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佳彦;贾吉武
目的采用光学弹性实验及三维有限元计算分析法,研究伸肌腱在不同体位加载下对肱骨外侧髁的应力作用规律,探讨肱骨外侧踝骨折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案.方法分别制造儿童肱骨三维光学弹性及有限元模型,模拟伸屈肘及前臂旋前、中立、旋后和内外翻等多种体位加载,观察和计算分析相应部位的应力分布状况.结果各种体位肱骨外侧髁区平均应力值均大;半屈肘时应力值远大于相应伸肘时,而伸肘时的伸肌腱作用节点应力值却大于外侧髁区;伸肘内翻位有伸肌腱作用力的加载下,肱骨外髁上部为拉应力条纹,内髁上部为压应力条纹.结论儿童半屈肘位时易发生肱骨外侧髁骨折,而在伸肘内翻位时,以伸肌腱牵拉为主的弯力偶矩可拉脱外侧髁形成骨折;肱骨外侧髁骨折的复位可利用伸肌腱的牵拉作用,而固定则尽量避免伸肌腱的牵拉.
作者:俞莉敏;陈日齐;张建新;郑祖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对45例急性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应用丽科伟治疗,结果38例治愈,4例好转,3例无变化,好转率为84.4%.未发现明显副作用.认为丽科伟是一种高效、副作用少的治疗急性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药物.
作者:孙惠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管新生在骨肉瘤生长、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52例骨肉瘤组织标本的研究,采用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Vascular Endothlial Growth Factor)单克隆抗体、抗人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ro1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单克隆抗体,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代表血管新生的肿瘤VEGF表达、微血管密度(Microvessle Density)及代表肿瘤细胞增殖的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VEGF表达和MVD与瘤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和肿瘤细胞分型无关(P>0.05);PCNA表达与骨肉瘤转移有关(P<0.05).结论骨肉瘤体内血管新生不仅为肿瘤生长提供条件,也是其转移的基础.PCNA可作为术后肿瘤转移的预测因子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杨曙光;杨惠林;梅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将Pulsinelli四血管法加以改进,分两阶段阻断椎动脉和颈总动脉,使用双极电凝器,用细钢丝插入翼突孔间接烧灼椎动脉等.改进后的方法可明显提高成功率,降低术中死亡率.
作者:范圣登;王琛;谢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机械通气支持治疗46例合并呼吸衰竭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分为存活组(22例)与非存活组(24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病死率为52.2%;存活组APACHEⅢ评分及APS评分均明显低于非存活组(P<0.05);存活组机械通气时间长于非存活组(P<0.05);两组患者年龄及合并慢性器官功能不全和全身性感染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个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为10%(1/10),3个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为43%(9/21),4个及以上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为87%(13/15).MODS患者下呼吸道细菌分布:共分离出47株细菌,其中G-杆菌24株,G+球菌13株,真菌10株.患者下呼吸道细菌阳性者可同时感染2~6种菌.结果表明,衰竭器官数目、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APACHEⅢ评分及APS评分、机械通气的合理应用、控制感染及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措施与预后有关.了解上述影响预后的因素,将有助于防止MODS,以降低其病死率.
作者:余世全;刘励军;沈斌;吴曙华;华晨;邱菁华;徐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用瑞氏染色法对中国援外工作人员970人和当地巴基斯坦民工450人中不明原因发热者进行血片检测.结果:共检测到间日疟54例,其中中国援外工作人员51例,发病率为5.26%;而中国雇用的当地巴基斯坦民工仅3例,发病率为0.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可能与当地人反复感染而产生了免疫力有关.
作者:钱建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我院自1992~2002年共收治因药物选择不当、浓度过高、剂量过大或用药速度过快造成的可逆性血尿患儿21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马旭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对2002年收集的婴幼儿腹泻标本422份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及血清型研究,同时填写临床表现调查表.结果:422份腹泻标本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3.65%,以11月份为发病高峰;以G3为主要流行株.临床特点以呕吐及水样便为主要表现,31.37%的患者合并肠外表现.结果表明,轮状病毒是苏州地区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G3型为2002年的优势毒株,呼吸系统感染为常见的肠外并发症.
作者:顾红英;唐伟国;金忠芹;武庆斌;严文华;金辉;王蓓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对63例急性颅脑损伤的心电图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正常21例(33.3%),窦性心动过缓12例(19.0%),窦性心动过速21例(33.3%),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4.8%),急性心肌损伤型改变2例(3.2%),心肌缺血型改变6例(9.5%),Q-T间期延长4例(6.3%);轻型、中型、重型颅脑损伤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35.7%、73.2%和87.5%.提示,颅脑损伤可引起心电图改变,病情越重,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越高.
作者:沈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感染日本血吸虫的BALB/c小鼠诱导的抗肝内血吸虫卵肉芽肿病变效应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取鼠肝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下测量肉芽肿大小(平均面积和体积);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鼠脾T淋巴细胞亚群CD4+和CD8+百分数及二者的比值;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IgG及其亚类IgG1和IgG3水平.结果服用SCA(SCA-1,SCA-2)实验小鼠肝内肉芽肿病变均非常显著地小于感染对照组(均P<0.01);实验鼠肝内虫卵肉芽肿的平均面积和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减小率达40.71%~53.08%;实验组CD4+/CD8+值(2.72~3.67),显著地高于对照组(1.89)(均P<0.05);用药组的特异性抗体IgG及其亚类IgG1和IgG3水平,均显者地高于对照组(均P<0.01或0.05).结论中药合剂SCA是一种新型、高效无毒的免疫调节剂,其抗病免疫的分子机制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增强密切相关.
作者:骆伟;龚唯;庞智;李允鹤;周洪福;胡永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5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室缺修补均采用补片修补术.对主动脉瓣病变者,首先考虑作瓣膜成形术,如瓣膜无法成形者,则采用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处理动脉导管未闭、房缺、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结果全部病例均存活,术后心功能Ⅰ级43例,Ⅱ级8例.认为外科手术同期处理室缺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具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朱一蒙;梅举;张宝仁;邹良健;丁芳宝;刘晓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甲羟孕酮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和重现性良好,符合分析要求;为甲羟孕酮片中甲羟孕酮的含量测定提供了一个快速、准确、灵敏的测定方法.
作者:周红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灯笼草的消炎作用.方法对用完全弗氏佐剂致炎后的急性期和慢性期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予4.2g/kg灯笼草灌胃给药1周后分别测定其致炎后爪的局部周长和厚度的改变.结果灯笼草均能不同程度地减轻急性期和慢性期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致炎后爪的局部肿胀.结论灯笼草具有消炎作用.
作者:单立冬;龚珊;郭试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尖锐湿疣(Condylomata Acuminata,CA)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易复发.笔者自2000~2002年用卡介菌多糖核酸(商品名斯奇康,湖南斯奇生物制药公司生产)肌肉注射的同时局部外用派特灵液(北京派特博恩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涂抹共治疗3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聆;胡燕;张均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我院自1984年以来,对胃癌手术切除后残胃行胃镜检查,现将资料完整的76例报道如下.
作者:冯金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8年1月~2002年10月我院收治阑尾炎536例,体检时出现特有特征,即右下腹压痛点伴有放射至脐周痛500例,现分析报告于下.
作者:周惠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分析60例十二指肠造瘘手术病例资料,结果:治愈40例,好转20例,无手术死亡;经残端十二指肠造瘘有并发症6例,经空肠十二指肠造瘘无并发症,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合理选择手术指征和方法是十二指肠造瘘术成功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章小平;邱建平;袁建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克隆法检测大鼠体细胞HPRT基因突变,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参照文献提供的克隆法,靶细胞为外周血淋巴细胞或脾淋巴细胞时,选取自体或异体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或脾淋巴细胞作为滋养细胞,比较相应的克隆率.结果无论靶细胞为外周血淋巴细胞还是脾淋巴细胞,自体来源的滋养细胞组的克隆率高于异体来源的滋养细胞组,脾淋巴细胞为滋养细胞时克隆率较高.结论自体来源的滋养细胞优于异体来源的滋养细胞,滋养细胞为脾淋巴细胞时有更好的克隆效果.
作者:崔凤梅;赵经涌;劳勤华;王六一;杨淑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对3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和术后48h肝功能进行检测,结果,术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腹腔镜胆囊切除对肝功能可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术后2周大多可恢复正常.
作者:缪云翔;谷春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拇指指端缺损是手外科常见的损伤,为了尽可能保持拇指的长度,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多采用皮瓣来修复.2000年1月~2001年12月我们应用示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19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接承;沈国良;芮永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