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沈忆新;王以进
目的研究辐射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放射性皮肤烧伤的愈合机制.方法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剂量辐射下ECV-304细胞形态学的变化;3H-TdR掺入法和CB法检测辐射对ECV-304增殖抑制及微核发生率的影响;RT-PCR半定量法检测辐射对内皮细胞VEGF的表达.结果辐射可导致ECV-304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均质性变差;且对ECV-304增殖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随剂量增加而增大;随剂量增加,微核发生率明显增加;RT-PCR结果表明,VEGF在细胞受到辐射后8 Gy以上表达增高,而且持续表达至72 h.结论γ射线通过损伤DNA和细胞染色体抑制ECV-304增殖,同时VEGF在内皮细胞受辐射后表达升高,可能对细胞具有辐射防护作用,这为放射性烧伤的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章文成;杨占山;杨淑琴;潘秀花;岳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P选择素(P-selectin)在哮喘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体外分离13名健康对照者,37名哮喘急性发作患者,22名哮喘缓解者的血小板和血浆,用流式细胞仪对血小板进行P-selectin测定,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进行测定.同步测定所有参试者肺功能,分析与P-selectin表达的关系.结果哮喘急性发作者P-selectin、TXB2、6-K-PGF1α均较健康对照者明显升高(P<0.05),当经过治疗处于缓解期时,P-selectin、6-K-PGF1α较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P-selectin的表达水平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成显著负相关(r=-0.583,P<0.01).结论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有P-selectin的高表达,表达水平与肺功能成负相关,P-selectin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雷伟;黄建安;杨新静;於葛华;张学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新型动力型Hoffmann外固定器在生物力学上的优缺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人离体胫骨中部短斜行骨折行新型动力型Hoffmann外固定器、改良型Hoffmann外固定器、多功能外固定器固定为实验模型,通过电测法观测三种外固定器固定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应力遮挡率变化.结果新型动力型Hoffmann外固定器和改良型Hoffmann外固定器在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上无显著差异(P>0.05),与多功能外固定器有显著差异(P<0.05),应力遮挡率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新型动力型Hoffmann外固定器明显优于其他方法.结论新型动力型Hoffmann外固定器具有较大的生物力学优越性.
作者:王成;沈忆新;王以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检测COX-2和VE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中的表达,分析表达结果与组织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4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存档蜡块中的COX-2和VEGF进行检测.结果 41例TCC组织中COX-2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8%、61%,正常膀胱粘膜中(n=6)没有表达,提示COX-2和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关(P<0.05),COX-2和VEGF成正相关性(P<0.05).结论 COX-2和VEGF在T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二者在血管的生成中密切相关,可能为TCC治疗提供新靶点.
作者:刘洪新;浦金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构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编码序列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为探讨VEGF-C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已公布的序列设计引物,用PCR方法从肿瘤细胞株cDNA中扩增出人VEGF-C编码序列基因片段,测序正确后用限制性内切酶将目的片段插入PcDNA3.1/V5-His-TOPO载体中.采用酶切和PCR鉴定后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至CHO细胞中进行瞬时表达.结论经RT-PCR扩增转染细胞cDN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实重组质粒pcDNA3.1-VEGF-C能在宿主细胞中高效表达.
作者:丁凯阳;白霞;董宁征;余自强;阮长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扩增临床规模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可行性及其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APBSCs)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对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骨髓单个核细胞(MNC)来自12例正常人及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MSCs联合APBSCs移植治疗4例恶性血液病.结果能够从所有26.3±8.8 ml骨髓样本中提取MSCs,其中10例成功扩增.4例患者接受扩增后MSCs联合APBSCs输注.MSCs输注无明显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0.5×109/L 和血小板≥20×109/L中位时间分别为9(8~11)d和 8.3(7~ 10)d.结论应用无血清培养体系可培养扩增临床规模的人MSCs.MSCs联合APBSCs共移植安全可行.快速的造血恢复提示在清髓性治疗后输注MSCs可促进造血.
作者:孟丽娟;李建勇;陆化;吴汉新;吴冠宇;朱雨;刘澎;黄峻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对2001年1月至2004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0例室间隔缺损患儿行外科治疗,充分术前准备后于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其中11例行带垫片双头针直接缝合室间隔缺损,余29例均使用进口涤纶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患儿术后入监护室,ICU监护时间2~4 d,辅助呼吸时间2.5~19.5 h,平均5.32±0.46 h,术后心功能不全2例、呼吸道感染2例、VSD残余分流3例,术后安置临时起搏器1例.提示积极进行手术前准备,加强手术操作的技巧尽量减少对心肌组织的损伤,加强手术后监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
作者:孙敏;徐洪军;徐永根;朱锦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金克(槐耳清膏)在胰腺癌细胞Panc-1生长转移过程中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金克及5-FU分别与人胰腺癌细胞Panc-1共同培养.MTT法观察生长抑制曲线,FCM观察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发生,TUNEL法观察凋亡发生情况并计算凋亡率,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凋亡基因Caspase-3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VEGF的分泌变化.结果金克抑制Panc-1的生长,主要阻滞在G1期,促进凋亡发生、Caspase-3的表达并抑制VEGF的分泌.结论金克对于胰腺癌细胞Panc-1有确切杀伤抑制疗效.
作者:周进;李德春;匡玉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为探讨18F-FDG 符合线路SPECT显像在鉴别肺部肿块性质的应用价值,对30例肺部肿块患者进行18F-FDG符合线路SPECT显像,资料分别采用目测法和半定量法分析,前者由核医学科医师目测图像;后者计算病灶处/对侧正常部位计数比值(L/B),且对良恶性病变的L/B比值进行比较,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目测法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83%和90%;半定量法中,恶性肿瘤组和良性病变组的L/B比值分别为4.488±2.258和2.764±2.704(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L/B比值2.0为判断肺部恶性病变的标准,18F-FDG 符合线路SPECT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4%、75%、和80%.18F-FDG 符合线路SPECT对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朱晓良;胡筠珠;胡华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14例小脑髓母细胞瘤患者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效果,探讨其疗效及放疗技术要点.方法对1996年7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14例已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小脑髓母细胞瘤患者,在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后,分析3年、5年生存率及局控率.结果 14例小脑髓母细胞瘤患者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后,其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9.64%、61.45%;3年、5年局控率分别是61.90%、61.90%.结论小脑髓母细胞瘤患者术后行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其3年、5年生存率及局控率均比较满意,早期及晚期副反应均可接受.
作者:毛卫东;邓翀;陆雪官;田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膝盘状软骨损伤的临床特点,研究关节镜下盘状软骨的处理原则.方法对248例行关节镜诊治的盘状软骨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年龄、性别、运动损伤史的分布特点以及交锁、弹响症状的发生率分布.248例盘状软骨关节镜下手术中,225例行关节镜下部分切除+成形术,14例行次全切除术,9例行全切除术.结果盘状软骨损伤患者的年龄分布,20岁以下组较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男女之间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运动损伤史在本研究中显示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有交锁组与无交锁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有弹响组与无弹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盘状软骨损伤年龄分布显示青少年患者较多,在男女之间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盘状软骨损伤患者可以没有明确的运动损伤史,盘状软骨损伤患者常有弹响症状,少见交锁症状.关节镜下盘状软骨部分切除+成形术近远期疗效好,主张尽可能施行关节镜下成形术治疗盘状软骨.
作者:宋长志;董启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PCOS患者的血纤溶能力是否较正常对照者下降.方法对照组20例、PCOS患者30例,分别取血检查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的活性,了解PCOS患者的血纤溶能力.结果 PCOS组的胰岛素(INS)、t-PA、PAI-1分别为24±12 mU/L、0.17±0.06 KU/Ll、0.88±0.05 AU/L.结论 PCOS患者的血纤溶能力较正常对照者有所下降.
作者:邹琴燕;李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全脑照射后海马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GFAP在放射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大鼠全脑单次2 Gy、10 Gy和30 Gy照射后1 d、30 d,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技术(RT-PCR)观察海马组织中GFAPmRNA的表达变化,并分析照射剂量和照射后时间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 10 Gy和30 Gy组照后1 d GFAPmRNA水平开始升高,分别为正常组的2.5倍、3倍(P<0.001),并持续到照后30 d,2 Gy组未见明显升高.结论随着照射剂量的加大和观测时间的延长,大鼠大脑海马内 GFAPmRNA表达增高,其终产物GFAP在放射性脑损伤保护和修复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杨枢;田野;章国芬;何军;陈列松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应用MMSE对49例行门诊血透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与正常人群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血透治疗前14.3% (7/49)的患者存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MSE评分18~23分),6.12% (3/49)的患者存在中至重度的认知功能障碍(MMSE评分0~17分),治疗后其认知障碍有改善但仍低于正常人(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MMSE分值与合并症数目增多,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及血清白蛋白降低显著相关. 结论血透患者的认知功能减退可能与其合并症数目、血红蛋白含量、白蛋白等因素相关.
作者:张莉;兰光华;李声宏;吴爱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以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为离子显色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硫酸锌的吸收度,用初匀速法对硫酸锌口服液的稳定性进行考察研究.结果:硫酸锌口服液的热解反应活化能为79.49 KJ·mol-1,室温(20℃)的贮存期为18个月.结果表明采用初匀速法测定硫酸锌口服液的稳定性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朱建国;顾继红;石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相关的危险因素;评价β2微球蛋白与微量白蛋白尿诊断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尿蛋白定量将8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B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C组),对其临床及生化指标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① C组或B组与A组间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年龄、病程、并发症及肾功能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②与DN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收缩压、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病程;③β2微球蛋白(β2MG)与UAER及肾功能指标相关性良好. 结论高血压、高C肽水平、血糖控制不良及病程是DN发病的危险因素;β2微球蛋白可作为DN早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李珺;董吉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心脏手术后精神病性障碍的病因、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86例心脏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心脏手术后发生精神病性障碍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结果本组中共有10例病人出现精神病性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3.49%,1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术前的危险因素有高龄、心功能水平低下等;术中因素有手术类型、体外循环及其时间、手术及转流技术;术后因素包括ICU停留时间、过度刺激、药物的不恰当使用以及心肺功能不全、感染等.治疗包括:找出并消除潜在的致病因素;按精神病学疾病治疗,以控制精神症状及行为障碍.
作者:李科;沈振亚;夏漫辉;郑琳;李厚怀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化疗方案GP(吉西他滨和顺铂)和IVP(异环磷酰胺、长春地辛和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性.方法将62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GP方案:吉西他滨1000 mg/m2第1、第8 d静脉滴注,顺铂80 mg/m2第1 d静脉滴注,4周为一周期;对照组32例,采用IVP方案:异环磷酰胺1200 mg/m2第1~第3 d静脉滴注,长春地辛2.5 mg/m2第1、第8 d静脉推注,顺铂80 mg/m2第1 d静脉滴注,4周为一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其疗效及毒性.结果治疗组无一例完全缓解,部分缓解6例,总有效率20.0%;对照组亦无一例完全缓解,部分缓解8例,总有效率25.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组毒性小于对照组.结论双药化疗方案GP治疗NSCLC的疗效不低于三药方案IVP,且毒副作用轻微,更易为晚期肺癌患者所接受.
作者:徐跃华;汪家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改变及其与出血部位的关系. 方法 26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后24 h内常规描记12导联ECG,并对其与临床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60例中142例出现心电图缺血样改变,异常率为54.62%.ECG中有心电图缺血样改变者死亡75例(92.59%),无此改变者死亡6例(7.41%).两组比较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脑源性心脏缺血样改变与出血有直接关系,且与脑部病变部位及预后密切相关.心脏缺血样改变可作为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判定预后的主要指标之一.
作者:陈应柱;吴冠会;包仕尧;李树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vWF裂解蛋白酶(ADAMTS-13,vWF-cp)活性水平的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残余胶原结合实验(residual-collagen binding assay)对38例SLE患者血浆ADAMTS-13活性水平进行检测,同时以6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为阳性对照,以32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 SLE及TTP患者血浆ADAMTS-13活性水平[(71.34 ±12.85)% 、(12.54±11.69)%]显著低于正常人[(78.60±10.03)%](P<0.01),SLE血浆ADAMTS-13活性水平明显高于TTP患者(P<0.01),SLE血浆ADAMTS-13活性水平阳性率[18.42% (7/38)]明显低于TTP患者[100%(6/6)](P<0.01).结论 ADAMTS-13活性水平检测对研究SLE血栓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可能有助于SLE与TTP的鉴别诊断.
作者:崔宇杰;刘芳;白霞;阮长耿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