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证素组合规律的研究

王爱凤;刘志勇;李耘;赵丽娜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 证素, 组合规律
摘要:目的 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证素组合的规律,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证素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7~9月流行性乙型脑炎277例,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设计中医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进行临床观察和整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在11个证素中影响流行性乙型脑炎辨证主要证素中,在病位证素中以心为主;病性因素中以毒为主;病因证素中以暑、湿、热、毒为主.证素的组合形式有6种,其中主要集中在单一证素、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三者累积构成比为96.03%.结论 标实(暑、毒、湿、热(火))本虚(阴虚、阳虚)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病机特点,以夹湿、易动风、喜内陷、伤气阴、亡阴、亡阳等表现形式特点,变化为病.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相关文献
  • 艾滋病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毒副反应与舌脉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了解艾滋病服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与舌脉的关系.方法 透过病例回顾性的方法,以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课题病例资料为来源,用对应分析的方法对服用HAART治疗史滋病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舌脉与不良反应的类型进行对应性分析.结果 与高脂血症关联较大的是沉脉、白苔、淡白舌、荣润舌;与贫血关联较大的是薄苔、齿痕舌、弱脉;与消化道不良反应关联较大是淡红舌、黄苔、弦脉;与痒疹关系较大是腻苔、厚苔、数脉.结论 从舌脉上看,与HARRT后高脂血症关系大的为体内脏腑的气血亏虚,兼见痰饮证;与贫血关联较大的为脾虚导致的气血不足;消化道不良反应与肝气乘脾关系较大;痒疹可能与多与HARRT伤脾生痰日久化热有关.

    作者:陈莉华;刘志斌;李强;郭会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电针对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大鼠视交叉上核内PK2表达的影响

    目的 从视交叉上核信号输出的角度揭示电针调整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节律紊乱的作用机理.方法 运用正常光-暗周期导引大鼠转轮活动与其同步后,采用定时提前8h光照方法复制超前性光-暗周期转以后节律紊乱模型,并应用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在ZT4电针刺“内关”“足三里”穴对各组大鼠SCN内PK2的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造模后,各组动物转轮活动峰相位均前移,平均转移量在241.37 ~256.25 min之间,且各组之间平均转移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动物SCN内PK2蛋白的表达量有明显下降,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在ZT4针刺后组内动物SCN内PK2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捆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参与调节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节律紊乱的机制可能为通过上调SCN内PK2蛋白的表达量来恢复SCN时间信号的强度,以促进外周组织与SCN时间信号的同步化,从而参与调节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节律紊乱,并电针通过上调PK2的表达来影响SCN神经元活动,在整体上影响生物钟信息的整合和设定,促使机体与正常光暗周期再同步.

    作者:陶渊;刘见南;蔡定均;赵继岚;周奇志;魏焦禄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酸枣仁合欢方提取物中(-)-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目的 建立酸枣仁合欢方(SHF)提取物中(-)-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测定方法,为建立复方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ODS HYPERSIL C18柱(4.6 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16:84);流速:1.0 ml·min-1;柱温:室温;检测波长:204 nm.结果 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酸枣仁合欢方中(-)-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在0.2~1.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直线回归方程为:Y=36 431X +71 143,r =0.999 2,平均回收率为99.93%,RSD=1.20%.结论 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SHF提取物中(-)-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

    作者:孟飞;张庆伟;李佩孚;符敬伟;乔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重庆地区金银花引种品质试验研究

    目的 探讨从山东平邑引种到重庆地区的金银花药材的产量及质量.方法 相同条件种植金银花,统计各地金银花的千蕾重和含水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结果 引种后的金银花有效成分含量符合药典标准,产量和品质较原产地有所提高.结论 山东金银花适合在重庆地区种植,可作为优质金银花资源在重庆地区引种并开发利用.

    作者:张建海;冯彬彬;陈洪源;徐晓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孙伟正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经验总结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系统性小血管炎,其病理基础表现为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异常,体内形成IgA或IgG类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导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增高,致使血液及淋巴液渗出于组织间隙.临床上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以及不同程度的肾脏损伤为主要表现.

    作者:雍彦礼;孙凤;王金环;郝晶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中医药信息学课程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从中医院校中医药信息学开课情况、教材情况以及中医药信息学理论研究情况等方面探讨了中医药信息学课程知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同时对中医药信息学课程内容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作者:杜晓峰;秦微;刘军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活血化瘀中药对冠心病PCI患者血小板抵抗抑制的影响

    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中药对冠心痛PCI患者血小板抵抗抑制的作用.方法 采用了随机对照研究,将所有拟进行冠心病PCI治疗的患者分为6组,分别为丹参多酚酸盐组,银杏达莫组,疏血通组,参麦组,苦碟子组与对照组,观察6组患者术前与术后7天血小板聚集率抑制的影响及住院期间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与任何部位出血事件的影响.结果 6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及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差别不明显,银杏达莫组对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抑制有明显降低作用,而其余5组对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能够有效降低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抵抗的作用.

    作者:郜俊清;陈弢;赵德强;金惠根;徐佑龙;刘宗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升阳理论在慢性乙型肝炎证治中的意义

    从中医“肝主升发”的生理观、慢性乙型肝炎正气内馁,阳气不振,无力达邪的中医病机观、及升阳以解郁、除湿、散火、培正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观3个层面阐发和论述升阳理论在慢性乙型肝炎证治中的意义,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法的优化和疗效的提高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张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烧伤Ⅰ号软膏治疗深Ⅱ度烫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烧伤1号软膏对兔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疗效.方法 采用兔深Ⅱ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烧伤Ⅰ号软膏治疗实验组和碘伏膏治疗对照组,于伤后不同时间点取材,用羟脯氨酸法检测组织中胶原含量并进行组织学观察,记录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瘢痕形成情况.结果 烧伤Ⅰ号软膏可增强胶原合成,促进创面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的增殖;提高创面愈合率,明显缩短愈合时间且无明显瘢痕形成.结论 烧伤Ⅰ号软膏具有增强胶原合成、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作者:马华谋;杨建琼;何光华;何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湿迪胶囊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湿迪胶囊的抗炎作用,为该药的临床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炎症肿胀实验、乙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实验、小鼠棉球肉芽肿形成实验观察湿迪胶囊的非特异性抗炎效果,综合评价其抗炎作用.分别设置对照组、美洛昔康(0.003g,/kg)组、白芍总苷(0.129g/kg)组、湿迪胶囊低剂量(2.25 g/kg)组、湿迪胶囊中剂量(4.50g/kg)组和湿迪胶囊高剂量(9.00g/kg)组.各组均以20ml/kg等容积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7日,于末次给药后进行炎症抑制作用的观察.结果 湿迪胶囊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有较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高达44.4%(P<0.01);其高、中剂量可显著降低小鼠腹腔内埃文思蓝染料的渗出量,高剂量的抑制率达32.8%(P<0.01);对小鼠棉球肉芽肿的形成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高达45.9% (P<0.01).结论 湿迪胶囊对急性渗出性炎症和慢性增殖性炎症均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作者:王婷;吴玉林;袁馨;揭琼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白萝卜提取物改善肠梗阻大鼠肠道平滑肌收缩力的研究

    目的 观察白萝卜提取物(Raphanus sativus extract,Ecr)对不完全性肠梗阻(Incomple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IIO)大鼠小肠平滑肌收缩力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梗阻组、奥曲肽组和Ecr组.回肠末端套环法建立IIO大鼠模型后给药治疗.于第3、7天评定肠道形态损伤,记录小肠上、中、下三段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结果 Eer组死亡大鼠较少,肠段收缩活力较梗阻组明显提高,第7天肠道损伤较梗阻组减轻(P <0.05);Ecr组小肠收缩波形宽大,图形规则稳定;Ecr组各肠段活力值均高于奥曲肽组(P>0.05),在第7天的频率优于奥曲肽组(P<0.05).结论 Ecr对IIO大鼠小肠各段均有促进肠蠕动作用,对肠梗阻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优于奥曲肽.

    作者:李禹呈;罗兰;杨拯;曹德琦;孙金菊;胡雯思;卓睿;李亚光;郑麟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通肝生乳汤配合乳房按摩治疗产后乳房胀痛的研究

    目的 运用通肝生乳汤配合乳房按摩,治疗产后乳房胀痛,并进行对照研究,确定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经阴道正常分娩的初产妇,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在三个时段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结果 研究对象经过不同治疗方案的处置,24 h治愈率、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肝生乳汤配合乳房按摩,治疗产后乳房胀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杨春花;龚丽;叶莅琦;肖晓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胃炎饮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胃炎饮对胃溃疡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冰醋酸腐蚀法建立实验性胃溃疡大鼠模型,以奥美拉唑为对照,观察胃炎饮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结果 模型组大鼠可见圆形或椭圆形溃疡,黏膜缺损、坏死、脱落,黏膜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各治疗组大鼠渗出物和坏死物较少,坏死脱落较轻,黏膜层有少量炎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溃疡面积均明显缩小(P<0.01或P<0.05);与奥美拉唑阳性对照组比较,胃炎饮高剂量组溃疡面积明显缩小(P<0.05);胃炎饮高剂量组溃疡抑制率高于胃炎饮低剂量组和奥美拉唑阳性对照组.结论 胃炎饮可显著改善胃溃疡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学,促进溃疡愈合,提高溃疡愈合率,对胃溃疡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于文涛;王少贤;聂金涛;杨牧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端粒缩短介导肠上皮细胞凋亡参与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四君子汤干预研究

    目的 观察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及claudin-1变化,探讨端粒缩短介导肠上皮细胞凋亡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四君子汤防治渍结的可能机制.方法 72只4周龄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自由饮用3% DSS 6周法制备渍结模型,第7周起分组给药,模型组子等剂量生理盐水、对照组予美沙拉嗪水溶液灌胃、治疗组予不同剂量四君子汤灌胃,连续4周.第10周末处死全部小鼠.应用光镜及电镜检测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TUNEL染色检测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变化;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TERT、claudin-1表达;应用Southern-blot技术检测端粒长度变化.结果 模型组结肠黏膜明显缺损,溃疡形成,固有层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加速等病理变化;治疗组结肠黏膜修复,黏膜糜烂充血,未见明显溃疡,固有层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肠上皮细胞凋亡小体;其结肠黏膜损伤肉眼评分、光镜评分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端粒长度为(5.09±0.26)(kb);治疗组端粒长度(7.35±0.37) (kb),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TERT、claudin-1表达呈下降趋势,治疗组TERT、claudin-1表达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四君子汤具有明确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持续发作的效用,其疗效机制可能与调控端粒活性、肠上皮细胞凋亡恢复正常、修复肠黏膜屏障相关.

    作者:黄晓燕;张涛;王囡囡;黄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黄芪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及初步应用

    目的 为了获得药用植物黄芪SSR-PCR反应的优体系.方法 以山西浑源黄芪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对影响SSR扩增结果的SSR-PCR反应体系中的5种反应组分(模板DNA、dNTP、TaqDNA聚合酶、引物及退火温度)进行了探索.结果 在20 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的用量为60 ng,引物的适浓度为0.6 μmol/L,dNTP浓度为0.1 mmol/L、TaqDNA聚合酶浓度为0.05 U/μl、退火温度为57℃为适反应体系.利用此反应体系对不同来源(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甘肃)的黄芪进行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结果清晰且谱带多态性丰富.结论 成功建立了药用植物黄芪的SSR-PCR优体系,并利用筛选出的引物检测出不同产地黄芪具有很高的多态性,为今后黄芪种质资源的分子评价奠定了技术基础.

    作者:刘亚令;王文全;候俊玲;张茹;杨文玺;刘风波;魏胜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白芷营养器官形态结构及其挥发油的组织化学定位

    目的 研究白芷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药用成分挥发油的组织化学定位.方法 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和薄切片技术及植物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观察到白芷营养器官的主要形态特征及挥发油分布特点.结论 在根中皮层、茎中维管束相对部位,叶中维管束上下方的薄壁细胞中分布有分泌结构,挥发油主要分布在根部分泌结构中.

    作者:陈莹;惠楠;童珍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中医特色护理在老年干部人群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观察中医特色护理在老年干部人群预防保健中实施的疗效,寻求老年人佳养老护理措施,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以适应21世纪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求.方法 将5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干部人群从情志、饮食、运动养生、用药、中医特色护理技能5个方面进行护理,在干预前后采用美国斯坦福大学患者教育研究中心Kate Lorig等人创建的《自我效能测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老年人在实施中医特色护理措施前后自我效能总分及6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特色护理在老年人预防保健中的应用疗效确切,且具有简、便、廉等优点,能较好地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

    作者:李忠琼;王红艳;刘月;张先庚;刘琴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蟛蜞菊内酯抗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

    目的 观察蟛蜞菊内酯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和蟛蜞菊内酯高、低剂量预处理组.动物术前分别腹腔内注射蟛蜞菊内酯10,20 mg·Kg-1,1次/d,连续3d,再进行肝缺血1h,再灌注4h,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及肝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并通过光镜观察肝组织结构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不同剂量蟛蜞菊内酯处理组血清ATL、AST及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低于肝缺血再灌注组(P<0.01),肝组织中SOD及GSH-Px活性含量则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肝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较模型组也明显减轻.结论 蟛蜞菊内酯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减轻肝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许静;陈杰;孙萍萍;袁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水溶液中柴胡皂苷a降解行为研究

    目的 考察水溶液中柴胡皂苷a的降解行为.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pH值分别为6.96,6.21,5.94,5.62,5.06下柴胡皂苷a在沸水浴中不同时间点柴的含量.色谱条件为WondaSil C18色谱柱(4.6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65:35);流速:1.0 ml · min-1;检测波长:210 nm.结果 100℃加热10min时,柴胡皂苷a在pH6.96,6.21,5.94,5.62,5.06下分别降解20%,28.1%,31.5%,33.6%,35.7%.100C加热10min至160min过程中柴胡皂苷a在pH 6.96,6.21,5.94,5.62下分别降解12.5%,6.1%,8.6%,7.7%,而在pH5.06下降解29.6%.结论 柴胡皂苷a在煎煮的过程中,其自身的降解相当一部分是发生在煎煮的前10min.煎液体系酸碱度影响柴胡皂苷a的降解,从煎液酸碱性的角度来探究中药柴胡有效物质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

    作者:李军;陈丽娜;姜华;张倩;张延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赣南猕猴桃根中乌苏烷三萜化合物A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及机制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从赣南猕猴桃根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乌苏烷三萜化合物A(Compound A)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细胞凋亡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进行核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Apo-ONEβ Homogeneous均质蛋白酶-3/7检测试剂盒用于测量Caspase-3/7活性,通过测定宫颈癌细胞核提取物NF-κB p65与DNA结合活性来衡量NF-κB的激活水平.结果 DAPI荧光染色发现,化合物A作用24h后,细胞核浓缩染色质凝聚,凋亡小体出现;化合物A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增加了Caspase-3/7的活性;化合物A对NF-κB的p65亚基的活化就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并且呈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化合物A可明显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并呈浓度依赖性,其作用机制与其激活Caspase-3/7、抑制NF-κB活化有关.

    作者:程齐来;李洪亮;黄志勤;刘塔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