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8F-FDG SPECT符合线路肿瘤显像检查前后患者的观察与管理

吴星红;尹立杰;张玮

关键词:肿瘤, 诊断, 18F-FDG SPECT
摘要: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检查对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分期等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其设备和检查费用昂贵.而在SPEC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符合线路ECT除可进行常规SPECT检查外,还可进行18F-FDG符合显像1.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免疫功能受损的T淋巴细胞低剂量辐射效应

    目的观察低剂量辐射对免疫功能受损的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用同位素掺入法观察免疫功能受损的小鼠和营养不良患儿T淋巴细胞DNA、蛋白质合成及其低剂量辐射效应.结果 2.5 Gy全身照射和环磷酰胺(CTX)腹腔注射小鼠外周血WBC分别在第4 d和第6 d下降为明显,WBC分别从4850×106/L降至1078×106/L,4878×106/L降至1400×106/L.T淋巴细胞3H-TdR(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明显下降,每分钟放射性计数(CPM)分别从6075降至4099,5764降至3715.与0 cGy组相比,经5 cGy辐射后3H-TdR掺入明显增加,CPM分别从4099升至5639,3715升至5404.5 cGy辐射还可以明显增加营养不良患儿T淋巴细胞14C-TdR(14C-胸腺嘧啶核苷)和3H-Tyr(3H-酪氨酸)的掺入,CPM分别从5179升至6201,1393升至2371.结论适宜的低剂量辐射对免疫功能受损的T淋巴细胞DNA、蛋白质合成有刺激效应.

    作者:张建华;苏燎原;盛锦云;刘芬菊;杜泽吉;江家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氡及其子体吸入对大鼠肺与血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

    目的研究氡及其子体吸入对大鼠肺与血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除对照组外,处理组整体暴露于多功能生态氡室,吸入氡及其子体的累积剂量分别达27,52,105 工作水平月(Working Level Month,WLM)后,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匀浆以及外周血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并使用荧光探针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细胞,其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平均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SOD含量均有降低(P<0.01),MDA均有上升(P<0.01),其中肺组织匀浆中SOD含量,27WLM组与105WLM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MDA含量27WLM组、52WLM组与105WLM组相比分别有显著性差异(P<0.01),外周血中MDA 含量,27WLM与105WLM有显著性差异(P<0.01);BALF以及PBMC细胞内的ROS含量,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增高(P<0.01),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该实验条件下,氡及其子体吸入扰乱了大鼠的氧化应激平衡体系,使其受到一定的损伤.

    作者:仲恒高;苗超;臧黎慧;聂继华;苏世标;童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氧氟沙星不良反应观察

    氧氟沙星是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群和厌氧菌的消化链球菌属均有很高的抗菌活性,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感染症.为了减少或避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指导临床安全用药,笔者对我院1995年9月至2003年9月使用该药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玉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麻醉恢复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评估

    通过对该院1998年至2004年麻醉恢复室(PACU)9623例成年患者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PACU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显示:术后各种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4.9%,其中循环系统为6.6%,呼吸系统为4.3%.老年(年龄≥65岁)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23.7%)显著高于非老年组(10.4%,P<0.01).成人未发生并发症组在恢复室平均留置时间为67±27 min,发生并发症组平均留置时间为124±21 min,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异常在PACU内较常见,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

    作者:魏兴;范瑛;陈红芳;谢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纺织行业噪声对作业工人健康影响的调查

    目的探讨纺织行业噪声对该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225名接触噪声作业工人(接触组)与225名非噪声作业人员(对照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接触噪声作业工人可有类神经症,其中耳鸣(P<0.01)和记忆力下降(P<0.05)主诉率较对照组高.(2)接触组高血压和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较对照组高(P<0.05).(3)接触组高频、语频听损的检出率也较对照组高(P<0.01).而且在接触组中1年~工龄组与5年~工龄组的高频听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1年~工龄组与10年~工龄组的高频听损有显著性差异(P<0.05),5年~工龄组与10年~工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纺织行业噪声对作业工人的听觉、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者:赵燕芳;傅雪;姜岳明;姚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普外科微创手术的应用近况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手术范围逐渐扩大.腹腔镜技术在胆道手术、肝脏手术、胃肠手术、疝手术、甲状腺手术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带动了其他微创手术的发展.该文就近期普外科微创手术的应用近况作一简要论述.

    作者:吴浩荣;邢春根;陈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的临床观察

    对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在我院PICU行呼吸机治疗的47例婴幼儿重症肺炎进行总结,其中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组24例,间歇指令通气(IMV)组23例,通过调节呼吸机参数以实现pH7.35~7.45,SaO2 90%~95%,PaCO2 35~50 mmHg这个目标,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心率、血压、血气和气道力学指标,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在通气治疗1h后PRVC组的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和吸入氧浓度显著低于IMV组(P<0.05),治疗12 h、24 h后更加明显(P<0.01);在治疗中血气指标pH、PaO2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aCO2在治疗后12 h、24 h PRVC组显著低于IMV组(P<0.05);治疗中心率、血压无明显异常.结果表明:PRVC用于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对心血管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谢敏慧;柏振江;华军;李莺;顾凤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6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手术方式、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04年8月62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62例均在胆道镜的配合下完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其中胆总管切开取石后置T管引流20例,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42例.2例发生术后胆漏.结论对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不管是采取T管引流还是一期缝合,只要掌握手术方式及适应证,腹腔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可行的,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

    作者:王浩炜;吴浩荣;谷春伟;孙亦晖;陈伟;张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综合治疗先天性泪道阻塞39例

    对39例(42眼)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首先均采用泪囊按摩加泪道冲洗治疗,对未愈者分两种情况:(1)对压迫泪囊无粘脓液者继续保守治疗至月龄满6个月后行泪道探通;(2)对压迫泪囊后有粘脓液者无论月龄大小均及时行泪道探通.结果:按摩加泪道冲洗的治愈为9.52%,泪道探通无泪囊炎者为92.00%,有泪囊炎者为76.92%.总有效率为86.84%.结果表明:先天性泪道阻塞患者部分需要泪道探通才能治愈,无泪囊炎者可在6月龄后探通,有泪囊炎者不论月龄大小均及时探通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而且无泪囊炎者的治愈率高于有泪囊炎者.

    作者:季晓燕;魏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腹腔镜肾囊肿手术26例疗效观察

    采用经腹腔镜治疗肾囊肿10例,后腹腔镜手术16例,其中1例中转开腹.所有26例腹腔镜手术中,25例获得成功.术后3个月及6个月复查B超显示:肾囊肿消失,无复发.认为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方法简便.

    作者:董卫平;陈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6例

    应用鼻内镜经鼻腔切除鼻腔、筛窦、蝶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广泛侵及上颌窦内者,在上颌窦前壁开窗切除上颌窦内内翻性乳头状瘤并作上颌窦开窗引流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6例.结果:术后2周、4周,随后每3~6个月复诊,鼻内镜下定期清理术腔、换药直至上皮化,疗效确切.认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灶切除彻底,创伤小,失血少,面无疤痕,符合微创手术的要求.

    作者:曹文华;陈莉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兔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的诱导机制及组织病理学的研究

    目的观察鸡卵蛋白诱导性兔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实验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将8只新西兰兔致敏,致敏成功后双膝关节各注射5 mg鸡卵蛋白进行关节炎模型的诱导,测量关节直径和关节表面皮肤温度的变化,诱导1周和4周时分别各随机处死4只,取出关节滑膜和软骨作组织学观察.结果诱导后膝关节直径和关节皮肤温度明显上升(P<0.01),诱导1周时的模型滑膜内可见大量的淋巴细包浸润,诱导4周后滑膜增生更加显著.结论鸡卵蛋白诱导性兔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的病理过程与人类相似,诱导简单方便,效果稳定,能长期维持,是很好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模型.

    作者:高宜军;董启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一种症状性大鼠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使撞击锤从一定高度下落通过撞杆损毁大脑皮层后肢运动区域,在TBI后的28 d内采用钉板平衡木行走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取脑组织检查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TBI组大鼠在TBI 28 d内的钉板平衡木行走测试中受损后肢功能障碍表现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0.05);挫伤处大脑皮层坏死明显.结果表明:通过落体撞击法损伤大脑皮层后肢运动区域可成功建立一种症状性大鼠脑损伤模型.

    作者:卢奕;吴智远;惠国桢;郭礼和;暨荀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后头-臼匹配度对髋臼软骨磨损的影响

    目的研究年轻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金属帽假体行股骨头表面置换术(SRHA)后,头-臼匹配度对髋臼软骨磨损的影响.方法对该院自1999年1月以来行SRHA手术的10例13髋,以及与SRHA关节接触磨损特征相似的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UHA)因髋臼磨损疼痛改行全髋关节翻修术(RTHA)的14例14髋,分别采用Kwok 法和 LaBelle法测量头-臼匹配度和髋臼磨损度,对UHA者还采用组织学方法检测髋臼软骨的磨损程度.结果 SRHA组头-臼匹配均良好.随访2~3年的4例4髋,无1例髋臼软骨磨损;而随访4~5年的6例9髋中,软骨磨损<1 mm者1例, 余无明显磨损.UHA组14例14髋,术后2~3年改行RTHA的6髋中,头-臼匹配不良者5髋(83%),髋臼软骨磨损达0.5~2 mm,大体和组织病理显示髋臼负重区软骨呈Ⅱ级中度磨损,病理评分平均为8.5分;在术后4~6年改行RTHA的8髋中,头-臼匹配不良者仅1髋(13%),测量显示髋臼软骨磨损>2 mm,大体和组织病理分别显示髋臼软骨呈Ⅲ级重度磨损,病理平均13分.结论头-臼匹配度与髋臼软骨磨损出现的时间密切相关,与软骨磨损的程度无关.使用直径1 mm递增的股骨头金属帽假体,可改善头-臼匹配度,延缓髋臼软骨磨损时间,进而改善疗效.

    作者:王禹基;孙俊英;董天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维思通口服液治疗精神分裂症56例疗效观察

    以维思通口服液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56例,疗程8周,采用PANSS、BPRS和TESS量表观察疗效和副反应.结果:维思通口服液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总有效率达83.93%,PANNS评分和BPRS评分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有口干、失眠、EPS等.认为维思通口服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

    作者:唐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直肠粘膜环切吻合肛垫悬吊加外痔切除治疗混合痔43例

    直肠粘膜环切吻合肛垫悬吊(PPH)在Ⅲ~Ⅳ度内痔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但临床较多见的为混合痔,单纯使用PPH术常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自2002年6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在PPH术的基础上,切除外痔痔核,使脱出痔充分回缩,取得了较好效果,兹介绍如下.

    作者:杨云峰;朱兴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结肠癌组织中p53和cyclinD1基因的表达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结肠癌、腺瘤和正常肠粘膜组织中p53和cyclinD1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85例结肠癌、18例结肠腺瘤和9例癌旁正常结肠粘膜组织分别制成72点和104点两块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芯片中p53和cyclinD1的表达.结果 p53、cyclinD1在结肠癌、结肠腺瘤和正常结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0.003,P=0.000),p53、cyclinD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高于结肠腺瘤和正常结肠粘膜组织,不同组织学分化程度的结肠癌中p53的表达差异显著(P=0.005),cyclinD1的表达与结肠癌临床分期有关(P=0.038),与其他临床病理资料无关.结论 p53畸变可能是结肠癌发生的较晚期事件,cyclinD1高表达可与大肠癌发生有关,cyclinD1高表达的肿瘤更易浸润和发展.

    作者:郭健政;林茂松;陈卫昌;张宝峰;方静;周琼;胡莺;郜恒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62例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

    对6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逐一分析.结果:6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胆源性40例(64.5%),酒精性10例(16.1%),原因不明12例(19.4%);轻型56例(91.3%),重症6例(9.7%);肝功能受损42例(67.7%).CT检查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优于B超.62例中,治愈60例,好转1例,死亡1例.结果表明,急性胰腺炎以胆源性常见,内科综合治疗是主要方法.

    作者:沙莎;金雪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与影像分析

    近年来,国外很多学者较多地使用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这一名称,对该类肿瘤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过去常把这类肿瘤归于平滑肌瘤范畴,由于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的发展,对它们的生物学特性的认识得以改善,发现胃肠道间质瘤具有更加复杂的成分.本文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探讨其在诊断和判断预后方面的价值.

    作者:刘琰;诸伟;张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后与溶栓再灌注后心肌肌钙蛋白I的比较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动态变化,以探讨其与AMI溶栓再灌注后cTnI变化的关系.方法 12例AMI直接PTCA的患者,系列采集血样,以ELISA法测定cTnI,绘出其释放曲线.选择68例AMI接受溶栓的患者,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参考方案>,判定42例再通,26例未通,绘出cTnI释放曲线,比较二者的峰值时间和上升速度,并将溶栓再通组与直接PTCA组相比较.结果①溶栓再通组与溶栓未通组cTnI的释放主要为单峰形式,溶栓再通组的达峰时间明显早于后者,峰值水平及上升速度也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P<0.05);②直接PTCA组与溶栓再通组相比,二者达峰时间几乎一致,前者的峰值水平及上升速率略高于后者,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MI后cTnI的峰值前移可作为AMI后溶栓再灌注的判断标准之一.

    作者:姜正南;侯建民;王蓉芳;吴骏;张建琴;汪毅;梁仪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