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普外科微创手术的应用近况

吴浩荣;邢春根;陈伟

关键词:微创, 普外科, 应用近况
摘要: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手术范围逐渐扩大.腹腔镜技术在胆道手术、肝脏手术、胃肠手术、疝手术、甲状腺手术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带动了其他微创手术的发展.该文就近期普外科微创手术的应用近况作一简要论述.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引导下麦默通装置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麦默通系统在乳房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5例共152个经临床及超声显像检查明确为乳房肿块的患者,均采用8G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行肿块切除术,其中3例行肿块活检术,2个月后复查.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实时超声引导下完成肿块切除术,超声引导成功率达100%.除第一例外其余患者均完整切除肿块;术中出血多达150 ml,一般无明显出血,术中于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有助于控制出血.无1例有明显的手术疤痕,2例术后出现明显的局部青紫,2个月后完全消褪.结论超声引导下麦默通装置具有定位准确、微创切除或活检乳房肿块的功能,尤其适合于直径在3 cm以下的肿块.

    作者:蒋国勤;邢春根;方军初;曹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结肠癌组织中p53和cyclinD1基因的表达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结肠癌、腺瘤和正常肠粘膜组织中p53和cyclinD1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85例结肠癌、18例结肠腺瘤和9例癌旁正常结肠粘膜组织分别制成72点和104点两块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芯片中p53和cyclinD1的表达.结果 p53、cyclinD1在结肠癌、结肠腺瘤和正常结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0.003,P=0.000),p53、cyclinD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高于结肠腺瘤和正常结肠粘膜组织,不同组织学分化程度的结肠癌中p53的表达差异显著(P=0.005),cyclinD1的表达与结肠癌临床分期有关(P=0.038),与其他临床病理资料无关.结论 p53畸变可能是结肠癌发生的较晚期事件,cyclinD1高表达可与大肠癌发生有关,cyclinD1高表达的肿瘤更易浸润和发展.

    作者:郭健政;林茂松;陈卫昌;张宝峰;方静;周琼;胡莺;郜恒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可溶型尿激酶受体基因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目的建立逆病毒介导的可溶型尿激酶受体基因转移系统,并分析可溶型尿激酶受体 (suPAR)基因转移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PCR技术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克隆suPAR基因,并建立逆病毒介导的suPAR基因转移系统;用获得的病毒感染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PCR检测靶细胞中suPAR基因的整合与表达;在裸鼠体内观察基因表达的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从内皮细胞中克隆的suPAR基因可编码301个氨基酸,其GenBank注册号为AY029180;通过脂质体转染与交互感染策略获得病毒生产细胞PT67/suPAR,其病毒滴度约为3.5×105CFU/ml;PCR分析显示靶细胞中有suPAR基因的整合和表达;转染该基因的MDA-MB-231在裸鼠体内的生长受到抑制(P<0.05).结论成功地构建了逆病毒介导的可溶型尿激酶受体基因转移系统;可溶型尿激酶受体基因表达具有抗乳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作者:白霞;傅建新;谢学顺;奚晓东;阮长耿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62例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

    对6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逐一分析.结果:6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胆源性40例(64.5%),酒精性10例(16.1%),原因不明12例(19.4%);轻型56例(91.3%),重症6例(9.7%);肝功能受损42例(67.7%).CT检查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优于B超.62例中,治愈60例,好转1例,死亡1例.结果表明,急性胰腺炎以胆源性常见,内科综合治疗是主要方法.

    作者:沙莎;金雪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16例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断术的麻醉体会

    小儿腹腔镜手术由于它的特殊操作及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其麻醉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报告我院16例先天性幽门肥厚患儿于腹腔镜下行幽门环肌切断术的麻醉体会.

    作者:李月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海人酸颞叶癫痫模型的建立及其行为与病理学改变

    目的探讨脑内局部给药建立颞叶癫痫(EP)模型方法及其行为与病理学改变.方法通过立体定向术向大鼠海马局部注射海人酸(KA)而建立颞叶EP模型,观察其行为学、脑电图和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 KA注入海马后大鼠表现出凝视、湿狗样抖动、口的咀嚼运动、点头、肢体阵挛等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鼠主要表现为阵发性旋转,并身体立起、向上窜跳、跌倒、四肢抽搐,约10 h后发作停止,逐渐恢复到正常大鼠状态,以后每周发作1~2次,主要为Ⅱ~Ⅳ级.结论大鼠脑内局部注入KA后EP发作明显,其行为症状、海马病理改变类似人类颞叶EP,可作为很好的研究颞叶EP的工具.

    作者:汤继宏;包仕尧;顾琴;胡斯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腰部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的临床应用体会

    腰部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我科于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采用腰部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辅助治疗破裂动脉瘤、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共136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颖;沈梅芬;周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的出血状况,探讨出血与血小板减少的相互关系.方法评价12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的出血情况,监测患者化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出血者与非出血者的血小板减少程度,分析出血严重程度与血小板分布间的规律.结果 12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47例(36.7%)有出血征象,低龄组出血发生较少(P<0.05),不同性别、病种间出血的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出血第一天,14.9%的患者血小板数≤10×109/L,11~20×109/L占27.7%,>20×109/L占57.4%;化疗开始第2周起出血患者的低血小板数明显低于未出血组(第2、3周,P<0.01;第4周,P<0.05),而化疗前与化疗开始1周内两组患者间差异不明显(P>0.05);轻度出血患者各阶段血小板数的分布与中、重度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出血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的常见并发症,年龄的增长可导致出血容易发生.血小板减少与出血明显相关,但血小板数极度降低引起的出血比例并不大,出血的严重程度也与血小板数的分布无关.

    作者:韩悦;吴德沛;张日;孙爱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腹腔镜肾囊肿手术26例疗效观察

    采用经腹腔镜治疗肾囊肿10例,后腹腔镜手术16例,其中1例中转开腹.所有26例腹腔镜手术中,25例获得成功.术后3个月及6个月复查B超显示:肾囊肿消失,无复发.认为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方法简便.

    作者:董卫平;陈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BDNF对实验性急性高眼压兔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实验性急性高眼压(Hyper-intraocular Pressure, HIOP)兔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6只健康中华大耳白兔随机等分为实验组(BDNF)和空白对照(PBS)组,用前房灌注法建立右眼实验性急性HIOP模型,左眼作为正常对照.于灌注前,在BDNF组和PBS组右眼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BDNF 3.75 μg或等量0.1 mol/L 磷酸缓冲液(PBS),第14 d让实验兔安乐致死.实验兔致死前48 h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向标记双眼RGCs,视网膜铺片后以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法呈色,计数下半视网膜距视盘边缘2 mm、4 mm、6 mm处的RGCs密度.结果距视盘边缘2 mm、4 mm、6 mm处,正常对照组的RGCs密度分别为1619±377个/mm2、771±232个/mm2、358±122个/mm2;BDNF组的RGCs密度为1304±246、669±283、283±93个/mm2,距视盘边缘2 mm、6 mm处,BDNF组与正常对照组RGCs密度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PBS组的RGCs密度分别为1002±410个/mm2、627±211个/mm2、264±107个/mm2,与正常对照组RGCs密度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距视盘边缘2 mm处,BDNF组与PBS组的RGCs密度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BDNF可提高实验性急性高眼压兔眼RGCs的存活率,对RGCs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黄正如;管怀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原发性空、回肠肿瘤22例诊断分析

    回顾性分析1993年至2003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2例原发性空、回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空、回肠腺癌6例,平滑肌瘤4例,平滑肌肉瘤5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和恶性间质瘤各2例,神经鞘瘤平滑肌母细胞瘤和类癌各1例.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中晚期常有消化道出血、腹痛、肠梗阻、腹部肿块和贫血.认为原发性空、回肠肿瘤的病程早期诊断困难,对于有消化道出血、腹痛、肠梗阻、贫血和腹部肿块的患者,小肠钡餐、腹部CT以及DSA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作者:金涛;李军成;吴浩荣;沈钧康;郭盛仁;金一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方法改进

    目的观察改良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治疗重度混合痔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该院应用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治疗重度混合痔54例的术式演变与临床疗效.结果改良PPH不仅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且对控制出血、防止脱垂以及减少并发症的作用显著.患者满意率达96.3%.结论改良的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可有效治疗重度混合痔.

    作者:邢春根;李伟;吕孝东;蒋国勤;王浩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18F-FDG SPECT符合线路肿瘤显像检查前后患者的观察与管理

    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检查对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分期等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其设备和检查费用昂贵.而在SPEC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符合线路ECT除可进行常规SPECT检查外,还可进行18F-FDG符合显像1.

    作者:吴星红;尹立杰;张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组织芯片技术在胃癌p53蛋白表达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的可靠性,研究p53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100例无术前放化疗史的胃癌手术标本和30例对照组胃粘膜制成组织芯片后,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在组织芯片和常规切片上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比较其差异;用TUNEL法进行细胞凋亡指数检测.对随访14个月至13年的47例作生存分析.结果共获得2个组织芯片蜡块.p53检测在常规切片和组织芯片同为阳性或同为阴性者占98%,不一致者占2%.p53表达在胃癌不同组织学分化、UICC分期和血管/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中均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表达与细胞凋亡指数呈负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生存分析显示,p53表达与预后无关,UICC分期具有独立的预后意义.结论组织芯片和常规切片免疫组化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组织芯片技术是病理学研究中的高效、快速工具.p53表达与胃癌预后无显著相关性,UICC分期仍然是胃癌的独立预后指标.

    作者:杨其昌;冯一中;沈屹;季晓华;柴玉海;高翠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必存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初步疗效观察

    将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必存注射液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两组患者的清醒人数、觉醒时间、GCS评分的变化、治疗3个月后的GOS评分、病死和植物状态人数之比,并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监测治疗前、后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清醒人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觉醒平均时间较对照明显缩短(P<0.05),GCS评分和3个月后的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植物状态及死亡率较对照组低(P<0.05),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流速度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结果表明:早期行必存注射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具有明显疗效,可能与必存具有清除自由基、有效缓解脑血管痉挛状态、减少缺血区脑细胞凋亡等作用有关.

    作者:吴务权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小儿慢性咳嗽182例病因分析

    对182例慢性咳嗽患儿按年龄分为3组进行临床病因分析.结果:婴幼儿组(1~3岁)以反复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较高(50.1%,27/53),学龄前(5~7岁)及学龄期(~14岁)儿童哮喘、鼻后滴注综合征所占比例较高:哮喘两组分别为42%和40%,鼻后滴注综合征两组分别为25.3%和28%.支原体感染亦较多见;胃食管反流、支气管异物、结核、心因性因素也应引起重视.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患儿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有差异,临床上综合详细分析病情相当重要.

    作者:徐惠良;郭晓理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细胞代谢和局部脑血流量变化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细胞代谢的变化及其与局部脑血流量(rCBF)之间的关系.方法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利用磁共振氢谱研究脑组织细胞代谢的变化,并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rCBF的变化.结果正常组NAA/Cho+Cr为0.885±0.044,SAH组在注血后NAA很快减少,第3 d减为注血前的75%,第7 d下降为显著,为注血前的61%,第14 d轻度回升.rCBF在注血后的第3 d下降为明显,随后开始回升,第14 d为SAH前的67%.病理检查显示:颞叶、顶叶局部脑区神经细胞的细胞质浓缩、核浓染,以SAH后第7 d为明显,没有发现细胞坏死.结论 NAA/Cho+Cr的减少与SAH后的局部脑缺血密切相关,但是较rCBF的下降晚,说明SAH后同时存在细胞代谢和rCBF的变化,并且细胞代谢变化可能是脑血管痉挛的继发反应.

    作者:于涛;王中;周岱;陈泽军;陈剑华;沈海林;姚选军;胡春洪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学分析

    目的通过不同培养时间细胞的存活率和形态学特征了解体外培养的脊髓神经元的生长规律,以便选择施加干预因素及观测结果的佳时间.方法在倒置显微镜(×250)和高倍镜视野(×400)下,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培养1 d、3 d、5 d、7 d、9 d CHAT阳性细胞的轴突长度、树突数目、树突总长度、树突分叉点数目和胞体面积5个形态学指标.结果存活率在第3~5 d维持在50%左右.细胞突起长度、突起数目、胞体面积前3 d增长幅度快,第4~7 d各项指标缓慢上升,生长稳定,7 d后各项指标快速下降.结论原代培养的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突起长度、分叉点数目和胞体面积等指标可以反映细胞的生长状况,适宜于实验中各项指标的观测.

    作者:赵合庆;杨晓玲;李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125I脱氧嘧啶核苷内照射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瘤内注射125I脱氧嘧啶核苷(UdR)对大鼠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制备Wistar大鼠肝癌动物模型后,于瘤内注射125I UdR,第14 d光镜及电镜检查肿瘤组织的病理变化,观察生物的生存期,同时检测第2次给药后7 d、14 d以上指标的变化.结果瘤内注射125I UdR后第14 d治疗组光镜和电镜检查发现局部肿瘤组织呈轻度坏死表现.治疗组I载瘤大鼠的生存时间延长,平均生存期为49.6±6.6 d,与对照组大鼠的平均生存期(25±5.3 d)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Ⅱ局部肿瘤组织呈中度坏死表现,大鼠的生存期为64.5±8.5 d,与单次给药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瘤内注射125I UdR对肝癌移植瘤动物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二次注射125I UdR后,增强了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作者:张海涛;李德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模型.方法 50只大鼠禁食18 h后腹腔内注射四氧嘧啶200 mg/kg制造糖尿病动物模型.应用阿朴吗啡100 μg/kg后观察正常组、药物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大鼠的阴茎勃起情况.结果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大鼠的第一次成模率为76%(38/50),第二次成模率为100%(4/4).阿朴吗啡引起正常组和药物对照组大鼠的阴茎勃起率为100%,而糖尿病大鼠仅为38.1%(16/42),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四氧嘧啶腹腔内注射能安全且有效地建立糖尿病模型;在糖尿病大鼠中应用阿朴吗啡可筛选出勃起功能障碍的动物模型.

    作者:陈卫国;严春寅;侯建全;薛义军;王恒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