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茧症6例诊治分析

谢于;李德春

关键词:腹茧症, 诊断, 治疗
摘要:腹茧症是一种少见的腹部疾患.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而不易确诊.但随着对此病认识的加深,近年不断有报道.现对1997年至2004年来我们收治的腹茧症6例分析如下.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Survivin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Survivin的蛋白产物在原发性胆囊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特点.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原发性胆囊癌中Survivin的表达,并以同期20例慢性胆囊炎作对照.结果①原发性胆囊癌的Survivin基因蛋白产物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其相应的良性对照组.②Survivin在低分化、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组的表达率明显高于高中分化、无转移组.③Survivin阳性患者的生存率低于Survivin阴性患者.结论在原发性胆囊癌细胞中Survivin表达上调,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检测Survivin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有助于反映原发性胆囊癌的生物学特性,为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指标,并为干预性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牛坚;陆艺;钱海鑫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辐照同种异体血管移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在不用免疫抑制的条件下,开展同种异体血管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1)在无菌条件及无创伤原则下切取Wistar大鼠股动脉,-10℃~-20℃保存或真空包装常温保存,16 kGy 60Co γ射线照射.(2)分辐照同种异体血管移植组、新鲜同种异体血管移植组和新鲜自体血管移植组进行血管移植.于移植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5个时间点观察移植血管的通畅率,并取材作组织学检测.结果:(1)辐照处理的同种异体动脉无任何组织学结构改变,肉眼观察外形无明显变化.(2)辐照同种异体血管移植组、新鲜同种异体血管移植组和新鲜自体血管移植组移植血管的通畅率分别为90%(27/30)、30%(9/30)和93.3%(28/30).辐照同种异体血管移植组和新鲜自体血管移植组移植后2周移植血管内膜出现内皮细胞,移植后3个月移植血管内膜内皮细胞覆盖完整.新鲜同种异体血管移植组移植早期有淋巴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有明显血管结构破坏出现,移植血管内膜未见内皮细胞覆盖.结论辐照同种异体血管完全符合理想的血管移植物所具备的条件;在不使用任何免疫抑制的条件下,应用辐照同种异体血管进行同种异体血管移植是可行的.

    作者:沈国良;钱海鑫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甲氧雌二醇对大肠癌肝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剂甲氧雌二醇(2-methoxyestradiol,2-ME)对大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人大肠癌低分化腺癌细胞株LS174T注射入裸鼠的脾脏后,将脾脏切除,建立类似于临床的大肠癌肝癌转移裸鼠模型.建模后第3周开始分组治疗,注射PBS 100 mg/kg(对照组)、2-ME50 mg/kg、2-ME100 mg/kg、2-ME150 mg/kg(治疗组).第7周处死动物,测量肝脏转移肿瘤瘤重、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抑瘤率、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结果肝脏转移肿瘤瘤重分别为1.28±0.31 g、0.72±0.18 g、0.48±0.12 g、0.21±0.08 g;MVD分别为17.5±5.8、9.1±2.7、3.3±1.3、0.85±0.6;抑瘤率分别为0%、43.8%、62.5%、83.6%;AI分别为4.56±2.71、7.21±4.25、17.35±4.78、20.15±5.34.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大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抑制作用与2-ME有剂量相关性.结论 2-ME通过抗肿瘤血管生成,并诱导大肠癌细胞的凋亡,对体内大肠癌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作者:马震宇;邢春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肾病41例疗效观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随着糖尿病的发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病有进展速度快、进入临床肾病期就难以治疗等特点,因此及早进行干预显得特别重要.低蛋白饮食、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是公认的治疗措施,但是减少尿蛋白的措施比较少[1].2004年11月至2005年5月我科应用注射和口服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肾病41例,疗效明显.

    作者:宗海军;董吉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稳定颈动脉斑块脑梗死患者的血hs-CRP水平研究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性与脑梗死的关系,寻找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斑块可能的血清学标志.方法对88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成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同时行血高敏C-反应蛋白(hs_CRP)水平检测.结果①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0例(79.55%),其中36例(40.91%)伴不稳定斑块且多位于梗死侧,梗死侧不稳斑块构成比显著高于非梗死侧(P<0.001).②不稳定斑块组hs_CRP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及对照组;危险度分析显示血hs_CRP水平升高易发生不稳定斑块(OR=2.05,95%CI 1.419~7.3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_CRP与不稳斑定块有关(P<0.05).结论①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关系密切.②hs_CRP可能是一项独立的反映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血清标志物.

    作者:张文跃;赵合庆;李文;包仕尧;余荣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期与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期(CML-BC)与急性白血病(AL)的免疫表型特征.方法采用一组单克隆抗体和四色流式细胞术对58例成人CML-BC及同期420例AL患者骨髓标本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58例CML-BC中,CML-AML占77.6%,CML-ALL占13.8%,CML-MAL(混合性白血病)占5.2%;AL中,AML占66.2%,ALL占32.9%,MAL占1.0%.CML-AML中,CD7及CD34表达高于AML;CML-BC和CML-AML中CD7与CD34共阳性表达分别高于AL和AML(P<0.05).276例AML中,纯型占62.3%,变异型占37.7%;130例ALL中,纯型占44.6%,变异型占55.4%;42例CML-AML中,纯型占59.5%,变异型占40.5%;8例CML-ALL中,纯型与变异型各占50.0%.结论 CML-BC中干祖细胞阶段的抗原较AL高表达,变异型CML-BC与AL比例相当.

    作者:朱雨;李建勇;吴雨洁;宋君红;郑文娟;杨慧;张建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睾丸扭转中的诊断价值及意义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5例睾丸扭转患者进行检查,结合手术病理情况,对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睾丸扭转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彩色多普勒诊断睾丸扭转符合率达100%.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睾丸扭转准确率高,可作为睾丸扭转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郑爱英;蔡晓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鼻咽癌患者血清IL-10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水平的检测在鼻咽癌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0例鼻咽癌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IL-10水平,并对部分患者放疗前后的血清IL-10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结果鼻咽癌患者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5);Ⅰ和Ⅱ期患者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Ⅲ和Ⅳ期患者(P=0.011);有颈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稍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获得肿瘤局部控制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放疗前(P<0.001).结论血清IL-10水平检测在鼻咽癌的诊断、分期和疗效观察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先明;徐钢;田野;陈亦欣;吴冬;闫茂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外伤性大脑镰旁血肿的诊断和治疗分析

    分析19例外伤生大脑镰旁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治愈18例,另1例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发现外伤性大脑镰旁血肿患者早期意识障碍不严重,其典型表现为对侧下肢单瘫或对侧偏瘫,下肢重于上肢,称为大脑镰综合征.认为头颅CT显示大脑纵裂池增粗的高密度影直径≥1 cm及pseudodelta征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标准;以神经功能障碍或病情稳定与否来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夏为民;龚德生;王穗暖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黑蜂蜂胶抗辐射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黑蜂蜂胶对3.0 Gy 60Coγ射线照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和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18只,随机均分为蜂胶预防组、蜂胶治疗组和单纯辐射组3组,于照射后动态观察大鼠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照射前、后给予蜂胶,能明显减轻辐射所致血清SOD活性的下降,并且抑制MDA含量的升高.结论蜂胶具有一定的抗辐射损伤作用.

    作者:聂继华;仲恒高;丁建松;李建祥;曹毅;童建;周建伟;金念祖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n,IAP)livin两种异构体livin-α和livin-β mR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Bladder,T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TCC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0例TCC患者的肿瘤组织、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和2例外伤所致的膀胱破裂患者的膀胱组织中livin-α和livin-β mRNA的表达.结果 30例TCC组织中livin mRNA表达阳性率为16.7%,其表达阳性的病例病理分级均为Ⅲ级,肿瘤均侵及深肌层.而3例BPH患者和2例膀胱破裂患者的膀胱组织livin mRNA表达均呈阴性.结论 livin可作为 TCC的分子标记物,可成为对TCC恶性程度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作者:曾剑;温端改;侯建全;何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腹茧症6例诊治分析

    腹茧症是一种少见的腹部疾患.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而不易确诊.但随着对此病认识的加深,近年不断有报道.现对1997年至2004年来我们收治的腹茧症6例分析如下.

    作者:谢于;李德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母乳性黄疸患儿体液免疫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患儿体液免疫的变化特点,并分析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体液免疫各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观察组选择母乳性黄疸患儿38例,按血清胆红素水平分为A组(血清胆红素<205 μmol/L)和B组(血清胆红素≥205 μmol/L);对照组选择健康儿40例为C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23,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结果 B组CD23、IgA、IgG、IgM明显低于A组及C组(P<0.01),A组CD23、IgA、IgG、IgM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母乳性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稍增高即可降低患儿的体液免疫功能.

    作者:朱国际;陆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喜普妙与百优解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口服喜普妙或百优解治疗抑郁症各50例,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周末评定药物疗效和副反应.结果:两组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从疗后2周至6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两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TESS评分百优解组一些因子分显著高于喜普妙组(P<0.05).认为喜普妙治疗抑郁症疗效好,副反应小,服用方便、安全,可首选使用.

    作者:唐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以急性感染性血管内溶血为表现的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一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对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性急性血管内溶血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并发感染性急性血管内溶血的诊断及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经联合化疗及抗生素、强的松治疗,溶血消失,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结论急性白血病并发急性血管内溶血常为细菌感染所致,在化疗同时,应加强抗感染治疗.

    作者:龙启强;张日;何雪峰;周亚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药物干预对帕金森病大鼠行为的影响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帕金森病(PD)异动症(LID)模型,观察大鼠在药物干预前后的行为改变.方法选取内侧前脑束(MFB)注射6-OHDA建立单侧毁损PD鼠模型,给予左旋多巴(L-dopa 20 mg·kg-1·d-1)及生理盐水(NS,2 ml)干预满1个月,并设正常对照.观察大鼠的行为并每周1次阿朴吗啡诱发旋转行为,每2两次异常不自主运动(AIM)评分.结果 MFB注射点造模成功率为75%,PD大鼠的行为改变有一定的规律性,其旋转速度存在先升后降的现象;AIM评分显示异动症发生率为72%.结论选择MFB注射点造模成功率高;PD大鼠行为变化有规律性;LID的发生与波动用药、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蔡秀英;孔小明;费娜;孔岩;刘春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三联一周疗法对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观察

    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将30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患者分为EAC及EFA组,疗程7 d.结果:EAC组、EFA组DU愈合率分别为100%、93.3%;EAC组、EFA组Hp根除率分别为100%、93.3%;EAC组、EFA组消化道症状消除率均为93.3%,缓解率均为6.7%.EFA组见不良反应2例.结果表明,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三联一周疗法是治疗Hp相关性DU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徐晓;徐小明;陈卫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及凝血酶敏感蛋白1在狼疮性肾炎中的意义

    目的检测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浆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含量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的活性水平,以探讨TSP1及ADAMTS13在LN中的意义.方法用TSP1检测试剂盒和残余胶原结合试验(R-CBA)对31例LN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TSP1及ADAMTS13的活性水平进行检测,并与2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及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 LN及TTP患者血浆vWF:A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ADAMTS13活性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TTP患者TSP1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LN患者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别(P>0.05).18例肾活检的LN患者中,Ⅳ型患者的ADAMTS13活性低,其余三型间无显著性差别,TSP1各型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ADAMTS13活性低下参与LN的发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LN病理类型的轻重,而ADAMTS13活性低下及TSP1水平下降共同参与TTP的发病机制.

    作者:卢国元;刘芳;郭小芳;王兆钺;苏健;白霞;阮长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优化条件的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5种不同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条件,找到一种能在质和量上均能满足需要的体外培养条件.方法使用Percoll-Paque液(1.073 g/ml)分离人骨髓血,采用DMEM+15%的小牛血清、人体白蛋白、人血清、脐带血清及MesenCult培养基,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动态观察hMSCs的生长状况、细胞数量变化,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纯化状况.结果 5种培养条件在一定时相内均能获得较为纯化的hMSCs,但在生长速度和纯化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 Mesen Cult是一种较为优秀的hMSCs培养基,胎儿脐带血清培养也能在短期内获得足量纯化的hMSCs,人血清的使用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金钧;黄坚;吴思荣;惠国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吻合器痔环切除术与传统的痔切除术的疗效对比观察

    对比观察吻合器痔环切除术52例和传统痔核切除术30例的术后不适及并发症.结果:两组间术后烦躁、切口渗血、止痛剂的应用、镇痛泵的应用、术后第一次大便时便中带血、尿潴留、尿管留置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肛周肿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9~12个月,两组均无复发,无肛门狭窄及大便失禁等并发症.认为吻合器痔环切除术是治疗内痔及混合痔的一种新技术,具有手术简单、术后恢复快、痛苦少、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陶桂珍;吴浩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