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疗法治疗大龄儿童弱视37例(53眼)疗效观察

黄洁;杨效群

关键词:弱视, 常规遮盖, 左旋多巴
摘要:对37例(53眼)大龄弱视儿童患者,采用在常规遮盖加精细作业的基础上口服左旋多巴治疗.结果:治愈28眼,好转20眼,无效5眼,总有效率为90.57%.认为对于大龄儿童弱视,综合疗法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将56例心功能(NYHA)为Ⅱ~Ⅲ级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对心室重构、心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反映心室重构指标、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而对照组仅为58.3%.结果表明,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逆转心室重构.

    作者:黄鹤楼;陈群;陆永怡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青霉素过敏患者抗生素的选用

    青霉素类对人体细胞的毒性很低,对G+球菌疗效明确,且价格低廉,是基层医院的一线抗菌药物.但由于其较多的过敏反应,及过敏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一定的交叉过敏反应,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一旦引发感染,抗菌药物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张勤;周黎;周凤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脐血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以及在体外分离、纯化和扩增的条件.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正常足月剖腹产胎儿的脐带血,经肝素抗凝,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的单个核细胞,以偏酸性的MesencultTM作为培养基进行培养和纯化,获得贴壁细胞,取扩增第三代后的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用免疫荧光标记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结果来源于脐血的单个核细胞种植于特定的培养基中后,可产生贴壁细胞,主要表现为破骨样和间充质样细胞;传3代后,这些细胞可得到纯化、扩增;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经诱导后的MSCs表达神经丝蛋白(NF)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结论源于脐血的MSCs在体外可以培养、扩增,并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可作为神经干细胞的来源而用于实验研究和临床.

    作者:喻永涛;惠国桢;陈镭;陆华;苗宗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拔T管后胆漏的预防及处理(附11例报告)

    1996年至2001年共进行胆总管切开置T管引流手术247例,对其中11例拔T管后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中,8例经保守治疗痊愈(72.7%);3例再手术(27.3%),其中2例痊愈,1例死于肝肾综合征.总治愈率为90.95(10/11).认为拔T管胆漏的预防是多方面的,出现胆漏后保守治疗是有效的,但必要时需再手术.

    作者:马莱;倪忠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多发伤伴四肢骨折184例急救与早期手术治疗

    对多发伤伴四肢骨折184例先行抢救,后行颅脑血肿清除术75例,行血气胸闭式引流术69例,剖腹探查术 58例.伤后早期行骨折手术:24 h内 94例,24~48 h 44例,3~5 d 19例.结果:成功手术157例;治愈出院148例,死于脑挫裂伤、胸腹部外伤、ARDS、FES、MOF等36例.获随访10~36个月127例中,有功能障碍32例,骨折延迟愈合27例,骨不连7例,钢板断裂4例,髓内钉断钉或退出5例,感染3例;合并神经损伤无恢复4例.认为对多发伤伴四肢骨折患者实施抢救性手术的同时早期行骨折手术,是提高成活率、防止并发症、降低致残率的关键.

    作者:龚辉;朱东波;王建;江振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rhIL-24刺激PBMC产生IFN-γ、IL-6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4(rhIL-24)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6(IL-6)的刺激效应.方法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含有rhIL-24的CHO细胞表达上清刺激48 h、72 h,取其刺激PBMC培养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IFN-γ和IL-6含量.结果加含rhIL-24的CHO细胞表达上清的实验组上清中IFN-γ和IL-6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rhIL-24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FN-γ和IL-6具有刺激效应,说明rhIL-24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功能.

    作者:叶建新;陈雄艳;盛伟华;丁云芳;谢宇峰;缪竞诚;杨吉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术后排尿困难的原因及治疗

    对22例前列腺电气化术后排尿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尿道狭窄、膀胱逼尿肌功能紊乱是引起术后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认为尿流动力学检查对术前选择病例、术后排尿症状改善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强;董卫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初探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资料,用美兰标记法检测前哨淋巴结15例,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法作出病理诊断.结果美兰注射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灵敏度为87.5%(7/8),准确率为80%(12/15),假阴性率为12.5%(1/8).结论美兰注射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对乳腺癌腋淋巴结的转移状况有一定的提示意义;术前彩超有助于对乳腺肿块的定性及腋淋巴结转移状况的判断.

    作者:蒋国勤;曹华;吴浩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胎儿窘迫的诊断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分析195例以胎儿窘迫为指征行剖宫产的病例,按胎儿窘迫的不同诊断标准进行分组比较,统计其新生儿窒息率及胎儿窘迫相关因素百分率,并统计各胎儿窘迫相关因素的百分比.结果:①随着胎儿窘迫诊断指标项目的增多,发现检出的新生儿窒息率和胎儿窘迫相关因素百分率也相应升高.②胎儿窘迫的主要相关因素为脐带因素、胎膜早破、羊水过少、产程异常、胎盘因素等.认为对于胎儿窘迫应采取多指标来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对于有胎儿窘迫相关因素者,应密切监护,积极处理,适时行剖宫产术.

    作者:贝水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辐照猪皮与含碘猪皮在灼伤创面的运用效果观察

    对80例灼伤患者按灼伤面积大小随机分成二组,常规切削痂后,分别用辐照猪皮和含碘猪皮覆盖灼伤创面,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方法,观察灼伤Ⅱ°创面愈合时间及对Ⅲ°创面的保护效果,发现二者均能达到减少渗出、减少感染机会和促进创面愈合的目的.但从保存方法、相对易感染程度及配套治疗等方面进行比较,辐照猪皮的优点多于含碘猪皮.

    作者:郭于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胸部钝性伤致肺深部裂伤8例的外科处理

    通过对8例肺深部裂伤(deep pulmonary laceration, DPL)的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肺深部裂伤尤其是并发胸内出血多甚至休克、需要立即剖胸探查的DPL的发病机制、X线特征及外科处理原则.

    作者:李森;陆志荣;丁兆祥;陶国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老年人肺部感染60例临床特点分析

    本文就我院内科近两年收治的老年人肺部感染60例作一简要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0例中,男性43例,女性17例;年龄60~69岁31例,70~79岁19例,80岁及以上10例.病程2~7 d.冬春季节发病41例,夏季发病19例.原发病为慢阻肺42例(70.0%),支气管及肺炎7例(11.7%),心脑肾病变8例(13.3%),肿瘤晚期3例(5.0%).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咳痰41例(68.3%),胸闷、呼吸困难13例(21.7%),发热25例(11.7%),循环衰竭11例(18.3%),神经系统症状31例(51.7%),消化系统症状19例(31.7%),肺部罗音46例(76.7%),血白细胞增高24例(40.0%),X线肺部征象60例(100.0%).

    作者:李兴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及其移植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转化为肌细胞,为心力衰竭的细胞心肌成形提供较为理想的移植细胞.方法从兔股骨头处抽取骨髓,用Ficoll细胞分离液分离MSCs,体外培养,经5-氮杂胞苷(5-aza)刺激24 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肌源细胞中肌节肌动蛋白(Actin)、肌钙蛋白Ⅰ(Troponin Ⅰ);用RT-PCR检测肌球蛋白重链(MHC)的基因表达;用电镜观察肌源细胞的超微结构.并将诱导分化后的MSCs移植到结扎兔冠状动脉前降支致心肌梗死(MI)的模型中.移植后6周用心脏超声多普勒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心功能.结果 MSCs经5-aza刺激后,免疫组化染色肌节肌动蛋白、肌钙蛋白Ⅰ呈阳性;有肌球蛋白重链的基因表达;有多核肌管形成;透射电镜下可见明显的肌丝形成、糖原颗粒丰富、核居中.诱导分化MSCs移植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血流E/A、左室前壁和间隔收缩速度均有显著增加(P<0.05),左室舒张末期压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 MSCs可在体外环境下向肌细胞转化,移植诱导分化的MSCs至MI区域后,能改善MI后的心功能.

    作者:陈建昌;蒋文平;刘志华;程绪杰;李红霞;洪小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热休克预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热休克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新西兰白兔66只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sham-operation, S组)6只; ②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 I/R组)30只; ③热休克预处理组(heat shock preconditioning, HP组)30只.缺血再灌注后8 h,16 h,24 h,48 h,72 h从I/R组和HP组随机抽取6只兔,检测后肢运动功能,并取脊髓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的表达,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脊髓匀浆液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各个时间点上,HP组的运动功能评分优于I/R组;免疫组化染色,HP组阳性率远高于I/R组;TUNEL染色,HP组阳性率低于I/R组;SOD的活力HP组高于I/R组,MDA含量HP组低于I/R组.结论热休克预处理后可能产生了大量HSP,并提高了SOD活力,通过抑制神经元凋亡,减少自由基对脂质膜的破坏等途径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管华清;徐浩;顾晓晖;杨惠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长春新碱佐治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8例疗效观察

    将52例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随机分为治疗组(Ⅰ组,n=28例)和对照组(Ⅱ组,n=24例),两组均采用泼尼松中长程疗法.Ⅰ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长春新碱(VCR)治疗(0.05~0.075 mg/kg),每周1次,共治疗10周.结果:治疗组患儿初次复发率(28%)和二次复发率(7.1%)均较对照组患儿初次复发率(62.5%)和二次复发率(33%)为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VCR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

    作者:徐琴英;封其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晚期卵巢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1986年1月至1997年12月该院收治的有子宫肌层浸润的20例Ⅲ期卵巢癌资料.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描绘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Cox'S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肿瘤子宫肌层浸润性卵巢癌占同期Ⅲ期卵巢癌的7.5%,5年生存率为0,与同期卵巢癌的23.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残留灶直径>1 cm(P=0.0000)、肿瘤侵犯子宫肌层(P=0.0029)、有难治性腹水(P=0.0000)和透明细胞癌(P=0.0038)是影响卵巢癌总体生存率的危险因素;而粘液性癌和接受辅助静脉和腹腔化疗是保护因素.结果表明,子宫肌层肿瘤浸润是影响晚期卵巢癌预后的不良因素之一.

    作者:夏宗懿;戴志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心理指导对待产妇自然分娩率的影响

    妊娠晚期,孕妇迫切期待分娩以终止妊娠,临产前又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变化,此时加强孕妇的心理指导非常重要.本文收集我院1998年12月收住的未进行产前心理指导的足月分娩产妇与2003年12月实施产前心理指导的足月分娩产妇各60例进行分娩方式的抽样对比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顾晓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内皮素对兔视神经乳头微循环的作用

    目的研究玻璃体注射内皮素后对视神经乳头微循环血流灌注的短期影响.方法取成年白兔16只,对其中8只右眼玻璃体内注入10-6mol/L的内皮素-1 50 μl,对其余8只右眼注入等量的载体,分别在用药前、注射后1 d、3 d、5 d和1周时用HRF(heidelberg retinal flowmetry)和HRA(heidelberg retina angiography)测量视神经乳头处的血流量和视网膜循环时间.结果兔视乳头的血流量在给药前为294.7±68.7,给药后1 d为137.9±26.6(P<0.01),给药后3 d为198.6±24(P<0.05),第5 d和第7 d分别为274.81±65.8、273.5±44.5.视网膜循环时间在给药前为5.9±0.4 s,给药后1 d为13.9±2.7 s(P<0.01),第3 d~7 d分别为7.1±1.0 s、6.4±0.8 s、5.9±0.3 s.而药物载体眼视神经乳头血流和视网膜循环时间在给药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向兔眼玻璃体内注射0.25 μg内皮素后,视神经乳头在3 d内维持持续的低灌注状态.

    作者:陆云峰;褚仁远;孙兴怀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维生素C的含量

    对血浆样本经预处理后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进行测定.结果:血浆中的VitC得到良好分离,线性范围为3~1000 μg/ml,r=0.9995,日内差异和日间差异分别为0.25%和1.33%;回收率为96.16%.认为该方法能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地测定血浆中VitC的含量.

    作者:肖本富;石建;缪丽燕;夏运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延迟性脾破裂34例临床诊治分析

    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34例延迟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中,首诊误诊4例,终均经病史、体检、诊断性腹腔穿刺、B超、CT、手术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32例手术治疗,其中27例行脾切除术(5例行脾组织片大网膜移植),3例行脾修补术,2例行脾部分切除术.6例腹腔出血回收自体输血.所有患者均一期治愈.认为延迟性脾破裂易被忽视及误诊;治疗以抢救生命为原则,尽可能保留脾脏或足够多的脾组织;可行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回收式自体输血可在部分患者中应用.

    作者:卢先州;曹苇;张丰;过兆基;胡浩;朱麟;徐乃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