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数据挖掘的肺间质纤维化中药用药规律的研究

朱雪;陈宪海;张伟

关键词:肺间质纤维化, 中药,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摘要:目的 总结探讨治疗肺间质纤维化中药的用药规律及大多数医家对该病痛机规律的认识.方法 利用知网、维普、万方、Elsevier Science Direct数据库检索中文核心文献中治疗肺纤维化的中药复方,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对复方进行数据挖掘,对主要药物、药对(组)规律进行探讨.结果 在治疗肺纤维化的中药复方中,涉及233种药物,使用频次为6487次.其中补气药、补阴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5大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69.48%,5大类药物中出现10次以上的有72种.经关联规则分析,共得药对规则22条,药组规则16条.结论 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疾病的用药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上述5大类药物是肺间质纤维化治疗时的常用类别及药对组合.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相关文献
  • 《黄帝内经·灵枢》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学术思想探源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灵柩》缪刺论篇第六十三主要论述了缪刺论的机理、与巨刺的区别及各经脉的病症表现和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从缪刺的机理、缪刺与巨刺的区别、缪刺的临床运用等方面,概括和总结了该篇的学术思想及特点.

    作者:文琪琦;陈小丽;刘丽;李萍;魏歆然;王艳;岳增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脾虚证候、肾虚证候唾液生化指标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脾虚证候、肾虚证候状态下唾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30只6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虚证候模型组和肾虚证候模型组,每组10只,均为雌雄各半.脾虚证候模型组每只每天皮下注射利血平0.5 mg/kg体重,肾虚证候模型组每只每天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25mg/kg体重,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10 d,观察各组大鼠唾液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虚证候组、肾虚证候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唾液pH值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虚证候组Na、CK、ALT、LDH等降低,K、TP、AMY等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肾虚证候组大鼠CL、CK、ALT、AST、ALP、LDH等降低,K、P、TP、AMY等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脾虚证候组比较,肾虚证候组唾液P的浓度明显升高,AST活性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伴随着脾虚和肾虚状态的出现,唾液的pH值及相应的生化物质确实发生了变化,说明了中医学“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理论的科学性.但肾虚证候组和脾虚证候组相比较,二者除P、AST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指标上并无差异,说明涎唾都分泌于口,确实由脾肾共同所主.

    作者:巩振东;李翠娟;刘子瑄;孙理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蓝莓花色苷对过氧化氢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蓝莓花色苷对过氧化氢(H2O2)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VC-304,分别加入蓝莓花色苷10 μg·ml-1、20 μg·ml-1和40 μg·ml-1,培养24h后再加入H2O2100 μmol·L-1作用12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echst 333258染色法观察EVC-304细胞凋亡形态,试剂盒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结果 同正常组相比,H2 O2损伤组能够明显降低细胞存活率(P<0.01),细胞出现染色质固缩,核致密浓染,细胞核变小浓集的凋亡形态,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P<0.01),Caspase-3蛋白表达呈升高趋势.与H2O2损伤组相比,蓝莓花色苷20 μg·ml-1和40 μg·ml-1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1),凋亡细胞形态有所改善,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0.01),细胞内Caspase-3表达下降.结论 蓝莓花色苷对H2O2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相关.

    作者:李亚巍;昌盛;王黎明;金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名老中药炮制专家冯宝麟先生学术思想和研究经验

    冯宝麟先生是我国中药炮制科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在探索中药炮制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文章从九个方面对冯宝麟先生的中药炮制学术思想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值得我们炮制后来人学习和借鉴.

    作者:石典花;孙立立;戴衍朋;周倩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复方大黄烫伤喷膜的制备工艺优选

    目的 优选复方大黄烫伤喷膜的成膜工艺.方法 用正交设计法,以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提取液、所用成膜剂PVP-k30的量、药材粉末量为考察因素,以成膜时间,成膜质量为评价指标,筛选成膜工艺.结果 适宜的成膜工艺,即60%的乙醇提取液30ml,加入3g PVP-K30,再加入0.8g的生石膏和寒水石(2∶1)混合药材细粉.结论 优选的成膜工艺可用于复方大黄烫伤喷膜的制备.

    作者:蔡鹰;陆瑜;龚琳;刘子修;邱蓉丽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补肾活血汤对SDF-1α诱导的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补肾活血汤对SDF-1α诱导的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作用机制.方法 ①利用MTT比色法观察补肾活血汤对SDF-1α诱导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情况;②Transwell小室迁移袭实验检测补肾活血汤对SDF-1α诱导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③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补肾活血汤对SDF-1α诱导的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CXCR4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SDF-1α可明显促进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补肾活血汤可抑制MDA-MB-231细胞生长,并且呈剂量依赖型(P <0.001);补肾活血各组较SDF-1α组迁移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且呈剂量依赖关系(P<0.001);补肾活血汤能够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CXCR4蛋白表达量且呈剂量依赖关系,与时间成反比.结论 补肾活血汤可能通过SDF-1/CXCR4信号通路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和迁移.

    作者:杨争;胡金辉;王希;方颖;袁博;陈杏元;刘德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车前草多酚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评价

    目的 优化中药车前草中多酚类成分的提取工艺,并且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试验.方法 利用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和料液比.利用乙醇损伤氧化动物模型,以动物血浆中脂质氧化产物蛋白质羰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为评价指标,评价车前草提取物的体内抗氧化活性.结果 车前草中多酚类化合物的佳提取工艺为提取3次,每次20min,料液比为10∶1.动物模型评价结果表明车前草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结论 应用优化的工艺可以实现提取多酚的效率的大化,所获得的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作者:张语迟;李赛男;刘春明;唐英;李森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bcl-2及cyclinD1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对CAG模型大鼠bcl-2、cyclinD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胃复春组、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大、中、小剂量组,每组各2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予生理盐水,胃复春组予胃复春片水溶液,加味七方胃痛颗粒组予加味七方胃痛免煎中药颗粒,1次/d.连续治疗30 d后,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及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各大鼠bcl-2及cyclinD1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bcl-2、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5);bcl-2、cyclinD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加味七方胃痛颗粒组较模型组、胃复春组降低(P<0.05).结论 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各治疗组较模型组胃黏膜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表明加味七方胃痛颗粒能抑制bcl-2、cyclinD1蛋白的表达,调节细胞的凋亡和增殖,从而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病变.

    作者:王鲜庭;唐梅文;陈先翰;田惠芳;全胜源;张为;王婷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宫宁颗粒对IUD避孕大鼠子宫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宫宁颗粒诱导IUD避孕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50只已生育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宫宁颗粒组、消炎痛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应用光镜观察大鼠子宫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子宫VSMC中Bcl-2、Bax、Fas和FasL蛋白表达.结果 置入IUD后大鼠子宫内膜及血管结构功能发生异常,与模型组比较,宫宁颗粒能显著降低子宫VSMC中Bcl-2蛋白表达,增加Bax、Fas、FasL蛋白表达,并降低Bcl-2/Bax值(P<0.01),且效果明显优于消炎痛组(P<0.01).结论 宫宁颗粒可减轻大鼠子宫内膜形态学损伤,消除子宫血管构筑的异常,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升高Bax、Fas、FasL蛋白表达,降低Bcl-2蛋白表达,诱导子宫VSMC凋亡,进而达到防治置环后异常子宫出血的目的.

    作者:梁娜;许建国;徐丽;彭召云;师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绿衣枳壳中葡萄内酯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绿衣枳壳药材中葡萄内酯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Diamonsil C18(150mm ×4.6 mm,5 m),流动相:乙腈-水(80:2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324nm,柱温25°C.结果 葡萄内酯在0.088 96 ~0.533 76μg(r=0.9999)的进样量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平均回收率(n=6)为98%,RSD为0.5%.结论 该文法准确、简便,可用于绿衣枳壳药材中葡萄内酯的含量测定.

    作者:胡源祥;谭舒舒;陈海芳;宋玉鹏;杨武亮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川芎油-齐墩果酸不同配方乳膏剂的制备及稳定性考察

    目的 制备川芎油-齐墩果酸四种不同配方乳膏剂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 采用乳化法制备得到川芎油-齐墩果酸四种不同比例配方乳膏荆,然后分别对其稳定性指标进行考察,包括pH值、耐寒与耐热性、抗氧化性、失水性和离心后的稳定性.除此之外,还观察了四种乳膏荆在正置显微镜下的物理性状.结果 成功获得四种不同配方的川芎油-齐墩果酸乳膏剂,并证明其各项稳定性指标均合格.结论 四种配方川芎油-齐墩果酸乳膏剂符合制剂要求,均可用于后续动物实验,并可进一步进行成药性研究.

    作者:肖玲;崔同杰;王素娟;叶颖;张遂亮;张宏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一株产胞外多糖丹参内生真菌ZDH1-1的分离鉴定及其胞外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目的 对产胞外多糖的丹参内生真菌ZDH1-1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胞外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采用形态鉴定结合ITS序列分析对内生真菌ZDH1-1进行鉴定;采用苯酚硫酸法对内生真菌ZDH1-1胞外多糖进行含量测定;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乙醇浓度、醇沉时间、醇沉温度为自变量,胞外多糖浓度为因变量,通过Box-Behnken设计对3个自变量各水平进行二项式拟合,优选内生真菌ZDH1-1胞外多糖的提取工艺.结果 丹参内生真菌ZDH1-1胞外多糖的佳提取条件为乙醇-真菌发酵液体积比4:1,乙醇沉淀时间10h,乙醇沉淀温度12℃,ZDH1-1胞外多糖浓度为4.50mg/mL,与预测值的偏差1.96%.结论 优化的丹参内生真菌ZDH1-1胞外多糖提取工艺快速简便,稳定可靠,为丹参内生真菌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卜晓丹;牛琳琳;张睿昊;段禹尧;陈丹;常正尧;李艳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细叶石仙桃的性状和显微鉴别研究

    目的 建立细叶石仙桃的生药学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性状及显微鉴别方法对其根茎、假鳞茎进行性状特征研究,对其根、根茎、假鳞茎进行组织构造和粉末特征研究.结果 根茎表面灰棕色,有干枯的膜质鳞叶,下侧有须状细根,上侧间隔着生狭卵形至卵状长圆形假鳞茎;气微,味淡、微酸涩.其根茎、假鳞茎的横切片和粉末显微特征显示:根茎皮层和中柱宽广,皮层细胞大小不一,有限外韧型维管束散在,韧皮部外侧有半月形纤维束包绕,纤维束外缘细胞内含有硅质块.假鳞茎横切面中表皮细胞起伏呈3个深波浪形,基本组织中散生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黏液细胞,有限外韧型维管束多数,近外侧的维管束的韧皮部具帽状纤维束,其侧薄壁细胞内含圆形硅质块.根茎粉末中表皮细胞壁呈深波状弯曲,纤维束周围细胞含纵向排列的硅质块,非腺毛和网纹细胞多见.假鳞茎粉末中表皮细胞垂周壁深度弯曲,纤维束周围细胞含纵向排列的硅质块,草酸钙针晶束多见.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性状和显微鉴别方法操作简单,鉴别特征明显,可作为细叶石仙桃的鉴定依据.

    作者:张小佳;李旭梅;曾建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药油热敏灸联合解毒活血汤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50例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药油热敏灸联合解毒活血汤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00例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药油热敏灸联合解毒活血汤方法治疗,对照组口服前列舒通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30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NIH-CPSI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前列腺液(EPS)中白细胞和卵磷脂小体含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NIH-CPSI积分、EPS中白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愈显率治疗组为88%,对照组为64%,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CPSI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及EPS中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药油热敏灸联合解毒活血汤是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万春;王志强;吴事仁;陈思婷;陈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基于数据挖掘的肺间质纤维化中药用药规律的研究

    目的 总结探讨治疗肺间质纤维化中药的用药规律及大多数医家对该病痛机规律的认识.方法 利用知网、维普、万方、Elsevier Science Direct数据库检索中文核心文献中治疗肺纤维化的中药复方,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对复方进行数据挖掘,对主要药物、药对(组)规律进行探讨.结果 在治疗肺纤维化的中药复方中,涉及233种药物,使用频次为6487次.其中补气药、补阴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5大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69.48%,5大类药物中出现10次以上的有72种.经关联规则分析,共得药对规则22条,药组规则16条.结论 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疾病的用药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上述5大类药物是肺间质纤维化治疗时的常用类别及药对组合.

    作者:朱雪;陈宪海;张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槐耳减缓UUO大鼠小管间质损伤中自噬的作用

    目的 观察槐耳颗粒对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uuo)肾组织beclin-1、FN的影响来进一步阐明槐耳在急性肾损伤中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n组),模型组(UUO组),模型组+槐耳治疗组(UHE组),造模后0、3、7天分析大鼠肾组织病理损伤,血生化Scr、Urea值,beclin-1、FN的表达分布及变化.结果 ①造模后7天,UUO组较Sham组病理损伤评分和血生化指标Scr、Urea均有显著上调(P<0.05).②造模后3天、7天,UUO组beclin-1、FN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上调(P<0.05).③造模后3天、7天,槐耳治疗组较模型组Scr、U tea、beclin-1、FN均有显著下调(P<0.05).结论 梗阻性肾损伤中,槐耳可以抑制肾组织中自噬的发生,从而减缓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形成,延缓小管间质的损伤进程.

    作者:方珣;曾星若;刘昌璇;陈文莉;邵晶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食管康对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SOD、GSH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基本病机及食管康治疗RE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食管康组、中成药组(三九胃泰颗粒)、西药组(兰索拉唑+莫沙必利).采用“4.2mm幽门夹+胃底2/3结扎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相应实验处理后,观察食管下段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及大鼠食管黏膜组织SOD和GSH含量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减轻(P<0.05),食管黏膜肉眼及镜下病理改善明显,评分增高(P<0.05);食管黏膜组织SOD、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及中成药组相比,食管康组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肉眼及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西药组相比,大鼠食管黏膜SOD、GSH含量明显改善(P<0.05).结论 食管康能够明显提高RE大鼠食管黏膜SOD、GSH含量,从而促进食管黏膜损伤修复,改善RE症状.

    作者:戚经天;刘海娜;刘菊;李姿;苗嘉萌;袁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蜂毒素联合杜仲黄酮外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蜂毒索联合杜仲黄酮外用对于胶原诱导型(CIA)类风湿关节炎小鼠的影响,并观察杜仲黄酮能否有效抑制蜂毒素的溶血作用.方法 ①动物实验:采用CIA法诱导40只类风湿关节炎的小鼠,将其随机分为PBS组、蜂毒素组、杜仲黄酮组和蜂毒素联合杜仲黄酮混合给药组,同时取5只未经过任何处理的小鼠组成空白对照组.蜂毒素组每日外用蜂毒素5μl/爪(含药浓度1μg/μl),杜仲黄酮组每日外用杜仲黄酮5μl/爪(含药浓度1 μg/μl),混合给药组给药剂量相同(为蜂毒素与杜仲黄酮等比例混合制成,含药浓度为1 μg/μl),PBS组每日给等量的PBS,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连续给药15天观察小鼠的相关变化.②溶血实验:2%红细胞悬浊液中分别加入100μl的蜂毒素溶液,杜仲黄酮溶液,蜂毒素联合杜仲黄酮1∶1溶液,蜂毒素联合杜仲黄酮2∶1溶液,蜂毒素联合杜仲黄酮1∶2溶液,37℃水浴加热后过夜,肉眼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OD值.结果 蜂毒素组、杜仲黄酮组和混合给药组均对类风湿关节炎CIA小鼠在大体观察、足垫厚度、足踝宽度、TNF-α、IL-1β、IL-2、GM-CSF及影像学方面与PBS组相比,均有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蜂毒素联合杜仲黄酮组治疗效果好于两种药物单独外用;蜂毒素联合杜仲黄酮1∶1,1∶2溶液不产生红细胞溶血现象,蜂毒素组、蜂毒素联合杜仲黄酮2∶1溶液会使红细胞悬浊液产生溶血现象.结论 蜂毒素、杜仲黄酮、蜂毒素联合杜仲黄酮外用对于类风湿关节炎CIA小鼠有治疗效果,其中联合用药效果更好;杜仲黄酮可以有效的抑制蜂毒素的溶血现象.

    作者:杨亚旭;孔桂美;朱琦;卜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四川姜黄主要产区根茎和块根挥发油的比较研究

    目的 分析比较四川两个主要产区姜黄根茎和块根挥发油的含量及成分差异,为姜黄产区和药用部位的合理利用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黄根茎和块根的挥发油,计算其含量;并采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得出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姜黄不同药用部位的挥发油含量相差较大,根茎约为块根的6倍;根茎和块根样品鉴定出的主要化合物约15种左右,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萜品油烯,α-姜烯,β-没药烯,β-倍半水芹烯,姜黄酮,AR-姜黄酮等,占总组分的百分比大于90%.结论 川产姜黄植物挥发油的含量,产区间无明显差异,药用部位间差异较大;姜黄不同产区和药用部位的挥发油主成分类型及主要化合物基本相似,但主要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存在差异.

    作者:王晓宇;赵军宁;曹柳;郭俊霞;曾瑾;吴萍;李青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不同产区臭灵丹矿质元素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

    目的 将不同产区的臭灵丹区分开来,为臭灵丹资源的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了13个不同产区臭灵丹矿物质元素含量,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臭灵丹中矿物质元素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4个主成分即可对臭灵丹进行综合评价,可解释实验数据的85.842%,并将Cu、Zu、Pb、Ni、Mn、K、P确定为臭灵丹药材特征元素.结论 运用聚类分析将13个不同产区的臭灵丹分为4类,可将不同产区的臭灵丹区分开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臭灵丹的道地性.

    作者:杨新周;鲁广秋;田孟华;李亮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