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轶群;鲁燕;成兴波
对经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原发性肿瘤12例,均行CT轴位扫描和增强扫描.结果12例脾脏原发性肿瘤CT发现率为100%;准确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8例.认为CT检查能较好地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密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大部分肿瘤良、恶性鉴别可得到明确诊断,但对肿瘤的定位诊断很困难.
作者:薛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测定甲亢患者和正常对照个体的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评估BNP在甲亢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将53例甲亢伴不同程度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分为3组,运用Triage诊断仪测定其治疗前后的血浆BNP水平,比较甲亢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浆BNP水平.结果(1)甲亢性心脏病心功能NYHAⅡ级组和NYHAⅢ~Ⅳ级组患者的治疗前血浆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2)甲亢性心脏病心功能NYHAⅡ级组和NYHAⅢ~Ⅳ级组患者经治疗病情好转后的血浆BN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对于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陆轶群;鲁燕;成兴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运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快速右心室起搏猪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0头猪进行快速右心室起搏,起搏前及起搏3周关闭起搏器后进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收缩末期内径(LVDs)、等容舒张时间(IVRT)、等容收缩时间(IVCT)、射血时间(ET),计算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左室做功指数(Tei指数).结果猪快速右心室起搏后其症状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符合充血性心力衰竭改变,且接近于扩张型心肌病.结论快速右室起搏致心力衰竭模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实验模型.
作者:周炳元;杨俊华;惠杰;杨向军;孟自力;沈振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院近两年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756例,术后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22例,发生率为2.91%.现就其原因、处理方法和预后分析如下.
作者:张昕;龚开政;王顺娣;李爱华;何黎民;张振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采用X线监视金属导丝引导置入鼻十二指肠营养管(NET)行肠内营养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胃瘘等严重并发症18例.结果:X线监视金属导丝引导下置入NET的成功率77.8%(14/18),置管操作时间5~15 min,平均10 min.营养管维持时间5~71 d,平均25 d.18例全部保守治愈,效果满意.说明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患者痛苦小耐受好,无置管并发症等优点.
作者:李小兵;郑世营;周福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克隆法研究放射性核素内照射诱发大鼠体细胞HPRT基因突变,比较不同体细胞HPRT基因突变频率.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入晚期混合裂变产物,克隆法检测不同累积剂量的放射性核素内照射诱发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脾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结果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脾淋巴细胞的克隆效率均随内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HPRT基因突变频率均随放射性核素内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条件下,脾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比外周血淋巴细胞敏感.结论克隆法是一种敏感的检测辐射诱发HPRT基因突变的方法,脾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比外周血淋巴细胞敏感.
作者:崔凤梅;赵经涌;胡明江;宁萍;劳勤华;王六一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将86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第1天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n=45)和肠外营养(PN组,n=41)两组,分别监测术前、术后5、10 d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淋巴细胞计数(TLC),观察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血清Alb、PA、TF和TLC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但两组间没有差异,EN组较P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明显缩短.提示EN和PN均能给予术后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EN安全有效、价廉效佳.
作者:陈磊;郭万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分析阻塞性黄疸术后并发肝内胆汁淤积7例的原因及治疗.7例经糖皮质激素、熊去氧胆酸、思美泰及人工肝治疗后痊愈.认为阻塞性黄疸术后并发肝内胆汁淤积的原因可为胆汁细菌感染、内毒素血症、乙肝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等,其中胆汁细菌感染可能起主要作用.一般经非手术治疗可治愈.
作者:陆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采用ETMPVG28电子胃镜、OLYMPUS XQ20(XQ40)纤维胃镜及其取异物配件治疗上消化道异物77例.结果:异物位于食管53例,(其中7例存在食管基础疾病),胃23例,十二指肠1例.异物种类主要为鱼骨、硬币、骨、假牙等.2例胃内假牙内镜治疗失败,后经消化道自然排出;1例食管异物内镜治疗失败,改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内镜治疗均获成功.认为上消化道异物为常见内镜急诊,内镜治疗对大多数患者均能成功,无明显并发症.
作者:吴兵;沙莎;沈耀明;金雪琴;吴晓芳;孙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根据不同时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方法的变迁,将68例患者以每4年为一个时期分3组进行治疗结果的比较:(1)1993年至1996年间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18例;(2)1997年至2000年间以非手术治疗为主23例;(3)2001年至2004年间采用个体化治疗27例.结果病死率3组分别为44.4%(8/18)、26.1%(6/23)、11.8%(4/27).随着治疗方法的变迁,病死率明显下降,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0.01).提示SAP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个体化治疗,病变早期尽早采取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改善患者病情,并适时选择手术适应证,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作者:华农标;高源;蒋继周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不同蚕丝蛋白材料对鼠胚表皮细胞的毒性及其影响细胞增殖的因素.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原代培养鼠胚表皮细胞,用直接接触法和浸提液法体外培养鼠胚表皮细胞,MTT比色法检测其在不同蚕丝蛋白材料上的增殖活力和细胞相对增殖率,进行毒性分析;并用活细胞计数法观察不同蚕丝蛋白材料对鼠胚表皮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鼠胚表皮细胞在1、2、4、5、7、8、10号各型蚕丝蛋白材料上生长,其增殖活力与细胞对照组相当(P>0.05);在3、6、9号化学交联或HY-823交联型蚕丝蛋白材料上生长,其增殖活力均低于细胞对照组(P<0.05);而在11号蚕丝蛋白材料其增殖活力显著低于细胞对照组(P<0.01).1、7号丝胶材料细胞毒性分级为0级(无毒),2、3、4、5、6、8、9、10号各型蚕丝蛋白材料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轻微毒),而11号蚕丝蛋白材料细胞毒性分级为2级(中度毒).活细胞计数结果与MTT检测结果基本相一致.结论除11号蚕丝蛋白材料外,1~10号各型蚕丝蛋白材料无明显细胞毒性,能支持鼠胚表皮细胞正常生长,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作者:盛伟华;谢宇锋;缪竞诚;王金志;李明忠;谢瑞娟;杨吉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改进采用人骨髓体外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hBMSCs),进行体外传代扩增,并探索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方法.方法抽取人骨髓血,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DMEM/15%人血清培养传代,至第3~5代时加入巯基乙醇(BME),观察h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该方法hBMSCs在体外可以实现数目扩增,在特定诱导剂的作用下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结论采用少量骨髓样本,既可培养获得充足的细胞量,可以满足定向诱导和细胞移植的需要.
作者:许期年;王秀云;童本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对116例肿瘤患者进行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结果表明,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诊断肿瘤有较高的灵敏度(95.4%,83/87)和诊断准确率(92.2%,107/116).提示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很好的临床价值,但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总结,以作出更准确的诊断.
作者:郭一玲;张英男;陈佐伟;卢慧;辛镇祓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对3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2~48个月进行CEA测定、18F-FDG PET显像及CT或MRI检查.结果显示,CEA>3.4μg/L的29例中,18F-FDG PET检查25例有复发及转移病灶;CEA<3.4μg/L的9例中,有3例检出病灶,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38例中,18F-FDG PET显像检查阳性28例,阴性10例;CT或MRI检查阳性18例,阴性20例,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8F-FDG PET有3例假阳性.表明18F-FDG PET显像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随访中有重要价值,特别是CEA>3.4 μg/L时意义更大.
作者:许敏;范强;秦丽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运用CAS-R-2型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及操作平台,微创治疗脑出血21例.结果无1例死亡;按ADL分级判断:正常自理13例,轻度功能缺陷5例,中度功能缺陷2例,严重功能缺陷1例.表明CAS-R-2型机器人系统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治疗中定位准确,创伤小,对脑组织损伤轻,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安全系数高,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邵君飞;王海秋;姚建社;孙骏;唐永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对3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后在C臂机X线监视下以克氏针经内外髁皮肤交叉固定.结果36例中有3例因复位欠佳改用切开复位,2例行2次复位.术后摄片见达解剖复位者19例,轻度桡偏者10例,轻度旋转者4例.平均随访18个月(12~36个月),按李稔生对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评定标准,优30例,良2例,中1例,无差,其中2例轻度肘内翻.提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为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不稳定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朱振洪;王晓东;张希峰;王科文;张锡庆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201例鼻咽癌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全组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41.3%和34.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有N3期(P=0.020)和在颈淋巴结切取或针吸活检(P=0.016),独立的预后良好因素为KPS 90分(P=0.000).进一步对各年龄组患者进行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青年(20~35岁)组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为颈淋巴结切取或针吸活检(P=0.017);中年(36~59岁)组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是N3分期(P=0.004),独立的预后良好因素为KPS 90分(P=0.000);老年(60~80岁)组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是男性(P=0.011).结果表明,老、中、青各年龄组各有不同的预后影响因素;应尽量避免从颈淋巴结取材活检而取得病理诊断.
作者:黄瑾;裴红蕾;马耀华;董亚静;杨方忠;史亦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与健康人群体细胞HPRT基因突变频率,探讨体细胞HPRT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核细胞法研究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的突变频率,并与正常人群进行对比.结果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而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不同种类癌症患者外周血HPRT基因突变频率无显著差异.结论HPRT基因突变频率分析可作为患癌风险评估的生物学标志.
作者:周菊英;王利利;徐晓婷;俞志英;秦颂兵;许昌韶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移植肝细胞在放射性肝损伤(RILD)动物模型体内的代谢支持作用,评价肝细胞移植对RILD的疗效.方法用60Co照射实验大鼠肝区,总剂量40 Gy,一次性照射,剂量率为100 cGy/min,制成急性RILD动物模型.4 d后将所有照射动物施行部分肝叶切除术(约切除2/3).以改良两步法分离同种属大鼠肝细胞,并立即将上述动物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行经脾脏实质的肝细胞移植,移植细胞数为5.0×106;对照组经脾实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个月两组分别采血测血清清蛋白水平.术后2个月再次检测清蛋白,并做常规病理切片及透射电镜检查,比较两组在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动态观察两组死亡率的变化.结果肝细胞移植术后1个月,实验组血清清蛋白水平明显上升,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移植后2个月,实验组血清清蛋白水平进一步升高,与对照组、本组1个月前的水平均有显著差异.移植后1个月和2个月两组动物死亡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RILD轻于对照组.结论同种肝细胞经脾脏移植后,在RILD动物模型体内有良好的代谢支持作用,并可提高其短期生存率.
作者:陈胜平;吴浩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分析3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表明,COPD合并肺癌多数为老年、男性、吸烟者,并多数为Ⅲ~Ⅳ期,以对症、支持、化学治疗为主,预后差,应注重COPD合并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金建强;马家用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