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健康教育在门诊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的应用

单耀娟;陈玉华;黄亚娟;钱素珍

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健康教育
摘要:正确的面肌康复锻炼是促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痊愈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于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39例门诊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和掌握有关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康复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避免或降低了后遗症的发生率.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肺炎性假瘤12例CT诊断分析

    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其中9例CT上均表现为不规则团块样阴影,边缘模糊,3例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团块状影,边缘光滑,并可见分叶,纵隔窗与肺窗上病灶大小改变不明显.其中5例位于上肺,5例位于下肺,2例位于中肺.10例与胸膜广基相连,1例与胸膜条状粘连,1例与胸膜局部粘连.其中10例误诊为肺癌(占83.3%),2例诊断为炎性肿块.表明病灶与胸膜广基粘连、病灶的形态欠规则、较少引起淋巴结肿大及无跨叶生长有助于肺炎性假瘤的诊断.

    作者:傅志辉;郭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蚕丝蛋白材料对鼠胚表皮细胞毒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蚕丝蛋白材料对鼠胚表皮细胞的毒性及其影响细胞增殖的因素.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原代培养鼠胚表皮细胞,用直接接触法和浸提液法体外培养鼠胚表皮细胞,MTT比色法检测其在不同蚕丝蛋白材料上的增殖活力和细胞相对增殖率,进行毒性分析;并用活细胞计数法观察不同蚕丝蛋白材料对鼠胚表皮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鼠胚表皮细胞在1、2、4、5、7、8、10号各型蚕丝蛋白材料上生长,其增殖活力与细胞对照组相当(P>0.05);在3、6、9号化学交联或HY-823交联型蚕丝蛋白材料上生长,其增殖活力均低于细胞对照组(P<0.05);而在11号蚕丝蛋白材料其增殖活力显著低于细胞对照组(P<0.01).1、7号丝胶材料细胞毒性分级为0级(无毒),2、3、4、5、6、8、9、10号各型蚕丝蛋白材料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轻微毒),而11号蚕丝蛋白材料细胞毒性分级为2级(中度毒).活细胞计数结果与MTT检测结果基本相一致.结论除11号蚕丝蛋白材料外,1~10号各型蚕丝蛋白材料无明显细胞毒性,能支持鼠胚表皮细胞正常生长,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作者:盛伟华;谢宇锋;缪竞诚;王金志;李明忠;谢瑞娟;杨吉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我院住院药房麻醉药品的应用情况分析

    为加强麻醉药品的管理,配合临床合理用药,对我院2001年至2003年住院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的品种和数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院麻醉药品的使用不尽合理,临床医师应改变其用药习惯.

    作者:柏佩彬;张全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儿童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分析2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显示,患儿以男性多见,大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理改变以膜性肾病占绝大多数,病程迁延,激素治疗欠敏感.

    作者:冯勤妹;唐雪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甲亢性心脏病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水平的变化

    目的测定甲亢患者和正常对照个体的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评估BNP在甲亢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将53例甲亢伴不同程度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分为3组,运用Triage诊断仪测定其治疗前后的血浆BNP水平,比较甲亢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浆BNP水平.结果(1)甲亢性心脏病心功能NYHAⅡ级组和NYHAⅢ~Ⅳ级组患者的治疗前血浆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2)甲亢性心脏病心功能NYHAⅡ级组和NYHAⅢ~Ⅳ级组患者经治疗病情好转后的血浆BN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对于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陆轶群;鲁燕;成兴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骶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诊断(附8例报告)

    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及CT表现.结果显示,6例呈偏心性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均显示明显膨胀性改变,骨质破坏边缘多光整清晰,4例可见硬化边;骨内软组织密度多数不均,1例CT可见液平面;骨外软组织肿块X线平片观察不理想,以CT为准.认为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及X线、CT表现,该病术前正确诊断还是可能的.

    作者:郭茂凤;李立;郭亮;张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椎体成形术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制备和评价

    目的制作和评价一种可以被用来对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灌注剂进行生物力学和组织形态学研究的动物椎体骨缺损模型.方法将40个成年新鲜山羊椎体,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分别在椎体矢状面中点垂直矢状面方向,用不同直径的钻头横向钻通椎体造成缺损,并在材料试验机测试各椎体的强度和刚度.结果通过测试发现,不同直径骨缺损的椎体,随着缺损直径加大,其强度和刚度呈下降趋势.缺损φ4 mm组椎体的强度和刚度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缺损φ4 mm山羊椎体模型是一种迄今较为合适的、可以被用来对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的灌注剂进行生物力学和组织形态学研究的动物体外模型.

    作者:朱雪松;杨惠林;张志明;张志刚;耿德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多胎妊娠58例临床分析

    为了探讨多胎妊娠的临床管理与母儿不良结局的关系,回顾性分析58例多胎妊娠(双胎52例、三胎6例)的临床经过并比较双胎与三胎的妊娠结局.其中初产妇54例(双胎50例、三胎4例),经产妇4例(双胎2例、三胎2例).平均分娩孕周34+6周(双胎35+1周、三胎32+5周).平均住院时间双胎(10.8 d)明显低于三胎(30.2d)(P<0.01).并发症:早产率为74.2%,其中<32周的三胎(33.3%)明显高于双胎(3.8%)(P<0.01);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三胎(50.0%)明显高与双胎(7.7%)(P<0.01);妊娠高血压、ICP的发生率双胎(30.8%、15.4%)与三胎(33.3%、16.6%)相比无明显差异.剖宫产率双胎(55.8%)与三胎(66.6%)相比无明显差异.新生儿平均体重2172.4 g(双胎2206.9 g、三胎1933.3 g),122个新生儿中死亡2个,转入苏州儿童医院进一步治疗33个(双胎25个、三胎8个).提示多胎妊娠的早产率随胎数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延长住院时间及良好的住院监护,多胎妊娠的母儿不良结局可得到改善.

    作者:黄春燕;杨伟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脾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的比较

    目的克隆法研究放射性核素内照射诱发大鼠体细胞HPRT基因突变,比较不同体细胞HPRT基因突变频率.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入晚期混合裂变产物,克隆法检测不同累积剂量的放射性核素内照射诱发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脾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结果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脾淋巴细胞的克隆效率均随内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HPRT基因突变频率均随放射性核素内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条件下,脾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比外周血淋巴细胞敏感.结论克隆法是一种敏感的检测辐射诱发HPRT基因突变的方法,脾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比外周血淋巴细胞敏感.

    作者:崔凤梅;赵经涌;胡明江;宁萍;劳勤华;王六一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24 h血压负荷及其变异性的关系

    目的以血压负荷和血压变异性为观察指标,分析其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对114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进行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和心脏超声检查,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成伴LVH组和不伴LVH组两组,分析比较全天(24 h)、白天、夜间的血压、血压负荷及其变异性与LVH的相关性.结果(1)EH伴LVH组24 h、白天、夜间的收缩压(SBP)、SBP负荷及其变异性均显著高于不伴LVH组(P<0.01);(2)EH患者LVMI与24 h、白天、夜间的SBP、SBP负荷及其变异性呈正相关(P<0.01),与夜间SBP变异性相关性强(r=0.45);(3)24 h SBP负荷>25%预测LVH发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8.7%、89.7%、91.7%.结论(1)在LVH的形成过程中,SBP负荷及其变异性增加比舒张压负荷及其变异性更为重要,全天尤以夜间影响大;(2)24 h血压负荷>25%可能是中国人群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理想指标.

    作者:邹操;刘志华;蒋廷波;杨向军;宋建平;高美雯;金建玲;蒋文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异氟醚对大鼠脑内cAMP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异氟醚麻醉后大鼠不同脑区、不同时期cAMP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cAMP在其麻醉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40只,分层随机设计均分成5组,每组8只,吸入1.5%异氟醚,分别在未吸入异氟醚时(对照组)、翻正反射即将消失时(诱导期组)、翻正反射消失后1 min(麻醉期组)、翻正反射恢复即刻(恢复期组)和翻正反射恢复后1 h(清醒期组)断头取脑.放射免疫法测定大脑皮层、海马和脑干的cAMP含量.结果在皮层,与对照组相比,cAMP含量在诱导期组即升高(P<0.05),麻醉期组进一步升高(P<0.01),恢复期组迅速下降至对照组水平.在海马,与对照组相比,各组cAMP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在脑干,与对照组比,仅麻醉期组cAMP含量升高(P<0.05),而其他组无显著变化.结论异氟醚升高大脑皮层及脑干cAMP含量(而对海马却无影响),提示cAMP在异氟醚的全麻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冯昌栋;戴体俊;杨建平;詹英;张慧娟;曾因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胎儿脐动脉自发性破裂致宫内出血1例

    临床上脐血管破裂非常少见,且以脐静脉为多,约占脐血管破裂的67%.脐动脉破裂更为罕见,国内目前仅见9例报告,5例为死产.笔者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期间收治1例脐动脉自发性破裂致宫内出血、死胎,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红英;程蓝君;徐平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52例临床分析

    分析5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车祸伤41例(78.8%),坠落伤8例(15.4%),打击伤3例(5.8%).原发性昏迷50例,无原发性昏迷2例,有中间清醒期3例,瞳孔改变21例.Levi DAI临床分级1级4例,2级11例,3级24例,4级13例.经综合治疗DAI患者死亡18例,植物状态3例,重残12例,中残9例,良好10例.认为Levi DAI临床分级与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陆小军;沈旭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抚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将500名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抚触,对照组仅常规护理,未进行抚触,两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新生儿摄入奶量增加,体重、身长、头围和睡眠时间增加,胎粪排尽时间明显缩短,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均P<0.05).提示抚触能显著促进新生儿健康生长,其成本低、效益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惠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免疫组化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方法对外科手术切除的胃肠道肿瘤标本用光镜初步观察,拟诊为间叶性肿瘤者再进一步检查CD117、CD34、波型蛋白、结蛋白等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CD117阳性者,或CD117阴性而CD34阳性、结蛋白阴性者诊断为间质细胞瘤.结果42例GISTs患者中,胃28例,小肠11例,结肠、网膜及肠系膜各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18/42)、消化道出血(17/42)和腹部肿块(10/42).GISTs良性12例、潜在恶性10例和恶性20例.光镜下细胞主要呈梭型(60%)和上皮细胞型(13.3%),细胞排列呈栅栏状、旋涡状.CD117、CD34、波形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00%和97.6%,而S-100和平滑肌肌动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仅为14.3%和4.8%,结蛋白无表达.结论GISTs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CD117、CD34可作为诊断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免疫标记物.

    作者:徐惠明;许春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上消化道异物77例内镜治疗分析

    采用ETMPVG28电子胃镜、OLYMPUS XQ20(XQ40)纤维胃镜及其取异物配件治疗上消化道异物77例.结果:异物位于食管53例,(其中7例存在食管基础疾病),胃23例,十二指肠1例.异物种类主要为鱼骨、硬币、骨、假牙等.2例胃内假牙内镜治疗失败,后经消化道自然排出;1例食管异物内镜治疗失败,改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内镜治疗均获成功.认为上消化道异物为常见内镜急诊,内镜治疗对大多数患者均能成功,无明显并发症.

    作者:吴兵;沙莎;沈耀明;金雪琴;吴晓芳;孙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后牙弯曲细小根管治疗的临床分析

    对75颗后牙弯曲细小根管采用常规法、逐步后退法、超声法进行根管预备.根据X线片根管充填效果进行评价.结果75颗弯曲细小根管73颗获得成功,成功率97.33%.提示对后牙细小直根管宜采用常规法,手扩可结合机扩;后牙弯曲细小根管宜采用逐步后退法,手扩可结合超声法.

    作者:王先军;汤晓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胸腹二切口胸膜顶吻合治疗食管中段癌

    我们自1998年10月至2004年10月使用常州GW-Ⅰ型管道吻合器或美国强生公司产的SDH型圆形吻合器对食管中段癌216例行胸腹二切口胸膜顶机械吻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熊建华;邹良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腿痛的防治

    分析该院12年来开展的腰椎间盘手术病例1080例,随访均超过半年.术后评定按改良Macnab疗效标定标准,优良率为79%,45例进行了再次手术,再手术率为4.2%.再次手术的具体原因为同间隙椎间盘突出复发和病变节段不稳定.这类患者年龄均偏大;术前X线检查都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退行性变及椎间隙高度丢失.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时,首先要尽量摘除髓核组织,同时要考虑到病变节段腰椎的稳定性.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及术前X线检查提示椎体前后缘骨刺等腰椎退行性变明显或有椎间隙狭窄的患者,手术时考虑在摘除椎间盘的同时应用腰椎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

    作者:房砚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氯化汞致vero细胞DNA损伤及锌和硒拮抗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低剂量氯化汞在短时间内染毒致肾脏vero细胞DNA损伤的作用.方法常规培养vero细胞,通过MTT法制定出氯化汞染毒剂量,与氯化汞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硫酸锌、亚硒酸钠以及硫酸锌+亚硒酸钠溶液,共同培养2 h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的彗星尾长和彗星率.结果硫酸锌和亚硒酸钠,以及两者合用都具有拮抗氯化汞致vero细胞DNA损伤的作用,两者佳组合是1.5 mg/L硫酸锌+1.0 μmol/L亚硒酸钠.结论低剂量氯化汞短期内染毒可致肾脏vero细胞DNA损伤,硫酸锌和亚硒酸钠在体外可以有效拮抗该作用,两者共同作用效果更明显.这对进一步探索氯化汞肾脏毒性机制和防护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郑双来;周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