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肠癌并发急性穿孔16例分析

杨晓东

关键词:结肠肿瘤, 穿孔, 并发症
摘要:回顾分析16例结肠癌并发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均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腹膜炎的症状与体征,其中15例行肿瘤切除术,1例行单纯穿孔修补术.结果:14例临床治愈,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肿瘤性消耗.认为提高结肠肿瘤性穿孔的诊断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手术一期切除肿瘤是佳的治疗选择.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TGF-β1和CD105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TGF-β1和CD105在胰腺癌生长、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为对患者进行预后判断及生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GF-β1、CD105在52例胰腺癌和10例非肿瘤性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TGF-β1在非肿瘤性胰腺组织、胰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和80.77%,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的表达强度与胰腺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呈正相关(P<0.01).在52例胰腺癌中,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MVD)明显高于非肿瘤性胰腺组织(P<0.01).胰腺癌分化程度越低,CD105标记的MVD值越高,并且TNM分期Ⅲ、Ⅳ期MVD值显著高于Ⅰ、Ⅱ期(P<0.01),淋巴结转移组的MVD值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此外,生存单因素分析TGF-β1、CD105与胰腺癌的预后有关(P<0.01).结论 TGF-β1和CD105在胰腺癌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黄文亭;冯一中;顾永平;柴玉海;李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在创伤愈合中VEGF和Ang-1表达的生物动力学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大鼠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促血管生成素-1(Ang-1)表达的动态变化,阐明其在组织修复血管再生中的作用.方法在大鼠背侧切开皮肤全层建立大鼠创伤模型,不同时间后活体取材,应用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和Ang-1的蛋白表达.结果伤口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毛细血管在伤后第3 d即见增多,伤后第7 d达高峰,随后逐渐减少.血管内皮细胞胞浆VEGF蛋白表达在伤后第1 d呈阳性,伤后第3 d呈强阳性,伤后第5 d呈阳性,而于伤后第7 d阳性程度逐渐减弱.伤后第1~14 d VEGF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血管内皮细胞胞浆Ang-1蛋白表达在伤后第1 d部分呈阳性表达,部分呈弱阳性表达,在伤后第3 d呈阳性表达,伤后第5、7 d呈强阳性、阳性表达,随后阳性程度逐渐减弱,伤后第3~21 d Ang-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VEGF和Ang-1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强度与组织损伤愈合程度密切相关,在创伤愈合过程中互相协调、促进并调节血管肉芽组织的生长和成熟.

    作者:潘秀花;杨占山;杨淑琴;岳凌;潘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胰岛素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构建携带胰岛素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使其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内稳定表达.方法通过RT-PCR法从人胰腺组织中提取胰岛素基因片段,并将其连接入逆转录病载体pLNCX,经包装细胞PT67的包装后,获得含外源性胰岛素基因的病毒颗粒(病毒滴度达4.2×106 cfu/ml)并感染hMSCs,经过G418筛选后,用RT-PCR法、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葡萄糖刺激试验分析胰岛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携带胰岛素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成功,转导入hMSCs后能够稳定表达胰岛素基因,并分泌至细胞外持续3周以上,但对葡萄糖刺激无明显反应.结论重组人胰岛素基因逆转病毒载体能够将胰岛素基因导入hMSCs并稳定表达.

    作者:王志伟;钱海鑫;陆玉华;朱铭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T淋巴细胞亚群与病情活动性、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APAAP法对78例SLE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作检测,分析SLE活动情况、肾脏损害与细胞免疫学指标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活动期组SLE患者与非活动期组相比,CD3+、CD8+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而CD4+细胞数、CD4+/CD8+比值无明显差异;伴有肾脏损伤患者,NK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而CD8+、CD3+、CD4+/CD8+比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CD3+、CD8+细胞数的降低与疾病的活动度有关,CD4+细胞及CD4+/CD8+比值不能反映其病情活动;而NK细胞数量的减少往往与肾脏损害有密切关系.

    作者:姚艳华;陈志伟;顾国浩;邓迎苏;高纯;喻云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我院手术野皮肤消毒情况调查

    随机抽样调查该院某一天的手术患者术前皮肤准备情况和直接观察外科医生对手术野皮肤的消毒情况.结果发现,术前患者皮肤准备仍以剃毛为主(75%),剃毛的时间多选择在手术前一日(68%);手术野皮肤消毒,各科医生操作程序不统一.认为制定术前规范和操作程序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吴影秋;刘月秀;冯薇;吴旭琴;吴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2002年至2004年我院尿路感染菌谱监测及耐药趋势分析

    对该院3年来收治的尿路感染患者,采用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并作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法).结果显示尿路感染以大肠埃希菌常见,构成比逐年上升;其他依次为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屎肠球菌、金黄葡萄球菌;真菌感染构成比呈上升趋势;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表现为多重耐药.认为定期监测尿路感染菌谱及耐药性变化对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金东华;石永兵;张文娟;沈华英;施晓松;周惠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三维重建的研究

    目的通过咽鼓管三维重建来探讨咽鼓管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探索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方法随机选取分泌性中耳炎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对每例患者均进行耳镜检查和听力检查.对所有患者在捏鼻鼓气(Valsalva法)时行双侧咽鼓管螺旋CT扫描,对获得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绝大部分患者咽鼓管通气正常,未发现器质性疾病,只有少数患者(4例)发现了器质性疾病.结论咽鼓管三维重建能够揭示一些不明原因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有助于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于亚峰;周维镕;包雪平;李敏;胡振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三联一周疗法对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观察

    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将30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患者分为EAC及EFA组,疗程7 d.结果:EAC组、EFA组DU愈合率分别为100%、93.3%;EAC组、EFA组Hp根除率分别为100%、93.3%;EAC组、EFA组消化道症状消除率均为93.3%,缓解率均为6.7%.EFA组见不良反应2例.结果表明,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三联一周疗法是治疗Hp相关性DU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徐晓;徐小明;陈卫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缺氧复氧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tPA、PAI-1的影响及辛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缺氧复氧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tPA、PAI-1的影响及辛伐他汀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使用自制的缺氧小室对ECV304进行缺氧复氧处理.第一组:仅进行缺氧复氧处理.第二组: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0.1、 1.0、 5.0 、10.0 μmol/ L)以及10.0 μmol/ L辛伐他汀+0.2 mmol/ L甲羟戊酸预处理ECV304后再行缺氧2 h、复氧2 h处理,其对照组未加药物.用ELISA法分别检测培养液中tPA、PAI-1的含量.结果复氧2 h、4 h培养液中tPA浓度明显增加,缺氧2 h和复氧2 h、4 hPAI-1浓度明显增加;5.0、10.0 μmol/L辛伐他汀预处理组PAI-l浓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同时用辛伐他汀和甲羟戌酸预处理内皮细胞则以上作用消失.结论缺氧复氧刺激使ECV304分泌tPA、PAI-1增加;辛伐他汀可减少缺氧复氧应激下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AI-1,对tPA无影响,减少PAI-1/tPA比值,该作用可被甲羟戊酸逆转.

    作者:罗文平;刘志华;李红霞;程绪杰;宋建平;蒋庭波;杨向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儿闭合性肾外伤51例诊治分析

    回顾性分析儿童闭合性肾外伤51例.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CT和B型超声检查,手术探查者术前行静脉肾盂造影术(IVU).45例行保守治疗,1例行肾缝合术,1例行肾盂输尿管端端吻合术,3例行患侧肾切除术,1例合并血腹行剖腹探查发现患肾周围后腹膜血肿,无活动性增大倾向,保留肾脏.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以上,肾功能改善.认为肾损伤程度的正常评估可依据CT首选检查,肾脏Ⅰ~Ⅲ级损伤和血流动力性稳定的Ⅳ级损伤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行保守治疗.

    作者:洪志华;周云;严向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在膀胱移行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在膀胱移行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术前未经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的膀胱移行细胞肿瘤和20例膀胱非肿瘤性病变的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 FHIT蛋白在膀胱病变的肿瘤与非肿瘤之间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FHIT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肿瘤不同分级中随恶性程度的增高,表达减少,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P<0.0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不同临床分期中随分期的增高,表达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FHIT与膀胱肿瘤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望成为一种新的预后指标用于临床监测.

    作者:何崇生;黄剑飞;陈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以急性感染性血管内溶血为表现的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一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对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性急性血管内溶血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并发感染性急性血管内溶血的诊断及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经联合化疗及抗生素、强的松治疗,溶血消失,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结论急性白血病并发急性血管内溶血常为细菌感染所致,在化疗同时,应加强抗感染治疗.

    作者:龙启强;张日;何雪峰;周亚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贫血患者网织红细胞3个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

    测定网织红细胞(RET)百分比、网织红细胞平均体积(MRV)、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MI)等新型参数对贫血的初筛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本文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 65例贫血患者抗凝全血标本的百分比、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MI)和网织红细胞平均体积(MRV)3个参数.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黑蜂蜂胶抗辐射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黑蜂蜂胶对3.0 Gy 60Coγ射线照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和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18只,随机均分为蜂胶预防组、蜂胶治疗组和单纯辐射组3组,于照射后动态观察大鼠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照射前、后给予蜂胶,能明显减轻辐射所致血清SOD活性的下降,并且抑制MDA含量的升高.结论蜂胶具有一定的抗辐射损伤作用.

    作者:聂继华;仲恒高;丁建松;李建祥;曹毅;童建;周建伟;金念祖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米非司酮联合MTX单次肌肉注射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疗效分析

    对48例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者采用米非司酮+MTX联合治疗.结果:米非司酮+MTX联合治疗的治愈率为90%,一个疗程成功率为84.4%,治疗中无明显副反应.认为米非司酮联合MTX单次肌肉注射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安全有效,方法简单,副作用小,可作为临床治疗方案之一.

    作者:朱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子痫前期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血液脂类变化的分析

    将妊娠32~40周的正常妊娠、子痫前期(PE)、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分成三组,均为初产妇,年龄23~32岁.对未采用任何治疗者抽取空腹8 h的肘静脉血,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磷脂(PL)、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及胆酸(TBA)的水平.结果:TG、TC水平,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FFA、PL及TBA水平,均以ICP组为高(P<0.05).结果表明:ICP、PE的发生与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无关,ICP亦存在着高水平的游离脂肪酸,磷脂的升高具有保护作用.认为FFA和PL可作为子痫前期和ICP的监测指标.

    作者:谢滟;杨伟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危重病治疗中的应用

    对经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治疗的重症患者26例按病因分类,并分析治疗前后肾功能、血气、电解质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1例难治性心衰和1例肾病综合征经超滤后好转,1例感染性休克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36 h后血压稳定,10例慢性肾衰合并低血压者肾功能改善且治疗中生命体征平稳,1例脑出血合并肾衰者病情好转,1例死亡.认为CBP能有效减少感染性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慢性肾衰行血液透析治疗致低血压者行CBP治疗安全有效;CBP治疗脑出血合并肾衰不会增加颅内压.

    作者:宋锴;石永兵;沈华英;施晓松;金东华;姜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术后静脉镇痛并发恶心、呕吐的防治210例分析

    对21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使用不同药物配方,观察其对自控静脉镇痛所致恶心、呕吐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术后静脉镇痛应用氟哌利多、地塞米松、恩丹西酮或三种药物相加均可明显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其中地塞米松加恩丹西酮的效果佳.

    作者:冯昌栋;秦帆;张慧娟;杨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外伤性大脑镰旁血肿的诊断和治疗分析

    分析19例外伤生大脑镰旁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治愈18例,另1例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发现外伤性大脑镰旁血肿患者早期意识障碍不严重,其典型表现为对侧下肢单瘫或对侧偏瘫,下肢重于上肢,称为大脑镰综合征.认为头颅CT显示大脑纵裂池增粗的高密度影直径≥1 cm及pseudodelta征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标准;以神经功能障碍或病情稳定与否来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夏为民;龚德生;王穗暖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hHCN2基因的表达和电生理记录

    目的将hHCN2基因有效转染到HEK293细胞,建立一种研究心肌离子通道的有效模型.方法采用Lipofactamine2000脂质体将hHCN2基因转染HEK293细胞,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克隆hHCN2基因表达的情况.结果 pcDNA3-hHCN4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K293细胞3 d后,记录到转染成功的hHCN2基因编码的通道电流.结论该实验采用的技术稳定可靠,为开展克隆离子通道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欣;白霞;杨向军;周玲;蒋彬;李红霞;程绪杰;蒋文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