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的临床特点分析

吴广洲;邓文华;于宏基;朱丹;沈振亚

关键词:食管癌, 食管癌切除术, 癌残留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1220例食管璃切除患者中发生切端癌残留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食管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为4.9%(60/1 220).根治性、姑息性食管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分别为2.1%(18/860)和11.7%(42/360)(P<0.05).食管中上段、食管下段食管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分别为6.5%及2.3%(P<0.05).癌残留与癌肿的大体类型、大小、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结论 浅表广泛型早期癌、弥漫浸润型进展期食管癌、癌肿直径>5 cm、分化程度低及癌肿浸润深肌层及纤维层者易发生癌残留.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电除颤对心肌损伤标志物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电除颤对心肌的影响.方法 对30头太湖猪进行电除颤,对除颤前及除颤后1、4、12、24、72 h电解质(K~+、Na~+、Cl~-)和心肌损伤标志物(AST、LDH、CK、CK-MB、CTnI)的含量进行比较.间时观察72 h后处死的猪心肌的病理改变,从而判断心肌损伤程度.结果 (1)电解质(K~+、Na~+、Cl~-):除颤后各时间段与除颤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肌标志物(AST、LDH、CK、CK-MB、CTn):与除颤前相比,心肌各标志物在除颤后12~72 h的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病理结果: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检查发现,除颤后心肌有心内膜水肿、心肌出血、局部心肌断裂及退行性病变等病理变化.结论 除颤对心肌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除颤后对心肌损伤的监测.

    作者:黄惠芳;朱莹;顾国浩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0例分析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主动脉壁弹性纤维层发生变性导致主动脉管径扩张和内膜撕裂,因而形成的双层管腔或血肿.它是极为凶险的血管病急症,为了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下简称彩超)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本文将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采用彩超确诊的20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许良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胃癌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测定胃癌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栓调节蛋白(TM)的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48例胃癌患者及35例正常人血浆vWF及TM含量,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的关系.结果 胃癌患者血浆vWF及TM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胃癌Ⅲ、Ⅳ期患者血浆vWF及及TM含量显著高于胃癌Ⅰ、Ⅱ期患者(P<0.01).合并感染、术后复发者及术前胃癌患者血浆vWF及TM含量分别显著高于未合并感染者、术后未复发者及手术后者(P<0.01).结论 胃癌患者内皮功能明显受损,且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沈宇;王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骨桥蛋白在胰腺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胰腺癌组织中骨桥蛋白(OPN)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将88例胰腺癌组织和11例正常胰腺组织制成组织芯片,采用二步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OPN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并对随访2个月~6年的53例作了生存分析.结果 胰腺癌中OPN阳性表达54例(61.36%).OPN表达和胰腺癌的临床TNM分期晚、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与肿瘤病理分级、部化和大小尤关(P>0.05).对随访的53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显示,OPN表达与预后有关(P<0.05).结论 OPN在胰腺癌中过表达可能参与了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OPN是胰腺癌有意义的预后指标.

    作者:刘峰;干文娟;冯一中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肝圆韧带在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肝胆胰手术及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中常常需要一种自体生物材料来覆盖肝断面、胆囊床、吻合口、裸露血管及修补穿孔,以期单减少术后瘘、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以往我们大都使用大网膜来完成此类手术,但在腹腔严重感染大网膜粘连成团,或大网膜过短,或既往手术中大网膜已被切除等情况下显然不能利用大网膜来达到目的,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更好的能够替代大网膜的自体组织.肝圆韧带位于上腹部,柔韧性好,组织结构致密,取材方便,且可剖开形成一较大的自体补片,比大网膜有其独特的优势~([1]).现将我们的使用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小华;钱海鑫;秦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诱导C57鼠获得抗β淀粉样蛋白抗体的新途径

    目的 探讨诱导C57鼠产生β淀粉样蛋白抗体的新途径.方法 收获小鼠骨髓细胞,定向培养为树突状细胞(DCs),培养期间加用突变型β淀粉样蛋白1-42多肽刺激致敏.流式细胞仪测定收获的DCs成熟度.将致敏DCs作为疫苗接种至C57鼠,以β淀粉样蛋白+氟氏佐剂接种作为阳性对照,用间接ELISA法测定小鼠的抗β淀粉样蛋白抗体滴度.结果 用突变型β淀粉样蛋白刺激DCs可促进其表面CD11c、CD86、MHC-Ⅱ及CD80分子表达从54.69%、76.68%、44.77%和58.65%分别提高到77.49%、92.76%、85.52%和75.57%.接种DCs后14 d抗β淀粉样蛋白抗体滴度开始逐渐升高,一直持续到免疫后35 d仍未见降低.相对于佐剂疫苗7 d显著升高、21 d达峰的变化曲线有所平缓和滞后.DCs疫苗免疫后平均抗体滴度高达到2 425.17倍,但比佐剂疫苗组要低(平均高3 200倍).结论 采用DCs疫苗能有效地诱导C57鼠产生足够的抗β淀粉样蛋白抗体.

    作者:罗仲秋;王金环;徐新女;冯全胜;王淑杰;林娜;刘宏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全反式维甲酸、1,25二羟维生素D3对白血病细胞株SHI-1中几种糖基转移酶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_2D_3]的作用下,白血病细胞株SHI-1中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ppGalNAcTs)和某些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GnTs)表达的变化.方法 应用RT-PCR法研究在不同浓度ATRA、1,25-(OH)_2D_3作用下,白血病细胞株SHI-1中ppGalNAcTs、GnTs表达的变化.结果 在SHI-1细胞株中,随着1,25-(OH)_2D_3浓度(10~(-8)~10~(-6) mol/L)的增加,ppGalNAcT1和T2表达增加,T3表达没有变化,T4表达减少;加入ATRA(10~(-8)~10~(-6)mol/L)后,细胞株中ppGalNAcT2、β6GnTV、O-GnT表达量升高.结论 白血病细胞株SHI-1 ppGalNAcTs各型表达水平不同;在不同浓度ATRA、1,25-(OH)_2D_3的作用下,白血病细胞株SHI-1中各型ppGalNAcTs表达变化也不同.在SHI-1细胞株加入ATRA后细胞中β2GnTI、β6GnTV发生显著变化.ppGalNAcT1、ppGalNAcT2、GnTs与白血病细胞株的分化可能有一定关系.

    作者:姜智;郭向红;仇灏;周迎会;曹婧媛;吴士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四类糖基转移酶基因在肿瘤细胞株中表达谱的研究

    目的 探讨糖基转移酶(GT)催化底物的糖基化反应.方法 采用TOPO-TA克隆法建立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ppGalNAcT)、硫酸基(磺基)转移酶(GleNAc6ST)、半乳精基转移酶(GalT)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GnT)等4类糖基转移酶的cDNA文库,并以此制成表达谱基因点阵.利用此点阵采取化学发光法检测不同肿瘤细胞株中4类糖基转移酶的相应表达谱.结果 在不同肿瘤细胞中ppGalNAcT、ClcNAc6ST、GalT和GnT基因的表达水平不一;而在同一肿瘤细胞中,4类糖基转移酶基因的表达也有差异.结论 这项研究为以后利用糖基转移酶的表达谱来检测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依据.

    作者:贾伟;徐岚;史宁;邵雪君;周迎会;吴士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急性非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126例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非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126例急性非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了解胰胆管合流异常(AJPBD)与病情的关系.结果 126例患者保守治疗后肝功能检查中总胆红素(TB)、谷草转氪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肽酶(GGT)都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AJPBD组AST、ALT和GGT高于非MP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JPBD可能是导致急性非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的重要因素.

    作者:翟年宽;顾元龙;刘敏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系统康复干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对比分析系统康复干预对伞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问卷,对因膝关节骨关节病在该院骨科行伞膝关节置换术常规治疗后,接受系统康复训练的患者(治疗组,32例)与未接受系统康复训练的患者(对照组,32例)进行回访,评定其牛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在SF-36量表的8个维度评定中,治疗组在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及精神健康等5个维度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理职能、社会功能及情感职能等3个维度方面的差异无统汁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系统康复干预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胡凤娟;杨卫新;李莉;何怀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人类β3-N-乙酰氨基葡萄糖基(β3半乳糖)转移酶β3GnT8/ GalT7的抗体制备、免疫组化分析及其亚细胞定位

    目的 探讨β3GnT8(β3GalT7,AY277592,EC2.4.1.-)基因(人类β3-糖基转移酶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的功能.方法 原核表达该蛋白,以纯化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降抗血清;以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分析其在多种组织细胞的表达情况;并通过荧光免疫细胞化学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 获得了较纯的表达蛋白和高效价、高特异性的抗血清,片且发现该蛋白大部分位于核膜周围的胞浆中;免疫组化分析显示肿瘤细胞和组织中该酶有较高的表达,与正常组织比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结论 该实验获得了β3GnT8/β3GalT7基因的蛋白质和相应抗体,并且对该蛋白进行了亚细胞定位,为对其生物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嘉梁;姜智;孙其昌;王修珍;仇灏;吴士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儿童肺炎支原体脑炎17例报告

    肺炎支原体(myeoplasma pneumoniae,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也是呼吸道以外多个脏器疾病的重要原因,而MP脑炎是MP所致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类型.现就我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收治住院的MP脑炎17例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潘乐英;汤继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淋巴管密度及功能形态与卵巢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卵巢癌组织淋巴管密度、功能形态及其在卵巢癌侵袭、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新型淋巴管内皮标志物D2-40对63例卵巢上皮性癌及3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淋巴管形态结构,并计算淋巴管密度(LVD);以CD34标记微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MVD)作为对比.并进行图像分析.分析卵巢癌中淋巴管密度及微血管密度与其分化程度、FIGO分期、腹膜种植、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D2-40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胞质;肿瘤不同区域的淋巴管密度、增殖活性和形态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较大癌巢边缘区的淋巴管密度及增殖活性较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明显提高,且管腔多呈扩张状;癌巢边缘区LVD与卵巢癌患者年龄、瘤体大小及组织类型无关(均P>0.05),与卵巢癌分化程度、FIGO分期、腹膜种植、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卵巢癌组织存在新生淋巴管,尤以癌组织边缘区明显,癌巢边缘区LVD检测可作为卵巢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及估计预后的指标.

    作者:郑艳莉;刘曼华;杨其昌;陶潜;鲁晓燕;王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25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U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LISS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25例,根据影像学测量结果及Lysholm评分标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结果 18例(72%,18/25)获随访4~32个月,平均21个月,无肢体缩短、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及内固定松动断裂;膝关节功能按Lysholm评分标准,结果为优9例,良6例,可3例.结论 USS操作简便,锁定螺钉置人角度选择性高,内固定稳定性好,避免了原始及继发复位的丢失,是手术治疗复杂股骨远端骨折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杨桢榕;蒋大庆;沈伟中;史建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均在腹部手术后5~10 d发病,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及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治愈,无肠瘘、腹膜炎或肠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多是腹腔内无菌性炎症所致的动力性和机械性并存的肠梗阻,宜保守治疗,禁忌手术.

    作者:朱学锋;李德春;朱东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虹膜氪激光联合巩膜瓣下小梁组织嵌顿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6例报告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难治性青光眼川,其发生与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有关,如视网膜静脉阻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以往多采用滤过性手术或睫状体冷冻破坏性手术,但疗效并不理想,引流物植入手术疗效较好,但手术有一定的限制并有一定的术后并发症,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自2006年2月至2008年3月,我院共为6例(8眼)NVG患者施行了虹膜氪激光联合巩膜瓣下小梁组织嵌顿术,取得较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严国明;葛倩;张宏杰;施玲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三苯氧胺对人脑胶质瘤细胞SHG-44增殖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三苯氧胺(TAM)对人脑胶质瘤细胞SHG-44增殖的影响并探究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不同浓度TAM和脑胶质瘤细胞作用,分别用细胞划痕法、~3H-TdR掺入法、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法榆测细胞转移能力、细胞DNA合成情况、细胞周期改变和细胞凋亡率及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TAM在体外能明显抑制SHG44细胞转移,抑制细胞DNA合成,且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显示细胞经TAM处理后,表现为G_0/C_1期和G_2/M期细胞所占比例增加,而S期细胞所占比例减少.用0、2、10 μmol/LTAM处理时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05±0.28)%、(7.66±0.52)%和(19.00±0.77)%,SHG-44细胞不表达雌激素受体.结论 TAM可能通过改变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脑胶质瘤细胞SHG-44的生长.

    作者:宁萍;刘芬菊;姜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人肠梗阻85例诊治分析

    随着高龄人群的增加,老年人肠梗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院自2004年至2009年共收治肠梗阻216例,其中60岁以上85例(占39.35%),现就其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作者:徐忠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Runx3、Bcl-2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Runx3与凋亡抑制因子Bcl-2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3例胃腺癌组织、19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及10例因胃良性病变行部分切除的正常胃黏膜组织中Runx3、Bcl-2的表达特征,分析其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Runx3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9.7%,明显低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68.4%)及正常胃黏膜组织(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unx3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Bcl-2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1%,明显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42.1%)及正常胃黏膜组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Runx3阳性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 Runx3蛋白低表达及Bcl-2蛋白高表达对胃腺癌发生发展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检测其蛋白表达水平对评价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成秀梅;冯一中;钱春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来氟米特与环磷酰胺治疗伴肾功能减退IgA肾病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研究来氟米特(LEF)与环磷酰胺(CTX)治疗伴肾功能减退IgA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经肾活检证实为原发性IgA肾病,伴肾功能减退但血肌酐<265 μmol/L的肾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LEF组和CTX组.LEF组初始口服LEF 50 mg/d,3 d后改为20 mg/d;CTX组每月静滴一次,每次静滴0.75g/m~2体表面积,6个月后改为3个月一次.所有患者均给予强的松0.6~0.8 mg·kg~(-1)·d~(-1)口服并规律减量.比较两组治疗12个月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1)两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5.3% & 31.3%,P>0.05;82.4% & 75.0%,P>0.05).(3)LEF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CT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CTX相比,LEF联合强的松治疗伴肾功能减退IgA肾病疗效相似,但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

    作者:孙铸兴;王凉;刘斌;吴锡平;刘晓斌;张志坚;张悦;尤宇望;单炜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