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可可;张明俊;顾宁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虽无冠心病病名,但其类似记载及典型表现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为中医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卒心痛等范畴.该文在搜集中医古籍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资料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阐述了胸痹心痛的学术源流及特点,力图全面总结历代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者:李京;张明雪;金跟海;刘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大麻素WIN55,212-2(WIN)对肝癌细胞BEL-740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将细胞分成对照组和WIN处理组,处理细胞后,利用MTT法分析WIN对BEL-7402细胞增殖的影响;DAPI染色分析各组细胞中细胞核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各实验组的细胞凋亡率;利用荧光探针JC-1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WIN处理细胞后Bcl-2蛋白的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8和-9的活性.结果 WIN抑制了BEL-740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两者都具有剂量依赖性;WIN处理细胞后,Caspase-3、-8和-9活性总体上呈时间依赖性升高,而且Bcl-2蛋白表达下降.结论 WIN能抑制BEL-7402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WIN诱导的BEL-7402细胞凋亡可能与线粒体途径和死亡受体途径都有关.这些结果为应用WIN来治疗肝癌奠定了一个基础.
作者:洪跃辉;许达才;王映;王鹏磊;谭逸然;赵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为了探讨补肾疏肝药对菟丝子-柴胡调整卵巢早衰的生物学机制,利用因子分析对下丘脑CRF、IL-1、β-End、E2R、PR、NOS、GnRHmRNA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生物分子、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生物分子进行分组,对各组内生物分子建立RBF神经网络模型并建立各组之间的RBF神经网络模型.利用模型的预测功能可定量的分析各生物分子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而揭示补肾疏肝药对菟丝子-柴胡在调整卵巢早衰中所起的作用.RBF神经网络模型在研究中药配伍作用的复杂生物学机制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磊;王秀凤;邓树泳;张琰;罗来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宣参1号”及“宣参1号”脱毒株的质量.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宣参1号”及“宣参1号”脱毒株太子参样品中太子参环肽B及多糖、皂苷的含量;并与不同产地太子参样品进行比较.结果 “宣参1号”及“宣参1号”脱毒株环肽B含量为0.021%、0.030%;皂苷含量分别为0.735%、1.231%;多糖含量分别为8.31%、9.30%.不同产地太子参样品中太子参环肽B及多糖、皂苷的含量存在差异.结论 通过分析“宣参1号”及其脱毒株的多糖类、皂苷类、环肽类活性成分并与其他产地太子参样品比较;“宣参1号”脱毒株经过脱毒后改良了品种,其品质特性比“宣参1号”优良.实验结果为宣州太子参药材质量的综合评价和道地药材GAP实施提供依据.
作者:汪愿;赵明;欧阳臻;尚磊;王吉标;王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左氧氟沙星联合热淋清胶囊与单用左氧氟沙星治疗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患者确诊为泌尿系感染的患者,治疗组用左氧氟沙星0.2g,3次/d,和热淋清颗粒8g,3次/d;对照组:左氧氟沙星0.2g,3次/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二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t检验,P <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左氧氟沙星联合热淋清胶囊治疗泌尿系感染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但对确定佳疗程提高有效率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房辉;钱辉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所特有的多发病,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总的原则应当是防重于治.中医肾、天癸、骨、齿、发之间密切相关,肾虚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天癸的盛衰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齿发”的变化与“骨”的变化均为“肾之外候”,由此推测,“齿发”的诊断可作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方便、快捷、早期的诊断方法.
作者:邹小娟;刘娇萍;李萍;卞庆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芪丹息敏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 慢性荨麻疹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芪丹息敏颗粒,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分散片,连续用药2个月,在用药开始后的10 d,20 d,30 d,60 d时对瘙瘁程度、风团数目等进行评估,各组在用药前和用药60天时静脉采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数目和CD4+/CD8+比值,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30天时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0天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0天时CD3+、CDs+上升(P<0.01),CD4+、CD4+/CD8+下降(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免疫平衡失调,芪丹息敏颗粒可使紊乱的免疫功能趋于正常,从而减少了该病的复发,提高了疗效.
作者:黄彦;梁承志;欧柏生;王艺;冯杲;张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麻黄多糖提取佳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超声波提取麻黄多糖,通过正交实验L9(34)设计分别考察麻黄多糖脱脂与提取条件.结果 麻黄多糖脱脂条件为取60目麻黄粉末,用5倍量(W/V) 95%乙醇超声脱脂1次,40min;麻黄多糖提取条件为用10倍量(W/V)蒸馏水超声提取3次,每次60min,合并水提液,浓缩,用85%乙醇醇沉.在此条件下麻黄多糖提取量为0.121 5%.结论 本方法优化了麻黄多糖提取工艺,简便、可行、重现性好,多糖提取率高.
作者:赵云生;毛福英;姚海花;白长财;赵启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测定并比较河北省承德隆化县黄芩GAP种植基地所产的黄芩不同采收期的根中黄芩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HPLC,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 (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甲酸(53∶ 47∶ 0.1),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25℃进样量为10μl.结果 黄芩苷在0.24 ~0.72 μg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98.14%,RSD 2.00%(n =6).经比较发现,此批采的承德产黄芩的根中黄芩苷含量在6~10月总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6月10日的黄芩的根中黄芩苷含量高,达到21.25%,每个月份的第10日黄芩苷含量会变高.结论 该方法简便、稳定可靠,重现性好,不同采收期的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存在差异并有消长规律.
作者:郭晓艳;郝婷;赵桂琴;张晓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HPLC测定苍苓止泻口服液中葛根素的含量.方法 Innovation Explorer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柱温30℃,流动相甲醇-水(22∶ 78)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50 nm.结果 葛根素浓度在0.286 5~2.865 μg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1.89%,RSD为1.80%(n=6).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稳定,可用于苍苓止泻口服液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
作者:安晓敏;樊磊磊;刘乃强;李振国;崔援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优选黄芪中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设计.结果 优提取工艺为:超声波功率为300W,提取温度为50℃,材料比1∶30,提取次数为4次.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黄芪多糖的提取.
作者:陈寿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常使用粉笔演板(或黑板书写)教学的52例基层中小学教师运用鼻腔冲洗器冲洗鼻腔并配合穴位按摩治疗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武汉多家医疗机构的52例经常使用粉笔演板教学且患有不同程度鼻-鼻窦炎的教师进行鼻腔冲洗和穴位按摩:鼻腔冲洗,每天至少冲洗2次,每次好课后立即冲洗;穴位按摩:揉印堂、点迎香、揉素髎、搓鼻旁、啄承泣、四白、浴面、捏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敲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每天按揉1~2次,每次50~100下.另选取52例具有可比性的不愿接受任何治疗的使用粉笔演板教学且患有不同程度鼻-鼻窦炎的教师作为对照组,一年后观察临床发病就诊检查情况,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运用鼻腔冲洗器冲洗鼻腔并配合穴位按摩的52例教师鼻塞、鼻腔干燥和涕中带血等症状明显好转,检查鼻腔创面糜烂面情况明显减少,有鼻窦炎的患者行鼻-鼻窦CT检查,鼻窦尤其是上颌窦炎症状也明显减轻,而未经治疗的教师症状有明显加重的趋势.结论 长期在粉尘污染环境里的工作人员,使用鼻腔冲洗同时坚持穴位保健按摩是防治鼻部疾患的重要方法,也是改善鼻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重要措施.日常合理及时使用鼻腔冲洗及坚持穴位保健按摩是预防和治疗鼻炎-鼻窦炎发生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何庆文;袁小兰;林大梁;刘爱国;肖才文;徐翔;李清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艾灸对肝癌裸鼠移植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抗肿瘤的可能机制.方法 16只裸鼠均接种HepG2细胞构建高转移肝癌小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接种后次日给予麦粒灸大椎穴干预,至14 d后结束治疗,取出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CNA蛋白的表达,PCR法检测CyclinD1、CDK4mRNA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中PCNA蛋白、CyclinD1 mRNA和CDK4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艾灸对肝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肿瘤组织中PCNA、CyclinD1 mRNA、CDK4mRNA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张乐;徐腾;廖军;郑佳璇;谢巧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临床尤擅脾胃病之诊治,对反流性食管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根据主证特点、明确中医病名,病机演变复杂、症状多端不一,辨证分为四型、据证加减变通,善用抑酸护膜、糊剂卧位服法,治疗抓住要点,注重调理升降等,疗效显著.
作者:刘子丹;耿燕楠;宋红春;陆为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不同酒制大黄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影响.方法 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大黄(生大黄、酒大黄和熟大黄)主要成分含量基础上,用大黄提取液处理斑马鱼胚胎,观察斑马鱼胚胎不同阶段的形态学变化,记录胚胎死亡数并统计心率等.结果 生大黄和酒制大黄中主要成分含量差别较大,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影响也不同,对胚胎致死方面作用强弱为:酒大黄>生大黄>熟大黄;对胚胎形态学影响方面,不同大黄均可引起胚胎心包水肿、卵黄囊(腹部)扩大和腹部出血等,酒大黄组还出现了尾部畸形;此外,不同大黄均有减缓心率的作用,作用强度依次为酒大黄≈生大黄>熟大黄.结论 大黄对斑马鱼胚胎都具有致死和致畸作用,但不同酒制品的作用强度不同,其中酒大黄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强,生大黄次之,熟大黄的影响弱.
作者:朱淑珍;李银保;陈缵光;George Q Li;姚美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白花蛇舌草对CEM细胞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白花蛇舌草水提物作用CEM细胞24,48,72h后,通过MTT比色试验,检测其对CEM细胞的抑制率;用浓度分别为166μg/ml、33.2μg/ml、6.64μg/ml的白花蛇舌草水提物作用于CEM细胞24,48,72h后,通过逆转录PCR(RT-PCR)检测P53基因的表达,探索白花蛇舌草抑制CEM细胞的可能机制.结果 白花蛇舌草水提物能够抑制CEM细胞的生长;白花蛇舌草能促进CEM细胞的P53基因表达,且随用药浓度的升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P53基因表达也逐渐增强.结论 白花蛇舌草水提物能抑制白血病CEM细胞的生长,其作用强度与时间、浓度呈正相关,其抑制机制可能与上调P53基因的表达有较大关联.
作者:朱大诚;潘荣斌;王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单纯艾灸和平冲化瘀通络法(内服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及血清CA125的影响.方法 61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艾灸组31例、药物组30例、分别采用四步艾灸法灸关元、子宫等穴;口服痛经基本方;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6个月,采用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进行评分,并观察血清CA125水平的变化,比较二组的疗效.结果 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血清CA125水平在治疗后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 单纯艾灸和平冲化瘀通络法(内服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疗效确切,均可作为本病的疗法之一.
作者:牛向馨;牛乾;罗小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介绍林琳教授治疗支气管扩张经验,“治气”“治火”贯穿疾病治疗始终,治火者宜清、宜泻、宜润;治气者,宜化、宜养、宜补.
作者:桂吟哲;林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大黄牡丹汤临床治疗炎症性疾病的部分机制.方法 常规制备大黄牡丹汤水煎剂,分大、中、小剂量灌胃干预小鼠并制备含药血清,在96孔板中将含药血清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孵,收集培养上清,采用Griess比色法检测巨噬细胞NO分泌量、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TNF-α、IL-1β、IL-6分泌量.结果 与正常血清对照组比较,大黄牡丹汤含药血清能剂量依赖性地促进正常巨噬细胞分泌NO、TNF-α、IL-1β和IL-6(P <0.01);能抑制LPS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NO、TNF-α和IL-1β(P<0.05或P<0.01),但对LPS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IL-6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大黄牡丹汤对活化前后的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可能是该方调控炎症反应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苗大兴;肖天保;梁宛伶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健脾养正消癥方体外对胃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使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该方体外作用于胃癌细胞对凋亡和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该方体外可导致凋亡相关基因Bax表达上调,Bcl-2、Bcl-xl、Survivin表达下调.结论 健脾养正消癥方可能是通过调节Bax、Bcl-2、Bcl-xl和survivin的表达来发挥诱导凋亡的作用.
作者:陈敏;刘沈林;吴坚;邹玺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