肠道不适方面发生率小于对照组,且术后14 d肘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围手术期使用塞来昔布有助于减轻肘关节僵硬松解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麻醉镇痛剂使用量,且并发症少,有利于肘关节功能良好恢复.
作者:吴加东;刘国华;陈海娟;王玉武;吕成堂;王友华;杨惠林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电气化术结合吡柔比星灌注化疗治疗多发性浅表膀胱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应用经尿道电气化术切除多发性膀胱肿瘤46例.术后第1周开始用吡柔比星(THP)30 mg灌注膀胱,每周1次,共6次,然后每月1次,持续1年以上.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36 min,未发生大出血及膀胱穿孔等.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复发9例,复发率19.6%.结论 经尿道电气化术结合THP灌注化疗治疗多发性浅表膀胱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贾梦瑞;严春寅;李纲;黄玉华;丁翔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前景和手术关键.方法 分析腔镜下为64例甲状腺病患进行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胸乳入路33例,经颈人路手术31例.结果 33例胸乳入路患者中5例病理提示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遂再行传统甲状腺癌根治术.手术平均时间80 min,术中出血约50 ml,术后平均24~48 h拔除引流管,引流液每天约有20 ml.31例经颈入路腔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术患者手术平均时间75 min,术中出血较少,引流管放置时间平均2 d.两种手术方法术后均无皮肤瘀斑,皮下积液,皮下气肿.结论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具有手术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在选择手术入路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在美容效果上胸乳入路应该是首选的手术方式.
作者:潘峻;吴浩荣;谷春伟;陈伟;王浩炜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桡骨头切除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桡骨头置换术治疗 Mason Ⅲ型桡骨头粉碎性骨析的效果,探讨 Mason Ⅲ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35例 MasonⅢ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患者分3组进行桡骨头切除术(切除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内固定组)、桡骨头置换术治疗(置换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3组屈伸活动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切除组与内固定组在旋转活动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旋转活动度优于切除组及内固定组(P<0.05),按Broberg和Morrey功能评分切除组、内固定组和置换组分别为70.8、81.4和91.2,优良率分别为66.7%、76.9%和90.0%.三组间疗效采用Krukal-waIlisH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置换组和内固定组优于切除组.结论 对于MasonⅢ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应尽可能采取各种内固定方法保留桡骨头的完整性,对于无法复位的桡骨头骨折,采取桡骨头置换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马文明;董启榕;茅泳涛;陈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括约肌切开(ERCP/EST)取石失败后即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胆总管一期缝合的可行性.方法 35例ERCP/EST取石失败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LCBDE,其中16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缝合组);19例留置T管引流(T管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与T管组相比,缝合组在减少术后胆汁引流量、进食时间、带管时间具有优势(P<0.05);两组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近期并发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ERCP/EST取石失败后,LCBDE术中胆管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作者:周勇;王浩炜;蒋国勤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Tula理组,采用137Cs-γ射线对两组小鼠进行不同剂量单次全身照射;其中处理组小鼠在照射前1 d给予Tulasi(20 mg/kg),采用大耐受量评价Tulasi的用药安全性,观察小鼠30 d存活率、肝脏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结果 Tulasi 具有很好的用药安全性,大耐受量为275 mg/kg,能显著提高辐射小鼠的30 d生存率,处理组与对照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肝脏MDA的含量明显较处理组高,而GSH的含量则明显低于处理组,两者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Tulasi 对接受全身照射的小鼠具有明显的辐射防护作用.
作者:王利利;焦旸;徐加英;胡旭东;樊赛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不同转移能力肿瘤细胞株中八聚体结合蛋白4(Oct 4)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3对不同转移能力的肿瘤细胞株:高转移能力人乳腺癌细胞 MDA-MB231 和低转移能力人乳腺癌细胞MCF7,高转移能力人食管癌细胞Eca-109和低转移能力人胃腺癌细胞AGS,高转移能力卵巢癌细胞HO-8910PM和低转移能力人卵巢癌细胞SK-OV-3;采用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Oct 4在各株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Oct 4在6株肿瘤细胞中mRNA和蛋白水平均有表达.高转移能力细胞中mRNA 表达量较低转移能力细胞高;Oct 4蛋白红色荧光在细胞质中均有显示,在高转移能力细胞中较低转移能力细胞亮.结论 Oct 4 在高转移能力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较低转移能力肿瘤细胞高,提示与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可能存在相关性,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孙兰云;朱雪明;杨欢;温会燕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胎盘蛋白14(PP1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50例EM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为体检正常的30例女性.采用ELISA法测定EM各组血清及腹水中PP14和对照组各组血清PP14水平.结果 (1)轻型EM组增生期血清PP14高于对照组增生期(P<0.05);轻型EM组分泌期血清PP14和对照组分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EM组增生期和分泌期血清PP14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分泌期和增生期,EM组血清PP14表达水平均为重型组高于轻型组(P<0.05).在增生期EM组PP14腹水表达水平重型组和轻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泌期EM组PP14腹水表达水平重型组高于轻型组(P<0.05).(2)EM组血清PP14和腹水PP14水平呈直线正相关(r=0.674,P<0.01).结论 PP14在EM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血清PP14可能成为诊断EM的新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高红艳;沈宗姬;陈继明 刊期: 201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