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树突细胞浸润和VEGF表达关系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穆传勇;黄建安;闫廷赞;杨新静;雷伟

关键词:肺癌, 树突细胞, VEGF, MVD
摘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和树突细胞浸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经外科手术切除的43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15例癌旁组织标本中CD1α、CD83、VEG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表达情况.结果 (1)肺癌组织中CD83阳性细胞表达率较癌旁组织减少,VEGF和CD34阳性细胞表达率较癌旁组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有淋巴结转移组的CD83阳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Ⅲ期肺癌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P<0.05);(3)肺癌组织VEGF阳性表达组中CD83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而MVD明显增加,与VEGF阴性表达组相比差异均有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与肺癌组织中浸润树突细胞(TIDC)的成熟存在负相关,可能参与肺癌组织微血管形成和肿瘤的免疫逃逸.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GSH逆行髁上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

    应用GSH逆行髁上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35例(其中一例为双侧),采用AO分类法:A1型2例,A2型5例,A3型8例,C1型2例,C2型18例,C3型1例.均采用切开复位GSH逆行髁上髓内钉内固定.探讨应用GSH逆行髁上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所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按Kolmert功能评分标准,优20例,良11例,可4例,优良率88.6%.提示GSH逆行髁上髓内钉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内固定方式.

    作者:王黎明;孙锋;倪善军;吴耀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mIL-10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制备

    目的 构建小鼠白介素-10(mIL-10)重组腺病毒真核表达载体,为其体外表达及动物体内试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以pORF5-mIL-10质粒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回收mIL-10,将其定向连接到腺病毒载体pSGCMV中,构建pSGCMV-mIL10质粒.此质粒与5型腺病毒质粒pBGHE3通过Lipofectamine 2000共转染至293细胞,经同源重组产生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5-mIL-10.纯化后Ad5-mIL-10在293细胞大量扩增并通过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测定其滴度.结果 扩增所得mIL-10经酶切鉴定、PCR扩增、DNA测序均证实为小鼠白介素-10,重组腺病毒Ad5-mIL-10经PCR鉴定正确,滴度达2.5×1010pfu/ml.结论 成功构建了Ad5-mIL-10重组腺病毒载体系统,为研究IL-10在临床移植中的免疫学作用及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作者:陈峰;吴德沛;符粤文;常伟荣;朱子玲;冯宇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附4例报告)

    回顾性分析采用完全腹腔镜下和腹腔镜辅助下完成的4例胃癌根治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初步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进展期胃癌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 :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D2),无中转开腹;术中平均失血100 ml,手术耗时平均320 min,术后胃肠蠕动恢复时间平均3.5 d;术后未出现特殊并发症;随访1~8月患者各项指标无异常.提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技术上可行,近期效果良好.

    作者:邢春根;王浩炜;龚巍;吴永友;危少华;吴浩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经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的手术配合技巧

    回顾分析21例经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探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配合技巧.结果 :21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90~210 min,出血量50~80 ml,未发生由于器械故障或手术配合不良致手术时间延长或改变术式,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提示:术前充分的准备,并取得患者的佳配合;术中熟练的配合技巧;术后注重器械的处理及保养工作是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作者:徐佩君;耿息风;徐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应用髓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

    应用髓内固定技术治疗转子下骨折22例,对稳定型骨折应用普通带锁髓内钉内固定,不稳定型应用第二代髓内钉(Gamma钉、重建钉、PFN)内固定.评价其临床疗效.探讨应用髓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 :22例患者均获随访,总体疗效满意.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提示:髓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中疗效优良,应作为手术方式的首选.

    作者:史金辉;杨惠林;姜为民;周峰;王遥伟;王根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IgA肾病小管间质病变TGF-β1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IgA肾病(IgAN)小管间质病变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43例IgAN患者行肾活检,按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积分大小分级,用ELISA法检测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视黄醇蛋白(RBP)、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TGF-β1.结果 IgA肾病的病理类型与其间质损害程度存在相关性,43例IgAN尿α1-MG、尿RBP、尿β2-MG、血TGF-β1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IgAN小管间质病变与尿α1-MG、尿RBP、尿β2-MG、血TGF-β1均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血TGF-β1可作为诊断IgAN小管间质损伤又一可靠指标.

    作者:熊佩华;费梅;张玲;陈爱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树突细胞浸润和VEGF表达关系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和树突细胞浸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经外科手术切除的43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15例癌旁组织标本中CD1α、CD83、VEG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表达情况.结果 (1)肺癌组织中CD83阳性细胞表达率较癌旁组织减少,VEGF和CD34阳性细胞表达率较癌旁组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有淋巴结转移组的CD83阳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Ⅲ期肺癌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P<0.05);(3)肺癌组织VEGF阳性表达组中CD83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而MVD明显增加,与VEGF阴性表达组相比差异均有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与肺癌组织中浸润树突细胞(TIDC)的成熟存在负相关,可能参与肺癌组织微血管形成和肿瘤的免疫逃逸.

    作者:穆传勇;黄建安;闫廷赞;杨新静;雷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高热惊厥患儿免疫球蛋白的变化

    检测22例上呼吸道感染合并高热惊厥患儿(观察组)和22例无高热惊厥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的血清IgG、IgA,并作对比研究.探讨高热惊厥与免疫球蛋白的关系.结果 :高热惊厥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IgM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提示:高热惊厥患儿存在IgG、IgA水平低下.适当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对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防止疾病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锦萍;赵青萍;缪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脑微透析法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脑内兴奋性氨基酸的动态变化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大脑中枢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变化,探讨微透析技术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以及脊髓损伤与大脑中枢反应的关系.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为损伤组、对照组和正常组,损伤组定位脑内纹状体,运用微透析技术检测大鼠脊髓损伤前1 h,损伤后0.5 h,2 h,6 h,24 h,72 h其脑细胞外液(ECF)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选取谷氨酸含量([Glu]d)和天门冬氨酸含量([Asp]d)为兴奋性氨基酸的主要参考值.结果 大鼠脊髓损伤0.5 h后脑内[Glu]d和[Asp]分别为损伤前基础值的(402±10)%、(642±7)%(P<0.01),然后逐步回落,于伤后24 h大致恢复正常.结论 由于谷氨酸,天门冬氨酸是大脑内重要的兴奋性氨基酸递质,因此脊髓损伤后脑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一过性升高提示大脑皮质、脑干网状结构正常状态对脊髓易化作用在脊髓损伤后所依赖的神经递质水平受到显著影响,而且微透析技术可以较好地检测其动态变化.

    作者:俞晨;徐又佳;张志琳;董启榕;郑祖根;张震东;马勇;高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云克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用云克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108例,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探讨云克治疗AS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经云克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有好转.108例AS患者,显效57例(52.8%),有效38例(35.2%),无效13例(12.0%),总有效率为88.0%.此药在减轻疼痛、消除肿胀、增强免疫功能等方面疗效显著,尤其在改善晨僵、关节功能受限和降低血沉速度等方面为明显.提示云克作为一种新型治疗AS药物,具有使用简便、安全,疗程短,疗效满意,标本兼治,毒副作用小,消炎镇痛效果好的特点.值得临床使用与推广.

    作者:桑士标;吴翼伟;苏成海;张玮;董慎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双氯芬酸钠片剂与胶囊剂的体外溶出度分析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不同厂家双氯芬酸钠制剂的含量及溶出度,为该药的质量控制及处方工艺评定提供方法和参数.结果 :参数m(形状参数)(P<0.01)有极显著差异,α(位置参数)(P<0.05)有显著差异,Td(特征数)(P>0.05),两个厂家制剂溶出度无明显差异.提示:为了确保双氯芬酸钠制剂的临床疗效,应对其进行体外溶出度的测定.

    作者:金奕;程宗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促排卵联合Hepes培养液洗涤精液官腔内人工授精的临床应用

    对91对不孕夫妇(105个周期)采用CC/HMG促排卵联合Hepes培养液洗涤精液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探讨促排卵联合Hepes培养液洗涤精液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的临床妊娠率.结果 :105个周期的临床妊娠率为19.05%,精液洗涤后精子授精能力显著高于洗涤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CC/HMG促排卵联合Hepes培养液洗涤精子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助孕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薛惠英;左阳花;范雪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抑癌基因RASSF1A在肝癌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RASSF1A在肝癌组织以及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4例手术切除的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以及4株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BEL7402和BEL7703(由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提供).用RT-PCR和Northern Blot的方法来分析基因RASSF1A在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67%的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未检测到RASSF1A的mRNA,而相应的癌旁组织中仅33%的样本未表达RASSF1A;75%(3/4)肝癌细胞株也未表达RASSF1A.结论 RASSF1A在肝癌中是一潜在的抑癌基因,RASSF1A基因的失表达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检测RASSF1A的表达情况可用于对肝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结合临床相关因素对肝癌预后评估也有帮助.

    作者:周晓俊;秦磊;薛万江;刘建夏;田力平;钱海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改良Sigma直肠膀胱术临床应用研究

    对11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改良Sigma术式.折叠乙状结肠约20cm后全层切开,再缝合成低压袋,顶端固定在骶岬处,两输尿管从低压袋上方引入分别潜行肠黏膜后远端纵行切开,并将肠黏膜切开两缘缝合于输尿管侧壁上.评估改良Sigma术式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结果 :全膀胱切除后的直肠膀胱术平均手术时间60min.1例术后5个月出现低血钾、代谢性酸中毒,经口服枸椽酸钾及静注碳酸氢钠后治愈.全组无尿失禁、肾功能损害及严重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提示改良Sigma手术时间短,对肠管扰动小、操作简便,术后尿控满意,上尿路积水、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少,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竞;范波;徐松涛;范志江;丁立;李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应用官腔镜诊断和处理取出困难的宫内节育器65例分析

    对65例带环妇女常规取环失败者采用宫腔镜检查及取环,发现9例环在宫腔位置正常,50例在宫腔可窥视到环,但有不同程度的宫壁嵌顿、变形等,宫腔内未见环者6例.镜检后从宫腔取出环59例,开腹取环1例.提示用宫腔镜对诊断处理取出困难的宫内节育器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可明确节育环是否存在宫腔及其在宫腔的位置.

    作者:陈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三维适形放疗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灶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意义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食管癌治疗后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中术后转移的有25例,纵隔淋巴结转移复发平均时间为19.2月;放疗后转移的有21例,复发平均时间为14.3月.食管癌术后的病例先采用常规放疗,DT:40~44 Gy/20~22次,然后采用适形放疗,总剂量达60~68 Gy.放疗后的病例均采用适形放疗,CTV为2~2.5 Gy/次,5次/周,每次3~5个照射野投照,总剂量60~68 Gy.结果 治疗后3个月复查,术后病灶的有效率达88.0%,放疗后的有效率达71.4%,比效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射性肺部症状,术后和放疗后分别为68.0%和71.4%,比效结果无差异(P>0.05).放射性食管症状,术后和放疗后分别为24.0%和66.6%,比效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食管癌治疗后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且副作用小.

    作者:许敏;秦丽娟;周嘉梁;高翔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14年剖宫产率及主要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

    回顾性分析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近14年来剖宫产的临床资料.总结14年来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方法.结果 :(1)剖宫产率逐年上升,从1990年的13.12%上升到2003年的38.14%(P<0.01).(2)1990年至1999年剖宫产指征第1位是难产,2000年至2003年社会因素已跃居至第1位.(3)以难产、胎儿窘迫、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臀位为指征的剖宫产增加.提示剖宫产指征普遍放宽,社会因素致剖宫产显著增加是造成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因社会因素而行的不必要剖宫产.

    作者:胡少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前列腺素A1对供心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前列腺素A1(PGA1)对同种异位大鼠心脏移植供心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同种异位大鼠心脏移植模型,供心给予生理盐水、PGA1或脂多糖(LPS)处理,观察供心存活时间,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NOS的表达,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测定NF-κB的活性.结果 一次给予40 ng·kg-1PGA1组供心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心肌组织iNOS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核转录因子-кB(NF-кB)的活性显著下降.结论 在同种异位大鼠心脏移植中,PGA1通过抑制NF-кB的活性,上调供心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延长供心存活时间.

    作者:何靖康;于曙东;马海涛;倪斌;陈浩;顾振纶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研究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A)肝脏损害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回顾性分析112例伴有及不伴肝脏损害的Sp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2例患者中包括强直性脊柱炎(AS)44例、银屑病关节炎(PsA)10例、反应性关节炎(ReA)15例、赖特综合征(RS)8例、炎性肠病关节炎(EnA)3例、未分化脊柱关节病(uSpA)14例、幼年脊柱关节病(JSpA)18例.共36例(32.1%)出现肝损,排除其中的乙型病毒性肝炎6例、药物性肝损害7例,肝炎后肝硬化、脂肪肝和胆石症各1例,其余20例(17.9%)肝损原因不明,其中AS 3例、PsA 2例、ReA2例、RS 4例、EnA 1例、uSpA 3例,JSpA 5例,分别占各病总例数的6.8%、20.0%、13.3%、50.0%、33.3%、21.4%、27.8%.肝损多发生于病情活动期,但肝损轻重程度与炎症指标的高低无相关性.肝损的发生与HLA-B27是否阳性无关.提示SpA引起的肝脏损害并非少见,尤其是病情活动期,多为轻中度损害,并呈一过性,应被认为是SpA关节外表现之一.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及其诱发的免疫反应有关.治疗在于休息、慎用肝毒性药物、应用保肝药物,一般预后良好.

    作者:武剑;陈志伟;顾美华;邓迎苏;强红伟;郭雨凡;王鸣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非胃肠道手术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与血清蛋白的关系

    选择严重多发伤患者30例,根据生命体征和肠鸣音的恢复情况于术后12~72 h内(早期)随机给予肠内营养(EN组)和静脉营养(PN组).分别于患者术后第1天(EN开始前)和第5天清晨空腹采血,检测血清蛋白水平(包括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探讨肠内营养(EN)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术后的早期临床应用.结果 :术后第5天EN组和PN组血清蛋白水平均比术后第1天明显增加(P<0.05),且术后第5天EN组血清蛋白水平较PN组患者高(总蛋白59.33±1.74 g/l vs 54.36±1.88 g/l;白蛋白40.65±6.03 g/l vs 33.30±4.92 g/l;前白蛋白0.31±0.08 g/l vs 0.20±0.06 g/l;P<0.05).此外,EN组患者较P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明显缩短(43.09±6.28 h vs64.08±3.01 h,P<0.05).提示严重多发伤早期肠内营养可使术后肠道功能提前恢复,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作者:张玉坤;高建瓴;殷骏;王丽娜;詹英;陈军;杨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