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军;吴秋平
目的 观察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及claudin-1变化,探讨端粒缩短介导肠上皮细胞凋亡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四君子汤防治渍结的可能机制.方法 72只4周龄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自由饮用3% DSS 6周法制备渍结模型,第7周起分组给药,模型组子等剂量生理盐水、对照组予美沙拉嗪水溶液灌胃、治疗组予不同剂量四君子汤灌胃,连续4周.第10周末处死全部小鼠.应用光镜及电镜检测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TUNEL染色检测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变化;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TERT、claudin-1表达;应用Southern-blot技术检测端粒长度变化.结果 模型组结肠黏膜明显缺损,溃疡形成,固有层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加速等病理变化;治疗组结肠黏膜修复,黏膜糜烂充血,未见明显溃疡,固有层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肠上皮细胞凋亡小体;其结肠黏膜损伤肉眼评分、光镜评分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端粒长度为(5.09±0.26)(kb);治疗组端粒长度(7.35±0.37) (kb),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TERT、claudin-1表达呈下降趋势,治疗组TERT、claudin-1表达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四君子汤具有明确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持续发作的效用,其疗效机制可能与调控端粒活性、肠上皮细胞凋亡恢复正常、修复肠黏膜屏障相关.
作者:黄晓燕;张涛;王囡囡;黄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白芍药材及其不同炮制品(饮片、酒白芍、麸炒白芍、发酵白芍)亲脂性成分,为白芍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GC-MS法对白芍药材及其不同炮制品亲脂性成分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质谱库检索系统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白芍药材及其不同炮制品共鉴定出23种成分.结论 炮制对白芍的亲脂性成分有显著影响,经不同程度加热炮制后,亲脂性成分种类和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以发酵白芍成分数量多.
作者:马玉;郭力;许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王琦教授擅长治疗多种疑难杂病.文章介绍教授运用当归六黄汤治疗黄汗的临床经验,以拓宽对疑难杂病的治疗思路.
作者:薛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益脉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高脂血症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采用自拟益脉降脂汤治疗,每日1剂;对照组60例,只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口服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检测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水平.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血脂改善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86.7%,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升高(P<0.01),但是治疗组在降低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用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益脉降脂汤是有效的降脂调脂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彭绍杰;刘华盛;康善平;王丽;汤亮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土家药头顶一颗珠不同使用条件(炮制、配伍、超微粉与水煎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方法 按Bliss法要求,求得头顶一颗珠水煎液、醋炙品水煎液的LD50,对于无法获得LD5o值的头顶一颗珠超微粉、天珠散超微粉、天珠散水煎液,则进行大耐受量实验.结果 头顶一颗珠水煎剂的LD50值为110.4g·kg-1,95%可信区间为90.9 ~137.1 g·kg-1,头顶一颗珠超微粉的MTD >9 g·kg-,头顶一颗珠炮制品水煎液的LD5o为131.0 g·kg-1,95%可信区间92.6 ~174.3 g·kg-1,天珠散水煎液的MTD> 112.5 g·kg-1,天珠散超微粉的MTD >9 g·kg-.结论 头顶一颗珠为土家族有毒药材,炮制和配伍能降低其毒性,超微粉制剂能减少用药量,从而提高其安全性.
作者:李志勇;毕天;谭鹏;宋阔魁;叶田园;李彦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证素组合的规律,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证素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7~9月流行性乙型脑炎277例,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设计中医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进行临床观察和整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在11个证素中影响流行性乙型脑炎辨证主要证素中,在病位证素中以心为主;病性因素中以毒为主;病因证素中以暑、湿、热、毒为主.证素的组合形式有6种,其中主要集中在单一证素、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三者累积构成比为96.03%.结论 标实(暑、毒、湿、热(火))本虚(阴虚、阳虚)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病机特点,以夹湿、易动风、喜内陷、伤气阴、亡阴、亡阳等表现形式特点,变化为病.
作者:王爱凤;刘志勇;李耘;赵丽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对乳健宁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 观察挥发油不同时间的提取量,以浸膏得率和芍药苷为评价指标进行水煮正交试验.结果 第1次加水10倍量,煎煮1.5h,第2次和第3次加水8倍量,煎煮1h,为佳水煎煮工艺.结论 以上研究结果可作为乳健宁的制备工艺.
作者:周国运;韩铁军;张义生;周少林;刘桥;黄晓刚;刘欣;万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为了获得药用植物黄芪SSR-PCR反应的优体系.方法 以山西浑源黄芪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对影响SSR扩增结果的SSR-PCR反应体系中的5种反应组分(模板DNA、dNTP、TaqDNA聚合酶、引物及退火温度)进行了探索.结果 在20 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的用量为60 ng,引物的适浓度为0.6 μmol/L,dNTP浓度为0.1 mmol/L、TaqDNA聚合酶浓度为0.05 U/μl、退火温度为57℃为适反应体系.利用此反应体系对不同来源(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甘肃)的黄芪进行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结果清晰且谱带多态性丰富.结论 成功建立了药用植物黄芪的SSR-PCR优体系,并利用筛选出的引物检测出不同产地黄芪具有很高的多态性,为今后黄芪种质资源的分子评价奠定了技术基础.
作者:刘亚令;王文全;候俊玲;张茹;杨文玺;刘风波;魏胜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白萝卜提取物(Raphanus sativus extract,Ecr)对不完全性肠梗阻(Incomple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IIO)大鼠小肠平滑肌收缩力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梗阻组、奥曲肽组和Ecr组.回肠末端套环法建立IIO大鼠模型后给药治疗.于第3、7天评定肠道形态损伤,记录小肠上、中、下三段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结果 Eer组死亡大鼠较少,肠段收缩活力较梗阻组明显提高,第7天肠道损伤较梗阻组减轻(P <0.05);Ecr组小肠收缩波形宽大,图形规则稳定;Ecr组各肠段活力值均高于奥曲肽组(P>0.05),在第7天的频率优于奥曲肽组(P<0.05).结论 Ecr对IIO大鼠小肠各段均有促进肠蠕动作用,对肠梗阻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优于奥曲肽.
作者:李禹呈;罗兰;杨拯;曹德琦;孙金菊;胡雯思;卓睿;李亚光;郑麟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贵州不同产地金银花中指标成分绿原酸的含量,寻找金银花优质药材产地.方法 Dikma ODS C18色谱柱(250 mm × 4.6 mm,5μm);以乙腈-0.4%磷酸溶液(15:8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335 nm.结果 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平均含量为3.99%,绿原酸在0.5 ~6.0μg/ml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98%,RSD =0.41%.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金银花药材的质量控制;贵州绥阳产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高.
作者:贾俊;夏忠玉;周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中药黄芪是我国传统补气药,其舒张血管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对黄芪舒张血管的相关文献的概括和归纳,发现黄芪舒张血管的机制主要通过内皮依赖性途径或非内皮依赖性途径.
作者:胡冠英;杨苗;曾宇;申宇玲;张三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运用通肝生乳汤配合乳房按摩,治疗产后乳房胀痛,并进行对照研究,确定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经阴道正常分娩的初产妇,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在三个时段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结果 研究对象经过不同治疗方案的处置,24 h治愈率、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肝生乳汤配合乳房按摩,治疗产后乳房胀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杨春花;龚丽;叶莅琦;肖晓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考察大鼠灌服芎汤有效部位后,有效成分阿魏酸在大鼠体内排泄动力学规律.方法 芎劳汤醇提液经分离制备的有效部位给SD大鼠灌胃给药后,按不同时间段收集大鼠的尿液和粪样,对其中阿魏酸进行HPLC测定,建立其尿液和粪样排泄代谢曲线,考察排泄特征.结果 尿液和粪样中阿魏酸的半衰期分别为(3.37±1.2)h、(23.09 ±5.7)h;排泄速率常数分别为(0.21 ±0.002) h-1、(0.03 ±0.0005) h-1.结论 阿魏酸在尿液和粪便中的累积排泄率为11.77%,说明小部分阿魏酸以原型药通过粪便和尿液排泄,大部分阿魏酸在大鼠体内转化为其他形式.该研究为阐明阿魏酸体内过程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周严严;赵睁睁;郭小藤;容蓉;杨勇;吕青涛;巩丽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从中医院校中医药信息学开课情况、教材情况以及中医药信息学理论研究情况等方面探讨了中医药信息学课程知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同时对中医药信息学课程内容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作者:杜晓峰;秦微;刘军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老年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入院治疗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Ⅰ~Ⅲ期的患者共60例(80眼).将其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60眼),在常规降糖、降压、降脂的方法基础上加服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20例(20眼),采用常规的降糖降压降脂的方法.结果 治疗组的视力提高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视野灰度值(MD)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显著,稳定,值得椎广.
作者:闫锡秋;苑明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灵芝酸G诱导小鼠肥大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分泌.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117+ FcεRIα+分子的表达;比色法测定小鼠肥大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OPT法检测组胺释放.ELISA法检测IL-10和TNF-α的分泌.结果 灵芝酸G能诱导小鼠肥大细胞97.18%的CD117+ FcεRIα+分子表达;体外实验显示2μg/ml灵芝酸G可以诱导小鼠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率为72.0%,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为32.2%,并分泌IL-6和TNF-α.结论 灵芝酸G能诱导小鼠肥大细胞脱颗粒并分泌细胞因子,同时抑制炎性反应.
作者:李仲娟;杨朝令;杨细凤;胡芳;汪宏良;喻昕;向环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拔毒生肌膏阴道给药治疗宫颈糜烂样改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宫颈糜烂样改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50例)为拔毒生肌膏阴道给药组,对照组(n=50例)为益宝疗栓阴道给药组,均于治疗后1、2、3月各随访1次,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Ⅰ°宫颈糜烂样改变患者中在治愈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Ⅱ°宫颈糜烂样改变患者中在治愈率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Ⅲ°宫颈糜烂样改变患者中在治愈率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阴道流血: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阴道排液:治疗组发生率为30%,对照组为84%,P<0.01,有显著性差异;下腹痛症状:治疗组发生率为12%,对照组为30%,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拔毒生肌膏组治疗Ⅱ°、Ⅲ°度糜烂疗效优于益宝疗组,具有抑菌、抗炎、抗真菌、止血、修复创面、解毒、镇痛,促进微细血管循环的作用,治疗后下腹胀痛发生率低及较少的阴道排液症状.
作者:邵中兴;雷桂兰;程佳;张广琴;汤小平;詹险峰;叶冬云;高宝珠;尹国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从视交叉上核信号输出的角度揭示电针调整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节律紊乱的作用机理.方法 运用正常光-暗周期导引大鼠转轮活动与其同步后,采用定时提前8h光照方法复制超前性光-暗周期转以后节律紊乱模型,并应用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在ZT4电针刺“内关”“足三里”穴对各组大鼠SCN内PK2的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造模后,各组动物转轮活动峰相位均前移,平均转移量在241.37 ~256.25 min之间,且各组之间平均转移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动物SCN内PK2蛋白的表达量有明显下降,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在ZT4针刺后组内动物SCN内PK2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捆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参与调节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节律紊乱的机制可能为通过上调SCN内PK2蛋白的表达量来恢复SCN时间信号的强度,以促进外周组织与SCN时间信号的同步化,从而参与调节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节律紊乱,并电针通过上调PK2的表达来影响SCN神经元活动,在整体上影响生物钟信息的整合和设定,促使机体与正常光暗周期再同步.
作者:陶渊;刘见南;蔡定均;赵继岚;周奇志;魏焦禄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随着肾上腺皮质功能与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之间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方面与肾虚证有一定的相似,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维生素D功能与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合成功能有密切联系,维生素D缺乏出现的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表现出典型中医肾虚症状,有其共同的病理变化.通过补肾药物的作用可以明显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为此,从类固醇激素生成探讨维生素D与肾虚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作用机制,为肾虚证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用现代医学理论进一步发展中医提供了可能.
作者:柴艺汇;高洁;秦忠;王瑶瑶;赵瑜;谢高宇;陈云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个亚型,约占胃食管反流病的50%~81%[1].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烧心,泛酸,反胃,嗳气,胸骨后不适等,内镜检查并无食管黏膜损害现象,且PPI对症状的改善率低于反流性食管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朱生樑教授从医近三十余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笔者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朱师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张秀莲;朱生樑;程艳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